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说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小说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 小说阅读探究类题目,其立意是强调小说的整体阅读,对小说的人物、技巧、主题、情节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1.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考查的探究题主要有这样几类:‎ ‎①人物形象类探究;‎ ‎②情节类探究;‎ ‎③标题意蕴类探究;‎ ‎④艺术特点类探究;‎ ‎⑤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 试题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实际得分较低。‎ ‎2.解答探究题应注意:‎ ‎(1)探究题的答案一般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通常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2)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任由考生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发挥;观点要立足文本,阐述要结合文本,结论要回归文本。‎ ‎(3)探究题一般的答题流程是: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解答小说中的探究性试题 ‎【设问方式】‎ ‎①作者在小说结构上的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②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③该作品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答题模式】‎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或: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冷 脸 冯骥才 ‎①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人。‎ ‎②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的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③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④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⑤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⑥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万。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⑦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⑧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状,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⑨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⑩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二位,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⑪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底10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记叙冷脸不会笑的传说,既让读者了解到他因曾受到过严重伤害而不会笑的真正原因,也为人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B.第⑨与⑩段中,冷脸在观众面前被毛猴当做“包袱”笑料,实在难为情,但为了风度,还是用反讽的语气称赞毛猴的表演,板着脸,带着怨恨离场。‎ C.毛猴竭尽所能,用高超的艺术表演,逗得观众开心不已,但就是不能令冷脸发笑。在第⑧段中,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着意刻画“冷脸”肖像,表现人物对生活的冷峻态度。由“赛个铁面人”“赛个睁着眼的死人”等肖像描写,可见冷脸迟钝麻木,心如死灰。‎ ‎2.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分别独立成段,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 ‎3.这篇小说含蓄丰富,发人深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1.【答案】C ‎2.【答案】‎ ‎①两个句子独立成段,前一句交代冷脸不知道当地人对他冷脸如铁的议论;后一句交代冷脸不知道毛猴是冲着他来的,观众是在看他和毛猴之间较量的热闹。②两个句子为后文冷脸明白毛猴的表演目的和观众看热闹的心理,并主动称赞,起身离场作铺垫(伏笔)。③前文两句交代冷脸不知道,后文却没有点明冷脸知道,只是在情节内容中自然明确,这种处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题含蓄深远,引人深思。‎ ‎【解析】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在内容上,两个句子都强调了冷脸的不知道,有利于塑造冷脸的心思细腻,心地善良,自尊自爱的形象;在结构上,从后文冷脸的离场来看,此处起着铺垫作用,同时冷脸两次不知道,与其表现相对比,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3.【答案】 ①放手也是一种爱(从冷脸放弃进相声园子的角度);②微笑面对生活(从冷脸成为别人看热闹的角度反向);③冷峻也是个性(从冷脸面对生活的冷峻角度);④包容和尊重(从观众看热闹的心态角度);⑤功利的艺术,终会伤害观众,失去观众(从毛猴等表演者的目的,最终失去观众冷脸的角度);⑥生活不全是笑声(从冷脸和观众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部分略。(任选两个,结合文本谈启示。如有其他的理解,言之有理亦可)‎ 形象解读类探究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 怎样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着作品的主题。在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寻找作者的评价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 辨析人物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 探究目标和方向的不同决定了答题的不同关键点,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可以从描写谁的篇幅多,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等角度去判定。‎ 对某一人物,是该批评还是该赞颂?‎ 可以从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反应、人物的结局等角度去分析。‎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可以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某一人物,有不同认识,你认为呢?‎ 可以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人物形象解读 5角度 角度一: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 角度二: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人物行为或命运所具有的价值。‎ 角度三: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 角度四: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特定环境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角度五:真实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 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 “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示例一: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 示例二: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情节构思类探究 情节构思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其探究内容已超出了情节内容本身,也比情节作用题带有更强的综合性,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 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② 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 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如何展开分析情节构思类探究题 ‎1.