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1. 下列关于儒学与唐诗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深远绵长的影响,是影响唐代诗坛形成张弛有度、广袤丰富局面的最重要因素。‎ B.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唐代的宦游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 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而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 D. 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所不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学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B. 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诗歌创作为例,论述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C. 中晚唐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D. 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儒学对唐诗影响的一项是 A.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是影响唐代诗坛形成张弛有度、广袤丰富局面的最重要因素”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 B项,“对唐代的宦游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错误。原文第二段有“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 D项,关系倒置,原文只是说“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不是说“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很明显“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夸大了儒学的作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思想感情及文中观点的理解能力。具体为诗句中是否体现了儒学对唐诗的影响。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儒学对唐诗的影响,即诗句中体现儒家积极用世等报效国家的情怀;在理解相关诗句,分析比照得出答案。‎ A项,“宁为百夫长”,指立志参军报国。体现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 B项,诗句意思是,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这是道教思想的体现,远离尘世,贴近自然,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不符。‎ C项,“欲为圣明除弊事”,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表明对皇帝、国家的忠心,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 D项,“四海为家日”,天下归为一同,江山一统。这里作者怀古慨今,关注时事。体现儒家入世情怀。‎ 故选B。‎ ‎【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知乎、得到等一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知识付费大量兴起,用户总量井喷式爆发。艾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下图是市场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大的几款产品(知乎、得到、在行、百度知道)的横向对比分析。‎ ‎(摘编自《知识付费类产品竞品分析》)‎ 材料二:‎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看待知识付费的本质?‎ 陆峰: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有利于通过市场交易手段和激励机制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有利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海洋中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在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 郭全中: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刚需,在前互联网时代,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和生产知识,而在互联网时代,核心是如何在严重过载的信息中找到适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董一鸣:知识付费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咨询、培训服务的延伸”,也是一种“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的行为。过去我们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找到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经常费时费力还需要搭人情,而知识付费平台的产生和近三年来的蓬勃发展,我认为其实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 业界指出,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摘编自《“知识付费”行业走向理性》)‎ 材料四:‎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遵循互联网的法则,当然也免不了染上互联网的恶习。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产品本身无论多精致也都是一个互联网的短、快、浅的通俗产品,音频这种方式本身抵达我们的时候就极容易流失,比如讲述内容的人可能讲不清楚、嘈杂环境的消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会分散。那么知识付费可以给我们什么?