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肃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 1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选项)‎ ‎1.“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3.《孟子》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A.墨子的“兼爱” B.荀子的“性恶伪善”‎ C.孔子的“仁爱” D.韩非的“法不阿贵”‎ ‎4.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盛行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5.“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A.冲击了男尊女卑秩序 B.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C.贯彻了敬天法祖观念 D.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7.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宋明理学》时编写的知识提纲,在①处填写正确的是 A.“反省内心”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8.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A.天人感应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9.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10.下列所提到的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梁山好汉“替天行道” 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统治地位丧失 B.彻底否定传统儒学 C.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12.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体现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具有 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D.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其意在说明中国四大发明 A.对中国社会发展毫无意义 B.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有助于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D.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起推动作用 ‎1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起源于唐代 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15.《梦溪笔谈》这样描述一项发明:“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为神速。”这项发明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6.一般认为王维是文入画的开创者。苏东坡评论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表明王维绘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 A.追求神韵意趣 B.描绘现实生活 C.注重准确写实 D.提倡技法多样 ‎17.下图是京剧中的道具马鞭。手持马鞭在戏台上走几圈,意味着已经翻阅了千山万水,由一个城市到达了另外一个城市。这表明京剧的特点是 A.多种艺术的综合性 B.时间的同步性 C.场景的虚拟化 D.表演的程式化 ‎18.某种书体产生于汉末,是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19.明清时期的白话通俗小说,不仅用生活中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还多附有插图,用图画说明故事情节,出现了大量“绣像小说”。这反映了当时的小说创作 A.面向广大市民阶层 B.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注重反对封建礼教 D.倡导人们个性解放 ‎20.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21.(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说明 A.文学作品曲高和寡 B.文学形式没有章法 C.文化发展的通俗化 D.文学内容趣味低级 ‎22.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 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23.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说明“新思想”的核心是 A.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向西方学习,与各国礼尚往来 ‎24.洋务运动期间,恭亲王奕主持洋务被蔑称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则有“丁鬼奴”的绰号;郭嵩焘生前备受攻击,死后还有人奏请戳他的身体;李鸿章更是清议攻讦的对象;洋务派所办实事都是新鲜事物,几乎都遭到非议,这些说明当时 A.广大民众尚未开化 B.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社会传统势力十分强大 D.洋务运动违背历史潮流 ‎25.《杂文月刊》曾刊登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四者认识正确的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6.“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何人之口?‎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27.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包括 ‎①开启了民智具有启蒙意义 ②为民主革命爆发做好舆论准备 ‎③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④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始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D.抗日战争之后 ‎29.中国近代的《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三个杂志创造了三个新时代。其中,《新青年》创造了 A.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反对专制,宣传君主专制的时代 C.主张共和,宣传暴力革命的时代 D.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30.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31.前期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其表现有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③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主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从辛亥革命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此观点说明新文化运动 A.侧重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 B.为广大民众普及了共和知识 C.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 D.深刻地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 ‎33.1920年4月,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出版后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印有马克思头像的红色封面本子,初版千余册很快销售一空。应读者要求,同年9月又再版了印有马克思头像的蓝色封面本子1000册。除《共产党宣言》外,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重要著作也相继出版。这一现象的出现 A.得益于五四运动的爆发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D.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 ‎34.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49分)‎ ‎35.(16分)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采纳这一对策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7分)‎ ‎(3)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3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史》 ‎ 材料三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进了科技发展,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之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转为落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 .指出清代以后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4分)‎ ‎3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2分)‎ 历史答案 ‎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都是社会急剧变化的表现或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B项。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排除A项,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排除CD项。‎ ‎3.A ‎【解析】根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孟子强调长幼尊卑,重视等级,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爱人不分等级,与孟子的思想形成鲜明反差,故A正确;荀子的“性恶伪善”是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孔子的“仁爱”强调等级,与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C;韩非的“法不阿贵”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但材料反映的是人际关系,D不符合题意,排除。‎ ‎4.C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逐渐形成了“士人政府”,故C项正确: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已经消失,其思想被吸收到儒家思想体系中,A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是西汉建立初期的思想状况, B错误;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在宋代以后,故D项错误。‎ ‎5.