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 第I卷 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丁酉话“鸡” 张一清 “鸡”在甲骨文里有写成象形字的;也有写成后来小篆、隶书、楷书等繁体字形所沿袭的非象形字的(雞),左边的“奚”表示它的读音与“奚”相近,右边原本指短尾鸟的“隹”表明它的意思与鸟禽有关。《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知时畜也。” 所谓“知时畜”,指的是公鸡在黎明时打鸣的生物特性,也就是雄鸡报晓现象。雄鸡报晓又称“金鸡报晓”,这是因为作为十二生肖的鸡,对应的地支是“酉”,而按照阴阳五行说,“酉”属“金”,于是便产生了“金鸡”一说。 古人认为,鸡是阳气积聚的生物,黎明时分能够感觉到太阳即将升起,于是便用啼叫传达这种感应。当然,先天具有这种本能的几乎都是公鸡。因此,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牝鸡无晨”一说。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公鸡报晓的原因在于它们脑子里有一种名为“松果体”的腺体,这种腺体一到天黑就会分泌一种叫作“黑色紧张素”的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令公鸡对明暗变化极其敏感,因此,天一亮它们就会本能地鸣叫。 任何动物的本能原本无所谓好坏,但是自从春秋战国时“四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的两名门客装鸡扮狗,偷盗狐裘、骗开城门之后,“鸡鸣狗盗”便成了人们对没什么大本事或者偷偷摸摸做事的人的一种讥讽与轻蔑。甚至后来出现的“鸡零狗碎”一说,实际上也带着“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的影子。 侠客行走江湖,凭的是拳脚刀枪吃饭,有真本事确实可以英雄不问出处。但是按照常理,女子嫁人,夫君是什么样的人、家世如何还是要问问清楚的。不过,民间流传甚广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说,却难免让人对门当户对的婚恋传统产生几许动摇与质疑。就连诗圣杜甫也在《新婚别》中说:“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看起来,唐朝这种随遇而安的婚嫁意识还真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和抵消当时一些青年才俊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与作为。例如唐代罗隐《题袁溪张逸人所居》:“ 19 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诗句中的“鸡窗”指的是书斋,而不是什么鸡舍的通风口。所以意思是夜深了,勤奋的人却依然在书斋苦读。 可是,明明是人的书房,怎么就成了“鸡窗”呢。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个传说。故事见南北朝时期刘庆义编著的《幽明录》和唐代欧阳询奉旨主持编纂的《艺文类聚》等。故事大意是: 两晋时期,有一位名叫宋处宗的兖州刺史,偶然买到一只时常打鸣的公鸡。他非常喜欢这只鸡,于是就把鸡笼放在书斋靠近窗户的地方。没想到这只鸡居然通人性、懂人话,所以经常和宋处宗谈天说地,使得宋氏言谈技能大为长进。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鸡窗”表示书房了。 和“鸡窗”苦读同样具有励志作用的,按照《晋书》记载,东晋时青年武将祖狄每天都坚持“闻鸡起舞”。为了习练武艺、磨炼意志,这位戎马生涯的武将确实做到了《朱子家训》篇首所言:黎明即起。(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有写成甲骨文里象形字的,而“雞”不是象形字,它左边的“奚”表示它的读音,右边的“隹”表明它与鸟禽有关。 B.鸡是阳气积聚的生物,但母鸡并不像公鸡那样能够感觉到太阳即将升起,也不具有公鸡那 种在黎明时打鸣的生物特性。 C.公鸡能报晓,是因为公鸡脑子里有种一到天黑就分泌激素“黑色紧张素”的腺体,而这种激素使公鸡对明暗变化比较敏感。 D.成语“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这一贬义色彩与孟尝君门下的两名门客装鸡扮狗做偷盗之事有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新婚别》所言“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符合民间流传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之说,反映了唐朝随遇而安的婚嫁意识。 B.文中引用罗隐的诗句,既证明了唐朝随遇而安的婚嫁意识并没有抵消青年才俊发愤图强的精神,也便于揭示“鸡窗”的含义与来历。 C.东晋时期祖逖的“闻鸡起舞”和两晋时期宋处宗的“鸡窗”苦读同样具有励志作用,因为他们都做到了《朱子家训》所言“黎明即起”。 D.本文从“鸡”的字形以及与“鸡”有关的词语、传说、典故等角度,论证了鸡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它的历史也较久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鸡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地支是“酉”,而“酉”按照阴阳五行说又属于“金” 19 ,所以雄鸡报晓又称“金鸡报晓”。 B.因为先天具有报晓本能的几乎都是公鸡,所以“牝鸡无晨”这一说法中的“牝鸡”指的就是母鸡,“无晨”指的是不能打鸣报晓。 C.“鸡窗”一词来自传说,后人用“鸡窗”指代书斋,如唐代罗隐的“鸡窗夜静开书卷”就是赞美张逸人能够在书斋深夜苦读。 D.“牝鸡无晨”“鸡零狗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词语不同于“鸡窗”,是因为它们都带有“鸡鸣狗盗”这个典故的影子而不受人欢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19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3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B.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态度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C.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D. “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5. 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5分) 19 6.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而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19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19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 鲁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答候问之礼。