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1广东高考生物含真题答案对比解析清晰完整版
近四年高考2011-2014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高三 生物备课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 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 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 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题中“亚显微结构”,即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B项错,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而非高尔基体上。属于识记内容。 1. 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膜载体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TP B. 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C. 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D. 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答案】C 【解析】A.任何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ATP的参入提供能量;B.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入;D.几乎所有的生物膜的基本结构都是蛋白质和磷脂。 1. 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合成 B.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 C.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 D.胰岛素促进糖原分解 【答案】C 【解析】葡萄糖是在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内合成,故A错误,淀粉遇碘变蓝,故B错误;纤维素是多糖,起单体是葡萄糖,故C正确;胰岛素通过抑制糖原的分解,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从而降低血糖的,故D错误。 1. 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分的是 A. 液泡 B. 核糖体 C. 高尔基体 D.溶酶体 【答案】B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组成 【解析】核糖体的组成成份是RNA和蛋白质。 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 蛋白质 R型 ② R 荚膜多糖 R型 ③ R DNA R型、S型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①、②组:R+S型菌的蛋白质/荚膜多糖,只长出R型菌,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③组:R+S型菌的DNA,结果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④组:用DNA酶将DNA水解,结果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从一个反面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故C正确。 2. 培育草莓脱毒苗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组织培养 B.细胞杂交 C.显微注射 D.核移植 【答案】A 【解析】草莓植株分生区的细胞含病毒的量比较少,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脱毒幼苗。 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 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①错误,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吗,故②错误,结构决定功能,清楚DNA双螺旋结构,就可以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故③正确;清楚了DNA双螺旋结构,就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而且Waston和Crick也对DNA复制进行了描述,故④正确。 2.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 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 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 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 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答案】D 【考点】反馈调节 【解析】①当血糖浓度增高时,葡萄糖会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胰岛B细胞接收到血糖升高的信号,从而其分泌胰岛素增多。④当害虫数量增多相当于天敌鸟类的食物增多,导致鸟类数量增多。 3.华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采用试管动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该技术包括的环节有 ①转基因 ②核移植 ③体外受精 ④体细胞克隆 ⑤胚胎移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⑤ D.③⑤ 【答案】D。 【解析】人工将供体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胚胎,然后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移植入受体,从而生产出各种动物。包括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3. 分析下表,可推测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A.甲溶液含有淀粉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答案】D 【解析】双缩脲试剂、碘液、斐林试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淀粉和还原性糖。据表可以推测,甲含有蛋白质,乙含有淀粉,甲和乙混合能够产生还原性糖,证明甲中含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产生还原性糖。 3.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体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 A.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 B.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 C.依据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 D.筛选出具有优良火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 【答案】C 【解析】该题目属于蛋白质工程,已经获得该目的基因片段,不需要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故A错误,是需要构建含目的肽 DNA片段的表达载体,但这不是第一步,故B错误;蛋白质工程的第一步是根据蛋白质的功能,设计P1氨基酸序列,从而推出其基因序列,故C正确;该基因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体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而目的多肽是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所以必需对其改造,保持其抗菌性强,抑制其溶血性,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属于中等偏上难度题. 3.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考点】变异和进化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提干可知,口距与花矩的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距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 4.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C 【解析】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故A错。B项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D项小脑司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起跑反射涉及到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故C正确。 4.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中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 4.图1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答案】D 【解析】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题目中的信息,去顶芽是抑制主根的生长,故A错误;实验没有信息可以证明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故B错误;实验没有信息可以证明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故C错误;根据正常植株与去顶芽但施以外源生长素后,二者主根长度相当,可以说明外源生长素能代替顶芽促进主根生长,故D正确。 