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 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 1.( 4 分)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 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 映了( ) A .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 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 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 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 4 分)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 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 .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忠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3.( 4 分)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 韩国庆州地区 7﹣9 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 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 )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4.( 4 分)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 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 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5.( 4 分)出版于 19 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 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 学、光学、声学等 12 门。“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 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 ) A .“富国强兵”的需要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C.“史学革命”的需要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 6.(4 分) 20 世纪 20 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 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 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7.(4 分)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 12 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 含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8.( 4 分)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采购量折合原粮 数量 占产 量( %) 占上 市量 ( %)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70146.5 12.2 85 根据上表可知( ) A .“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 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9.(4 分)公元前 462 年厄菲阿尔忒进行改革, 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 (长老议事会) 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此次改革( ) A .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统治基础 C.取消了对公职人员的监察 D.确立了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10.( 4 分) 1836 年 6 月,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提 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 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这表明当时在英国( ) A .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 B.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 C.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 11.( 4 分) 1921 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 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 建立果圃、 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 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 这一法令( ) A .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12.( 4 分) 1973 年 10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 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 A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37 分) 13.(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6 年,美国各大城市 35 万工人在美国劳联大会的号召下举行总罢工, 争取八 小时工作制, 其中芝加哥的工人表现尤为英勇。 虽然这次斗十没有取得全面胜利, 但 “争 取八小时工作制” 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1889 年 7 月 14 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 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 1890 年 5 月 1 日举行国际示 成”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 1890 年 5 月 1 日,欧美各国工 人统一行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摘编自杨玉生《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 材料二 1920 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 祝“五一”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此后随着中 国革命的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 遭到镇压, 也从未间断过。 1949 年 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 5 月 1 日定为 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 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 1999 年 9 月国务院第一次修 订了 1949 年 12 月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 休,全国放假 7 天,形成“黄金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 世纪中叶 1830 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 运 行。 19 世纪下半 叶到 20 世纪 中叶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 不仅拥有 29 个国家的 100 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 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 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 19 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 世纪中叶 到 20 世纪末 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 60 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 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 1964 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21 世纪以来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 路。 2005 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 目前, 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 60%以上, 并与 17 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 连通欧亚高速 铁路网络。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 1 小题,满分 15 分) 15.( 15 分)材料 明朝中叶,学风日益浮华,官学教育守旧废弛。当时在官学读书的生 员待遇优厚, 可免除徭役、 税粮, 故势力强大的地方乡绅趋利而为, 假冒籍贯现象泛滥。 为此,张居正实行生员管理制度改革,规定:严禁冒籍,凡是查出顶替他人者,即行革 退;地方向上推荐生员时,大府不允许超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对岁考中 发现的学业荒疏、不值得培养的生员直接黜退;生员中凡是敦本尚实,品行高尚之人, 即使学业稍差,也适当予以奖励;如有益惑人心、伤风败俗者,不论学业如何,立即开 除。但改革仅持续了七个年头, 即被废止。 此后, 明代生员管理中的固有弊端逐渐恢复。 ﹣﹣摘编自史仲文《百卷本中国全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生员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生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 四、【历史 --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 1 小题,满分 0 分) 16.材料 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 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 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 1945 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朝鲜、韩国成立之后,美 国和苏联相继撤军。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 1953 年朝 鲜战争结束后, 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 1991 年苏联解体后, 朝韩关系总体趋向缓和, 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呼声日益高涨。 此时, 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 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 绝撤军。 ﹣﹣摘编自李华《从威慑、遏制到制衡﹣﹣论驻韩美军历史角色的转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国驻军的影响。 五、【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 1 小题,满分 0 分) 17.材料 1926 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 1951 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 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 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 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 1959 年暑假,于敏 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 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 1961 年, 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 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 从此隐姓埋名, 默默奉献。 1967 年 6 月 17 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 试验圆满成功, 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他的指挥下, 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 1988 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2019 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 1.( 4 分)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 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 映了( ) A .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 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 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 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 史官的下移,说明诸侯国等力量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旧有社会秩序遭到 破坏,故 A 正确。 B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 与题干无关,排除。 D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 A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 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4 分)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 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 .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忠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查郡县制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与分析,结合郡县制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依据材料中官方文书的名称可 以看出秦朝以官方文字的形式否定血缘为主的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大一统思 想的宣传,维护统一和统治,故 D 项正确。 A 项是在汉代,排除。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故 B 项错误。 