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4.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这种变化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 D.强化了中央集权 ‎25.学者葛兆光指出,作为空间的宇宙,在殷周人心目中投射了一个深层意识,即以中央为核心,众星拱北辰,四方绕中国的“天地差序格局”,而且一切天然形成的事物包括社会组织与人类自身,都是与宇宙天地同构的,因此人类应该依照这种宇宙、社会、人类的一体同构来理解、分析世界。下列哪一项符合这种思想 A.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 B.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C.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 ‎26.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27.如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周、秦 ‎0.0175‎ 隋 ‎0.932‎ 金 ‎0.166‎ 汉 ‎0.131‎ 唐 ‎0.88‎ 元 ‎3.50‎ 三国 ‎0.545‎ 五代 ‎0.245‎ 明 ‎8.2‎ 晋 ‎0.110‎ 宋 ‎3.48‎ 清 ‎12.0‎ 南北朝 ‎0.118‎ A. 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 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 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 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28.随着国民党军事进攻的不断扩大,国内阶级矛盾的上升和解放区群众运动的发展,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通称“五四指示”),该“五四指示”可能明确的是 A.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 B.支持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 C.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反奸清算斗争获得土地 ‎ D.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29.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 B. 摆脱封建束缚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终极目标 C. 毛泽东深受维新思想熏陶 ‎ D. 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 ‎30.1895年《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材料表明 A.法律承认私有财产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B.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彻底被废除 C.清政府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方法律制度 D.这是中国用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开端 ‎31.1939年,蒋介石与国民党高层一致认为中国的抗战“非提高合全国国民坚强不屈之精神,不足以克服艰危而破敌人精神制胜之毒计”,因此,“必动员全国国民之精神以充实抗战之国力”。为此,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拉开帷幕。此次运动的背景是 A.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地组织抗战 B. 日军改变了侵华的战略方针 C.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 国民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 ‎32.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 A.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 B.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3‎ ‎.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C.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D.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3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 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 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 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35.20世纪90年代,不仅世界各国的关税税率出现了持续下降,而且前东欧各国家也相继融入到全球贸易体系之中。这一现象表明 A.贸易保护主义被放弃 B.关贸总协定显现成效 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世界市场统一体形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21-1925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局部)‎ 年份 省份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总计 百分比 江苏 ‎31‎ ‎35‎ ‎55‎ ‎29‎ ‎23‎ ‎173‎ ‎18.52‎ 浙江 ‎11‎ ‎17‎ ‎25‎ ‎13‎ ‎6‎ ‎72‎ ‎7.71‎ 广东 ‎8‎ ‎21‎ ‎11‎ ‎4‎ ‎22‎ ‎66‎ ‎7.07‎ 安徽 ‎7‎ ‎9‎ ‎6‎ ‎6‎ ‎4‎ ‎32‎ ‎3.43‎ 江西 ‎3‎ ‎13‎ ‎6‎ ‎5‎ ‎2‎ ‎29‎ ‎3.10‎ 直隶 ‎3‎ ‎14‎ ‎5‎ ‎3‎ ‎2‎ ‎27‎ ‎2.89‎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 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 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 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但这决不意味着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会逐渐消除,……事实上,对于大多数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来说,源于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在全球扩散过程中正在日益失去美国的印痕而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东西。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大众文化产品,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成为一种不带有任何特殊文化标记的人类共同产品 ‎——摘编自刘小英《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培养官僚的教育制度,也是培养、承继儒学人才的教育制度。1905年,清政府明令取消科举制,并着手办新式学堂。清政府曾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到1906年,留学生总人数不下几万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下设教育部,任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教育总长。随后,由教育部公布了一系列法令,在全国实行教育改革。新的教育宗旨取消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指导思想,突出了公民道德训练和知识技能的教育,规定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并以文、理科为主。留学生回国对近代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在新式学校里讲授近代科学技术和从事有关的研究工作,不仅把新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而且为该学科培养了一批批科技人才。近代教育体制实质上成了近代科学的摇篮。可以说,没有这样的教育体制的支持,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科技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民国时期科技发展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与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异同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主要通过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两种方式来索取战争赔偿。但大量无偿涌λ的德国赔偿物资实际上冲击了战胜国的市场,而现金赔偿又会带来了徳国货币贬值的问题。可见这两种索赔方式都存在着很大弊端。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对德索赔问题了,并对该问题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美国纳税人绝不能再替德国支付战争赔偿;二是避免再次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索取德国赔偿的困境。为此,从194年8月开始,在美国多个政府部门、驻欧洲机构、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推动下,逐渐制订、实施了一项特殊的索赔计划:通过掠夺德国的科学、技术、情报、专利、科技人员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大量隐性的战争赔偿。这项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苑爽《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对德索赔问题上的不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德索赔计划的影响。(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潜邸”时,就“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如何做到既保持“国朝之成法”,又适应中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忽必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他在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夺得汘位以后,就开始按中原王朝原有模式来建立政权机构。公元1271年,取《易经》“元”之义,建国号为“天元”,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 ‎——摘自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 ‎。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统治初期就“民安赋役,目国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摘据《元史世祖本纪》‎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能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6分)‎ 参考答案 ‎24-28:CADDC 29-33:AABCC 34-35:AC ‎41.(1)背景:西学传入促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留学生形象向好;地方官员的支持;张之洞《劝学篇》起推波助澜作用;科举制度的废除;辛亥革命的影响;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2)特点:具有地域不平衡性;受国内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3)原因:建国初期对各类建设人才的需要;《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当地孤立、封锁。 ‎ 认识:“留学潮”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起落受中国国内政治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从热衷于留日到留美、留苏反映出中国近现代思潮的变化。‎ ‎42:看法: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是把双刃剑。‎ 评析: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使一国能够接受更多的外来文化;一方面外来文化冲击了本国的固有文化,加速了本国固有文化的改造和衰亡,另方面外来文化也因本国固有文化的“过滤”作用,而使外来文化日益本土化,从而使本土文化更加多元化;如材料中美国的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大众文化产品,在传入世界其他国家后,无不脱离了美国精神文化的内涵而日益本土化。‎ 总之,经济全球化对本国固有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本土文化多元化的作用,也有加速本土文化衰落的冲击力。‎ ‎45:(1)相同点:创办新式教育,引进先进科技。 ‎ 不同点:清末教育是为了遏制革命,挽救统治危机;民国教育突岀培养公民道德和知识技能;取消封建教育思想;完善大学教育等。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工业的产生;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创办及科技人才的培养;留学生的努力;科学救国与教育救国的推动。 46:(1)①方式不同:一战采用了实物赔偿和现金赔偿的方式,二战采用了获得隐形无形资产的方式。 ②理念不同:一战比较苛刻,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二战较为隐蔽,兼顾惩罚与重建。 ③结果不同:一战的索赔方式逐渐走向了困境,二战的方式比较成功。 (2)①促进了战后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②开创了新的战争索赔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索赔方式的弊端; ③有利于打破科技垄断,推动科技的传播、扩散,从而促进全世界科技、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解析:‎ ‎47:(1)原因: 受先进汉文化影响,大胆采用中原先进文明; 杂糅蒙汉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家治理; 重视以农立国,强调政在得民; 改革旧制成功,国富民安。 (2)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局面; 禁止屠城; 为中华文明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 劝课农桑;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创建行省制;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