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适应性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4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茁助长、守株待兔,并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A.宋国人思维同化 B.先秦诸子的影响力 C.寓言文学的特点 D.周灭殷的特殊需要 2.“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皆任之天 而不参以人。所以求定而息宁也。”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 A.以占卜决定继承者 B.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C.严格官员身份等级 D.树立君主绝对权威 3 .《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 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4.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 A.阻碍了经济发展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动摇了农本观念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5.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而“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枢权力实现了相互制衡 B. 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 C. 国家机器的效能逐渐衰落 D. 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断加强 6.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 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 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7.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陶弘景一手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却在晚年宣称,自己是胜力菩萨下凡。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信仰的多元化 B.儒学受到严重冲击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政府注重道德教化 8.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 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9.《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 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B.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C.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D.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10.敦煌文献中唐天宝之前户籍上没有自买田的记载,而天宝六年(747年)以后,户籍中买田的记载明显增多。这说明当时 A.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D.西北农业生产力衰退 11.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复的司法程序。这种变化 A.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扭转了武夫乱政的割据局势 C.适应国家法制化运作的需要 D.促进了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 12.北宋太宗时期,在枢密院历任长贰之职(正副职位)的19人之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 居三分之一;不过,若从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来看,却共有5人之多。由此可知,宋太宗时期 枢密院长官的任用 A.打破了贵族政治的束缚 B.已经具备一定的民主色彩 C.证明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D.尚余浓厚的皇帝僚属属性 13.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这说明 A.北宋统一促进农作物品种交流 B.北宋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优良品种的推广推动农业发展 D.对外开放有利人民生活改善 14.宋代法律规定,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 。清代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地主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这一变化 A. 推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B. 反映出佃农政治地位提高 C. 佃农人身依附彻底解除 D. 与商品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15.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官员 职权 品秩 六部尚书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A.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16.如表是明代前期苏州织染局和南京内织染局的基本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苏州织染局和南京内织染局 A.以民间经营为主 B.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C.劳动生产率较低 D.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17.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18.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大儒李绒认为“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得……”对此解读 正确的是 A.李绒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 B.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 C.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 D.反映了思想文化的“逃世”趋向 19.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20.有观点认为,清初玉米、土豆等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促进了人口爆炸式增长,但统计数据表明,直到民国初年,引进的美洲农作物的产量还不足中国 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这表明清初至民初 A.外来农作物对人口的增长的作用有限 B.外来农作物的实际推广范围较小 C.本土农作物的产量有了质的提升 D.本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主导地位 21.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2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黄金分割”这一美学定律;公元前5世纪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按照数量关系,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的和谐人体比例。这反映出古希腊 A.民主政治促进文化活跃 B.哲学探索推动思想解放 C.文化精神饱含理性内涵 D.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23.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规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 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 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 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C.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D.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24.在古希腊竞技场,公众对运动员的评价除了给胜利者极高的荣誉外,就是对他的身体大加赞颂,公众的评价使身体不再囿于个体的生命范围之内,它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形象标识,甚至是地位的象征。这说明古希腊 A.实现了身体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B.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 C.公民崇尚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 D.身体意识的理性觉醒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25分)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材料二 《十二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 材料三 中国秦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四 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 机构名称 主要职能 人员构成 产生办法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集体选举、审查、任免官员 全体公民 全体公民自觉参加 五百人议事会 常设管理机构,召集公民大会并提出议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 抽签决定人选 十将军委员会 执行机构,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每部落一名将军 各部落首先差额选举,公民大会举手表决 民众法庭 司法、监察机构,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 普通公民 从公民中抽签决定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12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13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共12分)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其负面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社会结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 ——以上摘自张岱年、方克立著《中国文化概论》 运用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照第一段下划线部分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对第二段省略部分的观点进行仿写补充,并就拟写观点进行例证说明。(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题共15分) 材料 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战国时期,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从汉朝开始, “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进出粜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限期赔偿;有因仓库空虚响救灾的,定罪甚于空亏钱粮,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赦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D西周灭商之后,将商朝遗民分封于宋,因此先秦寓言中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这对于周的统治者而言可以强化其政权合法性,D正确;寓言故事并不一定是真有其事,因此不能由寓言故事判定宋人思维同化,排除A;寓言故事和先秦诸子之间的思想并无关联,而且先秦诸之并未专门针对宋国,排除B;寓言文学具有讽刺意味,批判性较强,但是寓言文学这些特点并题干现象的原因,排除C。 