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第6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最新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重难点) 3.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读下图,回忆下列问题。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④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⑤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3)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如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发生变化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018·深圳质检)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2.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 1.B 2.C 如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 ④地理环境要素的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C 4.B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Ⅱ,6~8 2016·全国文综Ⅰ,37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8~9 2013·天津文综,6~7 该考点常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变化,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及其表现和影响。 考向一 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之间的关系 (2016·全国文综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植被覆盖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文字材料、要素关系示意图 某现象的成因;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抓住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作答 考向二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4.(2016·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第(1)题,由图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文字材料或区域图 某现象的成因;各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抓住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作答 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沿海←内陆←沿海 思维建模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018·东莞调研)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2.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答案 1.B 2.C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针叶林 4.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A.植被高度变化 B.干湿度变化 C.纬度地带分异 D.垂直地带分异 答案 3.D 4.C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安徽文综,23 2015·天津文综,5 2015·广东文综,3 2014·大纲全国文综,4 该考点往往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或相关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判断及其分布规律。 考向一 结合区域位置考查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第1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图、区域气候特征统计图 判断某地的自然带类型 依据气候判断 考向二 结合气候或植被分布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2015·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2题。 2.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答案 C 解析 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据图可知,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其对应的自然带——热带荒漠带,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 3.(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 A 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因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A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域分异,因此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因此C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异,因此D错误。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气候图、区域植被分布图或文字材料 该区域要素变化符合哪种规律;依据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推断缺失的自然带 按基本原理判断分析,抓住自然带的更替方向和延伸方向 考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1)图示垂直分异形成的基础是水热状况差异。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4)从图中可知该山南坡为阳坡,南坡为迎风坡。 1.山地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补充点拨 同一座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中,温度和降水的作用结果相矛盾时,降水起主导作用。 (2018·广州质检)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2题。 1.甲山东南坡植被类型比乙山东南坡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山海拔较乙山高 B.甲山降水较乙山少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 D.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2.乙山可能位于( ) A.河南 B.湖北 C.安徽 D.广东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与乙山相比,甲山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缺少南亚热带季雨林,说明甲山纬度高,乙山纬度低,故选D。第2题,乙山山麓自然带为南亚热带季雨林, 可知该山应位于我国亚热带南部,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河南位于暖温带,湖北和安徽位于北亚热带,所以乙山可能位于广东,选择D。 托木尔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西端,是天山的最高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较为完整。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托木尔峰南坡雪线不断上升。下图为“托木尔峰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处自然带的名称最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温带草原带 D.山地灌木林带 4.该山峰水热组合条件最好的地区是( ) A.南坡2 000 m左右 B.南坡2 500 m左右 C.北坡1 500 m左右 D.北坡2 500 m左右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图中①处自然带位于山脉南侧的山麓地带,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降水少,属于温带荒漠,所以说①处自然带的名称最可能是温带荒漠带,选择B。第4题,该山峰水热组合条件最好的地区是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北坡2 000米到3 000米之间,选择D。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7·全国文综Ⅰ,37 2016·全国文综Ⅰ,10~11 2015·山东文综,9~10 常以某山地自然要素的变化为背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地理要素的垂直分布及成因等。 考向 以统计图考查垂直方向的要素变化与自然带更替 (2016·全国文综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 000米到4 500米处最大,四川西部山地该高度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由图可知,2 000米到3 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该地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自然带或地理要素随高度变化的统计图;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某处自然带的名称;比较两坡或两高度的水热差异 按照垂直方向的水热变化规律推断 考点四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对应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该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 东西延伸,南北更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科迪勒拉山系的 系西侧 替,呈带状 呈狭长条状 阻挡 地形起伏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大陆西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流经,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018·银川质检)弗雷泽岛(如下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总面积1 630平方千米。岛上分布着沙漠,同时还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弗雷泽岛上沙漠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地质变化和海浪堆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是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C.是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而形成的 D.是受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影响而形成的 2.弗雷泽岛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其原因可能有( ) ①接近热带雨林分布区,雨林植被种子传播至此 ②沙地土层深厚,利于雨林植物根系向深处延伸 ③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带来较充沛的降水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弗雷泽岛位于澳大利亚东侧,是数百年前由地质变化和海浪堆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A正确;与气候变暖和迁移农业无关;大陆东岸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第2题,该地纬度较低,接近热带雨林分布区,雨林植被种子传播至此,①正确;澳大利亚东北部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遇大分水岭地形抬升形成迎风坡的影响,多地形雨,③正确;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作用,④正确。 下图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完成下题。 3.月牙泉附近出现的绿洲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D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4、6 2013·北京文综40(2) 该考点常以区域自然要素分布图为载体,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 考向 结合区域图考查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成因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1~2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45°N,位于西风带,距海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该区域山脉西坡山麓距海近,是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D项错误;45°N处为温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位于亚热带,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植被,与该地纬度位置相一致,C项正确。