知识付费给我们一种“我在学习的路上”和“时间没有虚度”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毕竟比起通勤路上和睡前的发呆和胡思乱想,有人在耳边谆谆善诱,我们多少还是会拾取一些到脑子里的。还有就是当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找到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去粗取精后的知识的确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至于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希望以知识付费去应对时代焦虑,那也是对知识付费的苛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较大的几款产品中,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 B. 董一鸣认为,知识付费相较于过去找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便捷了,它提供的是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 C.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知识付费体验的评价总体不高,不到三成的人表示满意,更多人认为一般,还有人认为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 D. “知识付费”先天带有浮躁、表浅、速成等基因,其产品具有短、快、浅的特点,“知识付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自我暗示和安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不仅得益于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B. 陆峰认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有利于人们更高效地筛选利用信息。‎ C. 从整体产业上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受到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的制约。‎ D. 知识付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去粗取精后的知识,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从而增长知识,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6. 知识付费前景如何?请结合材料表明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4. A 5. D ‎ ‎6. 示例一:发展前景良好。①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③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示例二:未来不容乐观。①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先天具有)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②(从行业发展现状看,)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③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久的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A项,“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较高区域”错误,据材料一图表可知,“得到”动机纯粹性较低。‎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D项,“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错,材料四“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可知,不可能实现“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问“知识付费的前景”,此题是开放式题目,可回答发展前景良好或未来不容乐观,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发展前景良好”,文中相关内容有,材料一第一段,“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材料二中,“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 “未来不容乐观”,相关内容有“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①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②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③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④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⑤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⑥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⑧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⑨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⑩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 ‎⑪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借张总督的信交代了社会背景,以及朱先生“退兵”的动机——使古城人民免遭涂炭。‎ B. 文中第四段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C.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 D.‎ ‎ 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将朱先生这一形象置于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 ‎8.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朱先生的人物形象。‎ ‎9. 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缘由和表达效果。