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后归郡,为督邮、功曹,所事之将,无不师友待之。建初元年,肃宗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元和元年征,再迁,拜赵相。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丕止不听。王乃上疏自言,诏书下丕。丕奏曰:“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宴,事不可听。”诏丛丕言,王以此惮之。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在职六年,嘉瑞屡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数荐达幽隐名士。明年,拜陈留太守。视事三期,后坐禀贫人不实,征司寇论。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艺深明,宜见任用。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罢朝,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十三年,迁为侍中,免。永初二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骘举丕,再迁,复为侍中、左中郎将,再为三老。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B.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C.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D.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肃宗、太宗、钦宗。 B.“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C.“迁”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官职升迁,类似的有“进”“升”“转”“改”等。 19 D.“死”在古汉语里的表达是有区别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如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丕沉稳好学,孜孜不倦。为了求学,他不惜和朋友断绝交往,对别人的问候也不答礼,由此引发了儒士朋友们的不满。 B.鲁丕学有所成,终成名儒。他兼通《五经》,用《鲁诗》《尚书》教授学生,成为当时著名儒者。后经科考为官。 C.鲁丕知书达理,坚持原则。面对赵王躲疾,鲁丕制止并给皇上上书,严正指出学校是修习先王礼乐教化的地方。 D.鲁丕才能突出,多次得到皇上的厚爱。朝廷会见,他的辩论得到皇上的认可,退朝后,他得到皇上的衣物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 (2)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 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 西 19 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 “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15.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观沧海》中,曹操以“ ”和“洪波涌起”两句,直接描写海水的动态,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雄壮。 (2)《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下美景,心情舒畅,于是与友人“ , ”并因此有了如同乘风飞行、羽化升仙的感受。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④面对家乡父老的大力吹捧,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只是微微一笑,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身无长物了。” 19 ⑤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⑥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导,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A. ①⑤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考古学家对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 为了避免碰撞,我们要注意观察货车的行驶轨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从左侧超越,切忌不要与货车并排行驶。 C.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 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美丽。 1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他是我的本家侄子,是你的研究课题方面的专家,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问他,他将不吝赐教。 B.女子吃惊地看了看眼前这位汉子,转而又款款笑道:“先生能否告知家父是何人?贵乡在何处?” C. 孔明的岳父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料想为尊容所闻。” D. 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我语文启蒙老师惠赠给我的,虽然时过多年而且破损不堪,但我一直珍藏着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 许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分) 某市口腔医院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65至74岁的老年人,10人中就有一个全口无牙。调查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全口无牙的比例越低。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懂得牙齿保护常识。而只要牙齿保护常识懂得多,年老后就不会患牙病。没有牙病困扰,老年人就会很幸福。 ①并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懂得牙齿保护常识。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届周宁一中政和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分)B 2.