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汁产生酒精 C.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 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答案】A 【考点】微生物的发酵 【解析】醋酸杆菌酿醋时需要持续通气,即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而不是无氧呼吸,故A错 5.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 C.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慢 【答案】D 【解析】D项考查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通过凝胶色谱柱的速度越快,故D错误。A正确,洗涤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加入的是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众多的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较少。C正确,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如果操作都正确,能清楚的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这使得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简化了操作。 5. 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所以A错;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淋巴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所以C错;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犹豫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但鱼a、鱼b为两种土著鱼减少,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在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而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事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属于容易题。 5.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2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III试剂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答案】C 【考点】有机物的鉴定 6.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II-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 II-5和II-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答案】B 【解析】A错误,根据5、6、11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该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II-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C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此概率为1/4。D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即使生女孩照样无法避免患病。 6. 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 , 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6.以下为某兴趣小组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Ⅲ是叶绿素a,Ⅳ是叶绿素b,故A错误;透明带越大,说明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故B正确;由图中染色体分布在细胞中央可知, 该细胞处于分裂中期,故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该数据说明了酶的高效性,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教材的相关实验内容,属于容易题。 6.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幼虫密度是周期性波动 B.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 24.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AB 24. 小杨对4种实验材料的研究及观察记录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结构或现象 A 胚胎干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质壁分离及复原 C 黑藻叶片 叶绿体移动 D 大肠杆菌 有核仁 【答案】BC 【解析】胚胎干细胞进行的分裂为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会存在核仁。 24.下宪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 选项 细胞 细胞壁 光合作用 染色质 细胞全能性 A 蓝藻细胞 有 有 有 无 B 洋葱根尖细胞 有 无 有 有 C 兔成熟红细胞 无 无 有 有 D 蛙受精卵 无 无 有 有 【答案】BD 【解析】蓝藻是原核细胞,DNA裸露,没有染色质,故A错误;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光合作用,故B正确;兔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没有染色质,也没有全能型,故C错误;蛙受精卵是动物细胞所以没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教材的相关实验内容,属于容易题。 24. 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答案】BD 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答案】BC 【解析】A项,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D项,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D错。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该NDM-1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故AC正确。 25. 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下表信息可预测,图8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4 B.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8 C.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8 D.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 【答案】CD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推出,II3的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分开考虑,后代关于秃顶的基因型为1/2BB,1/2Bb,即女孩不秃顶,男孩有一半的可能秃顶;后代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1/4XAXa,1/4XAXA,1/4XAY,1/4XaY,即生出换色盲女孩的概率为0,有1/4的可能生出患病男孩。 25.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确实2调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 A.白眼雄果蝇占1/4 B.红眼磁果蝇占1/4 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 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AD 【解析】根据题意,自由组合定律,红眼雌蝇(杂合子)的基因型为XaXaB(代表缺失) 红眼雌雄蝇基因型XaYB,根据一对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子代中白眼雄果蝇XaY占1/4,红眼XAY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XAXa占1/4,红眼雌果蝇XAXA占1/4,由于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所以Ⅳ号染色体正常的BB占1/3,所以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B占2/3,故A正确;红眼雌果蝇占1/4+1/4=1/2,故B错误;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故C错误;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缺失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B占2/3)=1/6,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占3/4(红眼XAY雌果蝇占1/4, 红眼雌果蝇XAXa占1/4, 红眼雌果蝇XAXA占1/4)*2/3(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B占2/3)=1/2.所以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白眼果蝇占1/6(1/6+1/2)= 1/4,故D正确。 