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植被分布图、区域地形图 某地的自然带是什么;某自然带的成因是什么;两地自然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分析判断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答案 C 解析 只有雪线随季节变化明显,其他垂直自然带的界线基本没有季节变化,A项错误。由图知,针叶林带的上界北坡比南坡高,B项错误。降水为雪线分布的主导因素,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C项正确。南北坡基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拔(热量),由图知,北坡海拔较高,南坡海拔较低,海拔高度是基带差异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看两头,比中间,数带数”(以北半球为例) (1)看基带:从基带中解读气候和纬度信息。 (2)看山顶:从最高自然带中解读海拔和相对高度信息,大致判断山体纬度范围。例如:若顶部自然带与基带接近,说明该山地位于高纬,或属于中低纬度的低山,相对高度不大。 (3)看中间: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高度的差异体现了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东西坡的差异体现了降水的差异。若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比北坡高,说明热量是主导因素。若同一自然带在北坡分布比南坡高,第一种解读是北坡水分条件好,原因是北坡气温低,蒸发弱;第二种解读是北坡受到了高于南坡的高原地形(热岛效应)的影响,例如喜马拉雅山。 (4)数带数:若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差别较大,则自然带少的北坡山麓地势较高,可能为高原,例如喜马拉雅山。若山腰处北坡比南坡多一森林带,则反映了北坡降水多,例如天山。 (2018·赤峰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体可能位于( ) A.横断山区 B.天山 C.喜马拉雅山 D.南岭 2.该山体垂直带谱( ) A.东、南坡带谱比西、北坡复杂,是因为山麓气候类型存在差异 B.西坡草甸带比东坡的海拔高,是因为西坡比东坡更湿润 C.北坡冰雪带下限比南坡低,是因为山顶地形起伏比较小 D.东坡冰雪带下限比西坡低,主要是因地处夏季风迎风坡 3.该山体①②③自然带分别是( ) A.草原带、针叶林带、硬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C.灌丛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D.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季雨林带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东、南坡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可判断该山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西、北坡山麓的海拔比东、南坡高,只有横断山区内的山脉符合条件,A对;天山所在地区纬度高,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山麓地带的植被是荒漠,B错;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与图不符,C错;南岭纬度低、海拔低,D错。故选A。第2题,东、南坡带谱比西、北坡复杂,是因为山麓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大;东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充足,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北坡冰雪带下限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阴坡,且纬度较高,温度较低。故选D。第3题,随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改变,垂直自然带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针叶林带、草甸带更替,常绿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之间会出现针阔叶混交林过渡带,针叶林带和草甸带之间会出现灌丛过渡带,B错、C对;硬叶林带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在该地不可能出现,A错;季雨林在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故选C。 下图为“内蒙古地区主要名山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问题。 4.根据当地垂直植被带分布规律判断,甲处植被带应为( ) A.落叶阔叶林带 B.荒漠带 C.高山灌丛带 D.山地针叶林带 5.贺兰山乙植被带只分布在东坡,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海陆分布 6.黄岗梁与贺兰山西侧地区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沙漠化 B.盐碱化 C.石漠化 D.红漠化 答案 4.A 5.B 6.A 解析 第4题,甲位于阴山的草原带上部,山地针叶林下部,对比选项中应为落叶阔叶林带。第5题,贺兰山的东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故降水丰富,而形成山地针叶林带;而西坡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故不能形成山地针叶林带。第6题,黄岗梁的西坡基带为草原带,贺兰山的西坡基带为荒漠带;由于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当地过度放牧,故荒(沙)漠化严重。 课时作业 (2018·沈阳月考)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第1题。 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 A.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答案 A 解析 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2018·桂林质检)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3.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答案 2.D 3.B 解析 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第3题,图中演变过程由最初的生物因素发生 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发生变化,故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18·湖南岳阳华容一中月考)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洋流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读图,图示自然带的分布形态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正确。第5题,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受沿岸寒流影响,沿岸气温较低,D对;地形、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不是其分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A、B、C错。 (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6~7题。 6.按高纬到低纬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7.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低 C.地处阴坡 D.地处背风坡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图示山地均位于我国,且基带海拔相同,不同的是山地海拔和基带自然带类型,丙的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海拔比乙要高,因此纬度比乙低;乙的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于甲,因此甲的纬度高于乙,据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第7题,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丙山脉海拔低(或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小),是苔原带缺失的原因。故答案应为B项。 (2018·湖北沙市中学周练)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完成8~9题。 8.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正确的排序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9.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暖湿,利于黄土侵蚀 B.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 C.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寒旱化 D.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会导致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区域(西北)干旱化。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9题,气候暖湿利于黄土(流水)侵蚀,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风力搬运堆积);青藏高原的隆起,会加剧其内部的寒旱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加剧东亚季风(青藏 高原夏季为热源、冬季为冷源——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同海拔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形成冷高压,加强了东亚冬季风;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形成地面热低压,加大了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总之,其热力作用加强了东亚的季风环流)。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 (2018·山东潍坊联考)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缓 D.光照较强 11.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0.B 11.A 解析 第10题,流石滩的形成主要为风化作用。天山北坡的降水比滇西北少,A错;天山纬度高,气温低,冻融幅度小,B对;坡度越陡,流石滩分布海拔越低,C错;天山北坡属于阴坡,光照弱,D错。第11题,流石滩多分布于高山林线与雪线之间,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植被稀疏;多大风,不利于植株生长,①②对。太阳辐射强烈不是影响植株疏密的原因,且植株矮小与食草动物分布关系不大。综上所述,故选A项。 (2017·渭南调研)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14题。 12.与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山脉迎风坡 C.大气环流 D.寒流 13.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4.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2.D 13.B 14.B 解析 ①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由于①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自然带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5.(2017·天津调研)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商品粮基地,该流域内的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灌区示意图。 材料二 秋浇是该灌区传统的特殊灌溉制度,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进行,是该灌区一年间灌水量最大的一次。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此地渠道密布的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秋浇对乌梁素海环境的影响。 答案 (1)该区域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需求量大;该区域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开挖河渠;此地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有利:秋浇淋盐可降低土壤盐碱度,可以改善灌区土壤肥力结构。 不利:秋浇淋盐通过排水渠汇集到乌梁素海,使得化肥和土壤盐类富集于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6.(2017·襄阳期中)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地 域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5)D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因其处在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出现焚风效应,形成荒漠景观。 解析 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C由于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自然带非常狭长,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乙地纬度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处在迎风坡,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D处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了温带荒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