(3分)C 3.(3分)D 4.(3分)C 解析:A项,“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说法错误,敦煌城已变成了一个摩登小城,“异国商贾云集”是曾经的景象。B项,二者对文物的态度相同,都是“惜”。D项,“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诉她“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 5.(5分)①文章并未重点写景,是因为作者感觉这里和其他景区已没有什么区别,作者着重写了莫高窟经历的各种磨难,与标题中的“挣扎”相照应,丰富了文章内涵。 ②莫高窟的现状引发了作者无尽的感伤,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思考,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忧思。 19 6.(6分)①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代表着我国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它千百年来经历了很多磨难,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莫高窟残存的美仍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残存的美更值得珍惜,更应该得到保护。 ②美的事物是珍贵的,但它又不是永恒的,总是要经历磨难。真正的美往往不会孤立存在,它经常伴随着磨难出现。生命中的美和磨难总是在一起,共同打造着复杂而又多彩的人生。 7.(3分)B (A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C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D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5分)A C(B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且只是错过了黄金期;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4分)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10.(3分)D 11. (3分)C 12. (3分)B 13. (10分,每小题5分)(1)大夫死在正室。死活有天命,没有逃避的制度。 (2) 后来皇上巡视到赵,他特别被引见,考问他经书注释,多加赏赐。 【译文】 鲁丕,字叔陵,性格深沉,喜欢学习,孜孜不倦。于是断绝了朋友间的交往,对别人的问候也不回礼。儒士朋友们常因此不满,但他欣然自得。终于兼通《五经》,用《鲁诗》、《尚书》教授学生,成为当时著名儒者。后来回到本郡,担任督邮、功曹,他所侍奉的将领,无不用对老师和朋友的礼仪来对待他。 建初元年,肃宗下诏让各郡推举贤良方正的人士,大司农刘宽推举鲁丕。当时参加回答策问的有一百多人,只有鲁丕成绩最优异,任命为议郎,升为新野县令。任职一年之后,州郡考核官吏政绩,(鲁丕)获第一名,被提拔任命为青州刺史。鲁丕致力于表彰贤良之人,谨慎地行使刑罚。建初七年,他因事获罪而被逮捕入狱,送交司寇论处。 元和元年又征召鲁丕,两次升迁他,让他担任赵相。学生到他门下学习的人常有一百多人,关东号称他为“《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刘商曾经想躲避疾病,吉利的日子搬学校,鲁丕制止,不听。赵王于是就上书,皇帝下诏书给鲁丕。鲁丕上书说:“我听说依《礼记》,诸侯要死在正宫,大夫死在正室。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没有逃避的制度。 19 学校是用来传授五帝的学说,修习先王礼乐教化的地方,赵王想废止学校来扩大游乐的场所,这样的事情不能听从。”诏书命令听从鲁丕的意见,赵王因此而惧怕他。后来皇上巡视到赵,鲁丕特别被召见,拷问他经书注释,丰厚地赏赐了他。任职六年,祥瑞的征兆多次出现,官吏平民都很敬重他。 永元二年,鲁丕升任东郡太守。他在二郡时,为百姓修沟渠灌溉田地,百姓富足。多次推荐隐居的名士。第二年拜任陈留太守。在职三年,因上报贫困人数不实获罪,受召交司寇论罪。 永元十一年又受召,两次升迁后任中散大夫。这时,侍中贾逵推荐鲁丕精通经术,应加任用。和帝趁着朝会之时,召集儒士们,鲁丕和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人辩论几个问题,和帝喜欢鲁丕的说法,退朝后,特别赐给他帽子、头巾、鞋袜、衣服一整套。永元十三年,升任侍中,罢官。永初二年,诏命公卿推举精通学的人,大将军邓骘推举鲁丕,两次升迁后,又任侍中、左中郎将,再任三老。永初五年,鲁丕七十五岁,在官任上去世。 14、(5分)A B 【解析】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15.(6分)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 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鉴赏】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他也感到凄凉,不忍细睹。 “菊花”一句,以菊拟人。“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点重阳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指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老态来,但秋风狂劲,仍不时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算了。 “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是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19 16.(5分)(1)水何澹澹(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7.(3分)A 【解析】 ①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用正确。 ②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这里误以为是雨水很多,望文生义。 ③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这里用来形容在抗洪时不屈服,不合语境。 ④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这里误以为是没有别的特长了,望文生义。 ⑤计日程功: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使用正确。 ⑥下车伊始:伊:文言助词;始:开始。 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使用正确。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18.(3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B.