‎ ‎【答案】7. C 8. ①朱先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儒子”或读书人;②和张总督保持距离,不居功,表现出朱先生的不畏权贵、低调淡泊(质朴)。③为民请命,成功退兵,表现出朱先生的勇敢从容、担当精神。 ‎ ‎9. ①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的关系。②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和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的丰富的想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C项,“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错误。应是想到对战争会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的痛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由文中“在书房里诵读 ”、“朱先生晨诵完毕……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劝方升退兵”等内容,可看出朱先生是一位“儒子”或读书人,而又能不顾生死去为民请命的。由不坐张总督的车,不吃预备的饭,说“不宜车马喧哗”等内容可看出朱先生刻意和张总督保持距离,不居功,表现出朱先生的不畏权贵、低调淡泊的品质。写朱先生吟诵《兵车行》而热泪涌流,表现了他忧患百姓,从而勇敢从容去为民请命,并成功退兵,表现出朱先生的担当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谋篇布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具体为分析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的缘由和表达效果。解答此题要全面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和人物塑造,从情节设置,人物形象,主题的角度分析考虑。从情节设置来说,写退了兵而不提怎样退的兵,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给予读者充分的想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魅力。从形象塑造来看,小说在朱先生和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上浓墨重彩地表现,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朱先生不畏权贵、低调淡泊的人物形象。从主旨来看,小说旨在表现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主旨关系不大,故就此不写更好。‎ ‎【点睛】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狂士桑悦 桑悦,居海虞之沙溪。家贫亡所蓄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弃之。时以孟轲自况,每书刺曰:“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举乡试,春闱策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等语,为吴检讨汝贤所黜。又作《学以至圣人之道论》,有“我去而夫子来”等语,考官缩舌曰:“岂江南桑生耶?狂士!”遂下第。再试春闱得乙榜,年二十六,籍误以二为六,请谢不为官,不许。‎ 调邑博士,大学士丘浚慕悦名,召令观所为文,绐曰:“某先辈撰。”悦心知之,曰:“明公谓悦不怯秽乎?奈何得若文而令悦观。”浚曰:“然则生试更为之。”归撰以奏,浚称善。逾年,按察视学者别浚,浚曰:“吾故人桑悦,幸无以属吏视也。”按察既行部抵邑,不见悦,顾问长吏:“悦今安在?岂有恙乎?”长吏素衔悦,皆曰:“无恙,自负不肯迎耳。”乃使吏往召之,悦曰:“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按察久不能待,更两吏促之,悦益怒曰:“若真无耳者!即按察力能屈博士,可屈桑先生乎?为若期三日,先生来;不三日,不来矣。”按察欲遂收悦,缘浚不果。三日,悦诣按察,长揖立,不跪。按察厉声曰:“博士分不当得跪耶!”悦前曰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①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因脱帽径出。按察度亡已,乃下留之。‎ 他日当选两博士自随,悦在选。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竟日。‎ 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曰:“悦所谈玄妙,何匡鼎敢望?即鼎在,亦解颐。公幸赐清燕②,毕顷刻之长。”御史壮之,令坐讲。少休,悦除袜,跣而爬足垢,御史不能禁。‎ 寻复荐之,迁长沙倅,再调柳州,悦实恶州荒落,不欲往,人问之,辄曰:“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为柳州岁馀,不堪,思归。会丁外艰,服阕,遂不起。既家居,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 ‎(节选自《尧山堂外纪》,有删改)‎ ‎【注】①汲长孺,指汲黯。大将军指卫青。②清燕:清闲,闲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B. 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C. 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D. 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参加乡试的是童生,取中后称秀才。‎ B. 行部:指古代官员巡行所属部域,并对相关部门加以考核。‎ C.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礼节,大多用于平辈之间。‎ D. 服阕:指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桑悦恃才放旷,常以孟子自比,人们在写到他名字时,常以“江南才子桑悦”加以讽刺。他参加科举考试及应对上司时亦多有狂妄之语。‎ B. 大学士丘浚仰慕桑悦之名,用文章试探他,被桑悦识破,之后桑悦所写的文章令丘浚大为赞赏。当按察前往邑中时,丘浚还特意交代他不要把桑悦当一般属官看待。‎ C. 桑悦不愿去柳州为官,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不愿让自己的名声盖过柳宗元,也可见其狂傲。到柳州一年多,桑悦忍受不了那里的荒凉冷落,就想着要回去。‎ D. 桑悦不拘小节,行为放诞不羁。在御史面前讲学时,赤脚爬垢;居家后更是穿上了粗布衣服,在郡邑间往来。‎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宵旦雨淫,传舍圮,守妻子亡暇,何候若?