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合肥市六校联考 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理科)试卷(必修三)‎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总量的2/3‎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 人体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A正确。人体内的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总量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B错误。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B。‎ ‎2.下图代表正常情况下肌细胞与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Y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是无机盐含量不同 B. X液体中的大部分物质都通过Z液进入Y液中 C.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导致X液的pH明显降低 D. 若饮食过咸,则X、Z、Y的渗透压都可能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X组织液、Y血浆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 B、X组织液中的大部分进入血浆,小部分物质通过Z淋巴液进入Y血浆中,B错误。‎ C、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乳酸会被HCO3-‎ 中和,X液的pH无明显变化,C错误。‎ D、若饮食过咸,则X组织液、Z淋巴、Y血浆的渗透压都可能升高,D正确。‎ ‎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是人和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 任何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都位于身体表面 C. 任何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灰质中 D.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人和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并不是任何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都位于身体表面,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感受器位于血管壁等处,B错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仅位于脊髓,还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要完成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故选:D。‎ ‎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 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 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 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 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不符合题意;‎ B、A处为突触结构,B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不符合题意;‎ C、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符合题意;‎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整理笔记 B. 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迅速走进教室 C. 见到面熟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D. 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整理笔记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 B、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迅速走进教室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 C、见到面熟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6.下列各选项与下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B. 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 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D. 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①可代表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含量的上升,②可代表胰岛素抑制血糖含量的上升,A错误;‎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尿的排出,D正确;‎ 故选A。‎ ‎7.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分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种类多、含量高 B. 各种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C. 激素分子可以多次与细胞结合,持续发挥调节作用 D. 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与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属于细胞的分泌物,不构成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种类多,含量少,A错误。‎ B、各种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B错误。‎ C、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错误。‎ D、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 B. 人体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会明显减少 C.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人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 B、当给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 D、水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9.自2014年2月至今,西非多国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警惕。该病毒侵入人体后 A.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 B. 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 刺激吞噬细胞增殖分化为多种记忆细胞 D. 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A正确;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及促进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不能直接与病毒结合,B错误;刺激B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T细胞产生,D错误。‎ ‎10.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该实验结果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吲哚乙酸 C. 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无尖端的胚芽鞘,结果是不生长也不弯曲 D.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答案】A ‎【解析】‎ 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拜尔的实验没能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更没有命名该物质是生长素,温特的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生长素,B错误;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D错误。‎ ‎11.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幼茎生长的影响。该植物幼茎表现出明显向光性,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据图推测该植物幼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A. 大于0小于g B. 大于f小于2f C. 大于g小于h D. 大于2f小于h ‎【答案】B ‎【解析】‎ ‎【详解】若幼苗的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f,且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m,综合这两点,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小于2f,B正确。‎ ‎12.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 A. 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 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lm2左右 C.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 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 ‎【答案】D ‎【解析】‎ 由于蝗虫幼虫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的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调查蒲公英,小样方内的个体数计数原则是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C错误。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黑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 ‎13.在生物研究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 作出合理假设→提出问题→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检验或修正 B. 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C. 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检验或修正 D. 提出问题→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检验或修正→作出合理假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C正确。‎ 故选C。‎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 ‎【答案】D ‎【解析】‎ 标志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A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C错误。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若未振荡,而直接吸取上层菌液,会使吸取的菌液中酵母菌比实际更少,从而导致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15.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丁预测种群密度 B. 甲为迁入率和迁出率,乙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C. 丁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甲乙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错误;‎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16.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2时该鱼在新湖泊中的数量为环境容纳量 B. 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tl和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种群数量相同 D. 迁入新湖泊后小型淡水鱼种群呈“S”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t2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即K/2,而环境容纳量K位于t4,A错误。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tl到t3时,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0,即在这个时间段,种群数量均在增长,因此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种群数量大于t1时,C错误。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种群为S型增长,D正确。‎ ‎17.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 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B错误;‎ 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C错误;‎ 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楠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体现出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结构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鱼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的地形、光强等不同,使生物在水平方向上镶嵌分布 ‎【答案】A ‎【解析】‎ 楠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B正确。植物因为阳光而具有分层现象,动物因为植物或者食物而具有分层现象,C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光强的大小等,所以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 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 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 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答案】B ‎【解析】‎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类型不相同,A错误。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则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稳定性增强,B正确。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条件适宜,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D错误。‎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2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 B. 蛇在此食物网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C.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D. 若蜘蛛忽然全部死亡,则蛇的数量一定迅速减少 ‎【答案】D ‎【解析】‎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A正确。在大麦→蝗虫→青蛙→蛇中,蛇处于第四营养级,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青蛙可以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共同竞争蝗虫,两者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C正确。若蜘蛛忽然全部死亡,青蛙可以转向捕食蝗虫,此时蛇仅处于第四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更多,其数量会增加,D错误。‎ ‎22. 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B.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 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D. 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⑤⑥均表示植物的残枝败叶,未被利用的部分,不包含植物的呼吸消耗量,A错误;⑦表示随植食动物粪便排出体外的部分,B错误;④表示植食动物体内积累的部分,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④⑤⑥⑦⑧之和表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错误。故选:C。‎ ‎23.