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6小题,每题1.5 分,共5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B.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C.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D.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2、(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D.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3、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筑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4、《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度,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A.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B.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C.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D.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5、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 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B.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C.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6、《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B.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7、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C.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D.察举制的弊端 9、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D.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10、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C.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1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C.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2、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因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商品经济已影响到农村 13、“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 余年‘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 A.彻底解决国家赋税问题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14、“从公元25 年到公元140 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 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豪强势力,隐匿人口 B.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 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军阀制据,战乱不断 15、白居易《卖碳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沿街开铺的街市 C.地方自治的市镇 D.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16、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精耕细作农业进 一步发展 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C.资本主义萌 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17、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庭宗族势力的干预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8、 唐代柜坊又称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变,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南宋《武林旧事·游手》把柜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据此可知柜坊 A.弊大于利 B.不利于经济发展 C.具有多重属性 D.搞活了民间资本 19、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要靖至万历 顾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C.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0、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 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 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 “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21、《汉书·蓝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宣”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强调“春秋大一统”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22、“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其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道家、法家 C.倡家、墨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23、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 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C.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24、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5、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话题 人物 看法/ 史料 结论 专制 孟子 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 主立 宪 26、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A.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有违儒家民本精神 D.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27、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他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C.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D.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28、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C.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29、1920 作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泊外法权来压制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他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C.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30、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31、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袭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这表明胡适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全盘接受西洋文化 C.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 D.中学应充分世界化 32、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认为俄园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C.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33、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 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34、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 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C.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7题16分,38题18分,39题12分,共46 分。 3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 “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的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贡体系形成的原因。(8 分) 38、 (1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 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又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人士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8分) 3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一 “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复兴”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 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 出 了 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综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启蒙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54分。 1-5:CCBDA 6-10:ABDDB 11-15:CDCAD 16-20:ABCAB 21-25:ABBCB 26-30:DDCDA 31-34:DB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7题16分,38题18分,39题12分,共46分。 37、(16分)(1)特征:以经济实力为支撑;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体系;持续时间长;厚往薄来;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通行;形成东亚文化圈;本质上属于贡赐贸易;属于文明的扩散;在西方国家侵略下瓦解。(答出任意4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中央集权的强大;自然经济的发达;中国先进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 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儒家天下理论塑造的产物。(每点2分,共8分) 38、(18分)(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束缚到自 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每点1分,共4分)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答出任意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每点2分,共8分) 39、(12分)(1)态度: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1分)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每点2分,共6分) (2)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3分) 影响:解放人类思想,推动社会进步。(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