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如果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只能依靠文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跟其他文明的语言文字载体具有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这种文字被描述为构意文字,因为它的形体是按照它所表达的意义来构造的,汉字的形体跟汉字的意义密切相关,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 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具象也最细节化的单元,与别国的文字对比,会发现汉字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既有跟西方其他古老文字相通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古埃及文字同样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中的“水”字描写的是埃及人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一条大河——尼罗河。但是,尼罗河和黄河相比落差其实非常大,中国人看到的水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中国文字中的水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与方向,中国的水字不会出现古埃及的写法,古埃及也不会出现中国水字的构造。再以“男”字为例,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从有文字开始,男性是耕地的农夫,所以中国是田力为男;而古埃及的男人都是猎户,所以他们的“男”字又是另一种构造的表达。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字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文化对相似的概念会有其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再来看“门可罗雀”的“罗”字。在古代汉字中,“罗”表示捕捉,而捕捉不同猎物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捕大象、捕野猪……捕什么猎物都要写成对应的形式。但是现代汉字就不能如此复杂,每一种捕获物都有对应的汉字,所以就要从中选择一个代表,最终因为鸟类是最常见的,所以汉字中的“罗”选择了追鸟的构造。比如“尽”的概念,在古汉字中是下面一个器皿,上面一只手,表示一个人在洗锅,而这个动作意味着饭吃完了。古人就是通过如此具象化的场景表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含义,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先人在造字时付出的努力和令人惊叹的智慧。 除了社会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活的概念也在汉字中有场景化的表达。比如代表早上的“朝”字,由一堆草和太阳、月亮来构造。太阳在东边的草丛里,月亮在西边的草丛里面,这是只有早上才会出现的特定场景,所以这就是“朝”字。这些东西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人文性。 汉字除了人文性,还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在中国古代,把“上善若水”“龙飞凤舞”等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器皿设计当中。如此,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融到我们现代的建筑、用具等设计当中,去挖掘古汉字的文化艺术特质,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也更美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均属象形文字,但汉字更有个性,是中国文化个性化的表达。 C. 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将社会、自然的生活概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加以表述。 D. 现代人将古汉字的元素运用到各种设计中,使现代生活充满了汉字文化气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分析表意、表音文字的区别,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 B. 文章第三段列举“水”“男”二字,论证汉字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可感。 C. 文章第五段第一句话为过渡句,自然地连接了两个并列的段落,增强了文章逻辑性。 D. 文章紧紧围绕“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说理性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拼音文字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所以叫作表音文字。 B. 古埃及和古中国文字截然不同,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 C. “尽”字通过具象化场景表述了抽象的含义,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D. 中国古人把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设计中,表明汉字具有艺术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错误。原文说,汉字产生之前,人们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只能依靠文字。B项,“但汉字更有个性”在文中并未体现。D项,混淆时态,原文说的是“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这是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不是既成事实。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错误,应该是“点明了汉字跟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两国文化不同,并未提及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青果 曾瓶 父亲去世那年,栽了四十多株青果苗。父亲说,以后这青果林,就是他和母亲的养老林! 七八年时间,父亲栽下的青果树有二十多株长大成林。当初不足半人高的幼苗,足有碗口粗了。花开时节,整个老家瓦屋都笼罩在淡淡的清香里。 二叔来找母亲。他手里提着一个药口袋,背上背着一个喷雾器。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农活儿,时常靠二叔过来帮忙。 二叔满脸喜气,告诉母亲,看今年青果花开的样子,一株挂百多斤,应该没问题。二叔替母亲算着账,一株一百斤,二十多株就是两三千斤,好几千元啊! 母亲也很高兴,似乎感觉到钱已装进她口袋了。她说准备将卖青果的钱款,拿来安装天然气,入户费要七千多元。 二叔要母亲赶紧打农药,他已经带来了,不用母亲动手,只需帮忙就是。二叔也种有二十余株青果树,他的树早两年成林,去年,收获了将近两千斤青果,商贩开车来收购,得了八千多元。二叔刚给自己的青果林打过农药,很高兴,告诉母亲,今年,他家至少收获三千斤青果。 