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 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从文本叙事形式分析 从故事结构的主体入手分析,才能不脱离故事的主干;从线索的安排入手分析,才能明确情节安排的奇妙之处;从叙事的顺序入手分析,才能明确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3.从人物与主题的角度分析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否切合时代特征和环境,是否有利于丰富或深化主题。‎ ‎4.从生活逻辑与艺术规律分析 小说的情节尤其是结尾,既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真实,带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和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从而对读者产生积极影响。‎ 高频情节构思类探究题型解题技巧 ‎1.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这可以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这可以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局会是怎样?请想象并说明理由。可以从情节的合理发展、人物性格的必然表现、艺术效果的制造、主题的拓展等角度进行推断。‎ ‎4.小说中某段文字(主要是插叙、倒叙的文字)有何作用?可以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构思探究 3步骤 ‎1.明确探究的情节在文中的地位,是什么情节。这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2.亮明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选择上,除要依据文本外,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认识深度,反弹琵琶,有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3.阐释理由,要注意多个角度:①思考情节自身的关联性;②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③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答题模板】‎ 第一步:亮出明确的观点。‎ 第二步: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第三步: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 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铁证如山 刘春山 司马教授是个考古学家。这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一个越洋电话,是他的外国朋友打来的,说是国外有个拍卖行要拍卖一座中国的观音菩萨像,随后发来了照片。司马教授一看,不禁打了个激灵。‎ 原来,半年前有座古墓被盗,虽说盗墓贼被抓住了,可他们盗取的文物早就被倒卖得不知去向。照片上的这座观音菩萨像正是出自被盗古墓,司马教授不禁又惊又喜。他很快联系了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因为按照国际公约,被盗古墓里的文物是不能拍卖的,而且还要原物归还。但交涉结果很不乐观,拍卖行要求中方拿出证据,证明观音菩萨像确实出自被盗古墓。‎ 眼看观音菩萨像就要被拍卖了,司马教授还是找不到证据,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他想起一个人──土拨鼠。‎ 土拨鼠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出身盗墓世家,江湖经验相当丰富,不过现在不干这个勾当了,还和司马教授成了好朋友。民间向来高手多,没准他能有法子。‎ 第二天,司马教授提了两瓶老白干登门拜访,土拨鼠就好喝两口,一喝起来嘴上就没了把门的。三杯好酒下肚,司马教授说出来意,土拨鼠立刻不喝了,他脱鞋抠起了臭脚丫子,司马教授也不在意,知道土拨鼠碰到难题向来如此。‎ 眼看脚丫子都抠红了,土拨鼠还是一言不发,司马教授知道没指望了,起身刚要走,忽然土拨鼠光着脚蹦了起来:“慢着!”‎ ‎“有办法了?”司马教授满脸都是期待。土拨鼠说先看看古墓再说,于是两人驱车来到了被盗的古墓。刚进墓门,土拨鼠就皱了皱眉,蹲下身细看,好半天才说:“这是绝户盗。”‎ 绝户盗?司马教授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土拨鼠指着地上被炸成齑粉的砖灰说:“看看,墓门是用炸药炸开的,这种盗墓方法最缺德,故称绝户盗。”‎ 司马教授忙于找证据,便催促道:“快进墓室里边吧。”可土拨鼠还是不动,两只耗子般精明的眼睛滴溜溜乱转,嘴里还喃喃自语:“这是盗墓老手,活干得真漂亮。”‎ ‎“老手?”司马教授惊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土拨鼠指指四周说:“墓门的封砖都炸成了这样,可墓室没一点损伤,炸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是老手绝对办不到!”他摇了摇头,又接着说,“这下更难办了!老手盗墓后会把文物清理得不留一点痕迹,就怕被发现了。”‎ 司马教授忐忑地问:“这么说,我们找不到观音菩萨像出自古墓的证据了?”‎ 土拨鼠想了想,说:“也不是找不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总会有蛛丝马迹的。”说着,他拿出放大镜细细察看起古墓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土拨鼠像是茅塞顿开,兴奋地大嚷:“有了!”‎ ‎“在哪儿?”司马教授忙问。土拨鼠弯腰抓起一把泥土,说:“这就是证据!”‎ 司马教授起先一愣,紧接着恍然大悟: 还真有过这样的先例!‎ 原来,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一家国外拍卖行要拍卖一座盗自中国古墓的观音菩萨像,中方前去交涉,拍卖行也要求中方拿出出自古墓的证据,后来中方从观音菩萨像的脚趾缝里找到了一点残留的泥土,经化验正好和古墓里的泥土完全相同,最终观音像完璧归赵!‎ 很快,司马教授带着土拨鼠一起飞到国外,来到了拍卖行。经过一系列查验手续后,两人被带到了库房,见到了那座珍贵的观音菩萨像。‎ 土拨鼠拿出放大镜仔细察看,终于在其脚趾缝里找到了一点残留的泥土,他偷偷分成了两份。司马教授不解其意,土拨鼠低声说:“一份交给拍卖行,一份咱自己化验。”土拨鼠不愧是个老江湖,他怕拍卖行偷偷做手脚。‎ 可化验结果令他们大跌眼镜,两份化验结果完全相同,都证明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跟古墓里的泥土不同,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是黄土,而墓室里的泥土是红土。看来真是盗墓老手,早有准备,连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都换了!‎ 这下,司马教授彻底绝望了。不料,土拨鼠却神秘地笑了笑,说他还留着一手,保证万无一失。说完,他们再次来到了拍卖行。‎ 经过一番交涉后,拍卖行同意他们再次察看观音菩萨像。土拨鼠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棉签棒,伸进了观音像的耳朵眼,边伸边说:“菩萨的耳朵堵住了,掏完就能听见了,我一问,她就会说话。”‎ 司马教授一听,吓坏了,小声说:“你是不是疯了?菩萨怎么会说话呢?这是在国外,这样的玩笑可开不得!”‎ 土拨鼠却镇定自若,嘿嘿一笑,说:“菩萨早就说话了,不过只有我能听到。”‎ 事实证明,土拨鼠真不是开玩笑,这观音菩萨像真“说话”了。‎ 原来,土拨鼠见古墓是被炸开的,他断定当时古墓内肯定砖灰弥漫,这盗墓贼虽然把观音菩萨像外面的砖灰擦拭干净了,可耳朵眼里一定有残留,于是他用棉签棒掏出了耳朵眼里的砖灰,化验之后,再和古墓里的砖灰一比对,成分完全相同。最终,拍卖行不得不归还了观音菩萨像。‎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6.文中插入了中方以前找回观音菩萨像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 ‎6.①凸显土拨鼠经验丰富,让司马教授叹服。②为写他们二人成功找回观音菩萨像,做了铺垫。