25.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需使用逆转录酶 B. 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PCR获取目的基因 C. 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NaCl溶液制备 D. 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A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8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16分) 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 (1) 依图9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 (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 ;此时段 (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 ;10~16时无明显CO2吸收的直接原因是 。 (2) 从图10可知,栽培蝴蝶兰应避免 ,以利于其较快生长。此外,由于蝴蝶兰属阴生植物,栽培时还需适当 。 (3) 蝴蝶兰的种苗可利用植物细胞的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此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 【答案】 (1)有 此时段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第一、二阶段均有[H]产生,第一、二、三阶段均有ATP生成; 无 此时段没有光反应,而暗反应必须要由光反应提供ATP和[H],故不存在暗反应; 气孔关闭。 (2)干旱 遮阴 (3)全能性 基因选择性表达 26.(16分)荔枝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间下表。 叶片 发育时期 叶面积 (最大面积的%) 总叶绿素含量 (mg/g.fw) 气孔相对开放度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s) A 新叶展开前 19 - - -2.8 B 新叶展开中 87 1.1 55 1.6 C 新叶展开完成 100 2.9 81 2.7 D 新叶已成熟 100 11.1 100 5.8 注:“-”表示未测数据. (1)B的净光合速率较低,推测原因可能是:①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②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 (2)将A、D分别置于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的叶肉细胞中,将开始积累_________;D的叶肉细胞中,ATP含量将__________。 (3)与A相比,D合成生长素的能力________;与C相比,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数量明显增多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4)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片面积逐渐增大,是______的结果;D的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气孔开放度相对低 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2)酒精 增多 (3)低 基粒 (4)细胞分裂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 (1)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外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深度等)和内因(叶绿素的含量、酶等),结合表格中的信息,B组叶绿素含量为1.1mg/g.fw,叶绿素含量低,气孔开放程度为55%,开放程度比较低,二氧化碳吸收量比较少,导致光合效率较低。 (2)A叶片净光合速率为-2.8mg/g.fw,即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且由于是密闭的容器,导致容器内氧气越来越少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叶片中,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且由于是密闭的容器,导致容器内二氧化碳越来越少,暗反应减弱,而光反应不变,导致ATP增多。 (3)相比成熟叶片,幼嫩的叶是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分之一;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中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从表格中可推知,由于总叶绿素含量增长,因此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基粒明显增多。 (4)细胞分裂使个体增大;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性表达。 26.(16分)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有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 (1)有氧呼吸 ATP (2)无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升高 能够吸附污泥中的PAHs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 (1)根据题目的信息,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所以促进的有氧呼吸,导致ATP合成增多,根细胞主要以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需要消耗能量,ATP供应增多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根据题目及表格中的信息,盆栽试验表明,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盆栽黑麦草比单纯红壤叶绿素含量及干重都高,表明施用含生物炭的污泥,污泥富含无机成分能促进作物生长。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单纯红壤PAHs含量527,红壤+污泥PAHs含量是1079红壤+7%生物炭污泥PAHs含量是765,黑麦草的PAHs含量分别是401、651、428,都有所升高,仅对比红壤+污泥PAHs数据和红壤+7%生物炭污泥PAHs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炭能够吸附污泥中的PAHs,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污水处理后的无机物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考点定位】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作用与ATP,及生态系统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题目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26.(16分) 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 叶色 平均叶面积 (cm2) 气孔密度 (个·mm-2) 净光合速率 (mmol CO2·m-2·s-2) 强 浅绿 13.6(100%) 826(100%) 4.33(100%) 中 绿 20.3(149%) 768(93%) 4.17(96%) 弱 深绿 28.4(209%) 752(91%) 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照 (1)CO2以 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 (2)在弱光下,柑橘通过 和 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3)与弱光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叶片的气孔总数 ,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 。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察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 ,最后发生改变的是 。 【答案】 (1)自由扩散 C5 ATP和[H] (2)增加叶绿素含量使叶色变绿 增大叶面积 (3)多 高 净光合速率 叶面积 27.(16分)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 (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会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根据图示罗非鱼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呈“J”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 (3)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不是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27.