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和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是吻合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反映的是君权神授而非天人感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以德治国,和天人感应也无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D ‎【解析】材料“皇帝受命于天管理臣民,儿子受命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强调天意、大一统和父权,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这一思想神化皇权,强调大一统和政治、家庭的伦理,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男尊女卑秩序,A项错误;天意和君权神授与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无关,B项错误;董仲舒通过利用“敬天法祖”观念,适应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是对“敬天法祖”观念的贯彻,C项错误。‎ ‎7.C ‎【解析】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C符合题意。“反省内心”、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都是陆王心学思想,故ABD不符合题意。‎ ‎8.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仅要有孝道的思想,还要将孝道付诸行动,体现了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材料中没有提到上天的信息,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用于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有益于国家,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来的,主张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格物探究事物的真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9.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唐朝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A项符合题意;儒学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时期,且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10.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是反对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李贽主张个性的解放,所以不会反对花木兰替父从军、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以及梁祝化蝶相随等,故ABC项不符合题意。‎ ‎11.C ‎【解析】‎ 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宋明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也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明清时期出现的黄宗羲等人并不是彻底否定传统儒学,而是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排除B;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正统地位被动摇,排除D。‎ ‎12.D ‎【解析】顾炎武关注民生,黄宗羲有扶危定倾之心,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概括,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献身精神,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反对封建专制和理学,排除B、C两项。‎ ‎13.C ‎【解析】材料主旨在于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中强调“划时代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中国的发明,排除B;选项D未突出材料中“划时代意义”,排除。‎ ‎14.C ‎【解析】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因此出现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并用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根据题干,唐代已有象棋,排除A项;唐末火药已经用于军事,排除B项;材料中的“炮”不是洋炮,排除D项。‎ ‎15.C ‎【解析】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答案为C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造,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排除A项;火药的发明与材料反映的印刷业的进步无关,排除B项;指南针主要应用于航海,排除D项。‎ ‎16.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要说的是绘画融进了画家个人的意境在里面,这是体现了对神韵意趣的追求,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描绘现实生活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主要特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文人画注重写意而不是写实,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王维的作品融进了画家个人的意境在里面,并没有体现技法多样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C ‎【解析】‎ ‎“手持马鞭在戏台上走几圈,意味着已经翻阅了千山万水”既是真实生活的概括,也是真实生活的升华,体现了舞台上的虚拟性,故C符合题意。京剧具有多种艺术的综合性,指京剧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故A不符合题意;“手持马鞭在戏台上走几圈,意味着已经翻阅了千山万水”显然不是时间的同步性,故B不符合题意;京剧表演的程式化指京剧表演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高度的规范和固定化,故D不符合题意。‎ ‎18.C ‎【解析】从材料中“汉末时期”“结构严整”可以判断这种书体为楷书,故选C;篆书属于秦朝,故A排除;隶书有秦隶、汉隶等,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故B排除;行书比楷书灵活、流动,故D排除。‎ ‎1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白话小说通俗易懂,而且附有情节插图,反映出受众知识水平有限,可以推断当时的小说创作面向广大市民阶层,选项A 正确;明清小说通俗易懂,这与现实主义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明清小说的通俗性,并未反映出其内容中有反对封建礼教和倡导人们个性解放,排除C、D。‎ ‎20.D ‎【解析】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元曲和小说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均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①、③、④项符合题意。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反映,故②项不符合题意。汉赋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文化代表,反映的是当时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⑤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排除ABC,选D。‎ ‎21.C ‎【解析】根据材料“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可知宋代文学更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通俗化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A项,题干强调宋代通俗文学兴盛,而非文学作品曲高和寡,排除。B项,题干中文学注重自由表达,并非没有章法,排除。D项为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题意,排除。‎ ‎22.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在盛唐时期,对于“良心”主要强调是关心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情怀,故本题选B 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故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不正确,故排除A项:C选项的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不能体现材料主旨信息,故排除;“避乱弃世”的表达不合适,故排除D项。‎ ‎23.B ‎【解析】材料“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意思是:为了用西方的武器抵御西方的侵略,为了用西方的态度款待西方,为了学习西方的技术抵制西方,可见核心思想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列强侵略,故B符合题意;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属于资产阶级,尚未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C不符合题意;虽然“款待”含有礼尚往来的意思,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 ‎24.C ‎【解析】从材料“鬼子六”“丁鬼奴”“李鸿章更是清议攻讦的对象”“洋务派所办实事都是新鲜事物,几乎都遭到非议”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传统势力十分强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开化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故AB项排除;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 ‎25.C ‎【解析】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倡导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故C正确;A项“缺乏历史依据”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林则徐、洪秀全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B项不是四者的共性,排除;康有为主张改革,孙中山主张资产阶级革命,D项也不是四者的共性,排除。‎ ‎26.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人物主张变革,而且希望通过皇帝变革,这与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相符,选项C正确;林则徐、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不主张全部变革,希望维系封建制度,排除A、B;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实现富强,与材料中变革主张不符,排除D。‎ ‎27.C ‎【解析】戊戌变法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启了民智有利于思想解放,故①正确;戊戌变法主张改革,与民主革命不符,故②错误;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文化,故③正确;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故④正确。