母亲不让二叔打农药。母亲说你一打农药,那些采蜜的蜜蜂,不是就全死了?去年,二叔给花打农药,母亲就这样劝过二叔。没有蜜蜂,怎结青果? 二叔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告诉母亲,打农药,就是为了多结青果。他拿出一本书和农药的说明,让母亲看。二叔说,不打农药才没有青果。二叔正告母亲,他是为母亲好,如果不打农药,她的青果至少掉一大半,不是亏惨了嘛!他要母亲好好想想。 那些农药,会不会跑进果子里?母亲说。 二叔说,自己吃的那株果树,不要打。 母亲听后坚决不让二叔打农药。 过了一些时候,二叔又扛着一个口袋过来,里面装着化肥。二叔刚在自己的青果林里施了化肥。他告诉母亲,现在正是长果子的时候,得赶紧施加一些化肥,结出来的青果个头才足。他把说明书拿给母亲看,得意地指着上面的文字,告诉她,到时,产量至少增加三成。 母亲问是什么化肥?会不会钻进果子里面去?人吃了好不好? 二叔很不高兴,说他是为母亲好,你瞎操那些闲心干什么?到了卖青果的时候,还不是给那些来买的商贩说,从来没有用过化肥,都是施的农家肥。 母亲说她就施农家肥,反正那些粪水,在粪坑里,也快漫出来了。 二叔说,那要花多少人力啊!根本没有化肥效果好! 母亲不要二叔替她施化肥。她迈着蹒跚的步履,半桶半桶地,挑着粪水,往林子里,给青果树施肥。 又过了一些时候,二叔再次背着喷雾器来到母亲的青果林。二叔很着急,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够听母亲的了,必须给青果打药。二叔解释说,这段时间,如果不打农药,那些虫子,会在青果上来来回回地爬。 母亲不高兴地说,那些虫子,要爬就让它们爬好了,惹你什么事情了! 二叔说,事情大得很,那些虫子,在上面爬来爬去,到时,弄出一些乱七八糟的疤痕,一点儿卖相都没有。价钱差得很远。 母亲问,农药喷在青果上,人吃了会好? 二叔说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二叔狡猾地笑着,问母亲,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都说没打过。买青果的,谁不喜欢长相好的?二叔说,这农药厉害,喷上去,那些虫子,眨眼就死掉了。 青果成熟的时候,收购青果的商贩来了不少。二叔家的青果以四元八毛一斤订出。二叔一脸红光,他粗粗估算了一下,他家的青果,将收获四千斤,两万元将装进腰包。二叔对母亲不听劝告很是痛心。据二叔估算,母亲的青果,五百斤都成问题。但二叔还是带了不少商贩来看母亲的青果林。 母亲说她的青果要卖十元一斤。她的青果实实在在没有打过农药,没有施过化肥。二叔也在旁边帮腔,确实没有。 商贩还了母亲两元三毛一斤。母亲哪里转得过弯子?商贩不管母亲,那些长着斑痕的青果,谁要?他们是做生意的,不赚钱的事情,谁干?你说你没有施过化肥用过农药,商贩指着漫山遍野的青果,谁会说他的青果打过农药施过化肥? 母亲最终以两元七毛一斤的价格出售了她的四百余斤青果。 第二年青果开花的时候,母亲依然拒绝二叔替她给青果打农药。母亲听了农技站的建议,早早地修剪枝条,深翻灭虫,还养了几箱蜜蜂。母亲养的这些蜜蜂只是在那些没有打农药的青果花和野花上采花蜜,像是听懂了母亲的叮嘱。 秋天,那些收购青果的商贩又来了。这一次,母亲的青果连同那些蜂蜜全都被一个戴眼镜的商贩收购了,而且那商贩还跟母亲签了长期合同,惊得二叔和村民们目瞪口呆。母亲没有表现得很得意,只是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收购青果的商贩不愿以十元一斤的价格买母亲没打过农药、没施过化肥的青果,表明商贩们有眼不识真正绿色健康的青果。 B. 小说主要以二叔和母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节省了叙事性文字,也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叙述更加集中。 C. 小说语言平实,人物个性鲜明。写母亲“迈着蹒跚的步履,半桶半桶地,挑着粪水,往林子里,给青果树施肥”,表现了母亲实诚、善良、勤劳。 D. 小说最后母亲轻吁了一口气,心情放松,这是因为青果林像父亲期盼的一样成了养老的依靠,同时人们又能吃上真正健康的青果。 5.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叔的形象特点。 6. 文中画线句子是理解母亲这一形象和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二叔顾念亲情。父亲过世,二叔时常过来帮母亲干农活;青果树挂果,二叔又为我家果树的杀虫、施肥、销售等问题操心。②二叔死板顽固。二叔一再拿出相关书本和说明书给母亲看,劝母亲给青果喷农药、施化肥。③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二叔为了实现青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将毒性强的农药、化肥施加给青果,漠视消费者健康。④二叔狡猾自私,耍小聪明。二叔自家吃的青果不打农药、不施肥,却给那些用来出售的青果树打药、施肥。他认为只要不跟收购商、消费者说打了农药、施了化肥,就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追究这件事。 6. ①画线句子是母亲问二叔的三个问题,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母亲不知道农药、化肥对人体有害,但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根据二叔之前的回答,母亲显然已经知道农药、化肥的施用对人体是有害的。②母亲知道农药、化肥对青果的产量、卖相有好处,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仍然不愿意打农药、施化肥,可见,母亲是一个实诚、善良、有良知的农村妇女。③小说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出了二叔的回答,揭露了他贪图利益、缺少良知的本性,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种植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丑陋现实,发人深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A项,“商贩们有眼不识真正绿色健康的青果”错误,由原文“ 商贩不管母亲,那些长着斑痕的青果,谁要?他们是做生意的,不赚钱的事情,谁干?你说你没有施过化肥用过农药,商贩指着漫山遍野的青果,谁会说他的青果打过农药施过化肥?”可知,商贩不是不知道母亲的青果没打农药,没施化肥,而是不在意青果打没打农药,施没施化肥,对他们而言,利益至上。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的描写和中心事件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该小说主要通过情节、语言、细节等来刻画人物形象。本题中根据文本可以分析概括为:据“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农活儿,时常靠二叔过来帮忙” “二叔要母亲赶紧打农药,他已经带来了,不用母亲动手,只需帮忙就是”可知二叔顾念亲情,父亲过世,二叔时常过来帮母亲干农活,青果树挂果,二叔又为我家果树的杀虫、施肥、销售等问题操心。据“叔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告诉母亲,打农药,就是为了多结青果。他拿出一本书和农药的说明,让母亲看”,可知二叔死板顽固。二叔一再拿出相关书本和说明书给母亲看,劝母亲给青果喷农药、施化肥。据“二叔说,这农药厉害,喷上去,那些虫子,眨眼就死掉了”可知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二叔为了实现青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将毒性强的农药、化肥施加给青果,漠视消费者健康。据“二叔说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二叔狡猾地笑着,问母亲,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可知二叔狡猾自私,耍小聪明,二叔自家吃的青果不打农药、不施肥,却给那些用来出售的青果树打药、施肥。