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乐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与壁画结合的综合艺术。作为建筑艺术,北朝中心塔柱窟虽受到印度支提窟的影响,但改变了原来印度覆钵式圆形塔的形式,成为方形楼阁式的塔形,窟顶改变了印度圆拱顶的形式,成为两面斜坡的人字披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隋唐以后敦煌石窟流行覆斗顶方形窟、佛坛窟,这是以中国传统的斗帐形式和殿堂形式对佛教石窟的改造。 经过北朝和隋代对具有浓厚印度和西域样式雕塑的消化吸收,及与中国本土塑像艺术的长期融合过程,到了唐代,彩塑艺术逐渐创造出了赋有中国审美精神,动态、神韵具有民族化特征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壁画中表现最多的是佛教人物,北朝人物画多模仿外来佛教艺术人物画的形式和技法,隋唐人物画吸取了外来艺术中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度、凹凸法晕染的长处,同时与中国讲究线描和神韵的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佛教人物形象,丰富和提高了佛教人物画的表现力,成为能充分表现中国审美、中国神韵的美轮美奂的佛教人物。 进入隋唐,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时期。在长安、洛阳首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经变画。由丝绸之路传到敦煌后,成为敦煌石窟唐代及以后各时代长期盛行不衰的绘画样式。经变画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佛教艺术,敦煌石窟共有三十多类经变画,如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华严经变等等,它们形式多样,各骋奇思妙想,表现了当时人们想象的佛国世界。经变画将已高度成熟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宫观台阁的建筑画、花鸟树木风景画,以及采撷现实生活中各种美好的风情元素,运用中国式的空间构成法,形象地表现了佛经描绘的理想佛国世界的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意境,展现了大唐的恢宏气象。隋唐敦煌石窟的经变画来源于两京长安、洛阳和中原地区。今天,唐代两京和中原的佛教寺庙及其壁画已不复存在,敦煌石窟保存大量精美的隋唐经变画真迹,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张萱、周昉等画家的风格特点。 敦煌石窟艺术从4世纪到14世纪持续不断的营建,留下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财富。早在七十多年前,画家常书鸿从法国回国之后,看到了敦煌艺术的重要价值,来到沙漠中的敦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其后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发展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并在石窟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摘编自王芳《敦煌与敦煌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敦煌石窟作为建筑、雕塑与壁画结合的综合艺术,建造于北朝的部分虽受到印度支提窟的影响,但也有所改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 B. 唐代彩塑艺术是隋代消化吸收具有浓厚印度和西域样式雕塑,并与中国本土塑像艺术长期融合而产生的经典性传世之作。 C. 隋唐是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高度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经变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敦煌石窟盛行不衰的绘画样式。 D. 敦煌石窟艺术的营建经历了11个世纪,留下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是中国美术中上极其重要的财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北朝中心塔柱窟改变了原来印度覆钵式圆形塔的形式,成为方形楼阁式的塔形,窟顶改变了印度圆拱顶的形式,成为两面斜坡的人字披形式。 B. 北朝和隋代是中国本土塑像艺术与印度、西城雕塑样式的融合时期,北朝的佛教人物画,多模仿外来佛教艺术人物画的形式和技法。 C. 隋唐佛教人物画追求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度,也讲究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故能充分表现中国审美、中国神韵。 D. 常书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国立教煌艺术研究所,并将它发展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在石窟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变画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佛教艺术,它们形式多样,各骋奇思妙想,表现了当时人们想象的佛国世界。 B. 经变面融人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运用中国式的空间构成法,表现了佛经描绘的理想佛国世界的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意境,展现了大唐的恢宏气象。 C. 敦煌石窟的经变画虽源于两京和中原地区,但今天的我们却只能通过教煌石窟的隋唐经变画真迹来了解唐代两京和中原的的佛教经变画。 D. 敦煌石窟保存大量精美的隋唐经变画真迹,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等画家的风格特点。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唐代彩塑艺术是隋代消化吸收具有浓厚印度和西域样式雕塑”错误。结合“经过北朝和隋代对具有浓厚印度和西域样式雕塑的消化吸收,及与中国本土塑像艺术的长期融合过程,到了唐代,彩塑艺术逐渐创造出了赋有中国审美精神,动态、神韵具有民族化特征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分析可知,选项弄错朝代,原文说的是“北朝和隋代”。