③让两次找回观音菩萨像的过程做对比,因后者难度增大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标题效果类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标题作用探究题的 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 ‎ 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 ‎ 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 ‎ 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意蕴探究题的 3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例四:‎ 贤 人 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二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 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往后得用钱。”陆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雅座!”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还有客人?可要催请。”“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 ‎【答案】‎ ‎9.① 概括了主要情节,两位主要人物均以作图画画为生,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 ‎② 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 ① ‎ 蕴含了主旨,“贤”字,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 颂扬。‎ 探究小说标题意蕴需要 4“关注”‎ ‎1.关注题目与人物的关系。如2013年山东卷《活着》,“活着”恰恰是小说中两个主要形象——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 ‎2.关注题目与情节的关系。小说写了“人福贵”和“牛福贵”相依为命的生活,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3.关注题目与主题的关系。小说的主题是引导读者去体味“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4.关注题目与效果的关系。从艺术效果来看,“活着”这个题目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回味。‎ ‎【答题模板】‎ 第一步:抓住小说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如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第二步:抓住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标题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关系。‎ 第三步:从多个角度分点作答。‎ 艺术特色类探究 这类探究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如何理解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内涵?‎ 艺术特色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了“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清探究性质,是要求横向展开探究还是要求纵向作深度发掘。‎ 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抓住类型,分析作用 ‎1.明确手法的类型 在小说中,艺术手法包括的内容较多,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等。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是哪一种,具体到这些大类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比如表达方式中的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中的比喻等。‎ ‎2.分析使用的目的 小说使用手法的目的无非是生动地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更加准确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所以,要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分析。‎ ‎【答题模板】‎ 第一步:了解艺术手法类探究题目的常见类型。‎ 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 衣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问。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意蕴启示类探究 这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上,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情感意蕴即可。‎ 进行主题意蕴类探究需要关注哪些环节?‎ 吃透文本 小说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探究的根本依据。对文本理解准确,就能进行类比、引申和拓展。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有时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但文本一定是最终根据。‎ 抓住切入点 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情节(细节)描写是探究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最为重要的三个切入点,必要时还要从语言表达、时代背景探究。‎ 研究作者 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联想作者的自身经历、创作背景,以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调动储备 依照题目,联想作品中的某方面内容(如某个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以研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切记: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显然是“不受欢迎的”。‎ 如何准确把握主题意蕴类探究题的题目意图 判明题目限制 一是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 二是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 三是社会道德标准和公众常理认识的限制性要求。‎ 判明文本限制 理解性探究: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 选择性探究: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可以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认识,或作答范围相当广泛。示例中答案为“言之有理即可”,或“略”,或列出正反两种意见的都属于此类。‎ 判明答案来源 ‎(1)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2)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甚至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例六:(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 李 锐 ‎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意蕴启示类探究的 2种解题思路 ‎1.理解性探究 按切入角度分点;依照问题的先后次序,逐步解答;先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说明文本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概括点明内涵或创作意图+说明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选择性探究 ‎(1)只能作肯定回答。‎ ‎(2)只能作否定回答。‎ ‎(3)既可以作肯定回答,也可以作否定回答。‎ 考试时所选用的作品都比较经典,大多数情况下,原作对小说写作的处理和作者的观点更有道理,所以,持“赞同”的意见更有利于阐述得分。‎ 分析所示问题(结合文本)+表达独立见解(立足自我)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