他认为只要不跟收购商、消费者说打了农药、施了化肥,就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追究这件事。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抓住关键词、人物描写、从对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用去分析概括。本题中“理解母亲这一形象的关键”和“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三个问句,从人物方面,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有良知、不愿意伤害消费者;也表现了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的本性。从主旨角度看,这三个问题引人深思,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种植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丑陋现实。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4起、特大森林火灾3起,受害森林面积2.3万公顷,造成人员伤亡4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今年以来,特别是春防关键期和夏防期间,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少雨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内蒙古、黑龙江和京津冀等地接连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高温大风天气,北部原始林区气温一度达到35度、瞬间风力7—10级,致使发生多起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摘编自“国家应急广播网”《2017年前8个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 材料二: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受害森林面积16309公顷,因灾造成人员伤亡39人。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严峻的冬春防灭火形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特别是春节期间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1月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南方重点片区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对冬春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 材料三: 近期多起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遇难。 在凉山州火灾之前,山西和北京也曾发生受到全国关注的森林火灾。 3月29日13时30分许,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波及6个乡镇。火灾前线扑救指挥部4月1日通报,火灾东线、西线、南线明火已扑灭,有8000名有灭火经验的干部群众进行火场清理,防止复燃。 在北京,3月30日中午12点23分,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太保庄地区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40亩。据媒体报道,这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当地村民郑某等6人在林地内修理水管时,不慎将水管下方土坑内的杂草点燃,引发山火。因风力大,数小时内,浓烟升腾,火势一路从密云蔓延至平谷。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 根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春防期间,历来是中国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时段,1987年以来,全国共发生71起特大森林火灾,60%集中在这一时段。 此外,这组数据还显示,春防期间还是野外火源管控最难时段,传统民俗用火、祭祀用火、春耕生产用火交织,进山踏青旅游、采摘山货、驴友穿越等活动频繁,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系由上坟烧纸、吸烟、烧秸秆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原因引发。 除了人为原因,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同样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近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便提出了相应的不利条件。 例如,在气象因素方面,包括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局地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可能增加等;而在物候条件方面,则包括了中国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林区牧区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一些地方远超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临界值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时隔三年这个红色预警再拉响》) 材料四: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柱形图的纵向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2—2016年5年间,中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逐年减少。 B. 饼状图显示了2012—2016年5年间每年森林火灾次数的占比,但无法知道确切的次数。 C. 2017、2018年的森林火灾次数,比2016年森林火灾的次数多,可见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防火工作不可懈怠。 D. 如果能严把春防关,降低易发期和高危期的森林火灾次数,就能使2019年森林火灾次数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稍有不慎,还会危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B. 2017年森林火灾较多,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高温、干旱、少雨、干雷暴、大风等天气,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C. 因为四川凉山的森林火灾没有山西长治火灾投入的消防人员多,致使30名扑火人员牺牲,令人扼腕。 D. 森林防火要从我做起,确保不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比如自觉移风易俗,祭祖时把上坟烧纸改为敬献鲜花,及时播报不利气象等。 9. 