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并将它发展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错误,结合原文第4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其后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发展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分析,“并将它发展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与原文不符。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经变画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佛教艺术,它们形式多样”错误。结合“经变画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佛教艺术,敦煌石窟共有三十多类经变画,如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华严经变等等,它们形式多样,各骋奇思妙想,表现了当时人们想象的佛国世界”等分析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原文中的“它们”指代的是指“敦煌石窟中的经变画”。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游戏是电子游戏与教育应用结合的产物。近年来,以个性化和游戏化为主线,芬兰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该国将课程全面游戏化、活动化和项目化,结果让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芬兰学生依旧保持了极为强劲的学业竞争力,充分证明了教育游戏的可行性。人们意识到,学生是可以在玩中学并且学好的,使用教育游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教育游戏列为义务教育类中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要求“对学生巩固相关学科知识,培养、训练判断推理等必备能力有一定的支持与促进作用”。 从开发的角度,国内不乏教育游戏的精品之作。但与电子游戏产业本身的发展势头相比,教育类的电子游戏在整个产业当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教育游戏的弱势表现原因众多。从使用者角度看,如果学生、家长、教师没有在技术能力和观念上做好准备,会妨碍和延迟教育游戏推广。从市场角度来说,教育游戏盈利模式不够明确,导致企业不愿投入研发。从设计角度来说,所谓“设计裂痕”是核心原因。这一现象是由于缺乏核心设计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技术,往往通过简单的动画将知识组合起来,导致教育游戏的质量难以保障。 (摘编自《教育游戏:让教学“如鱼得水”》) 材料二: “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陈宝生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将国际合作双方的需求放在“大外交”格局,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中统筹考虑,摸清各自家底,平衡双方需求。既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又要考虑到资源、时间、精力的制约,将决策、措施统一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上来,着眼于合作质量,稳步推进共建。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2018年,共有31.72万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64.85%。 (摘编自《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攻坚克难,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底色,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起到了“稳定剂”作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内涵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力点。学前教育方面:国家提出,到2020年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后,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到80%。义务教育方面:指向教育过程公平及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成为新标尺。职业教育方面:如何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的时代抉择》)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充分证明了教育游戏的可行性。使用教育游戏是让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并且学得好的方法之一。 B. 通过“一带一路”,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既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又要考虑到资源、时间、精力的制约,统一决策和措施。 C.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而教育公平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起到了“稳定剂”作用。 D. 2018年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总支以及增长幅度各有差距,其中幼儿园和普通高等学校之间的差距最为显著。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别从开发、使用者、市场、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教育游戏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原因,其中“设计裂痕”是其核心原因。 