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对郡县制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4 分)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 韩国庆州地区 7﹣9 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 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 )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 州地区 7﹣9 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大批胡人越过广垠的沙漠来到 唐朝;他们的形象通过陶俑、壁画等形式保留下来,生动的再现了胡人在唐朝的生活情 景。据此依据材料“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 7﹣9 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 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 人,粟特人”结合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可知 C 正确。 A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 项“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说法片面,故排除 B。 D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 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 4 分)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 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 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考查经济发展与户籍之间的关系。 【解答】 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加,政府户籍制度的改动是为了适应经济 发展的需要,故 B 正确; 明代科举取士范围扩大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君主专制强化和等级制度解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D。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 展推动人口流动的增加,导致政府在户籍制度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5.( 4 分)出版于 19 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 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 学、光学、声学等 12 门。“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 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 ) A .“富国强兵”的需要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C.“史学革命”的需要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 【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出版于 19 世纪末” “‘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 《列国岁计政要》 《列国海战记》 《万国公法》 等”。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 世纪末,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过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并从学习西方的“器 物”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从材料中“‘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 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和深化是为了富国强兵,故 A 正确。 发展民族资主义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但材料中并未提到“编者”的阶级成分, 排除 B。 材料中把“史学”列入“西学”,连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史 学革命”,排除 C。 材料中的这一做法主要是引进西学, 推动富国强兵, D 说法太笼统, 未抓住要害, 排除。 故选: A 。 【点评】 本题属于中档题, 通过材料解析考查考生的获取与解读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 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 养,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对考生学科素养的重视。 6.(4 分) 20 世纪 20 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 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 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的时间以及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可以看出这是北伐时期,当时南方的革 命军打败吴佩孚的军队,老百姓非常高兴和拥护,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的支持。 故选: D。 【点评】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大革命的时代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4 分)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 12 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 含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分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整风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 抓住题干时间和关键信息 “干部必须阅读的 12 本马列主义著作, 其中包含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结合解放战 争时期的实施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材料“ 1949 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 共即将成为执政党;依据材料“干部必须阅读的 12 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 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知, 涉及的是经济建设,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中共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而规定了干部必须 阅读的 12 本马列主义著作,故 D 项正确。 A 项是 1945 年的中共七大,排除。 B 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整风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 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 4 分)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采购量折合原粮 数量 占产 量( %) 占上 市量 ( %)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70146.5 12.2 85 根据上表可知( ) A .“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 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 要求学生结合 50 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特征来分 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新中国建立的头三年, 我国的粮食产量和采购量的变化情况, 明显可以看出政府对粮食市场有操控能力,影响力比较强。 故选: C。 【点评】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经济政策和环境的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 识功底。 9.(4 分)公元前 462 年厄菲阿尔忒进行改革, 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 (长老议事会) 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此次改革( ) A .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统治基础 C.取消了对公职人员的监察 D.确立了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特征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应该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材料中的改革 剥夺了雅典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的权利,这就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故选: A 。 【点评】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形成的过程,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 识功底。 10.( 4 分) 1836 年 6 月,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提 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 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这表明当时在英国( ) A .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 B.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 C.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 【分析】 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考查英国工人阶级的壮大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 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的伦敦工人协会要求政 治权利,说明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故 B 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工人阶级要求政治权利,不能说明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政党政治,故 C 项错误。 工人阶级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产生在 184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壮大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 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4 分) 1921 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 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 建立果圃、 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 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 这一法令( ) A .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当时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工 农联盟,缓解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故选: C。 【点评】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 4 分) 1973 年 10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 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 A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征和影响来 分析。 【解答】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 70 年代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是美元 又和石油联系在一起,说明美元仍然维持着霸权地位。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 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37 分) 13.(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6 年,美国各大城市 35 万工人在美国劳联大会的号召下举行总罢工, 争取八 小时工作制, 其中芝加哥的工人表现尤为英勇。 虽然这次斗十没有取得全面胜利, 但 “争 取八小时工作制” 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1889 年 7 月 14 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 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 1890 年 5 月 1 日举行国际示 成”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 1890 年 5 月 1 日,欧美各国工 人统一行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摘编自杨玉生《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 材料二 1920 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 祝“五一”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此后随着中 国革命的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 遭到镇压, 也从未间断过。 1949 年 1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 5 月 1 日定为 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 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 1999 年 9 月国务院第一次修 订了 1949 年 12 月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 休,全国放假 7 天,形成“黄金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 (1)本题考查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来说明。 (2)本题考查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要根据材料 二中的相关信息来概括;变化的原因则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分析。 