‎ ‎(2)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竟日。‎ ‎【答案】10. C 11. A 12. A ‎ ‎13. (1)从天黑到天亮下了太多的雨,住的房屋坍塌,我守护妻子儿女还来不及,为什么要迎候你呢?‎ ‎(2)按惯例,御史出京巡查郡邑,博士应该整天待立左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断开。排除A、B。“而长孺固亡贤于悦”,状语后置句,“亡于悦贤”,“亡”为通假字;句意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参加乡试的是童生,取中后称秀才”错误。“童生”应为“秀才”,“秀才”应为“举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加以讽刺”错误。“刺”意为“名帖”。‎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淫,太多;圮,坍塌;亡,通“无”,没有;暇,时间;若,你。(2‎ ‎)故事;惯例;按,巡查;竟日,整天。‎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桑悦,居住在海虞的沙溪镇。家里贫穷没有藏书,他从书店里买到他要的书,读过就焚烧毁掉。平时以孟轲自比,名帖上常常写着:“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岁考中乡试,(第二年)参加会试,对策中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之类的狂语,被检讨吴汝贤除名。又写了《学以至圣人之道论》,其中有“我去而夫子来”等狂语,考官吃惊得说不出话:“难道是江南桑生吗?真是个狂士!”因此落第。第二次参加会试获得乙榜,年龄为二十六岁,登记册上把二误写成六,桑悦请求辞官,不被允许。‎ 调到县邑做博士,大学士丘浚仰慕桑悦的大名,召桑悦来看他自己写的文章,欺骗他说:“这是某位先辈撰写的文章。”桑悦心知肚明,说:“您认为我不怕肮脏的东西(指不好的文章)吗?怎么能拿这样的文章来让我看呢。”丘浚说:“既然这样,那么你试着给我改一改。”桑悦回去撰写后来上交,丘浚叫好。过了一年,按察视学者来与丘浚话别,丘浚说:“我老朋友桑悦,希望你不要用属吏的身份看待他。”按察巡行部属抵达县邑后,没有看见桑悦,回头问长吏说:“桑悦现在在哪里?难道生病了吗?”长吏一向怀恨桑悦,都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迎拜你罢了!”于是派小吏前往召他,桑悦说:“从天黑到天亮下了太多的雨,住所房屋坍塌,我守护妻子儿女没有闲暇,为什么要迎候你呢?”按察不能久等,又连换两个小吏来催促他,桑悦更加恼怒:“你们真没耳朵吗!就是按察大人能使博士屈就,可怎么能使桑先生屈就呢?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没有三天,不去。”按察于是想逮捕桑悦,因为丘浚的缘故,没有实行。三天后,桑悦来见按察,对按察站着作长揖,不跪拜。按察高声喝道:“博士的身份不应当跪拜吗!”桑悦上前曰:“汉汲黯长揖大将军卫青,您的地位尊贵难道超越大将军了吗?何况汲黯本来就不比我桑悦贤能,您怎么摆出一副脸面恐吓我,冷落天下士呢!我现在离开,天下自认为您不能容忍我,怎么解释呢?”桑悦于是脱下官帽后直接走了。按察估计没有办法阻止,于是谦逊地挽留他。‎ 后来应选两位博士跟随御史自己,悦桑在被选之行列。按惯例,御史出京巡查郡邑,博士应该整天侍立左右,桑悦请求曰:“我年龄大了,不能靠体力来遵守礼法,也不能长久站立,愿您宽容我使我能够坐一坐。”御史听闻桑悦的名声,多次召问他,对他说:“匡鼎说诗,能使人开怀大笑。您有这样的本事吗?”桑悦回答说:“我讲的微妙的道理,哪里是匡鼎敢企及的?即便匡鼎在,亦能使他开怀大笑。您如给我空闲,使我的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展现出来。”御史认为他很有胆识,令他坐下来讲学。稍微歇息了一会儿,桑悦脱掉袜子,赤脚在抓挠脚上的污垢,御史不能阻止。‎ 不久又推荐桑悦,调任长沙通判,又调到柳州任职,桑悦实在不喜欢柳州的荒凉冷落,不想去,有人问他,桑悦就说:“柳宗元这个小子,享有‘柳州’的称号很久了,我一旦到了那里,我的名声就会超过柳宗元,我就要内心不安了。”担任柳州的官职一年多,不能忍受,想回来。适逢他父亲去世,便回来守孝,守丧期满除服,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回家居住以后,更加任性狂放,穿着楚制布衣,在郡邑间往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15. 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空寂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活的味道,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生活之地。‎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竹喧归浣女, (2). 莲动下渔舟。 (3). (2)三顾频烦天下计,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5). (3)钟鼓馔玉不足贵, (6). 但愿长醉不复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喧、频、济、馔、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________,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________的高峰。( ‎ ‎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________、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延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________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无可不可 大相径庭 新不间旧 B. 源源不绝 无可不可 大相径庭 欣欣向荣 C. 源源不绝 无可比拟 若合符契 新不间旧 D. 源远流长 无可比拟 若合符契 欣欣向荣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正如雕塑、骈体之于汉,工艺和赋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B. 正如戏曲、小说之于汉,绘画、词曲之于六朝,雕塑、骈体之于宋元,工艺和赋之于明清一样。‎ C.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D. 正如雕塑、骈体之于汉,工艺和赋之于六朝,戏曲、小说之于宋元,绘画、词曲之于明清一样。‎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线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B. 我们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C.