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

‎2019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中的宇宙》与《祭壶村一一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宋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邑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7月6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B. 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有求同存异,才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 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有热爱之情。‎ D. 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B. 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C. 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 “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举出《罗摩衍那》,目的是印证中印两国人民对葫芦有着“多子多孙”的共识。‎ B. 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采撷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C. 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重视葫芦文化,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 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来源,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感,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来源,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竟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5月1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來看,短期内都无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1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3万亿朵花来投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 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非常荒诞。‎ B. 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 C. 科学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因为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D. 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假如蜜蜂真的灭绝,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打击,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B. 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C. 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D. 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 ‎6.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 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不亡,有我!‎ 齐邦媛 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暑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弦歌岂止未辍,流亡途中更收留一些新加入的湖南、广西、贵州学生和四川的本地生。‎ 我父亲在重庆四德里祖屋恢复东北协会(负责训练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由政府资助,一九四六年东北光复后解散),但落脚不久,房子即被炸毁。父亲托人在沙坪坝镇外找到两所平房,一所住家,一所作协会办公用,后来《时与潮》编辑部亦设于此。‎ 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 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年~1951年)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芦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垫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 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瘦,精神委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〇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究、见习,做了许多交流活动,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 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南开。当时蒋委员长公开宣称,南开为国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将南开与北平的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抗日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与张校长荣誉博士,一九四八年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There is Another China》一书贺他七十岁之成就。此书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汇编,哥大Crown Press出版,中译为《另有表现的中国》,意指藉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自一九〇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的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之战中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 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节选自《巨流河》)‎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文章的1、2自然段中作者着力讲述了一家人辗转迁徙的经历,通过一个小家庭的颠沛流离写出了当时国家时局的动荡不安。‎ B. 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是:一九○八年,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随后到四川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美国留学回国后,创设南开大学,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C. “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眼睁睁”一词写出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国力衰微时内心的无奈、痛心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D. 文章结尾“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这部分文字与文中“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形成照应。‎ ‎8.文中说“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温暖”的 理解。(6分)‎ ‎9.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中国不亡,有我!”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学.科网 B.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 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14-15小题。‎ 春 思 ‎(唐)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②路几千。‎ 家住层城③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④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⑤窦车骑⑥,何时返旆⑦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③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④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⑤元戎,犹主将;⑥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⑦返旆:犹班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一位妻子在春日对出征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 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 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15.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常想,我们就像 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 ),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 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不可看见的各种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振动。一些科学家对更高数世界的说法 ,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我们宇宙或许是无数个平行宇宙中的一个。每一个宇宙通过无穷多的蛀洞——连通两个时空域的隧道——跟其他宇宙相连。在这些蛀洞之间旅行是可能的,但可能性又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不足挂齿 微不足道 B.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不屑一顾 微乎其微 C. 自以为是 自鸣得意 不足挂齿 微乎其微 D. 自以为是 自鸣得意 不屑一顾 微不足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 B. 我们就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我们的一生 C. 在自己的“池子”里,我们就度过我们的一生 D. 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我们的一生度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不可看见的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各种振动。‎ B.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各种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振动。‎ C.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不可看见的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各种振动。‎ D. 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各种不可看见的振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成长过程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考验。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利于挖掘我们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度的压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只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会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掌握正确应对考试压力的策略,才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 ‎2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并仔细观察漫画,简析漫画内涵,并拟标题。(5分)‎ 新闻背景:支付宝公告,将发布年度电子对账单。消息甫出,网友纷纷求饶——花钱太多,无法直面账单。‎ ‎(1)漫画内涵 ‎(2)标题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一段视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脱帽向停车礼让的司机鞠躬致谢。司机小吴把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这一幕发到了朋友圈。事后,老人表示:“我腿脚不便,过斑马线比较慢,可路过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我。我被那些司机感动了。”再度见面,小吴向老人深鞠一躬,诚恳地说:“爷爷,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这是我该做的。您这一鞠躬太重了,我真的受不起!”‎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数答案 ‎1.D 2.B 3.C 4.D 5.B ‎6.①扩大家蜂饲养规模;②加强本土野生蜜蜂的保护;③采用人工授粉;④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 ‎7. B ‎ ‎8. (1)高大壮硕的他几乎每天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出来散步巡视,坚守着战火中的校园;(2)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张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关心我们的温饱,给我们关怀;(3)无论国家民族处于何种境地,张校长和他的故事总是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 ‎ ‎9. (1)这是张伯苓演讲了半个世纪的主题,是他教育救国理想的体现;(2)这也是张伯苓和他的学生坚信“中国不亡”努力创造“另一个中国”的“南开精神”。(3)这更是南开精神对我们后人永恒不灭的激励。 ‎ ‎10.B 11.D 12.D ‎13.(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14.C ‎15.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儿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贬官,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16.羽扇纶巾樯櫓灰飞烟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7.B 18.B 19.D ‎20. 承受考试压力 则会妨碍我们正常水平的发挥 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考试压力 ‎21.(1)女子面对自己长长的网购账单惊讶不已;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享受购物便利的同时,更应量入为出、理性消费。(2)淘宝 “付翁”或某宝“付翁”等(符合漫画内涵即可)‎ ‎22.论礼让 现实中总会时常有新闻:公交车上女孩因为身体不适没给老人让座,老人便大打出手;两车因为争抢车道引发纠纷,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为广场舞大妈影响休息居民,居民释放藏獒冲散人群……我想,如果我们彼此能礼让一些,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了!我们应当在生活中处处做到相互礼让。‎ 从古至今“礼让”就不断地创造出佳话:“融四岁,能让梨。”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了;管鲍之间让利的故事也是流传千古的佳话。无疑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我们真的做到礼让了吗?‎ 在我看来,“礼让”不是一种简单的无原则的退让或者让步,它代表的是一种审慎的谦让风度,也是一种虽能却不自满的智慧。它是一种高修养的表现,它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我认为我们应当去践行礼让。‎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的确,礼让是一种应当提倡的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谨记要时刻礼让他人,那么我相信矛盾与冲突将会被扼杀。但是再来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群像,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国家无时无刻不在号召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但仍然有许多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根本视礼让为无物!其实,这些人的目光是短浅的,如果他们能做到礼让,也许他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如果我们不为了一己方便,行车是乱穿插,就不会有因此而发生的车祸;如果我们不因一己私欲,排队时乱插队,就不会有因此而发生的冲突争执;如果我们不因一己之私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就不会有如今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 那我们有应当如何去做到“礼让”呢?其实要做到礼让非常简单,在我们处事时多以礼约束自身,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做到“礼让”二字。当我们时刻把礼让放在心上,在自己的日常行事中去践行它,把它去变成一个习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体会“礼让”带给我们的好处。‎ 当然礼让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上,我们不能毫无原则地礼让。比如,倘若没有秩序与规则又如何谈礼让呢?在大街上如果红绿灯形同虚设,车况混乱不堪,加塞不断,大家互不相让,又谈何礼让呢?再比如当涉及一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时,我们就绝对没有礼让可言了,因为只有毫不退让才能保护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 礼让是国家迈向和谐的重要一步,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在该礼让时礼让一些,那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和谐更加美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