面对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 D 8. A 9. ①重点做好高危期、高危地的森林火灾预防,做好扑大火、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②组织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③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清理林区的道路、防火带、易燃物等。④大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火意识。⑤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控制野外火源。⑥建立、健全各种护林防火法律制度,加大对制造火灾者的惩处力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D项,以偏概全,降低森林火灾的次数,不只是把好春防关就可以了,夏秋冬三个季节也会有森林火灾。此外,引发森林火灾的还有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等。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2017年森林火灾较多,主要是受天气影响”错误,原文“今年以来,特别是春防关键期和夏防期间,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少雨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没有提及二者的关系。C项,强加因果,“30名扑火人员牺牲”不是因为投入的消防人员少,而是因为受到风力风向突变等突发天气的影响。D项,张冠李戴,“及时播报不利气象”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这应该是气象部门应做的事情。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某些地方森林覆盖率高,在冬春季节,森林火灾的发生率高,因此要重点做好这些地方高危期的森林火灾预防。结合材料三,近期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死伤人数较多,因此要做好扑大火、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材料二“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可知,组织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是政府必须加强的工作。根据材料三“林区牧区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可知,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清理林区的道路、防火带、易燃物等。根据材料三“森林草原火灾发生,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可知,要大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火意识;还要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控制野外火源。政府作为行政机关,要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种防火法律制度。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 士以此爱乐为用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B. 转,改任官职,无所谓升迁。徙,表示升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C. “孝景”,是汉景帝的谥号。帝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谥号以褒贬善恶。“景”是美谥。 D.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本文指部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 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夺得叛军旗帜,因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扬名。 C. 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 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昆邪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能(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自己倚仗有本领,屡次和敌人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2)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落下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段话是说“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广”“兵”“水”“士卒”“士”,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将”是动词,意思是“率领”,宾语是“兵”,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应在“兵”和“乏”之间断开,排除D项;“处”意思是“地方”,是名词,“乏绝”是“处”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不尽饮”的主语应是“士卒”,二者不能断开,且“近”的宾语是“水”,“不近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徙,表示升职”错误,徙,调动官职,或改任官职,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得到他人帮助”错误,文章倒数第三段说的是“当斩,赎为庶人”,意思是“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选项误解“赎”的含义,且把“庶人”理解谓“普通人”也不准确,“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或百姓。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为”,向,对;“上”,皇上;“负”,倚仗、依靠、凭借;“其”,代词,他的;“数”,多次;“亡之”,失去他。第二句,“详”同“佯”,假装;“睨”,斜眼看;“其”,代词,他的;“善”,好;“暂”,突然;“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跳上;“因”,趁势;“堕”,落。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在这个时候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蓉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 “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朦胧浪漫场面。 C. 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D.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E.