-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贵阳、铜仁、六盘水、黔南州2020届高三6月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试题
贵阳市2020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二) 文科综合 2020年6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名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候,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 (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A.疆域的不断扩大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C.文化认同的加强D.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 25.“王天下” 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yi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26.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27.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28.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 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 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 29.有学者考证,“人民解放军” 这一称谓最早由刘少奇在1944年提出。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 的过程。这反映了 A.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B.中共努力维持统一战线 C.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加强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30.1953 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改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这表明 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 31.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徒,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32.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只能在五百人议事会事先提出的议题范围内讨论,任何提议讨论新议题的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陪审法庭。这体现了雅典 A.注重程序的观念B.尊重传统的习俗 C.法律至上的原则D.公民自由受限制 33.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如用放血疗法研究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张等。这场灾难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B.标志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C.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D.导致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34.杰弗逊和汉密尔领是美国建国的灵魂人物,两人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等问题上有很大分歧。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中,汉密尔顿加强政府权力的主张逐渐取代杰弗逊制约政府权力的观点。这一变化 A.标志着美国立国原则的转变B.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 C.违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D.表明两党制引发了治国理念的改变 35.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要使欧洲成其为欧洲,必须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苏联不再是现在的苏联,而成为俄国,”1964 年中法建交,“两个希望自己把握命运的....背靠背站在了一起,相互帮助、相互倚重,”材料反映 A.欧洲摆脱了美苏的控制B全球化冲击下的西欧 C.力图摆脱冷战思维束缚D.世界都步入了多极化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捕编自 《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五” 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于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一 .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战略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在“一五”计划中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9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是文明的转型,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世界性变化过程,有共同的指向、相似的内涵,阶段发展体现的相通性。 人的解放,使现代化意味着“人们相信凭借理性行为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摆脱外界对人的束缚。”14-16 世纪,民族国家的出现是现代化的起点,也是现代化的载体。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根本转型都是从民族国家开始的;它把统辖范围内的人民捏合在一起, 经历各种事件,培养相同的情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在国家疆域内致力于自身发展。这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支架。 近代思想史上一个清晰的脉絡就是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进化论、民主的理念和社会主义等。所有这些思想都和现代化有密切的关联,它们是支撑现代化的思想观念。 现代化是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进入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国家统一、独立自主、克服个人专制,是经济现代化开始“起飞”的政治结构保障。 ----捕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根据材料,围绕现代化自报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愿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25 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 -题做簀,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十九世纪50、 60年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新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尝试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他们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以工业化力量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猛烈冲击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儒学文化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理论,直接服务于现实要求。如果来势凶猛的工业化力量被称为“急兵”,那么引进西方文化的“缓进”方式恰好就是“中体西用”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和时代价值。 ----摘编自董正华主编 《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开展洋务运动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6分) 4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阿富汗, 地处亚洲中西部,西邻伊朗,北面与苏联有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东、南紧贴巴基斯坦,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铁,铜、铀、稀土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二战后,苏联大力援助阿富汗,企图利用阿富汗保持其在中亚的地位。 苏联认为通过政变新上台的阿明政府有强烈的亲美反苏倾向。1979年12月底,苏军以“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根据苏阿友好条约,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名,大举入侵阿富汗,迅速推翻“美国代理人”阿明政权并控制了阿富汗的各大城市和交通线。苏军的入侵激起阿富汗全民的反苏“圣战"。“几乎遍地都是穆斯林游击队".苏军的入侵遭到几乎全世界的一致谴责。1989年2月,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 捕编自叶书宗《苏联出兵阿富汗30年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影响。