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 一.单项选择题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符合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能源,能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不是新能源;核能使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常见未来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 燃烧热和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 D. 在稀溶液中,1mol乙酸和1mol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25℃‎、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A项错误;‎ B.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只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B项错误;‎ C.燃烧热和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C项正确;‎ D.乙酸是弱酸,电离过程吸热,因此所以在稀溶液中,1mol乙酸和1mol氢氧化钠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D项错误;‎ 答案选C。‎ ‎3.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 = H2O(l) ΔH=-57.3 kJ·mol-1。分别向‎1 L 0.5 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ΔH的绝对值分别为ΔH1、ΔH2、Δ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ΔH1>ΔH2>ΔH3 B. ΔH2<ΔH3<ΔH‎1 ‎ C. ΔH1=ΔH2=ΔH3 D. ΔH2>ΔH3>ΔH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信息可知,稀的强酸与强碱生成1molH2O(l)放出的热量为57.3kJ,结合弱电解质的电离吸热来解答。‎ ‎【详解】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十OH-(aq)=H2O△H=-57.3kJ/mol, 分别向‎1L 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H2SO4;③稀硝酸,因醋酸的电离吸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则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放出的热量为②>③>①,所以反应热的绝对值△H2>△H3>△H1。‎ 答案选D。‎ ‎4. 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 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 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则反应放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热,错误;‎ B、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反应热无关,如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在常温下能迅速反应,金属的腐蚀为放热反应,但反应速率较慢,错误;‎ C、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始末状态,可根据盖斯定律,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正确;‎ D、反应热与反应的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错误;‎ 答案选C。‎ ‎5. 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其它三个不相同的是 A. 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 氯化铵与消石灰的反应 C. 锌片与稀硫酸反应 D. 钠与冷水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氯化铵与消石灰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C.锌片与稀硫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D.钠与冷水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显然B中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故选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C.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单位,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D. 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的个数,故A错误;‎ B.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常温下测得的数据,故B错误; ‎ 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和单位,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故C正确;‎ D.大多数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但有的不是,比如: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终止温度 B. 在‎25℃‎、101kPa时,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 C. 在‎25℃‎、101kPa时,1molC与适量O2反应生成1molCO时,放出110.5kJ热量,则C的燃烧热为110.5kJ/mol D.