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是10%,那么该人每增加l 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 A. 10 kg B. 28 kg C. 100 kg D. 280 kg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写出三条食物链:‎ 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Kg植物;‎ 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Kg植物;‎ 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Kg植物。‎ 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 故选:D。‎ ‎2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叫做碳循环 B. 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C. 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 D. 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答案】A ‎【解析】‎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是以CO2的形式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使物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可以使物质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实现了物质循环,B正确。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C正确。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D正确。‎ ‎25.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 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错误;‎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 ‎26.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稳态与调节的问题:‎ ‎(1)冬季在户外人会感觉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为 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兴奋,并传入______________ 形成冷觉,此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是_________(“单”或“双”)向的。‎ ‎(2)某人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位于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使________激素释放增多,导致尿量减少,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 ‎ ‎(3)人在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体内由 _____________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使血糖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浓度升高,该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负电位 (2). 大脑皮层 (3). 单 (4). 下丘脑 (5). 抗利尿 (6). 肾小管和集合管 (7). 胰岛B (8).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1)当低温刺激体表的冷觉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外电位是内正外负,因此膜外是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该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导致尿量减少。‎ ‎(3)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27.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图示回答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_________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和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从而使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组织水肿。‎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___,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 ‎(3)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_____________。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 免疫 (2). 浆细胞和记忆 (3). 下降 (4). 神经递质 (5). 反射弧 (6). 增加 (7).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详解】(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关,故图中①为免疫系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2)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丙是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表示为。‎ ‎(4)由上图可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8.为研究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切掉胚芽鞘尖端后,在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如下图所示),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琼脂中生长素 浓度(mg/L)‎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胚芽鞘弯曲的 角度α(°)‎ ‎3‎ ‎7‎ ‎12‎ ‎15‎ ‎18‎ ‎15‎ ‎10‎ ‎(1)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生长素在极性运输过程中通过_________方式进出细胞。‎ ‎(2)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分析,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13°;若要判断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范围,可以将其稍加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请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若胚芽鞘弯曲角度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胚芽鞘弯曲角度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主动运输 (3). —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4). 小于13° (5). 在0.15〜0.20mg/L之间 (6). 大于13° (7). 在0.30〜0. 35 mg/L之间 ‎【解析】‎ ‎【详解】(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分析表中数据,在生长素浓度为0.05~0.25mg/L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加大,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销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在生长素浓度为0.25~0.35mg/L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胚芽鞘弯曲角度减小,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因此该实验的结论是,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3)根据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分析,在最适浓度两侧,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能相同,因此当胚芽鞘弯曲角度为13°时,该生长素浓度可能较小,位于0.15~0.20mg/L之间,也可能较大,位于0.30~0.35mg/L之间。稍加稀释后,若原生长素浓度位于0.15~0.20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减弱,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小于13°;若原生长素浓度0.30~0.35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增强,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大于13°。‎ ‎29.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适生地攀援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宿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宿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统计结果 样区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总计 ‎4172‎ ‎478‎ ‎365‎ ‎211‎ ‎5209‎ ‎19‎ ‎(1)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_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_影响较大。‎ ‎(3)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_曲线增长。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在与薇甘菊的竞争中失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 _________的数量增加。‎ ‎【答案】 (1). 生产者 (2). 消费者、分解者 (3). 薇甘菊入侵区 (4). 类群数 (5). 个体总数 (6). (群落)演替 (7). “J”型 (8). 光照不足 (9). 分解者 ‎【解析】‎ ‎【详解】(1)薇甘菊为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土壤中的小动物,有的以土壤中新鲜的根茎为食,属于消费者;有的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的过程中获取营养和能量,属于分解者。‎ ‎(2)表中信息显示:三类样区的类群数几乎相同,但薇甘菊入侵区的个体总数明显高于其它样区,由此说明: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总数影响较大。‎ ‎(3)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群落演替。薇甘菊入侵后,因环境适宜,所以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薇甘菊依靠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所以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在与薇甘菊的竞争中因光照不足而失利,成片枯萎死亡。植物大量死亡,遗体残骸增多,会使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数量增加。‎ ‎30.下图1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2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1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图1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若图1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 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C点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2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从a年到e年,___________逐渐成为优势树种。‎ ‎【答案】(1). 种群密度 (2). Aλt (3). 生存空间、食物、天敌 (4). B (5).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7). 0〜e (8). 乙 ‎【解析】‎ ‎【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根据种群“J”型增长公式,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Aλt ‎。曲线X和Y的出现条件不同,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传染病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图甲中K值表示“S”型增长的环境容纳量,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具有最高的增长速率,数量恢复起来较快,因此若要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C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3)甲、乙两树种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始终处于对生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状态,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0~e。从a年到e年,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逐渐减小,说明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 ‎31.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图2是该人工湿地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模式图,其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所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碳元素是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从丙进入甲的。图2中的生物A属于图1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1分析,流经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如果污水排放量过大则有可能破坏人工湿地,上述事实说明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2分析可知,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很多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______________。按照图中显示的能量数据计算,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若要让C增加3kg,需要消耗A___________kg。‎ ‎【答案】(1). 分解者 (2). 有机物 (3). 乙 (4).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5). 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6).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7). 流向分解者 (8). 15% (9). 125‎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学生会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图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1)图中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为双向箭头,因此乙为生产者,乙和丙均指向甲,则甲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即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丙消费者进入甲分解者的,分解者分解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图2是该人工湿地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模式图,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生物A属于图1甲、乙、丙中的乙。‎ ‎(2)从图1分析,流经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当污水排放量过大则有可能破坏人工湿地,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同化的能量可以分为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因此下一营养级只获得了其中一部分能量,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据图3,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从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0/1250)×100%=16%,若要让C增加3kg,需要消耗B为3/15%=20kg,则需要消耗A为20/16%=125 kg。‎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