B. 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人数占留学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发挥实效的具体表现。 C. 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政府着眼于内涵发展,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D. 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人以促进教育发展,但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分配并不均衡。 6. 结合以上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国家为促进教育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答案】4. D 5. A 6. (1)教学形式(信息技术):将教育游戏列为义务教育类中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改进学习方式,促进教育发展;(2)对外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取得显著成果;(3)规章制度: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以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发展为发力点,保障教育公平发展;(4)经济投入: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差距最为显著”有误,表述不严谨。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经费总支”的差距最大是幼儿园与普通高等学校,“增长幅度”差距最为显著的应是幼儿园与普通小学。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其中‘设计裂痕’是其核心原因”错误。结合“从设计角度来说,所谓‘设计裂痕’是核心原因。这一现象是由于缺乏核心设计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技术,往往通过简单的动画将知识组合起来,导致教育游戏的质量难以保障”分析可知,“设计裂痕”是设计角度中的核心原因,而不是整个教育游戏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核心原因。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人们意识到,学生是可以在玩中学并且学好的,使用教育游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教育游戏列为义务教育类中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要求‘对学生巩固相关学科知识,培养、训练判断推理等必备能力有一定的支持与促进作用’”分析,将教育游戏列为义务教育类中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改进学习方式。结合“‘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陈宝生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将国际合作双方的需求放在‘大外交’格局,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中统筹考虑,摸清各自家底,平衡双方需求”分析可知,通过“一带一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取得显著成果。结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内涵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力点”分析,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结合材料四“2005——2017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的二次方 朱成玉 ①生活,从没有像今天这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向我发号各种施令。 ②它对一颗心说,妥协吧。执拗的心,却宁愿被割出血来,也不肯停止奔波。 ③我仿佛是一只被这个城市豢养的兽,逃不出牢笼。可是一颗心不愿听凭生活的摆布,将自己典当给钢筋水泥的丛林。一颗心,总是朝着故里的方向,马不停蹄。月亮挂在人间的肩膀上,一盏最高处的灯笼,引着我回家。 ④一片、两片、三片……我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数着雪花。雪花越数越多。有人把雪花当成精神的药片,有人把雪花当成灵魂的抹布。我把雪花当成我的乡愁,一片、两片、三片……我数起了乡愁,乡愁越数越多。 ⑤浓烈的酒精又一次将我麻醉,我跌跌撞撞,与弥散开来的乡愁抱个满怀。心里,便埋入了乡愁的二次方。 ⑥季节给了我再高的天空,我也飞不出最初的湛蓝。口袋里的钱多了,心却不再那么丰盈。一览众小的喜,终是抵不过远离大地的悲。 ⑦心若没地方安置,再好的日子,都是一种漂泊。 ⑧今夜,一杯粗茶,不知能否沏开人到中年的落寞。 ⑨我不怕衰老,这是命之所归。我甚至有些盼着自己,老到痴呆的那一天,会急迫地去做一件事——将那滴答作响的时钟上的时针往回拨。就像儿时,盼着父母下班,将它往前拨一样。 ⑩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让时光倒退,可以重新怀揣着我们最初的美好愿望;可以让玫瑰重新再开;可以让夜把天空退还给白天…… (11)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跟在母亲的脚印后面,将整个尘世踏个洁白。 (12)父母省吃俭用扯了很多花布,可是儿女们却再也不穿那种小棉袄;不小心摔碎外婆最疼爱的一个青花瓷碗,却狡猾地嫁祸于猫。猫得到了鸡毛掸子的追打,委屈使它的眼睛变得更蓝;父亲跺跺脚,身上的雪落下来,心上的雪却又堆积了一层——因为没有讨到工钱,年货还没有着落;母亲总是宁愿躲在黑暗里,也不开灯。她省下的电费,我没算过到底能有多少钱;放学回家的小小人儿,仿佛胸中永远藏着快乐的鸟,一唱起来就没完没了…… (13)今夜,提一盏什么样的灯,才能够重新照亮我们的年华。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 (14)今夜,风在天涯写信给过往的尘埃,今夜,我在写诗给心心相念的故乡: 故乡,走的时候, 忘记了吻一下你的额头。 