成分赘余,“切忌”改为“切记”;C.偷换主语,应去掉“使读者”;D.滥用介词使句子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故选A。 19.(3分)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1)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2)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语言有没有歧义,(4) 转述是否得当。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家父: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用错对象。尊荣:指人的面容(多含讥讽意)。故选D。 20.(6分)【参考答案】 ①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 ②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 ③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语段介绍的话题是“竹子”,首先介绍竹子是有花植物,接着介绍竹子开花之后为什么会死,接着介绍原因,最后介绍恶劣环境之后才会开花. 第一空白处下文“ 19 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 第二空白处下文“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 第三空白处上文“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21.(5分)【答案示例】②并不是牙齿保护常识懂得多,年老后就不会患牙病 ③并不是没有牙病困扰,老年人就会很幸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22.(60分)例文 腹有诗书,脚踏实地 “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新时代,即使我们没有家世显赫的背景,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与实干,开拓一片天地,奋斗出别样的精彩。 传统奋斗,人们认为离不开背景,俗话说“要赢在起跑线上”,有背景的人拥有别人无法享受的资源,有背景的人可以依靠父母轻松的获得优越的生活和岗位。不可否认,他们当中很多人也在奋斗才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活在当下,唯有以知识充实自己,以实干拼搏前进,方为奋斗之道。 在没有背景支撑的条件下,知识与实干是我们建造人生大厦的垒石,不断奋斗,亦可筑起坚固顽强的高楼。董卿并非生于忧厚之家,而近一年来她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上的主持令人称赞,她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儒雅,这便是由知识浸润出来的内涵与气质,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结果。 当下奋斗,不是靠拼背景来换取成功,而是知识的博奕(弈)与行动。马云没有高学历的背景,依旧可以靠自学和无数昼夜的汗水拼搏成就人生。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出身平凡,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天眼的建设,在艰苦条件下,南仁东凭借他的知识宝库与实际行动,二十多年的实地考察,不辞辛苦,建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当代的中国人而言,背景已不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知识与实干才是助力青年年走向成功的关键。 奋斗的关键词随时代变化,我们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做出改变。正如诗人余秀华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所谈到的:“人们把我看做一个农妇,但当他们读到我的诗,我用知识告诉他们,人忠于现在,做好每天的工作,明天失去生命也不太遗憾。”残疾的外表下余秀华并没有因自己的身世背景而自卑,他以自己的才华,奋斗出数十万读者的奇迹。 知识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丰富,没有知识就像离开大海的鱼,得不到滋润;实干让我们的理想变成现实,高晓松在节目中说:“仰望星空可以有,但不能想得太远忘了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无需背景,知识在左,实干在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 【点评】58分,这篇作文题目化用名言,又暗扣关键词。开篇引用苏轼《和董传留别》的名句自然而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全文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背景”“知识”“实干”展开论述,充分论证了“即使我们没有家世显赫的背景,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与实干,开拓一片天地,奋斗出别样的精彩”这一观点。逻辑严密,段落层次清晰。特别是文中的引用和事例典型而又贴近现实生活,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有文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亮点份呈。 何为奋斗之正道 身处在这个大数据发达,变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许多年轻人不再虚无地追求“诗与远方”,也不再沉浸于鸡汤炖梦与泛滥的成功学海洋,反开始思考起了努力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那么,何为奋斗之正道呢? 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这里所说的“铜”、“史”、“人”大概都指的是“经验”。在奋斗的道路上,经验必不可少,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可仅仅有了经验,并不足以抵达成功的彼岸,那么,“知识”无疑就是奋斗的法宝了。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号召,更时刻提醒我们“创新”在新时代奋斗路上的重要性。因此,何为奋斗之正道?大概是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这样,奋斗才更为有方向,有价值。 古往今来,无论是传统奋斗还是当下奋斗,“经验”和“知识”都抵御得住时代的流沙淘洗。前有孙国栋等大国工匠在借鉴苏联航空的经验下,辅以新时代的科研知识,方使太空之巅有了北斗卫星的闪耀;而后有李万君等新时代青年接过科研使命的火炬,加以当代的最新科技知识,方使高铁实现了在亚吉铁路乃至全球的高速跨越。