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 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技巧。 【答案】14. BE 15. ①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运用叠词。“漠漠”、“冥冥”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运用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浪漫的场面”错误。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E 项,“十分含蓄”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故选B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技巧”,需要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表达技巧。第三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动静结合。“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漠漠”、“冥冥”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寓情于景,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点睛】诗歌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国家灭亡的内外原因。 (2)杜甫《登高》中从时空的角度集中写出诗人悲凉处境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式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⑤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 ①⑤⑥ B. ①④⑥ C. ③⑤⑥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①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②铄石流金,能使金石熔化,比喻天气极热,有别于“众口铄金”。望文生义。 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此处望文生义,且情感不当。④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⑤改换门庭,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或另择新主,另找依靠。此处望文生义,用法错误。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铄石流金”“求田问舍”“改换门庭”都属于望文生义。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央视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B. 钓鱼岛争端,是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 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D. 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B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提至“使日本”前。C项搭配不当,应将“塑造的”改为“塑造了”。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B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提至“使日本”前。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A项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 ① , ②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 ③ 是值得怀疑的。 ④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 ⑤ 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 ⑥ 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假如 一定 正如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D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运用。从衔接来看,第①空应该表示转折,可以据此排除C项。从照应来看,第④处后面的句子是举例,因此可以排除B项。从语意来看,第⑤处无法确定是事实,所以不能填写“虽然”,可以排除A项。 20.下面是某学生拜访自己老师时的谈话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老师,好久不见,作为您的高足,今天我特地从府上拨冗来看望您。您的大作《远航》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我已惠存。我未来的路还很长,请您多叨教, 使我能够满怀激情,少走弯路,扬帆远航。 【答案】①“高足”改为“学生”。②“从府上”删去,表达赘余。③“拨冗”改成“抽时间”或删去。④“惠存”改为“保存”或“珍藏”。⑤“叨教”改成“指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敬语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中国人喜欢谦逊,所以谦词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①“高足”是敬词,只能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自称,应改为“学生”。②“从府上”删去,表达赘余。“府上”为敬辞,用来称呼别人的家,不能用于称呼自己家。③ “拨冗”为敬辞,是推开繁忙事务,抽出时间的意思,不能用于说自己。“拨冗”改成“抽时间”或删去。④ “惠存”为敬辞,意为请保存,多用于把自己的东西赠送给别人。“惠存”改为“保存”或“珍藏”。⑤ “叨教”是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一般用于自己向别人请教时,不能用于让老师指导自己。“叨教”改成“指教”。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构成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1)构成:漫画是一幅画着两个人的拼图,一个父亲,一个儿子。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并且父亲手上拿着自己身上取下来的一块拼图递给儿子;儿子身上只剩下一块空白,放入父亲给他的拼图,他就完好无损了。 (2)寓意:这幅画表现了父母为了子女无私付出,日渐衰老;而子女在成长中对父母一味索取,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馈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重三个思考角度:①分析变形的人、物、景等。观察漫画,找到变形的事物,分析变形点在哪。②分析变形事物体现的意义。变形的事物是漫画强调的内容,理解漫画的寓意就要把握好变形的事物体现的意义。③联系人、生活、社会。漫画体现的意义一定与人生活的社会相关联,想把握漫画的寓意就要把握漫画的内容体现的人生、社会意义。本题漫画主要传达了“奉献与索取”的主旨。