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6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六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_6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六含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17.6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 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 岁的 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 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 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 500~600 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 70%~ 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 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 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 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 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 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 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 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 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 《中药志》。 1963 年 3 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 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 200 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 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 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 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 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 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 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 50 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 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 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 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 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 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 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 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 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 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 1 期第 1 至第 5 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 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 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 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 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 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 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 500~600 种常用中药 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 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 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 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 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 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B 2.AE 3.①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 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 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 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交流融合,见广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 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学术底蕴更加厚重。 ④视野开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 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3.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就的取得,有方方面面的因素,解答本题,我们可以参照肖培根的人生 经历:新中国成立时,肖培根接受了第一个任务: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为了完成 任务,他“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 木”“这项任务给了……最初的灵感”;1958 年肖培根接受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任务,他“胸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有成竹、指挥若定……边干边学……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 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1963 年,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 用植物资源以外……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即可。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 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 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 到 1918 年间,参与 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 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 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 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 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 年熊 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 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 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 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 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 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 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 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 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 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 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 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 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1946 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 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 领情。1946 年 6 月 7 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 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 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 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 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 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 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 年 2 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 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 “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 年 5 月 16 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 解放了!50 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 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他在暮年哀叹道:“人生七十,孑然 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1956 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 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1968 年 5 月 23 日上午,一 代大儒走完了他 84 年的人生路程。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 个真人。他真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 说。(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4.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是( ) A.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 因此有人送给他“空空道人”的绰号。 B.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 相加,粗话詈骂。 C.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他说他不需 要要专款资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D.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 的先哲庄子。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荡的时代极大地影响了熊十力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早期弃政向学,还是后来的 避世研道、留在大陆,都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B.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学问,但对学生极其严厉,讲课效果也欠佳。带着“不能得英才教之” 的遗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数人传讲学问,也乐在其中。 C.熊十力治学勤勉、严谨,学术上既能够分辨前人著述的优缺点,择取精华,又有“六经注我” 的精神,能够打通各家学说,形成并坚守自己的独特见解。 D.熊十力不喜追逐风气,不善迎合他人,对受资讲学的章太炎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其为学 术上的“逐臭”之徒。 6.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 【答案】 4.D 5.D 6.①虽生处乱世,颠沛流离,常陷衣食无着、一贫如洗之境,求学治学从不懈怠。② 人格上 有孤傲之气,蔑视当权者,厌恶善于周旋、迎合他人的浮华名士,抨击追逐时尚风气的“逐臭 之夫”,一心想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③治学敢于坚持己见,不墨守师说,不随便依从他人, 即便自己的学说已被边缘化,仍坚守绝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 1955 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 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 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 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 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 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 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 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 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 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 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 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 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 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 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 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 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 改、寄递,直到 1981 年 6 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 27500 册,几乎顷 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 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 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 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 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 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 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 年 6 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 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 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 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 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 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 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 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 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 年 1 月 23 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 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时进《傅璇琮:一座 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 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 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 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 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 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 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 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 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 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 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9.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7.B 8.AB 9.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煌煌巨 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 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 领出版业发展,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