如此看来,传统奋斗中的“经验”是奋斗路上必不可少的试金石,而当下奋斗的“知识”则是在“经验”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提出了“大众创新”的号召,树立“中国智造2020”的远大目标,而德国、美国也十分强调创新在个人奋斗、社会奋斗,甚至是国家奋斗过程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无独有偶,“创新”的重要性同样在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试想,如果乔布斯没有“极简主义”的创新,那么他的奋斗会如此成功吗?如果电商巨头马云没有“网购”的创新,他能通过无尽的奋斗而实现目标吗?答案不言而喻。 诚然,无论是从传统奋斗关键词还是当下奋斗关键词来看,都符合时代的价值观,也为人们指引了奋斗的方向。而新时代出现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升华,而传统奋斗的方向也有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积极总结出融会贯通的奋斗正道。何为奋斗之正道?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此为奋斗之正道。 19 【点评】57分,本文审题精准,从传统与当下奋斗的十个关键词中选择了“经验”、“知识”、“创新”三个关键词,并形成了有机关联,并将其三者的关联明确揭示——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此为奋斗之正道。结构上,开篇提出问题——何为奋斗之正道呢?然后结合所选三个关键词略作分析,回应所提问题,并明确本文观点。接着三四两个自然段,围绕“经验”、“知识”以及“创新”展开具体论述,两个论论点紧扣中心论点展开,所举例子典型且有说服力。在具体论述的基础上,将传统与当下关键词进行辩证综合,最后回应开篇问题,重申观点。结构严谨,训练有素。语言表达较为流畅,有锤炼语言的意识。稍微不足之处:个别语句表达尚需斟酌。 22.审题立意参考: 本题与2017年课标1卷作文类型保持一致。 材料围绕奋斗的关键词提供了传统与当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背景强调的是出身,不同的出身,奋斗的方式与意义也有所区别;学历,往往指的就是文凭,学历的高低、学校的档次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与方式;资源,强调的是在奋斗过程中所能调动的资源,有好的资源,往往也就意味着事半功倍;机遇,在传统观念下,好的机遇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大大缩短奋斗的时间;经验,指的是已有的方式与做法。综合而言,传统奋斗的方式与效果往往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令奋斗的意义与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了某些不公,影响了个人奋斗的积极性与自我改变的可能。这是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所反映的实质,考生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知识,与学历不同,强调的是学识,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创新,不拘一格,另辟蹊径,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体现着奋斗的活力与思维;实干,强调脚踏实地,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个性,与众不同的个人特性,保持个性、承认个性,让奋斗多了更多的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想,涉及奋斗的目的与意义,理想不同,奋斗的价值也不同。综合而言,传统意义的奋斗与外部因素关系密切,而当下(新时代)更强调奋斗的多样性、公平性,时代的改变,赋予了奋斗更多的意义与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有创新意识,有实干精神,彰显自身的个性特点,那么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奋斗也有境界高低,这与理想有关。 因此,考生在选择关键词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价值导向,对传统与当下奋斗的关键词的实质要有准确认识,不能鼓吹传统的客观因素而贬低当下的奋斗意义与价值,这涉及到价值观问题;二是要注意对比,题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19 ,所谓变化,也就意味着考生要从传统和当下的关键词中找到对比点,思考变化背后所涉及的奋斗的方式与意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奋斗的方式与意义的改变。三是所选择的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例如由重视学历到强调知识,由重视经验到提倡创新,由重视背景、资源、机遇到强调实干精神,同时,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奋斗,这涉及到理想价值问题。考生在选取关键词后,要注意形成有机的联系,而不能毫无关联。 作文评分补充细则与评卷指引: (1)审题立意:(详见参考答案部分) (2)分类标准: 一类文(54—60):完成两个任务——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所选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思想好、内容好、表达好,有若干亮点。 二类文 (48—53):两个任务都完成,其中第一个任务完成得比较好,第二个完成的一般,打52-53分;两个任务都完成,完成得比较一般,打50-51;第一个任务完成的比较好,第二个任务未见或不明显,打48-49。 三类文 (42—47):两个任务有一个完成得较好,结构清晰,论述具体,表达流畅。 四类文 (36—41):两个任务完成得均不理想,结构大致清楚,表达一般。 五类文 (35分以下):偷换、无视关键词。 (3)评分方法: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三分法”打分; 基础等级的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 一类文:内容:⑴ 选择关键词要交叉选择,不能只选“传统”或“当下”。⑵ 所选关键词两者之间要体现“变化”(即关联性——相承性、相反性、互补性等)。如:“创新、实干”与“经验”——相互性(对比);“知识、理想”与“学历”——相承性……⑶ 行文过程中要求紧扣中心词“奋斗”,而且“个人奋斗”在语意中要有体现。⑷ 思想深刻。传统关键词的实质,当下关键词的实质。如“公平性”“多样性”……要能揭示出来;⑸ 社会与民族责任与担当,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复兴、社会兴旺要有机对接。表达:⑴ 文章整体结构,层次清晰,有内在的逻辑联系;⑵ 语言精辟,有精句,有亮点,有文采⑶ 书写规范、整洁发展:有创新、有思辨意识,见解独到,有新颖之处。 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