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浸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 这首诗将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源源不绝:形容连续发生,没有间断。源远流长:①源头很远,流程很长。长江是一条~的大河。②形容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此处说艺术,应选用“源远流长”。无可不可:①没有可以不可以的,指全都能够做到。②没有可以或不可的。指随意,怎样都行。③形容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无可比拟: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修饰“高峰”,应选用“无可比拟”。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若合符契:指两者非常吻合。此处对应后面“共同体现”,应选用“若合符契”。新不间旧:新人不欺凌旧人。间,欺凌。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此处形容初唐的书法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应为“欣欣向荣”。‎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对应后文“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可知各种艺术门类在当时是成就最高的。汉代赋成就最高,明清是小说成就高。六朝骈文,宋代是词。由此确定B选项正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引号作用是表引用。‎ A项,表特殊含义。‎ B项,表引用。‎ C项,表讽刺否定。‎ D项,表突出强调。‎ 故选B。‎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采菊东篱,寄情山水,享清闲喜恬淡,中国文人持有闲适的情怀。‎ 材料:‎ 苦闷 雄壮 感伤 怀愤懑诉愁苦 存慷慨显激昂 寄孤苦抒忧愁 送别友人 怀才不遇 思念家乡 留取丹心 报国无门 矢志报国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愤懑诉愁苦,中国文人怀有苦闷的情怀。‎ ‎②思念家乡,友人送別,寄孤苦抒忧愁,中国文人具有感伤的情怀。‎ ‎③留取丹心,矢志报国,存慷慨显激昂,中国文人拥有雄壮的青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是提供材料的仿写,注意先是两个成语,然后是中间的六字短语,最后是“中国文人具有……的情怀。注意四字词语,六字词语和情怀之间的对应。‎ ‎21.阅读下面的报道,拟一条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人民日报北京电 今天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 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答案】今天下午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1.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2.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3.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本新闻主要内容在第一段,主体是嫦娥一号卫星,时间是当天下午,事件是第二次变轨成功。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有时自认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参与者,其实往往不明就里,只是旁观,或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把它淡忘了。‎ 你对此有怎样的经历体悟、感受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做一名旁观者 ‎ 坐在高高的看台上,默默地鼓掌;疯狂地奔跑在赛道上,接受人们的鼓励与喝彩。没有人会去铭记,鼓掌最卖力的人;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赛跑中的倒数第一。从来没有一个项目叫做鼓掌;马拉松永远象征着英雄,代表着荣耀。不做一名旁观者,踏进赛道,为自己为集体争光添彩。‎ 余秋雨在《西湖梦》一文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当我们拥有一身的才学,而去选择退隐山林,保全自己一身洁白,却常常是另一种不道德,浪费了才学的不道德。我一直都认为,退隐山林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他们没有勇气去与黑暗斗争,自以为是的把自己封闭在一方小天地里,保全所谓的清净。然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才是真正的洁身自好。王维大隐隐于朝,恪尽职守也是一种为国尽忠,一种敢于面对黑暗现实的勇气;同时不再管除了自己分内以外的事,不也是一种隐?而那些学到了一身本领,不去为国尽忠效力,而去让给那些无德亦无才的人,本身就是两种罪过。‎ 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终有一天会找不到鼓掌的对象;踏上赛道奔跑,从来都不会迷失方向,失去目标。让自己成为被鼓掌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掌声,赢得荣誉,而不是靠鼓励去激励他人,让他人去承载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标只能自己完成,我们的希望只能自己放飞,我们的机遇与成功只能自己连接,我们的才学只能自己展现!不做一名旁观者,我们的梦要自己去圆。‎ 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冲,作为一名旁观者的时候,不温不火,安静的度过每一天。然而生活不允许他这样安定,告诉他作为一名旁观者只有被欺负,只能妻亡家破、颠沛流离,受人欺压。只有当我们开始拼搏、开始奔跑才能冲开黑暗的束缚,拥有自己的人生。不要试图逃避,退出人生的赛道,生活不允许我们做一名旁观者,只有努力的去奔跑,跑到最前方,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静,才可以回头观望。‎ 不做一名旁观者,我们一直都是赛道上的一员。当我们离开赛道,我们也不会是观众,只会是一个落后了的运动员,被人遗弃,被打上失败的印记。只有当我们踏上赛道奋力奔跑时,我们才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的归属一直都在赛道的终点。让我们努力拼搏,在人生的赛道创造出属于自己天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叙事性材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我们经常由“参与者”沦为“旁观者”甚至淡忘。