回来的时候, 我要重重地,给你磕头。 故乡,一别经年, 我仍旧是热的啊, 我是你的孩子, 我永远在你温暖的襁褓…… (15)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你看啊?心若一动漫山遍野的桃花就红了…… (16)故乡,我是你忘关的水龙头,汇成小溪,汇成河,汇成大海。 (17)今夜,唯有把故乡的炊烟捻成一绺儿,缠绕到手指,做一枚乡愁的戒指,方可令一颗心望梅止渴,稍稍安宁。 (18)故乡,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19)故乡,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坎坷,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 B. 文章写了父母的节俭和生活的艰辛,写了孩子们的欢乐和谎言等等,对这些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往昔生活的留恋。 C.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喻为“忘关的水龙头”,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表达自己情感的奔腾不息。 D. 散文中有叙事有抒情,诗歌的引用,将情感推到最高点,直接抒发作者的思乡感情,情感深刻且富有感染力。 8. 简要评析文章(13)到(19)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9.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乡愁二次方”的含意。 【答案】7. A 8. 文章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更真切;②运用拟人手法,将故乡比拟为人,从而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更加生动形象;③运用通感的手法,用具象的戒指写自己对故乡的爱与眷念;用“热”的诗来写自己对故乡浓浓的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④语言优美,段与段之间形成排比,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9. “二次方”是数学概念,是数和它本身的乘积,“乡愁的二次方”就是乡愁与乡愁的乘积,这里一方面指过去的故乡和怀念中故乡的交织,一方面表达作者对故乡怀念情感的加重。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错误。结合“从没有像今天这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向我发号各种施令”分析,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可以结合修辞手法、人称、词语感情色彩等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结合“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你的额头”“给你磕头”“你的孩子”“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等分析,运用第二人称,抒情更强烈;把“故乡”比作人来写,运用比拟手法,抒情对故乡的深情。结合“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唯有把故乡的炊烟捻成一绺儿,缠绕到手指,做一枚乡愁的戒指,方可令一颗心望梅止渴,稍稍安宁”分析,运用通感的手法,用“热”的诗来写自己对故乡浓浓的爱,用具象的戒指写自己对故乡的爱与眷念。结合“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故乡,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故乡,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等分析,语言优美,利于抒发对故乡强烈的感情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以分析标题的内涵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乡愁的二次方”,“二次方”,是数和它本身的乘积。“乡愁的二次方”就是乡愁与乡愁的乘积。结合“一片、两片、三片……我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数着雪花。雪花越数越多……我数起了乡愁,乡愁越数越多”“浓烈的酒精又一次将我麻醉,我跌跌撞撞,与弥散开来的乡愁抱个满怀。心里,便埋入了乡愁的二次方”“父母省吃俭用扯了很多花布……她省下的电费,我没算过到底能有多少钱;放学回家的小小人儿,仿佛胸中永远藏着快乐的鸟,一唱起来就没完没了……”“今夜,提一盏什么样的灯,才能够重新照亮我们的年华。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等分析,指过去的故乡和怀念中故乡的交织。用“二次方”,表达作者对故乡怀念情感的加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开隐山记 吴武陵 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袤三十步,谭有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 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导泉,目山曰隐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B.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C.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D.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袤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 B. 崖之右宽明爽阂 阂:开阔 C. 而松萝萃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 D. 乃伐棘导泉 导:顺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 B. 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 C. 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D. 