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H=-57.3kJ/mol,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kJ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测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中的最高温度,A正确;‎ B.1molH2完全燃烧生成的稳定氧化物是液态水,反应热△H=-285.8 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1,B错误;‎ C.燃烧热是指在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完全燃烧是指碳生成气态二氧化碳,则C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 C错误;‎ D.浓硫酸溶解时放热,故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D错误;‎ 答案选A。‎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 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 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A、熟悉常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即可; ‎ B、据燃烧热的概念分析; C、据燃烧的概念分析; D、温度、压强会影响反应放热多少 ‎【详解】A、CO燃烧是放热反应,A项错误; B、1mol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才是C的燃烧热,B项错误; C、燃烧是发光放热的激烈的化学反应,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C项错误; D、温度不同时反应热大小不同,D项正确;‎ D项正确。‎ ‎9.下列关于盖斯定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管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 B. 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C. 有些反应的反应热不能直接测得,可通过盖斯定律间接计算得到 D. 根据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中△H直接相加即可得总反应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盖斯定律指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总和与这个反应一次发生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A正确;‎ B.反应物的总能量与产物的总能量决定反应热效应,所以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B正确;‎ C.有些反应很慢,有的反应有副反应,其反应热通过实验测定有困难,可以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出来,C正确;‎ D.方程式按一定系数比加和时其反应热也按该系数比加和,D错误.‎ 答案选D。‎ ‎10.在下,‎1g甲醇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反应是放热反应,而A选项表示的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选项,‎1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2 mol即‎64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热1452 kJ,故B正确;‎ C选项,‎1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2 mol即‎64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热1452 kJ,故C错误; ‎ D选项,反应是放热反应,而D选项表示的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1.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由实验可知,(a)、(b)、(c)所涉及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 将实验(a)中的铝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铝粉后释放出的热量有所增加 C. 实验(c)中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改为铁质搅拌棒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 若用NaOH固体测定中和热,则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 (a)是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是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c)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放热反应只有(a)和(c),A项错误;‎ B. 铝粉和铝片本质一样,放出热量不变,只是铝粉参与反应,速率加快,B项错误;‎ C. 相较于环形玻璃搅拌棒,铁质搅拌棒导热快,会造成热量损失,对实验结果有影响,C项错误;‎ D.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要放出热量,最终使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高,D项正确;‎ 答案选D。‎ ‎12.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 ‎ ‎② ‎ ‎③‎ ‎④ ‎ A. 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 反应③也是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 反应的 D. 反应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H2; B.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转化为甲醇; C.由反应④可以知道,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 D.由盖斯定律可以知道,②×2+③×2+④得到。‎ ‎【详解】A.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H2,由反应可以知道,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转化为甲醇,则反应③也是 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 由反应④可以知道,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则反应反应的,故C错误; D. 