考生要根据材料辨析其中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本题所给材料说的是一种现象,“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在这则材料中,“某个事件”应是指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与公众利益或社会利益相关的事件。我们对待事件的态度,起初是“自以为是”,其实却是“不明就里”;起初以为自己是“关注者”,最后不过是“忽视者”。这一现象如任其发展,危害是极大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人都成为“忽视者”,个人将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从个的角度来看,失去探究真相的欲望,做社会事件的旁观者,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与进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是寻找,从客观方面看,互联网时代,信息更迭迅速,我们的生活被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热点充斥着,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凑个热闹观望两眼,很少能真正沉下心来去思考和钻研,据此可写一写互联网时代应如何处理海量的信息,不做事件的忽视者。从主观方面来看,首先反映出我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探究精神,无法挖掘到真相,据此可以写保持探究精神,坚守独立思考,批判盲从心态;第二,因为我们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心态浮躁,往往等不及了解事件的真相就已经成了“忽略者”,据此可写拒绝浮躁,保持冷静,面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有耐心等;第三,反映出我们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做到一事当前先问真假,据此可写一写保持社会责任感。‎ 考生写作中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探究这种现象会产生的危害性,还可阐述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名言和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左拉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佛系”文化、“丧”文化,以及一些结局反转的热点新闻,如人民日报曾发微博称赞深圳四胞胎男孩“懂事有才”引发网友关注,他们的父亲也因辛苦打工培养四个孩子成才受到广泛关注和赞扬,后有热心网友挖出了四胞胎的父亲是一个重男轻女,并且在微博发表了大量非理性言论的“两面人”形象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参考立意:保持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自始至终的关注者;拒绝浮躁,挖掘真相;保持一颗求真的心,不跟风不盲从;互联网时代,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等。‎ 例文分析:文章开篇第一段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生活中不应做一名旁观者。接下来用引用论证分析做旁观者的危害,再举王维之例论证应作参与者。后半部分以正反对比方式论证做旁观者的害处和做参与者的必要。结尾重申观点,并指出人生应拼搏,升华了主题。‎ 可用素材:‎ ‎1、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上,乘客刘某因错过目的地站要求停车,司机冉某以该处无公交车站拒绝。刘某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与争吵,乘客大多选择旁观不语,两人矛盾逐渐升级,最终车辆在乘客与司机的打斗中失控坠江,车上15个鲜活的生命在3秒内瞬间消逝。‎ ‎2、看到同胞围观砍头场景时那麻木的表情,鲁迅悲愤地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化用例段:兔死狐不悲,同胞被外寇砍头而旁观的国人显露出麻木的表情,旁观这一切的鲁迅弃医从文。“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麻木的旁观是人性冷漠的体现;从旁观转向积极介入,是一种关注、责任与担当。同样是旁观,只因态度、品格不同而展现出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3、2018年11月8日清晨,一位穿校服的女孩儿为一位老人打伞遮雨的视频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一天播放量就突破30万。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女孩儿的伞几乎全撑在老人头上,而她自己的肩膀和背部全露在了雨中。江苏省东海县二中高二女生林紫藤一夜之间成为网友眼中的“最美撑伞人”。‎ 化用例段:林紫藤雨天里的一把彩虹伞,不仅为捡拾撒落地上蔬菜的老人撑出了一片晴空,让他感受到了来自身旁他人的温暖与善意,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撑起了一把道德之伞、文明之伞。把温暖与善良留给有需要的人,而把冷漠、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功利理念挡在了伞的外面,我们就不会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 ‎4、在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聚焦个体,旁观者角色日益突出。他们总是对周遭的事物保持着冷漠视之的姿态,对于公众事务,他们或漠不关心,或隔岸观火,更有甚者,还要在网络上进行一番冷嘲热讽,然后继续在现实世界中聚焦于小我的一隅天地。在遇见小偷时,选择漠视不管,或只在周围观望,不愿伸出援手;在看见有人轻生跳楼时,只作为看客,甚至还存在起哄叫好的幸灾乐祸;在看见未成年人抽烟或聚众打架时,人们只是躲在远处观望,少有人上前制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在单位随意浪费公共资源,下班时没有随手关灯,在看见水龙头没有拧紧时熟视无睹直接走过,抱着“反正不是我家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生活的周遭、对单位无关自我利益的事情不管不问,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只愿做一个看客。‎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