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 ‎2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民族觉醒是因为民族危机激发而产生,根据所学可知,这种觉醒的开端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逐渐萌发,选项A正确;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均不是开端,排除B、C;抗战后,中华民族自信心大增,与题干不符,排除D。‎ ‎29.D ‎【解析】《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报刊,批判尊孔复古,崇尚民主科学,故D正确;A是维新派,创办《国闻报》《时务报》,不符合题意,排除A;反对专制,不会宣传君主专制的时代,B错误;C是革命派,革命派的报刊是《民报》,不符合题意,排除C。‎ ‎30.C ‎【解析】据材料“……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可知,新文化运动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C正确;A违背题意;据材料“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尽管引进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但因为民众的觉悟没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的混乱,D错误。‎ ‎31.A ‎【解析】新文化运动以1919年五四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作用是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②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③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后期内容为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主流。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2.A ‎【解析】根据“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侧重思想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故A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侧重思想启蒙,无法说明“普及了共和知识”,排除B;辛亥革命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并非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排除D。‎ ‎33.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20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五四运动的爆发,A正确;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的序幕是五四运动,B错误;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的是新三民主义思想,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作用,并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D错误。‎ ‎34.D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1919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情况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受十月革命以及一战后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及五四运动的影响,综合来看造成这种变化主要因素是国内外局势的变动,故D选项正确。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及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国内外局势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故排除A、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这不是1919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宣传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 ‎35.(16分)(1)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5分)‎ ‎(2)差别: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本质:二者没有本质差别。理由: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7分)‎ ‎(3)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具体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4分)‎ ‎【解析】‎ ‎(1)对策: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根据汉武帝的策问主张统一思想,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在政治、教育等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如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2)差别: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心即理……知行合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朱熹主张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而王阳明主张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本质及理由:据所学知识,可从两人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等方面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 ‎(3)主张: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回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最突出的思想主张。表现:结合材料三“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振兴工商业”“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学以致用等方面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6.(17分)(1)变化: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发展到元代杂剧和明清时期的小说。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繁荣。(7分)‎ ‎(2)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影响: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火药有利于军事革新,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提供了便利。(6分)‎ (3) 地位:由领先于世界到落后于世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耕经济藩篱阻碍近代科技发展:八股取土的科举制扼杀科技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技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结构不利于科技创新;封闭禁铜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等都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从从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发展到元代杂剧和明清时期的小说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和市民阶层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宋代三大发明出现并发有所发展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大发明对于世界影响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之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转为落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得出由领先于世界到落后于世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分别从农耕经济、八股取土的科举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专制集权制度、封闭禁锢的民族心理等角度分析回答。‎ ‎37.(16分)(1)因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晚清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 说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答维新派的主张也可)。(6分)‎ ‎(2)原因:是封建礼教秩序的精神支柱;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表现:提倡白话文。(4分)‎ ‎(3)背景: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贡献: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进程;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4分)‎ ‎(4)启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2分)‎ ‎【解析】‎ ‎(1)依据材料“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可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晚清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等方面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结合题干中“19‎ 世纪中后期”等信息可知,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2)依据材料中“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等信息可从儒家思想是封建礼教秩序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等方面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是提倡白话文。‎ ‎(3)依据材料中“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可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等方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依据材料中“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等信息可从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进程等方面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