由盖斯定律可以知道,②×2+③×2+④得到,则,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选C。‎ ‎13.已知4NH3+5O2 = 4NO+6H2O,若化学反应速率分别 [单位:mol/(L·s)]表示,则正确关系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一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对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判断。‎ ‎【详解】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 A .v(NH3):v(O2)=4:5,则,故A错误;‎ B.v(O2):v(H2O)=5:6,则,故B错误;‎ C.v(NH3):v(H2O)=4:6=2:3,则,故C错误;‎ D.v(O2):v(NO)=5:4,则,故D正确。‎ 答案选D。‎ ‎14.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3OH(g)+H2O(g) = CO2(g)+3H2(g) △H = + 49. 0 kJ·mol-1②CH3OH(g)+ O2(g) = CO2(g)+2H2(g) △H =-192. 9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3OH的燃烧热为192. 9 kJ·mol-1‎ 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 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 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 +O2(g) = CO2(g) +2H2(g) △H >-192. 9kJ·mol-1‎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燃烧热是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反应②中生成物不是水,是氢气,故192. 9 kJ·mol-1不是CH3OH的燃烧热,故A错误;‎ B项、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错误;‎ C项、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按照反应①是吸热反应,按照②反应是放热反应,则不一定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项、由于气态甲醇的能量高于液态甲醇的能量,所以液态甲醇发生反应②放出的热量少,则△H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比较反应热△H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H是带有符号的,所以在比较时应该带着符号比较,即放热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越多,△H越小是解答关键,也是易错点。‎ ‎15.通常人们把拆开(或生成)1 mol 某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化学反应的Δ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化学键 A—A B—B A—B 生成1mol化学键时放出的能量 ‎436kJ/mol ‎243kJ/mol ‎431kJ/mol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A2(g)+B2(g)=AB(g) ΔH=-91.5kJ/mol B. A2(g)+B2(g)=2AB(g) ΔH=-183kJ/mol C. A2(g)+B2(g)=AB(g) ΔH=+91.5kJ/mol D. 2AB(g)=A2(g)+B2(g) ΔH=+183kJ/mol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反应A2(g)+B2(g)=2AB(g) ΔH=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436kJ/mol+243kJ/mol-2 ×431kJ/mol=-183kJ/mol,即A2(g)+‎ B2(g)=2AB(g) ΔH=-183kJ/mol,B、D项正确;当化学计量数为时,热化学方程式为A2(g)+B2(g)=AB(g) ΔH=-91.5kJ/mol,A项正确、C项错误;‎ 故选C。‎ ‎16.①C(s)+O2(g)=CO2(g) ΔH=-393.5kJ/mol ‎②2H2(g)+O2(g)=2H2O(1) ΔH=-571.6kJ/mol 现在0.2mol炭粉和氢气组成的悬浮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7.93kJ的热量,则混合物中C与H2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 B. 1︰‎2 ‎C. 2︰3 D. 3︰2‎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碳粉物质的量为xmol,则氢气物质的量为(0.2-x)mol,则 C(s)+O2(g)═CO2(g)△H=-393.5kJ/mol ‎1 393.5kJ x 393.5xkJ ‎2H2(g)+O2(g)═2H2O(l)△H=-571.6kJ/mol ‎2 571.6kJ ‎0.2-x 285.8(0.2-x)kJ 所以393.5xkJ+285.8(0.2-x)kJ=67.93kJ,‎ 解得x=0.1,‎ 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mol:0.1mol=1:1,答案选A。‎ ‎17.碘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Ⅰ)I2(g)+H2(g)2HI(g) ΔH=-9.48 kJ·mol-1‎ ‎(Ⅱ)I2(s)+H2(g)2HI(g) ΔH=+26.48 kJ·mol-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将‎2 g H2(g)通入‎254 g I2(g)中,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9.48 kJ B. 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 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稳定 D. 物质的量相同时,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达不到100%,所以A中反应放热小于9.48 kJ,A不正确;‎ B.