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十一章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十一章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作业

‎[基础巩固组]‎ ‎(2019·湖北武汉4月调研)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1~2题。 ‎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④ ‎ 解析:第1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第2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故C正确。‎ 答案:1.B 2.C 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 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下图),1963年埤塘逾8 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 800口。据此完成3~4题。‎ ‎3.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4.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项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湿地,D项对。‎ 答案:3.C 4.D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深圳 D.上海 ‎6.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红树林;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纬度高于深圳,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第6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红树林不是用材林。‎ 答案:5.C 6.B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红碱淖(如下图)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2015年12月湖面仅存25.5平方千米。‎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坝。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势、径流、形成时间等角度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采矿、修建水库等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第(3)题,若赞同拆坝,从节水农业发展使拆坝成为可能及大坝拦水对红碱淖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如不赞同拆坝,需从影响上游农业发展及资金限制等角度阐释。‎ 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累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3)赞同。理由: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使拆坝成为可能。‎ 不赞同。理由:拆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拆除水坝需要投入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地利益。‎ ‎[能力提升组]‎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故C项正确。第2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冬季天山山脉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 答案:1.C 2.A ‎1999年建成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浦东国际机场在规划时,场址几经变更,由陆地趋于沿海,最终专家建议再向东迁移1 000~1 ‎500米至沿海滩涂,通过围海造陆建设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是在九段沙(长江泥沙沉积形成的沙洲)种草、促淤。下图示意浦东国际机场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选择在现址,主要是为了(  )‎ A.减少高层建筑影响 B.预留机场发展空间 C.节省土地资源 D.避免噪声污染 ‎4.九段沙种草、促淤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候鸟栖息,减少鸟类对机场的威胁 B.调节市区气候,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C.保护海岸线,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D.吸附长江污染物质,减少东海赤潮发生 解析:第3题,上海浦东机场建设主要利用沿海滩涂,通过围海造陆建设机场,对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上海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若主要是为了减少高层建筑影响和避免噪声污染,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也可以布局在上海远离市区的其他地方;在上海郊区的其他地方修建机场也可以为机场预留发展空间。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浦东国际机场处于候鸟迁徙线路上,飞机飞行过程中与鸟类碰撞十分危险。九段沙种草、促淤可增加湿地面积,吸引更多鸟类在此栖息,减少鸟类对飞机飞行的威胁;在九段沙种草、促淤对调节市区气候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其种草、促淤的直接目的;保护海岸线可以直接在海岸滩涂上种草、促淤;九段沙种草、促淤是机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配套工程,吸附长江污染物质与机场建设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3.C 4.A ‎(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5~6题。 ‎ ‎5.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内郁闭度大 ‎ ‎6.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 ‎ 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 ‎ 解析 ‎:第5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第6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 ‎ 答案:5.D 6.B ‎7.(2019·郴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 ‎000 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 ‎(3)分析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成活率较低的原因。 ‎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降低的原因。 ‎ 解析:第(1)题,可从两地距离、环境差异与种植技术角度分析。第(2)题,“荒山秃岭”说明当地土层薄,图示高床利于根系发育,雨季便于排水。第(3)题,可从湿度、土层角度分析。第(4)题,材料提及“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小气候得以改善”,则围绕植被覆盖率分析即可。 ‎ 答案:(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外来树木,难以适应当地环境;种植技术落后。 ‎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 ‎(3)南坡为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雨水冲刷严重,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削弱冬季风势力,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霜冻的概率降低。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