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 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 (2)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 (3)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始”是起源的意思,“与天地并”是和天地同时的意思,表示独立的句意,应该断开;“君子”为“所以进夫心达也”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沦夫”的状语为“翳荟”,是埋没在草木中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 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导”,结合“伐棘”“泉”分析,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顺着”错误,应该译为引导。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曲解主旨。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写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特征等,最后抒发感情。结合“兹山之始与……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分析,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抒发我们我们应该重视内在美。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乃”,连词,于是;“蹈履”,步行;“北”,向北(名词作状语);“剑”,像剑一样(名词作状语);“矍然”,惊惧貌,惊视貌;“若”,像;“之”,代词,它。(2)“容”,面容,容貌;“若”,像;“纤”,细小;“悉”,全、都;“识”,识别,辨认。(3)“志”,心意,努力;“而”,连词,表转折;“至”,到达;“悔”,悔恨;“其”,难道、岂;“孰”,代词,谁、哪个;“讥”,讥笑;“之”,代词,我;“其孰能讥之乎”(反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先前的一天,(李公)骑马向西出游,出城门一里多,发现一座小山,山下有一股暗流的泉水。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 从石门向西走二十步,到了北边的山洞,洞中平坦得像卧室,室内淡青色的石壁像绘画,积聚的石钟乳在四旁流淌,凝结成像大力士肩上扛着洞顶的横石,用力振奋的状态仿佛是活人。登到高处向西上去,有一个石窗,靠近窗口向下看,群山峻岭历历在眼前。出了洞门有一个水潭,方圆三十步。潭中长着荷花。水潭北边走十步,有一条溪流,溪水长五里,宽有二百步,可以两只船并行,也可以乘画船游赏,渺渺茫茫的有江海的情趣。溪流和水潭中间,有一丈多宽的平地,它的颜色鲜红。经石门向东南,翻过小山岭,山石像森林一样又高又尖,耸立在道路两旁。从岭向下走十步,到东边的岩洞。从岩洞口一直向下走二十步,有水潭宽有三尺左右,浅水中的细沙像图画,周围的小草像绒毯。从岩洞的西南方上去,攀登四十级陡梯,有一个青石盆,上面有两个石钟乳头往下滴水,可以舀起来饮用。 从石阁回头攀登陡峭的崖壁,向西走十步,又有一个小山洞。山洞向北七步,靠近西边的石门。石门向西三十九步,有西山洞,洞深九丈。北边山崖上有道路,能走一部车子。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 东边穿过小石门,在石门东低下头走三十步,十分曲折幽深,道路的尽头就是山崖。山崖右边宽敞明亮爽朗开阔,完全像一个水阁,崖下水阁能容下九人。阁下的水面宽有三丈,暗流从山崖的南端流出,也流到朝阳洞。从西山洞口向南一箭之地,到南山洞,山洞的西壁可供几十人饮酒。往北登上山顶,弯曲前行五百步。山石的形状像牛、像马、像笙竽的,难以一一说出它们的形状。石路绕山四周,但松树藤萝都丛生在西北方。 李公说:“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我如果也弃之而去,那么这个地方将永远不能被人们赏识了。”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命名看到的山为隐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月 左寿玉 夜气金天迥,萧萧万壑幽。 鸟巢寒暗树,人定倚高楼。 江汉鱼龙冷,关山烟树秋。 清华当此夕,何处着闲愁。 (左寿玉:清代女诗人,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湘军著名将领左宗棠的姐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诗歌,诗的第一句写出了夜气浓重、月光皎洁的环境特点,暗扣了“秋月”。 B. 第二句融人想象,表现万壑宁静、安谧的特点,暗含作者的喜悦之情。 C. 鸟巢是寒冷的,暗树也是寒冷的,诗人仿佛感受到了巢中鸟的寒冷。 D. 在诗人的笔下,近处的江汉鱼龙冷了,远处的关山烟树笼罩着秋意。 15. 本诗的第四句“人定倚高楼”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衬托(渲染、烘托)之妙。用“人定”的寂静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寂寥;②用词之妙。“倚”字刻画了诗人思远人的一往情深而又茕茕孑立的形象;③侧面描写之妙。“倚高楼”是通过侧面写秋月皎洁。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表现万壑宁静、安谧的特点,暗含作者的喜悦之情”说法有误。结合“萧萧万壑幽”分析,应为“万壑肃杀、寂静的特点,暗含作者的闲愁”。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人定倚高楼”,交代作者所处地点,并且与最后一句相呼应,表现作者志向高洁,却无处可使的感慨,衬托诗人内心的寂寥。结合题目“秋月”及“夜气金天迥”等分析,“倚高楼”是通过侧面来写月的皎洁。动词“倚”,通过写人物的动作状态,刻画了一个在秋月的晚上,思念远人的一往情深而又孤单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是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3)《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3). 酾酒临江, (4). 横槊赋诗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6).