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合作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孔子说:“为政先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材料表明“礼” A. 体现为宽以待人 B. 是处理社会各个阶层关系的最高准则 C. 是治国立身的基础 D. 对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答案】C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宽以待人的思想,故A错误;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而不是礼,故B说法错误;材料表明,礼是治国的原则,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立身的基础,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不同的人所要遵守的礼的内涵是不一样,而是强调对个人修养,对治国来说,都要重视礼,故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政先礼……富而好礼……克己复礼”,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的“礼”的思想入手,结合治国的原则与个人修养,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 创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B. 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 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 废除黑人奴隶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中的“节制和美德”指的是华盛顿拒绝当国王,并且主持了1787年宪法的制定,故C项正确;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体现不出“节制和美德”,故AB项错误;华盛顿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故D项错误。 3.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更加强调反对帝国主义。这是毛泽东准确把握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以及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体现,故D正确;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项错在“全面超越”,说法绝对,故错误;显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了,故C项错误。 4. 一位传记作者写道:“他写了大量的著作。由于这个人在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我想应当把它们列成一表。”随之,一份涉及数学、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生物学等的多领域书目清单诞生了。“他”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亚里士多德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所以材料所述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故D正确。 【详解】 5. 孙中山、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下列理论属于他们共同之处的是 A. 都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B. 都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C. 都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 D. 都提出民族平等的理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孙中山和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并不一样。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有关的理论;排除A;列宁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因此ABC都只说了一个方面。他们二人都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论。故选D。 考点:孙中山和列宁的思想。 点评:孙中山、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点是由他们各自的阶级利益不一样决定的,不同的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的革命的目标和前途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革命,在反映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方面又是有共性的。 6.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可知,这一观点应出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7.“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这段文字应出自 A. 《大西洋宪章》 B. 《联合国家宣言》 C. 《开罗宣言》 D. 《联合国宪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大西洋宪章》的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A选项排除;《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C选项排除;《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D选项排除。 8.“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马克思的上述论述直接阐明的是 A. 辩证法思想 B. 唯物史观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辩证法的思想内容,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剩余价值规律学说,故C错误;材料没有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等科学社会主义内容,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唯物史观、辩证法的思想、剩余价值规律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点,再紧扣材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他(华盛顿)担任第一任总统时的坚定态度和树立的榜样限制了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把国家的分裂推迟了六十年。”下列华盛顿的活动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主持制定联邦宪法平衡南方和北方的利益 B. 宣布“严守中立”,使美国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C. 网罗人才,使南北方、各党派等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反映 D. 发表告别辞,告诫大家要摈弃党派的意见,维护联邦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限制了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把国家的分裂推迟了六十年”可知,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华盛顿调和南北方、各党派等集团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不涉及调和南北方、各党派等集团的矛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看法太过简单,不符合史实,排除。 10.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 ①促使美国朝野彻底放弃孤立主义情绪 ②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达到最大规模 ③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④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宣战。接着,中国等20多个国家对日本宣战,日本的盟国德国、意大利等也向美英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严峻的形势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因此,A项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正确。 详解】 11.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 慕尼黑协定签订 C. 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 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答案】B 【解析】 由“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知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先干涉西班牙内战成功,之后武装吞并了奥地利,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而占领,丘吉尔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出了上述言论,故选B;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时,德国还没有开始对外侵略,故排除A;由“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可以看出,法国还没有遭到德国侵略,故排除C;美国出台中立法案是在1935年8月,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 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12.孙中山指出:“帝政实施,祖国前途,顿增黑暗,以先烈手造之共和,转而为袁氏一家之私产”,为此,孙中山号召实施“三次革命”,得到全国各界相应。“三次革命”后来演变为 A. 护国运动 B. 第一次护法运动 C. 第二次护法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帝政实施……袁氏”,可得出这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革命斗争,1915年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故A正确;第一次护法运动发生于1917年,反对段祺瑞的专制独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第二次护法运动发生于1921年,当时袁世凯早已去世,故C错误;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年,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帝政实施……袁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袁世凯复辟的历史背景入手,得出护国运动的结论,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3. “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以下选项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实现了“驱除鞑虏”的目标 B. 抗日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 1949年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D. 现代民族国家指的是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实现了“驱除鞑虏”的目标,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但是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现代民族国家指的是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14.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这一举动 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 ③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 ④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康熙帝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这就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也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①②③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④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 15. 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即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反映了( ) A. 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分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B.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C. 苏联轻工业发达,无需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D. 美国陷入“滞胀”,苏联在经济领域加强扩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明显的带有意识形态的特征,所以结合时间是在1952年,可以看出是A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16.1970年2月,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尼克松说这番话主要基于 A. 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强大 B. 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破裂 C.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D. 美国为推行“战略防御计划”而调整对华关系 【答案】C 【解析】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战略相比,处于弱势,为了改变对苏联战略劣势,主动改善和中国关系,C正确;此时中国综合国力并不是强大,A错误;B是1969年已经破裂;此时美国主要还是战略进攻,D错误。 17.【加试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故C符合题意;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是在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1845-1846年,故③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C正确。 18.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内容出现先后顺序是 ①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形成 ④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就非常重视农民问题,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工人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②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年-1937年。③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年-1945年,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逐渐形成。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民主专政学说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创造性的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故选D。 19.1642年牛顿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名叫乌尔索普的小村庄,此时的英国 ①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之中 ②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④已掌握了世界海上霸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①②符合史实,故选A。③④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排除BCD。 20. 马克思称亚里斯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以下关于亚里斯多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他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B. 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C. 晚年兴建自己的讲习所,被称为“吕克昂”学园 D. 他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明显错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人,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和罗马文化无关。故选D。亚里士多德主张尊崇知识,尊崇真理,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其逻辑学至今被称为权威,晚年创办学校“吕克昂”学园培养人才,因此ABC项均符合史实。 考点:亚里士多德 点评: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是百科全书式人物,在逻辑学、哲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柏拉图的学生。他使哲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古希腊哲学侧重于对人的研究。希腊哲学在公元前7世纪是以研究自然为主,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社会和人。其代表性的学派为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后来苏格拉底等把希腊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原因: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影响: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中“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据材料中“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得出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据材料中“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得出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据材料“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结合所学得出,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 22.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历史学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答案】(1)说明:对秦始皇褒贬难定;关于秦始皇的题材大、牵涉面广。 暴政: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沉重徭役和赋税。 功绩: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发展水陆交通。 (2)政策或方案:①不结盟政策②一国两制③改革开放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可以看出,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是因为对秦始皇褒贬难定,以及关于秦始皇的题材大、牵涉面广。结合史实说明,可以列举暴政方面的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沉重徭役和赋税,功绩方面的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发展水陆交通。 (2)联系所学可知,针对“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提出不结盟政策;针对“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针对“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应当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