(6分) 4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 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在晋察冀抗日前线,他亲自开刀抢救伤员数千人,带头献血,建立起献血志愿队,是战地输血的最早发明者和实施者;他帮助入路军在前线组建战地流动医院,创办卫生学校,研制药材、制造医疗器械,编写《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场治疗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模范医院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将中共中央发给他的薪水和帶来的所有医疗器材、物质全部捐给抗日前线。 白求恩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战地救护,对欧洲人歧视美洲殖民地人民深有体会;他目睹穷人和富人患病后治疗程度的天壤之别,无偿为穷人治病并公开讨论美、加医疗体系的弊端。白求恩的墓志铭“生为资产阶级,死为共产主义者。革命万岁!”体现他一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摘编 自王海龙《白求恩原稿释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求恩大夫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求恩大夫所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B A C D A B D A B C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一)必考题:共135分。 40. (25分) (1)同: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都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防基础;都重视工业布局均衡,都高度重视发展速度;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借鉴和引进先进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工业。(任答3点,6分) 异:工业基础不同,苏联启动工业化战略,有沙俄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经济十分落后。方式不同,苏联采取强硬的、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整合资源,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国以国有工业为主导,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和平改造私营企业,引导其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不同,苏联跻身世界工业强国的行业;中国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对民生重视程度不同,苏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轻、重工业比较均衡的发展。(任答三方面的差影10 分) (2)意义:实施以“一五”计划开启的工业化战略,是中国从农业国定向工业国道路的重大转折;国家掌握主要工业部门,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了国防力量,保障国家安全。(任答4点,9分) 41. (12分) 示例1: 论题:人的解放与现代化的酝酿(2 分) 论述: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它所有社会机制的目的就是束缚人。14 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下,出现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等文艺家从文学、戏剧、美术等作品中展示人的个性、肯定人权,使人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人们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形成个体对《圣经》的理解和解释,使人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获得思想自由的权利。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对“天”与“地”的关系探索,维萨留斯,哈维等对人体解剖学和血液循环系统认知的贡献,这些“科学”观察和“科学”研究,试图将人的一切知识都纳入“科学”认识中,将社会变革也归结为“科学规律”,提供了人追求“客观真理”的无穷动力,使人树立一定能战胜自然的信念。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殖民扩张,刺激人的商业冒险精神,造就了新的价值观念。(8分) 结论: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探索、地理大发现等,构成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现代思想的基本框架,肯定人的价值,解放对人的束缚,由此确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模式,使农业文明从根本上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西欧开启了现代化大门,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型,成为世界潮流的引领者。(2分) 示例2 论题:现代化推动社会转型(2 分) 论述:现代化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以英国为例,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蒸汽动力的普及,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英国经济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 伴随着工业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步壮大,推动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放宽选举条件限制,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发展完善。 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蒸汽机车和轮船,大大改善了英国的交通条件,也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促使平等观念广泛传播。同时,工业革命中对新式机器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这些都使英国的文化和思想日益摆脱传统农业时代的束缚,促进了社会转型。(8分) 结论:工业革命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使英国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转型。(2 分)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两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 (15分) (1)原因: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动摇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理论适应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纳西学的科技文化的现实需要;“师夷长技”思想的启迪;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任答3点,9分) (2)影响:“中体西用”思想揭示了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载体的中国近代化方向: “中体西用”思想突破传统“华夷观”和“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成为打破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单一、封闭性的起点;以“中体西用”为契机,推动中国文化逐渐开放、多元,有利于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年答2点,4分) 近代中国被迫选择的彻性现代化模式,“ 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工业化和保持传统文化的矛盾,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断裂,促成中国近代化从经济探索走向政治探索。(2 分) 45. (15分) (1)背景:阿富汗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保证阿富汗政府亲苏,维护苏联利益;保持苏联在中亚的影响,确保苏联在冷战中的优势地位;有效控制阿富汗的矿产资源,确保苏联在阿富汗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等。(任答3点,9分) (2)影响:打断了阿富汗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客观上提升了阿富汗的地缘战略地位,改变了阿富汗的国际环境;战色给苏联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客观上推动了苏联改革进程。(任答3点,6分)、I小 46. (15分) (1)贡献:在中国对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救死扶伤;创办培训医护人员的学校;帮助八路军创建了规范的医疗体系标准,编写教材,制定正规的军医护士操作准则;带头战地输血,打破了中国农村固有、陈腐的救治观念;倾其所有,支援抗战。(任答3点,9分) (2)时代精神:白求恩反对种族和贫富分化歧视,挑战美、加医疗体系的弊端,捍卫了人类尊严和平等,是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他在西班牙内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舍身忘我地救死扶伤、反击法西斯暴行,是坚强的反法西斯主义战士:他在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医疗卫生学校、撰写医学教材、创建的医疗体系标准和方法,影响了我国医疗保障系统和巡回医疗制度的建立,成为我国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革新者;白求恩摒弃阶级歧视和压迫,毫无保留地献身给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和国际生义者。(任答3点,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