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酾”“槊”“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伽伐尼发现电流的故事,令人深思。一次,( ),一位助手用解剖刀触及蛙腿的神经时,发现蛙腿突然收缩,另一位助手则发现静电机突然放出火花。面对奇特未知的现象,助手们也只是感到惊讶而已,但 的伽伐尼却被其中的奥妙紧紧攫住。从此他 地钻研,终于为电流和电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现实中,从火花到燃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自身不是可燃体,即便四周火花飞溅,也无法持续释放光与热。智慧的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正因此,面对 的灵思妙想,不少人的办法是“先捉住、再消化”。苏东坡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道,清景一失后难摹。”捕捉智慧的火花并非易事,这离不开 的警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经年累月的潜心钻研、电光火石的灵感乍现到熊熊燃烧的智慧火焰,人类取得的累累硕果背后,都历经了一番媛烧、冶炼的过程。笃信实践出真知、勤奋出灵感,积蓄沉潜的韧劲,智慧的火花必能在我们身边频频闪耀。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只解剖的青蛙被伽伐尼无意中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 B. 伽伐尼无意中把一只解剖的青蛙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 C. 伽伐尼在静电机旁的桌上无意中放了一只解剖的青蛙 D. 在静电机旁的桌上伽伐尼无意中放了一只解剖的青蛙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博学多才 始终不渝 昙花一现 严阵以待 B. 博闻强识 始终不渝 稍纵即逝 严阵以待 C. 博学多才 锲而不舍 稍纵即逝 枕戈待旦 D. 博闻强识 锲而不舍 昙花一现 枕戈待旦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智慧火花的获得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B. 智慧的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C. 智慧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D. 智慧的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由后文“一位助手……另一位助手……”可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主语应是“伽伐尼”,排除A项; D项表述意在强调地点“在静电机旁的桌上”,不符合文意,可排除。 比较B项、C项,B项更通顺,与上下文的衔接也更紧密。 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里强。语境并没有强调他记忆力强,而是强调他学问广博精深。故应选“博学多才”。 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不改变。根据语境内容“钻研”分析,应选用“锲而不舍”。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同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食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这里修饰“灵思妙想”,应选用“稍纵即逝”。 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前者强调警惕的状态,后者强调做好了充分准备,修饰“警觉”,故选“枕戈待旦”。 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点亮”和“道路”不搭配。 C项,语义重复,可删去“来之”或“的获得”。 D项,搭配不当,“点亮”和“道路”不搭配。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青岛(莱西)2019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案】会徽主体图形为三个手拉手运动着的人组成的球形,球形寓有“世界”之意,三名运动者手拉手起舞组成的球形,更显欢乐气氛,象征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休闲运动爱好者们欢聚青岛畅享盛会。居中的运动者头部设计为祥云和浪花的形状,是中国的传统图案,代表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浪花既是青岛海滨城市和莱西水乡的象征,又透露出跳跃的顽皮,烘托着欢快的氛围,预示着这将是一场多彩而美好的盛会。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会徽主体图形为三个手拉手运动着的人组成的球形,手拉手起舞,居中的运动者头部设计为祥云和浪花的形状等。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如本题球形,球形寓有“世界”之意,结合“2019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会徽”分析寓意,象征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休闲运动爱好者们欢聚青岛畅享盛会。祥云寓意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浪花为青岛海滨城市和莱西水乡的象征等。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例句:生活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材料:理想 人生 前途 一首诗 一幅画 一支歌 【答案】理想如一幅画,应该多一点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前途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仿写要求及对象,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中要求“续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仿写的内容要与例句保持连贯,主题要一致,句式要相同。