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Ⅱ)-(Ⅰ)即得到I2(s)I2(g),则△H=26.48 kJ/mol+9.48 kJ/mol=35.96 kJ/mol,即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 kJ,B不正确;‎ C.反应(Ⅰ)的产物和反应(Ⅱ)的产物相同,稳定性相同,C不正确;‎ D.对于同一物质,固态物质的能量比气态物质能量低,因此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高,故D正确。‎ 答案选D。‎ ‎18.已知:2H2(g)+O2(g)═2H2O(l) △H= -571.6kJ•mol-1‎ ‎2CH3OH(l)+3O2(g)═2CO2(g)+4H2O(l) △H= -1452kJ•mol-1‎ H+(aq)+OH-(aq)═H2O(l) △H= -57.3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2(g)的燃烧热为571.6kJ•mol-1‎ B. H2SO4(aq)+Ba(OH)2(aq)═BaSO4(s)+H2O(l) △H=-57.3kJ•mol-1‎ C. 同质量的H2(g)和CH3OH(l)完全燃烧,H2(g)放出的热量多 D. 3H2(g)+CO2(g)═CH3OH(l)+H2O(l) △H=+131.4kJ•mol-1‎ ‎【答案】C ‎【解析】‎ ‎【详解】A.燃烧热为1mol可燃物燃烧放热,H2(g)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故A错误;‎ B.SO42-(aq)+Ba2+(aq)═BaSO4(s)△H<0,H2SO4(aq)+Ba(OH)2(aq)═BaSO4(s)+H2O(l) △H<-57.3kJ•mol-1,故B错误;‎ C‎.1g氢气放热,‎1g甲醇放热,所以同质量的H2(g)和CH3OH(l)完全燃烧,H2(g)放出的热量多,故C正确;‎ D.2H2(g)+O2(g)═2H2O(l) △H= -571.6kJ•mol-1①;2CH3OH(l)+3O2(g)═2CO2(g)+4H2O(l) △H= -1452kJ•mol-1②;根据盖斯定律①-②,3H2(g)+CO2(g)═CH3OH(l)+H2O(l) △H=-131.4kJ•mol-1,故D错误。‎ 答案选C。‎ ‎19.反应A+BC(ΔH < 0)分两步进行:①A+BX(ΔH>0); ②XC(Δ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具有的能量进行计算:△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 ‎【详解】由反应 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由A+B→C(△H>0)是吸热反应,A和B的能量之和小于C;由①A+B→X (△H<0)可知这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小于A+B;由②X→C(△H>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X的能量小于C;所以图象D符合,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吸热与放热反应的判断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排除法应用。‎ ‎20.—种化学冰袋中含有适量的Na2SO4·10H2O、NH4NO3、(NH4)2SO4、NaHSO4,将Na2SO4·10H2O和其他三种盐分别盛于 两只塑料袋中,使用时将它们混合并用手揉搓就可制冷,制冷效果能维持2~3h。以下关于制冷原因的猜测肯定错误的是( )‎ A. 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 B. 制冷时间较长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 C. 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过程 D. 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 Na2SO4·10H2O脱水是一个分解反应,反应中吸收热量,故A正确;‎ B. 制冷时间较长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故B正确 C. 铵盐不会自身发生复分解反应,而又不具备与Na2SO4•10H2O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C错误;‎ D. 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1.反应‎2A(s)+B(g) ‎2C(g)+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B. 分别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是1∶2∶1‎ C. 2min末时的反应速率用反应物B来表示的是 D. 在2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物质A是固体,浓度不变,不能用A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选项A错误;‎ B、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B):v(C):v(D)=1:2:1,选项B正确;‎ C、2min末的反应速率为即时速率,用B表示速率0.3mol/(L∙min),是2min内的平均速率,选项C错误;‎ D、B是反应物,浓度降低,C是生成物,浓度增大,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22.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开始2分钟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 B. 反应4分钟后平均反应速率最小 C. 反应开始4分钟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 D. 反应4分钟后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盐酸浓度逐渐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2~4分钟时间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最多,故2~4min反应速率最快,故A错误;‎ B.4min后氢离子浓度起主要作用,氢离子浓度降低,4分钟后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小,故B正确;‎ C.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变化使反应速率降低,由图象可知,2~4min反应速率最快,0~4分钟温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4min后反应速率又降低,氢离子浓度起主要作用,故C正确;‎ D.