本题中,(1)漫画构成:漫画是一幅画着两个人的拼图,一个父亲,一个儿子。注意细节: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儿子身上只剩下一块空白。(2)寓意:拼图上父亲的身体已经残缺不全,表现了父母为了子女无私付出;而子女在成长中对父母一味索取,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馈赠。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重三个思考角度:①分析变形的人、物、景等。观察漫画,找到变形的事物,分析变形点在哪。②分析变形事物体现的意义。变形的事物是漫画强调的内容,理解漫画的寓意就要把握好变形的事物体现的意义。③联系人、生活、社会。漫画体现的意义一定与人生活的社会相关联,想把握漫画的寓意就要把握漫画的内容体现的人生、社会意义。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梅葆玖——京剧大师梅兰芳最小的孩子,他十岁学戏,是梅派衣钵的唯一家传继承人,他用82年的生命历程书写了一个词一一传承,在戏剧评论家的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首要的理由,就是他全面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梅派艺术,不论是唱腔、表演,还是塑造人物。生前,面对质疑他“缺少新戏”、“保守”的声音,他说,“我何尝不愿意演新戏,但是我爸爸给我留下这么多的戏,我得把它一一继承过来”。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先生逝世,享年82岁,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戏剧导演田沁鑫致梅葆玖先生的挽词写到:“有一种失去,是一种审美的覆亡,流走了,一份眉梢上的韵致,零散在眼中的风月,浅笑唇边的一抹线条。中国,一份古典,走远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怎样的思考或感悟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答案】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 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葆玖先生致力于京剧艺术、尤其是乃父梅兰芳大师开创的梅派艺术的传承,成就卓著。戏曲界一时还来不及对他在戏曲舞台上令人尊敬的一生做全面完整的评价,但是有关葆玖先生的话题,却足以引发我们对戏曲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前景的深层次思考。 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当然,“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葆玖先生的努力,是由于梅派彰显的是深刻体现中华古典艺术风范的美,华贵而平和,并不靠戏剧冲突和人物激烈的外部动作吸引观众。这种美的艺术要让观众陶醉其中,需要演员“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的坚实基础,更要全方位地掌握其“度”,幅度太大则火爆,背离了梅派的美学原则,幅度不够又会影响剧场效果,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观众的共鸣与感动,梅派之美就无从传递。因而,梅派不易学,更难精,要以表演梅派剧目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充分肯定,就更是难上加难。梅葆玖先生拥有从幼年时起就和父亲同台的特殊经历,加上有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和家庭熏陶,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与体会梅派艺术的这种分寸和尺度。所以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有最好的先天条件,恰逢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中回归的大背景,更唤醒他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他毅然将后半生奉献给梅派艺术的传承,收梅派弟子多达49位,遍布全国各地,还及于多个国家地区。他终日奔波授徒传艺,既是一种情怀,也是莫大的文化功绩。正是通过葆玖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努力,梅派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现在,我们在各地都有机会欣赏梅派剧目的演出,观众的整体构成也出现了明显改善,剧场里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梅派艺术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令人欣喜。 从葆玖先生的努力与成功之路,令人不由得联想起当年的梅兰芳大师。就在梅大师刚崭露头角时,京剧演出市场就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首先是女伶大量涌上舞台,人们不禁担心,包括梅兰芳在内的扮演女性戏剧人物的男旦,如何应对坤伶的崛起;其次是从上海滩刮起来的以连台本戏、机关布景为代表的海派风,而讲究法度与含蓄的传统京剧表演,是否有可能在与这些诉诸感官刺激的艺术表演相抗衡时立于不败之地取胜;加上电影、舞厅和跑马场等外来娱乐方式的出现,都让人们对京剧是否仍有光明前景产生疑问。然而,面对这样的局面,梅兰芳在一众新旧文化人的支持下回归传统,逆流而上,终于用他极具古典韵味的表演征服了那个时代,同时也为传统术和古典美学赢得了尊严。他的选择不是因为勇敢,更不是鲁莽和赌气,恰恰是源于他对自己深蕴其中的艺术传统及表演手段的深刻自信。 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乃父的艺术,也继承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戏曲遭遇整体危机的困难年代,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对梅派艺术经典的魅力也始终抱有坚定信念。基于此,他才有可能在晚年潜心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并且通过他和弟子们的精湛演出,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剧场,通过对梅派艺术令人回味无穷的直接体悟,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进而让中华文化成为流淌在一代青年人备注里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重点讲梅葆玖先生尽毕生之力于对中国古典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一是田沁鑫先生对梅葆玖去世的惋惜,“一份古典,走远了” 道出了梅葆玖离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的影响。综合两则材料的倾向,我们可以重点论述“传统文化与传承” ,也可以谈“传承与创新”,可结合戏曲、书法、剪纸、刺绣等中国传统技艺的现状来谈。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现实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挖掘材料的内含写作,例如本题材料中心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所以考生要把写作的中心放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