【解答】 (1)根据材料一中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并结合今天的现实可知,五一国际 劳动节诞生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根据材料一中的“欧美各国工人统一 行动”可知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能促进工人运动发展,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 合;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可以推测这也 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从材料二中建国前“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 党统治区遭到镇压,也从未间断过”到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 5 月 1 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 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将‘五一’法定 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 7 天,形成‘黄金周’”等信息可以总结出五一国际劳动节纪 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则要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工人 阶级的地位、发展经济和民生等方面来总结。 故答案为: (1)意义: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 传播;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 (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政治功能为主到兼具政 治经济功能;从非法定节日到法定节日;范围从部分地区、工人学生发展到举国欢庆。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人 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 【点评】 本题属于较难题, 通过材料解析考查考生的获取与解读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 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对考生学科素养的重视。 1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 世纪中叶 1830 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 运 行。 19 世纪下半 叶到 20 世纪 中叶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 不仅拥有 29 个国家的 100 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 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 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 19 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 世纪中叶 到 20 世纪末 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 60 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 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 1964 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21 世纪以来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 路。 2005 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 目前, 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 60%以上, 并与 17 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 连通欧亚高速 铁路网络。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 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首先依据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论点,然 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依据材料可知,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关系密切,可 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的论题;依据材料“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 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可得出“铁路技术的输出与全球观”的论点;等 等。就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阐述示例如下: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 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第二 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 世纪末,欧美国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 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示例 1: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 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 世纪末,欧美国 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 展。 示例 2:论题:铁路技术的输出与全球观。 19 世纪下半叶,英德等国将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他们在亚洲、非洲地区大量修建铁路,掠夺殖民地半 殖民地的财富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 21 世纪以来,中国本 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在谋求本国发 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表明,不同的全球观理念下,铁路技术的输山对世界的 影响截然不同。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 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三、【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 1 小题,满分 15 分) 15.( 15 分)材料 明朝中叶,学风日益浮华,官学教育守旧废弛。当时在官学读书的生 员待遇优厚, 可免除徭役、 税粮, 故势力强大的地方乡绅趋利而为, 假冒籍贯现象泛滥。 为此,张居正实行生员管理制度改革,规定:严禁冒籍,凡是查出顶替他人者,即行革 退;地方向上推荐生员时,大府不允许超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对岁考中 发现的学业荒疏、不值得培养的生员直接黜退;生员中凡是敦本尚实,品行高尚之人, 即使学业稍差,也适当予以奖励;如有益惑人心、伤风败俗者,不论学业如何,立即开 除。但改革仅持续了七个年头, 即被废止。 此后, 明代生员管理中的固有弊端逐渐恢复。 ﹣﹣摘编自史仲文《百卷本中国全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生员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生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张居正生员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 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 ( 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严禁冒籍,凡是查出顶替他人者,即行革退; 地方向上推荐生员时,大府不允许超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对岁考中发现 的学业荒疏、不值得培养的生员直接黜退;生员中凡是敦本尚实,品行高尚之人,即使 学业稍差,也适当予以奖励;如有益惑人心、伤风败俗者,不论学业如何,立即开除” 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明朝中叶,学风日益浮华,官学教育守旧废弛。当时在 官学读书的生员待遇优厚,可免除徭役、税粮,故势力强大的地方乡绅趋利而为,假冒 籍贯现象泛滥”,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扭转日益颓败的学风;规范官学教育;选拔优 秀人才;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严查冒名顶替;严格限制生员数量;严格考核学业;注重道德品行。 (2)目的:扭转日益颓败的学风;规范官学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巩固统治。 【点评】 本题考查对张居正生员管理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 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历史 --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 1 小题,满分 0 分) 16.材料 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 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 根据雅尔塔协议,美苏军队于 1945 年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北。朝鲜、韩国成立之后,美 国和苏联相继撤军。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 1953 年朝 鲜战争结束后, 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 1991 年苏联解体后, 朝韩关系总体趋向缓和, 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呼声日益高涨。 此时, 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 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 绝撤军。 ﹣﹣摘编自李华《从威慑、遏制到制衡﹣﹣论驻韩美军历史角色的转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国驻军的影响。 【分析】 ( 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原因,考生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 坚持在韩国驻军的影响,考生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 【解答】 (1)根据材料中“朝鲜半岛是整个东北亚的地理要冲,是世界上大国利益影响 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 “1953 年朝鲜战争结束后, 美韩双方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取得在韩国长期合法驻军权”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原因。 ( 2)根据材 料中“ 1991 年苏联解体后,朝韩关系总体趋向缓和⋯⋯美国的战略中心转向亚太地区, 故坚持在韩国驻军,并不断要求韩国增加驻军费用”“朝鲜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 国的核武器、停止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朝核问题为由拒绝撤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以得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坚持在韩国驻军的影响。 故答案为: (1)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两极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美韩签署《共同防御条 约》;美国维护世界霸权。 (2)不利于亚太地区和平; 导致朝鲜半岛人民的反美情绪上升; 增加韩国人民经济负担; 不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美国推行亚太战略。 【点评】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 能力。判别某个国家是否为霸权主义,不能以其领土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强 弱而论,主要看其对外政策。大国不一定都搞霸权主义,小国也不一定不搞霸权主义。 今日之霸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跨洋跨国家系统。 五、【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 1 小题,满分 0 分) 17.材料 1926 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 1951 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 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 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 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 1959 年暑假,于敏 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 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 1961 年, 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 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 从此隐姓埋名, 默默奉献。 1967 年 6 月 17 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 试验圆满成功, 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他的指挥下, 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 1988 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考查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以及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国际国内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概括即可。 【解答】 (1)本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 领先水平的文章。 1959 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 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 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可以得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 学研究人才; “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 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 1988 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得出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本小问的背景, 依据材料可知, 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时间是 20 世纪 60 年代, 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 取得重大贡献。 (2)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以原子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方兴未艾;新中国国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点评】 本题考查对于敏贡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 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