由图可知,4min后反应速率又降低,氢离子浓度起主要作用,故D正确;‎ 故选A。‎ ‎23.为探究、与盐酸(浓度为)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35mL试剂 固体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温度/℃‎ ‎①‎ 水 ‎2.5g‎ ‎ ‎20.0‎ ‎18.5‎ ‎②‎ 水 ‎3.2g‎ ‎ ‎20.0‎ ‎24.3‎ ‎③‎ 盐酸 ‎2.5g‎ ‎ ‎20.0‎ ‎16.2‎ ‎④‎ 盐酸 ‎3.2g‎ ‎ ‎20.0‎ ‎25.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20.0℃‎时,含3.2g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 D. ‎20.0℃‎时,含2.5g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16.2℃‎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NaHCO3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Na2CO3溶于水的过程为放热过程,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降低,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Na2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3.2gNa2CO3加入盐酸中,包括溶解和反应两个过程,其中溶解使温度升高到‎24.3℃‎,最终温度为‎25.1℃‎,说明Na2CO3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2.5gNaHCO3加入盐酸中,包括溶解和反应两个过程,其中溶解使温度降低到‎18.5℃‎,最终温度为‎16.2℃‎,说明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B错误;‎ C.‎20.0℃‎时,含3.2gNa2CO3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由于缺少溶解的过程,则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故C正确;‎ D.NaHCO3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20.0℃‎时,含2.5gNaHCO3的饱和溶液和35mL盐酸混合,与固体相比较,缺少溶解吸热的过程,混合后的温度将高于‎16.2℃‎,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方法,正确分析题干数据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溶解热和反应热的区别。‎ ‎24.体NH4Br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反应:NH4Br(s)NH3(g)+HBr(g),2HBr(g)Br2(g)+H2(g),2 min后,测知H2的浓度为0.5 mol·L-1,HBr的浓度为4 mol·L-1,若上述反应速率用v(NH3)表示,则下列速率正确的是(  )‎ A 0.5 mol·L-1·min-1 B. 2.5 mol·L-1·min-1‎ C. 2 mol·L-1·min-1 D. 1.25 mol·L-1·min-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反应可知,溴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浓度与溴化氢浓度相等,溴化铵分解生成的溴化氢的浓度为:c(HBr)+‎2c(H2)=4mol/L+2×0.5mol/L=5mol/L, 所以2min后溴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的浓度为:c(NH3)=c总(HBr)=5mol/L, 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5 mol/(L•min),故选B。‎ 答案:B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分析、理解题中可逆反应中氨气与溴化氢的浓度关系,根据2min后氢气和溴化氢的浓度计算出氨气的浓度;‎ 二、填空题 ‎ ‎25.Ⅰ.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2mol SO2(g)和O2(g)反应生成为1mol SO3(g)的ΔΗ=-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2)图中ΔΗ= __________。‎ ‎(3)如果反应速率v(SO2)为0.05mol·L-1·min-1,则v(O2)= _______。‎ Ⅱ.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H2O(l)===H2(g)+O2(g)ΔH=+285.8 kJ/mol ‎②H2(g)+O2(g)===H2O(g)ΔH=-241.8 kJ/mol ‎③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 ‎④C(s)+O2(g)===CO(g) ΔH=-110.5 kJ/mol ‎⑤C(s)+O2(g)===CO2(g) ΔH=-393.5 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 ‎(2)燃烧‎10 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 ‎(3)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写出制水煤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降低 (2). -198 kJ·mol-1 (3). 0.025 mol·L-1·min-1 (4). ① (5). 1429 kJ (6). CO(g)+O2(g)===CO2(g) ΔH=-283 kJ/mol (7). 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 ‎【解析】‎ ‎【分析】‎ I.由图可知,2SO2(g)+O2(g)=2SO3(g)为放热反应,加入催化剂,活化能减小,反应反应热不变,根据反应2SO2(g)+O2(g)=2SO3(g)结合1mol SO2氧化为1mol SO3的△H=-99kJ•mol-1计算反应热;‎ II.主要是盖斯定律的应用,先写出目标反应的方程式,再得出方程式的运算式,最后计算反应热。