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化州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化州市202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荀子的思想。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没有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故排除A项;儒法并用开始于汉代以后,故排除B项;题意无法体现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故排除D项。根据“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可知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故选C。‎ ‎2.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 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七国之乱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D.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与思想改革根本目的,都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目的具有同向性,从示意图可以直观看出,“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分割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地方王国势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推恩令的根本宗旨是解決王国势力的威胁,中央不可能向地方妥协,只不过方式比较温和,故排除B项。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所以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D错。本题选C。‎ ‎3.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A. 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B.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 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美国宪法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实行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故A项正确。BCD三个选项都只说了一个方面,具有片面性,排除。‎ ‎4.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绞绸之利”。这种“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A. 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C. 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D. 手工业已经成主导产业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以分析出农民迁业造成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5.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A. 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 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 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 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在客观上推动清朝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即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客观上促进了而非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不能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在经济上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即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6.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 ‎1926.12‎ ‎1930.11‎ ‎1932.5‎ ‎1934.6‎ ‎《申报》‎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30‎ ‎29‎ ‎43‎ ‎17‎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27‎ ‎21.8‎ ‎538‎ ‎22.4‎ ‎《商务日报》‎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1.7‎ ‎46.8‎ ‎41.5‎ ‎38.5‎ 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 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洋货商品广告量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来看,重庆《商务日报》在多数年份要高于上海《申报》,即民族工业商品广告量的比例少于上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商品广告比例,不能说明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就比上海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商品广告比例,无法从总体上得出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 点睛:解答图表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作答。‎ ‎7.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A.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C. 指导处理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D. 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经成为国际法中的重要一部分,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它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所建立国际关系满足各方面利益,跨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广大的适用性。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8.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典中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且多是禁止性条文。同时期的罗马也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的影响更深远。其原因是罗马法 A. 强调权利与义务对应 B. 条文更清晰详实 C.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 适用范围更广泛 ‎【答案】A ‎【解析】‎ ‎《十二铜表法》和《法经》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二者都是成文法,条文都清晰详实,故B项错误;二者的使用范围都比较广泛,故D项错误;从材料中“《法经》多是禁止性条文”可知其重在强调义务,而非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则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故A项正确。 ‎ ‎9.英国首相卡梅伦曾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 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D.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首相“只能去内阁蹭饭……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这说明英国首相是内阁首脑,并且接受议会监督,故D正确;英国首相是英国首脑,有政治实权,故A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首相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故B错误;“去内阁蹭饭”不能说明首相经济待遇低,故C错误。‎ ‎10.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材料表明英国 A. 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 B. 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C. 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 D. 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斯分子。”说明英国既要压制德国的发展又不愿彻底削弱德国,由此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奉行的势力均衡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D两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 点睛:“势力均衡”又称“大陆均势”或“光荣孤立”,这是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外交政策。其“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英囯大陆均势政策的实质是使欧洲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囯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囯利益,实现“光荣孤立”。‎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D. 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先的生产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故D项正确。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于生产关系发展影响,并不是生产力影响,故B项错误。工业结构改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12.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的开发与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 A. 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B. 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D. 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下,出现《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的开发与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等标题,结合史实可知当时国际形势的紧张影响了我国的史学研究,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非集团”,主要反映两大军事集团,以政治斗争为主,B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极化趋势初露端倪,还没有加强,C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60年代中期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D项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材料二 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故“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 ‎——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答案】(1)特点:没有国家干预(自发性);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 影响:科技文化方面,提高了民众的素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方面,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政治方面,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原因:近代民族危机引发教育改革;西学东渐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教育救国道路;中国社会工业化(近代化)对人才的需求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得出:没有国家干预;由材料信息“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教育体系”得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由材料信息“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得出: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等。‎ ‎“影响”,依据材料一信息“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得出: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由材料一信息“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提高了民众的素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角度补充。‎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教育救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民族危机的影响、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社会工业化的需求等角度补充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 历史图文信息是一定时期历史事件的充分反映,上述图文信息反映了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该时期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 评析: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荼、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中的图文信息,提炼一个关于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该观点要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由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可以得出: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评析”,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荼、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等角度分析论述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5年,清政府实行宪政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军机大臣铁良称:“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于是财权的集中自然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1906年5月,清政府成立了税务处,规定凡“各海关所用华洋人员统归节制”。……1906年11月,户部“正名为度支部,以财政处、税务处并入”,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从新厘定,以事各司”,改为田赋、漕仓等10个司。……清廷一方面裁撤咸丰、同治以来陆续设立的一些财政局所,统一事权。另一方面,在省级财政上细化管理,采取了分科办事。……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变动,从而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趋于统一。‎ ‎——摘编自伍振华《略论晚晴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以财政集权为目的;各级财政管理职责明确化。‎ ‎(2)提高各级财政管理的效率,促进“新政“推行;推动了财政管理体制的近代化;不利于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解析】‎ ‎(1)从材料“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 在省级财政上细化管理,采取了分科办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使中央财政管理体制趋于统一”“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从新厘定,以事各司”,改为田赋、漕仓等10个司”“陆续设立的一些财政局所,统一事权”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