2.B文中意思是按照天命任命天子可以解决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问题,形成天子、诸侯的传世秩序……求得天下安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王国维对西周宗法制的解释,强调的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占卜”“官员身份等级,故AC两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西周实行宗法制稳固了统治,而非君主的权威,故D项错误。故选B。 3.D,分析材料:材料是《韩非子》的两个观点,一方面主张重法,来约束民众本性,另一方面劝诫君主, A和B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所以排除A和B,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排除C,《韩非子》反映了法家的治国思想,从根本上维护君主权力。 4.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统一度量衡影响的认识与理解。“为器同物者,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说明制作同一种器物,规格必须一样。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选B。 5.B依据材料“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并结合古代中国的官制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制度,历代皇帝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实行了不同的政策,表明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臣地位的变化,未体现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不能代表国家机器的效能逐渐衰落,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发生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错误。故选B。 6.D从材料中的“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来看,“女户”也是征税对象,说明女性经济活动也是税收的来源之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男女社会地位的看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C项。 7.A材料“少时学周孔”体现了儒家学说,“中复观道书”“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体现了道家学说,“晚年开释卷”“胜力菩萨下凡”体现了佛教思想,体现了这时期儒家、道教、佛教的流传与影响,反映了文化信仰的多元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儒释道三教的信仰,没有体现儒学受到严重冲击的现象,B项错误;西汉末年佛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个人的信仰,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D项错误。 8.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洛阳破败,到6世纪初再次出现“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汉化政策促进了洛阳的发展繁荣,C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洛阳遭到重大破坏,(“洛阳为荒土”),A项错误;6世纪初,北方士族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史实;公元6世纪前后是南北朝对峙时期,直到589年国家才再次实现统一,D项错误。 9.A,分析材料:材料分别描述唐代和宋代的坊 市制度,宋代的坊市制度突破时空限制,故A正确, B项长安、开封人口众多,都城人口没有急剧增长, 排除B,宋代城市管理变宽松了,C选项说反了,排 除,未体现社会治安,排除D。 10.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叶以前实行均田制,永业田、口分田一般情况下不准买卖,而天宝六年后,买田记载增多,这反映出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A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变法活动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均田制破坏说明大土地所有制在发展,排除C;土地买卖情况增多不等于农业生产力衰退,排除D。 11.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司法变革适应了唐后期地方制度变化的需要,有利于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故选D项;唐末时期藩镇割据加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且该选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与武夫乱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得到改善,且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适应国家法制化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 12.D枢密院长官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而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人数有5人之多,说明太宗时期枢密院长官的选用多从太宗亲信僚属中擢用,即存在浓厚的皇帝僚属属性,D正确;太宗时期是官僚政治,排除A;枢密院长官的擢用充分体现了皇权的集中,而非民主,排除B;题干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 13.A材料“北宋初年”政府劝谕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交流和推广,是在南北基本统一前提下才能实施,A项正确;材料可以体现北宋政府重农,但没有体现抑商,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指出,“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没有说明“粟、麦、黍、豆”、“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是否是优良品种,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占城稻”“从越南引进”,还有其它农作物没有说明是通过外交渠道引进的,排除D项。故选A。 14.D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出现了佃户转让土地;而佃户可以将土地进行转让,又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二者互为因果。D正确;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小农经济才开始解体,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农的人身自由程度增加,不能证明佃农的政治地位提高,B错误;此时政府对人民的限制仍然严苛,彻底解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故选D。 15.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机构设置叠床架屋的特点,不能说明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D项。 16.C苏州织染局和南京内织染局属于官营手工业,材料信息说明苏州织染局和南京内织染局规模大、人数多、产量低,劳动效率较低,故选C,排除A;苏州织染局和南京内织染局属于官营手工业,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排除B;官营手工业产品供皇室贵族使用,产品不投放市场,对自然经济没有多大冲击,排除D。 17.B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D。 18.A,分析材料:时间:王阳明,清代,材料介绍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清代大儒李绒的主张 明显也符合并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无限夸大主观精神和理学走向僵化,排 除BC,材料不能体现思想文化的“逃世”趋向,排 除D。 19.B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而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这反映了当时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正确;隐语系统并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错误;隐语系统也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故C错误;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并不是思想僵化的后果,而是文化专制的后果,故D错误。故选B。 20.A,分析材料:材料表明外来农作物的产量增 长有限,对当时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故 A正确,产量占据比例小不代表推广范围小,高产农 作物推广范围实则较广,排除B,本土农作物产量一 直居高不下,没有质的提升,排除C,材料未涉及种 植面积,排除D。 21.A,分析材料: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 动,意大利人不是罗马公民,所以不享有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材料体现出的公民和非公民的不平等,材 料未涉及贵族世袭特权和公民对贵族的不满,排除 BC,意大利人不是罗马公民,不能体现公民利益缺 乏法律保护,排除 22.C黄金分割美学定律提出的前提是对数的认知,和谐人体比例提出的前提是对数量关系的认知,这说明古希腊的文化精神包含理性的内涵,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数学对文化发展的促进,而非民主政治和哲学,排除AB;材料的重点在于强调数学的作用,而非人的价值,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3.C,分析材料,材料主要谈的是罗马法的影 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 的发展,自然法是重要思想,罗马法本质是维护奴隶 主贵族,排除abdo 24.D古代希腊人通过对运动员的评价,认识到身体不仅是个体的生命,更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形象标识、地位象征,说明古希腊身体意识的理性觉醒,D项正确;高度评价竞技胜利者不能说明古代希腊实现了“身体和精神价值的统一”,A项错误;高度评价竞技胜利者不能说明古代希腊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B项错误;“公民”崇尚“城邦利益至上”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 25.(1)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12分) (2)材料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上,家天下。(2分)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主政体、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分)两种政体只是体制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政体都创造了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同政体的产生,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不同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深远。(任答3点9分) 26.(1)示例: 仿写: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大一统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多民族国家观念、民族平等观念),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任写两点得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文人的影射传统等。这种负价值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压抑和摧残方面。 例证: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和专制独裁以及中央集权(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延续时间长;家国同构;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严密;加上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和发展(汉代经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任写两点但须正反两方面说明, 27.(1)特点:历史悠久;历代沿袭,不断改进;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8分) (2)意义: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