‎ ‎【详解】I(1)因图中A、C分别表示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E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大小与反应热无关,加入催化剂,活化能减小即E减小,故B点降低,故答案为:降低;‎ ‎(2)因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的 △H=-99kJ•mol-1,所以2molSO2(g)氧化为2molSO3的△H=-198kJ•mol-1,则2SO2(g)+O2(g)=2SO3(g)△H=-198KJ•mol-1,故答案为:-198;‎ ‎(3)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v(SO2)为0.05mol·L-1·min-1,则v(O2)= 0.025 mol·L-1·min-1,故答案为:0.025 mol·L-1·min-1;‎ II(1)由△H>0时为吸热反应可知,②③④⑤为放热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故答案为:①;‎ ‎(2)①H2O(l)===H2(g)+O2(g)ΔH=+285.8 kJ/mol,则燃烧10gH2即5molH2时,放热为285.8kJ/mol×5mol=1429kJ,故答案为:1429kJ;‎ ‎(3)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 ‎④C(s)+O2(g)===CO(g) ΔH=-110.5 kJ/mol ‎⑤C(s)+O2(g)===CO2(g) ΔH=-393.5 kJ/mol 由盖斯定律,⑤-④得CO(g)+O2(g)=CO2(g),故ΔH=-393.5 kJ/mol-(-110.5 kJ/mol)=-283 kJ/mol,故答案为:CO(g)+O2(g)===CO2(g) ΔH=-283 kJ/mol;‎ ‎(4)制水煤气的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②H2(g)+O2(g)===H2O(g)ΔH=-241.8 kJ/mol ‎④C(s)+O2(g)===CO(g) ΔH=-110.5 kJ/mol 由盖斯定律,④-②得C(s)+H2O(g)===CO(g)+H2(g),故ΔH=-110.5 kJ/mol-(-241.8 kJ/mol)=+131.3 kJ/mol,故答案为: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把握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图像识别是解答关键。‎ ‎26.实验室用50mL 0.50mol/L盐酸、50mL0.55mol/L NaOH溶液和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盐酸 NaOH溶液 ‎1‎ ‎20.2‎ ‎20.3‎ ‎23.7‎ ‎2‎ ‎20.3‎ ‎20.5‎ ‎23.8‎ ‎3‎ ‎21.5‎ ‎21.6‎ ‎24.9‎ 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时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的理由是___。实验中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的操作方法是____;‎ ‎(2)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热测定准确性的关键是_____;‎ ‎(3)根据表中所测数据进行计算,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_____ [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按4.18计算]。如果用0.5mol/L的盐酸与NaOH固体进行实验,则实验中测得的中和热将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若某同学利用上述装置做实验,有些操作不规范,造成测得中和热数值偏低,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 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 D.在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E.大烧杯的盖板中间小孔太大 ‎【答案】 (1). Cu传热快,热量损失大 (2). 上下抽动 (3). 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 (4). -56.8 (5). 偏大 (6). ABE ‎【解析】‎ ‎【分析】‎ 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金属导热快,热量损失多,计算中和热时,先求出三次反应的温度差的平均值,根据公式Q=cm△T来求出生成0.05mol的水放出热量,最后根据中和热的概念求出反应热。‎ ‎【详解】(1)不能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改为铜丝搅拌棒,因为铜丝搅拌棒是热的良导体,实验中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的操作方法是上下抽动,故答案为:Cu传热快,热量损失大;上下抽动;‎ ‎(2)中和热测定实验主要目的是测量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少,所以提高中和热测定准确性的关键是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故答案为: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 ‎(3)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2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45℃‎; 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40℃‎,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40℃‎;‎ 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1.5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35℃‎;‎ 三组数据均有效,其平均值为‎3.40℃‎;‎ ‎50mL 0.50mol•L-1盐酸、50mL 0.55mol•L-1 NaOH溶液的质量和m=100mL×‎1g/mL=‎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 56.8kJ,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6.8kJ/mol;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所以实验中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将偏大;故答案为:-56.8 kJ/mol;偏大;‎ ‎(4)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在测碱的温度时,会发生酸和 碱的中和,温度偏高,则温度差减小,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会导致一部分能量的散失,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B符合题意;‎ C.