本题与一般仿写不同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仿写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考生要注意,本题实际是要求用组合句子的形式完成仿写。从所给例句来看,先用了比喻句,然后用句子进一步解释,最后用“……多一些……少一些……”的形式进行总结。考生仿写时,需要仔细分析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先将相关的内容划分为一组,然后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对北国的秋天爱得如此炽烈,而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 请以“乡韵”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乡韵 乡村,那份独特的韵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了城镇的喧闹。我一直深爱的家在乡下。爱乡下,只因那份宁静;爱乡下,只因那份耕耘;爱乡下,只因那份爱。幸福不就是这样简单自然? 清晨,阳光温柔地拨开村庄的晨雾,静静地洒满大地。一声声嘹亮的鸡鸣声,使村庄从恬静的梦中睁开了眼。美好的一天伴随着村庄的喧闹开始了……。 陆陆续续地,家家敞开门户,大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跟随劳作的人群,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只看见路旁的野花野草正精神抖擞地接受阳光的洗礼;一阵阵轻风迎面扑来,参杂着浓郁的泥土和青草的芳香,让人神清气爽。劳作的人们挥洒着汗水,田里的农作物正尽情地吮吸着这辛勤的精华。 太阳当头,孩子们带着午饭来了,爹娘惬意地在丛林里边歇息边享受这温情的粮食。阳光顽皮地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它的足迹,小蚂蚁也出来溜达,爬上那一片最高的树叶享受阳光浴。孩童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这惬意的中午时分早就不安分了,都结伴去小河边玩耍去。他们赤着脚跳进冰凉的小河里,大呼“真凉爽”!偶尔有几条小鱼儿游过来,又匆匆地游走了,似乎也不愿意孩童们打扰了这难得时光。阳光为小河梳妆打扮,显得更加晶莹剔透。看,一群白色的身影从小河的下游游过来,一路上嘎嘎地叫着,时不时拍打着翅膀,一个接着一个,谁也不想掉队,但听到孩童们的嬉笑声,只好带着不耐烦的嘎嘎声扭头就走,直到身影变成了小白点,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太阳缓缓地向西边沉下去,劳作归来的人们带着劳动成果一路欢声笑语。到家后的他们,卸下劳作包袱,开始忙活一天当中最重要的晚餐。村里的老人们都聚到大树下,相互愉悦的交谈着。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切显得那么的和谐、美好! 月亮前来值班了,一盏盏灯亮起了,不久,又一盏盏地熄灭了。柔和的月光伴着村庄安然入梦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乡韵”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乡韵”,结合材料内容“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分析,应该是指家乡的韵味。家乡的韵味主要体现在哪些物和人上,可以借助这些人物、事件、事物等抒发对故乡的眷念深情等。可以写家乡的街区、建筑、风俗、名人、历史等。学生要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具体写作内容,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民风民俗,所选对象要足够代表家乡的某种文化或精神。抒发对故土的深情。 参考立意:家乡的名片;魂牵梦绕的家乡;家乡的魅力;特色家乡;难忘乡韵;乡韵——精神食粮;乡韵——指引前进的力量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系列关于乡情的优美语句引入,如“我怀念家乡的虫鸣鸟啼蝉叫蛙唱;我怀念家乡的鸡鸣犬吠铃叮当”“我更怀念慈母唤儿的柔情,邻里应答的善良”等。然后可以采用并列结构:依次写家乡的风景、文化古迹、风俗等,可以详写其中某方面。如将家乡的建筑作为重点,从建筑的外形、内饰、历史等角度详细介绍,其他方面则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繁简得当,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结尾可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素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外乡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华人,谁不对自己的家乡有份难舍的情怀,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喜爱理由何止一百条。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带给自己快乐…… 家乡的大山是美的。春天山上下着雨,阔叶树树干上长出木耳,人们把木耳采下来,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卖出去;夏天山上的松树、柏树一棵棵都绿了,放眼望去,到处一片清新;秋天,更是美不胜收,枫树和其他一些树叶都变成了红色。看上去山上好像着了火一样;冬天,山上白雪皑皑,阳光一照,反射出银色的光芒。 忆起生病时母亲关怀倍至的情景;忆起幼时母亲挥扇驱蚊的柔情;忆丰收离家时母亲无微不至的叮咛;忆起人生路上不灭的航行;忆起……就是这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任我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母亲的呼唤母亲的爱。 这声音带着黄土的质朴夹着晚风的清爽,四处弥漫下来,汇成淳实,善良的古朴民风,如美酒佳酿香飘十里,润透树木草土小桥流水,润透五脏六肺,于是树更挺直水更柔顺。 乡村,那份独特的韵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了城镇的喧闹。爱乡下,只因那份宁静;爱乡下,只因那份耕耘;爱乡下,只因那份爱。幸福不就是这样简单自然? 领略着那丝独特的温情。去乡林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来到河边,垂柳依偎在旁,风抚着垂柳,是那般轻柔,垂柳牵风时,是那般陶醉。 【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