(16分)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10,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 调节,增加 、减少 ,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 ,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答案】 (1) 高于(大于) 神经体液调节 产热 散热 (2) 失调(失去平衡) (3) 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小影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楚过程:病毒→吞噬细胞处理→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解析】 (1) 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核体液共同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从而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 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1) 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时清除人体内环境和进入细胞内的病毒,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的过程;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病毒在血液中被清除过程,病毒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其抗原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B细胞在接受抗原直接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态体液内特异性结合,而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和运用,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D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 4 1 1.2 0 0.0 4 0 0.0 0 0.0 8 1 1.2 0 0.0 16 2 2.4 0 0.0 32 8 9.5 0 0.0 64 11 13.1 0 0.0 128 31 36.9 0 0.0 256 10 11.9 0 0.0 512 14 16.6 6 7.2 1024 3 3.6 17 20.2 > 1024 3 3.6 61 72.2 合计 84 100 84 100 27.(16分) (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15所示。图15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结果。结果见右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注:D为儿童血清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 【答案】 (1)C1 、C2 神经递质 躯体感觉 S区 (2)98.8% 总结差异: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D值明显升高,D值高的人数明显增多。(2分) 原因分析:初次免疫后,机体产生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脊灰病毒灭活疫苗时,记忆B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4分) 28.(16分) 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12),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 、NaCl、H2O和琼脂。 【答案】 (1)繁殖功能下降 失去细胞免疫以及部分体液免疫 食物链 (2)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种群数量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三丁基锡 28.(16)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0。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绿叶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11。据图11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和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一)培育转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和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 (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 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植株乙:________。 (三)推测结论:________。 【答案】 (1)A (2)替换 增加 ③ (3)(一)突变植株y2 用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和突变植株y2 (二)能 不能维持“常绿” (三)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解析】 (1)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图10,B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因此B代表野生型豌豆,则A为突变型豌豆。 (2)根据图11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一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的增添;从图11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有由③处变异引起。 (3)本实验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对照实验设计能力。欲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功能,首先应培育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然后用含有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培育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观察其叶片颜色变化。为了排除农杆菌感染对植株的影响,应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常绿突变植株y2作为对照。 28.(16分) 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一堆夫妇生有一位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分析发现,患儿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突变(C→T)。用PCR扩增包含该位点的一段DNA片段l,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一种限制酶酶切为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m和s;但正常序列的扩增片段不能被该酶酶切,如图11(a)。目前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并接受了产权基因诊断。家庭成员及胎儿的PCR扩增产物酶切电泳带型示意图见图11(b)。(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 (1)在获得单链模板的方式上,PCR扩增与体内DNA复制不同,前者通过__________解开双链,后者通过________解开双链。 (2)据图分析,胎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基因用A、a表示)。患儿患病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的原始生殖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患病是由于_____________。 (3)研究者在另一种贫血症的一位患者β链基因中检测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突变导致β链第102位的天冬酰胺替换为苏氨酸。如果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则为证明该突变位点就是这种贫血症的致病位点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 【答案】 (1)解旋酶 加热 (2)Aa母亲的 减数分裂 患儿的白细胞内合成了不正常的血红蛋白 (3)除了第102位氨基磺酸外,其他氨基酸都正常 但患者表现为贫血症 【解析】 (1) DNA 在细胞内复制是通过解旋酶的作用打开双链的。PCR不需要提供ATP,体系中有正反向引物,模板,酶,缓冲液,Dntp, 水缓冲液中有金属离子等,反应经过变性,复性,延伸,在变性过程中通过加热温度升高到94℃左右,打开双链。 (2) 根据图11(b)电泳图谱的信息,母亲只有的一条1带,说明基因型是AA,没有突变位点,不被限制酶切割,父亲的一条1带还有一条s带和m带,说明父亲是杂合子,基因型是Aa, 患儿只有s带和m带,没有1带,其基因型是aa, 胎儿和父亲一样因型是Aa,患儿是aa,一个是a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而母亲是AA,所以患儿发病的可能原因是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是发生突变,患儿发病的原因从基因表达来看,是基因的突变导致mRNA变化,从而使合成的血红蛋白异常。 (3) 研究者在另一种贫血症的一位患者β链基因中检测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突变导致β链第102位的天冬酰胺替换为苏氨酸。如果除了第102位氨基酸外,其他氨基酸都正常,但患者表现为贫血症,唯一原因就是β链第102位的天冬酰胺替换为苏氨酸所致,可以证明该突变位点就是这种贫血症的致病位点。 【考点定位】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了pcr, DNA复制,基因突变,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和应用,而且第三问则考察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题目个别问题难道较大。 