做本实验的室温和反应热的数据之间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会使得实际量取体积高于所要量取的体积,会使得中和热的测定数据偏高,故D不符合题意;‎ E.将50mL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mL0.55mol/L的氨水,由于氨水是弱碱,电离是吸热过程,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E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热中和热概念、测定原理及反应热的计算,注意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中c=4.18J/(g•℃),要注意热量单位的换算。‎ ‎27.雾霾已经成为部分城市发展的障碍。雾霾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其中汽车尾气污染对雾霾的“贡献”逐年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尾气中含有NO,N2与O2生成NO的过程如下:‎ ‎①1molO2与1molN2的总能量比2molNO的总能量___(填“高”或“低”)。‎ ‎②N2(g)+O2(g)═2NO(g)的△H=___。‎ ‎③NO与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2NO(g)+2CO(g)⇌2CO2(g)+N2(g)△H=akJ•mol﹣1,但该反应速率很慢,若使用机动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可以使尾气中的NO与CO转化成无害物质排出。上述反应在使用“催化转化器”后,a值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氢能源是绿色燃料,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利用甲醇与水蒸气反应可以制备氢气:CH3OH(g)+H2O(g)═CO2(g)+3H2(g)△H1。如图是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图:‎ ‎①通过图中信息可判断反应CH3OH(g)+H2O(g)═CO2(g)+3H2(g)的△H1___(选填“>”“=”或“<”)0‎ ‎②图中途径(Ⅱ)的条件是___,途径(Ⅰ)的反应热___(选填“>”“=”或“<”)途径(Ⅱ)的反应热。‎ ‎③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CH3OH(g)+3O2(g)═2CO2(g)+4H2O(g)△H2‎ H2(g)+O2(g)═H2O(g)△H3‎ ‎△H1、△H2、△H3三者的关系式为:___。‎ ‎【答案】 (1). 低 (2). +183kJ/mol (3). 不变 (4). > (5). 使用催化剂 (6). = (7). △H2=2×△H1+6×△H3‎ ‎【解析】‎ ‎【分析】‎ ‎(1)①化学键断开吸收能力,化学键形成时释放能力,比较吸收与放出能量的多少即可;‎ ‎②△H=吸收能量-放出能量;‎ ‎③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对焓变无影响;‎ ‎(2)①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②化剂对焓变无影响;‎ ‎③根据盖斯定律求解。‎ ‎【详解】(1)①1molO2与1molN2化学键断开吸收的总能量为945kJ+498kJ=1443kJ,2molNO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为6302=1260kJ,吸收的热量大于释放的热量,则反应为吸热反应,1molO2与1molN2的总能量低;‎ ‎②△H=+1443-1260=+183kJ/mol;‎ ‎③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对焓变无影响,则a值不变;‎ ‎(2)①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H1>0;‎ ‎②途径II时,反应物的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加快,则为使用催化剂;催化剂对焓变无影响,则反应热不变;‎ ‎③①CH3OH(g)+H2O(g)═CO2(g)+3H2(g)②2CH3OH(g)+3O2(g)═2CO2(g)+4H2O(g)③H2(g)+O2(g)═H2O(g)根据盖斯定律,①+③3=②/2,则△H2=2×△H1+6×△H3。‎ ‎28.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反应速率的测定和比较。‎ ‎[实验步骤]‎ Ⅰ.取一套装置(装置如下图所示),加入40mL1mol/L硫酸,测量收集10mLH2所需的时间。‎ Ⅱ.取另一套装置,加入40mL1mol/L的硫酸,测量收集10mLH2所需的时间。‎ ‎(1)[实验现象]‎ 锌跟硫酸反应产生气泡,收集10mL气体, Ⅱ所用时间比Ⅰ所用时间_____。‎ ‎(2)[实验结论]‎ ‎4mol/L硫酸与锌反应比1mol/L硫酸与锌反应速率____。‎ ‎(3)[注意事项]‎ a.锌粒颗粒(即表面积)大小_____;‎ b.40mL硫酸要迅速加入;‎ c.装置____,且计时要迅速、准确;‎ d.气体收集可以用排水量气装置代替。‎ ‎(4)实验讨论]除本实验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外,可行的方案还有(填两条):‎ a.________;b._______。‎ ‎【答案】 (1). 短 (2). 大 (3). 基本相同 (4). 气密性良好 (5). 测定一段时间内产生的H2体积 (6). 测定一段时间内H+的农度变化或测定一段时间内锌粒质量的变化 ‎【解析】‎ ‎【分析】‎ 反应物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对比实验要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 ‎【详解】(1 )实验现象:锌跟硫酸反应产生气泡,收集10 mL气体,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短,故答案为:短。‎ ‎(2)实验结论:4mol•L-1硫酸与锌反应比1mol•L-1硫酸与锌反应速率大,故答案为:大。‎ ‎(3)注意事项:‎ a.锌粒的颗粒(即表面积)大小相同,故答案为:基本相同。‎ c.装置不漏气,且计时要迅速准确,故答案为:气密性良好。‎ ‎(4)实验讨论:除本实验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外,可行的方案还有:测定一段时间内产生的H2体积;测定一段时间内H+的农度变化或测定一段时间内锌粒质量的变化等,故答案为:测定一段时间内产生的H2体积;测定一段时间内H+的农度变化或测定一段时间内锌粒质量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