28. (16分)图16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丙病的遗传方式是 ,Ⅱ-6的基因型是 (2)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 (3)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 (4)有些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启动子缺失常导致 缺乏正确的结合位点,转录不能正常起始,而使患者发病。 28、【答案】(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DXABXab或DdXABXab (2)其母亲6号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一对X染色体联会时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含XAb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了XAbY的受精卵。 (3)301/1200 1/1200 (4)RNA聚合酶 29.(16分)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 (min) 溶液颜色 ① 3.0 Y 10 绿色 ② 3.0 7.0 10 绿色 ③ 3.0 6.0 10 黄绿色 ④ 3.0 5.0 10 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 ,原因是 。 (2)表中Y应该为 ,原因是 。 (3)若用作视频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 食品,否则 。 (4)小李想了解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监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 【答案】 (1)二氧化硅(SiO2) 使研磨更加充分 (2)8.0 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 (3) pH小于6.0 叶绿素会由于酸性pH值而被破坏 (4) 略(纸层析法:步骤 1制备滤纸条 ,2 画色素液细线 ,3 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4观察色素带) 29.(16分)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生物兴趣小组拟探究在食品生产应用范围较广的蛋白酶,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1) pH对不同蛋白酶的活力影响有差异。据图12可知,_________更适宜作为食品添加剂,理由是________。蛋白酶的活力可用________的量来表示。 (2)该蛋白酶的提取工艺流程如下: 兴趣小组分别对酶保护剂浓度、提取液pH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酶保护剂浓度在0.02-0.06mol/L范围内,酶活力较高;提取液pH在6.0-8.0范围内,酶活力较高。他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粗酶制剂的美活力,以达到最佳提取效果,还需对酶保护剂浓度和提取液pH进行优化,并确定以此为探究课题。请拟定该课题名称,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答案】 (1)木瓜蛋白酶 由图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的活性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时间内 底物消耗(产物产生) (2)课题:探究酶保护剂的最适浓度和提取液的最适PH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 提取液的PH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酶保护剂的浓度 0.02 0.03 0.04 0.05 0.06 【解析】 (1)审题结合图形和文字,在题目中已经提供了信息“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所以选择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有广的酸碱适应范围,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的适应范围最广,所以可以选作食品添加剂。酶的活力,我们一般用酶催化的底物消耗量或者底物生成量来表示。 (2)实验设计,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这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酶保护剂的最适浓度和提取液的PH值,所以我们可以将酶保护剂的浓度和提取液的PH值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为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 29.(16分) 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讲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如图12。 (1)向发酵瓶中加入5g酵母菌开始试验,发酵初期,通气阀①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通气阀②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但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第3天,取出少量发酵液,滴加含有__________的浓硫酸永夜来检测酒精。 (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我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__________,请设计试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用表格形式呈现;用“+”表示酒精量,最高含量为“+++++”)。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答案】 (1)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便其增值 排出部分保持装置内气压平衡 (2)重络酸钾 (3)酵母菌数量 组别 加酵母菌种的量 三天后酒精含量 1 5g + 2 7g ++ 3 9g +++ 4 11g ++++ 5 13 g +++++ (3)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也增加,则酵母菌数量是影响发酵的因素。 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没有增加,则酵母菌数量不是影响发酵的因素 【解析】 (1)图中的发酵装置是选修一果酒制作装置的一个改变,通气阀1是进气口,发酵初期,通气阀①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代谢快,增殖快,繁殖大量酵母菌利于后期发酵;实验过程中,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 ,装置内气压升高,通气阀②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排出部分 保持装置内气压平衡。 (2)重络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颜色反应,用来鉴定有酒精生产。 (3)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因素除了菌种、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外,还有酵母菌数量等因素,可以通过以加入的酵母菌种数量为自变量,以生产的酒精含量为因变量设置实验进行探究,在表格设计中要注意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4)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其结果应该有两种情况,即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也增加,则酵母菌数量是影响发酵的因素。 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没有增加,则酵母菌数量不是影响发酵的因素。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探究以及综合应用。题目综合属于中等偏上难度。 29.(16分) 铁皮石斛是我国名贵中药,生物碱是其有效成分之一。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培养铁皮石斛拟原球茎(简称PLBs,类似愈伤组织)生产生物碱的实验流程如下: 在固体培养基上,PLBs的重量、生物碱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如图17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新生营养芽为外植体的原因是 ,由外植体形成PLBs的过程称 。 (2)与黑暗条件下相比,PLBs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优势体现在 , , 。 (3)脱落酸(ABA)能提高生物碱含量,但会抑制PLBs的生长。若采用液体培养,推测添加适量的ABA可提高生物碱产量。同学们拟展开探究实验验证该推测,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探讨了一下问题: ①ABA的浓度梯度设置和添加方式:设4个ABA处理组,1个空白对照组,3次重复。因ABA受热易分解,故一定浓度的无菌ABA母液应在各组液体培养基 后按比例加入。 ②实验进程和取样:实验50天完成,每10天取样,将样品(PLBs)称重(g/瓶)后再测定生物碱含量。如初始(第0天)数据已知,实验过程中还需测定的样品数为 。 ③依所测定数据确定适宜的ABA浓度和培养时间:当某3个样品(重复样)的 时,应对应的ABA浓度为适宜浓度,对应的培养时间是适应培养时间。 【答案】 (1)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分裂旺盛,且含病毒少,甚至不含病毒 脱分化 (2)生长速度加快 每瓶PLBS重量有所增加 单位重量的生物碱含量增加 (3)①灭菌 ②75 ③生物碱含量和PLBS重量的乘积最大(或生物碱的产量最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