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川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长寿区川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川维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 红绿色盲 B. 21 三体综合征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猫叫综合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改变,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详解】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属基因突变造成的,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A正确;21三体综合症属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B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呈镰刀形的红细胞,C错误;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错误;故选A。‎ ‎2.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指的是控制生物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A 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此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D正确。 故选B。 ‎ ‎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来源,有利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而且是定向变异 B.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C. 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则突变为其等位隐性基因a D. 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高产量的青霉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环境决定的,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的、低频性、多害少利的; 2、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利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但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显性基因A如果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其等位隐性基因a,也可能产生其它复等位基因,C错误; D、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高产量的青霉菌,需要处理大量实验原料,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替代了原有的基因,是一种可遗传变异。‎ ‎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后,若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则基因数也增加或减少 C. 三倍体无子西瓜无法产生后代,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2、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非等位基因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基因突变后,若碱基对增添或缺失,但基因数不变,B错误; 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5.下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可以表示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四倍体西瓜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B. ②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C. ③可以表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D. ④可以表示雄性蜜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则①表示4个染色体组,②表示2个染色体组,③表示3个染色体组,④表示1个染色体组。‎ ‎【详解】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结果为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数目也加倍,而且基因至少两两相同,而图①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不能表示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的基因组成,A错误;‎ B、果蝇为二倍体生物,②可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B正确;‎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出1条第21号染色体,③可以表示其基因组成,C正确;‎ D、雄性蜜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④可以表示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D正确。‎ 故选A。‎ ‎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遗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C. 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 D.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人类疾病,环境因素会对遗传病产生影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A∥T→T∥A)。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调查某种遗传病,应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详解】A、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同时受环境影响,A正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 C、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7.我国遗传科学家参与绘制了水稻(雌雄同株植物)基因组“精细图”,为水稻基因组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水稻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那么水稻基因组计划要测定的染色体条数为( )‎ A. 25 条 B. 24 条 C. 13 条 D. 12 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一组染色体。‎ ‎【详解】水稻是二倍体,含有24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有12条染色体,同时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水稻基因组计划要研究的DNA分子为一个染色体组上的12条DNA分子。 故选D。‎ ‎8.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②④‎ B. 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③中的变异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C正确;图①属于交叉互换,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 ‎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工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经筛选一定出现人们所需要的性状 B.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原理相同 C. 单倍体育种过程常用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时,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人工诱变育种不一定出现人们所需要的性状,A错误; B、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 C、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没有种子,因此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错误;‎ D、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时,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参与,D错误。‎ 故选B。‎ ‎10. 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培育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B. 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C. 提取抗病基因导入易感病高产青蒿体细胞中,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D. 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得F1,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可以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A正确,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根据基因重组原理,可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B正确,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C正确,花药离体培养只能获得单倍体,不能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育种,意在考查对各种育种方法原理、步骤的理解。‎ ‎1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 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 通常用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限制酶处理运载体 D. DNA连接酶可将黏性末端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起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均是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而不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作用。‎ ‎【详解】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A错误;‎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B正确;‎ C、通常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C错误;D、DNA连接酶可将黏性末端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D错误。‎ ‎【点睛】与DNA相关的五种酶的比较 名称 作用部位 作用结果 限制酶 磷酸二酯键 将DNA切成两个片段 DNA连接酶 磷酸二酯键 将两个DNA片段连接为一个DNA分子 DNA聚合酶 磷酸二酯键 将单个脱氧核苷酸依次连接到单链末端 DNA (水解)酶 磷酸二酯键 将DNA片段水解为单个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将双链DNA分子局部解旋为单链,形成两条长链 ‎12.如图表示的是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型,⑥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 B. ④⑤过程的育种原理和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 ②③过程自交的目的不同,后者是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 D. 图中E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并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④⑤是单倍体育种,⑤是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⑥是诱变育种;⑦是多倍体育种。‎ ‎【详解】A、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⑥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A正确; B、④⑤过程的育种和⑦过程的育种分别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均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B正确; C、②过程是为了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表现型,③过程是为了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C正确;‎ D、E是单倍体,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其他个体的一半,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B. 若基因发生突变,则控制的性状一定改变 C.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 D. 染色体易位一般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影响较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A项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当基因发生突变后,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改变,B项错误;21三体综合征的患者体细胞中较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常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C项错误;染色体易位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对个体影响较大,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矮秆抗病水稻与抗虫棉的育种原理不同 B. 基因工程育种能够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C. 三倍体西瓜一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D. 由于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因此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矮杆抗病小麦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抗虫棉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两者原理相同,A错误;‎ 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定向改造生物性状,B正确;‎ C、三倍体西瓜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均分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正常配子,概率低,C错误;‎ D、三倍体西瓜虽然没有种子,但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其无籽性状能通过无性繁殖得到遗传,D错误。‎ 故选B ‎15.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 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 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 B、共同进化就是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不只有种间关系,B错误;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16.某地因甲虫成灾,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甲虫的数量先减少后又逐渐回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使用杀虫剂导致“耐药性”甲虫优选出来 B. 使用杀虫剂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新的物种 C. 长期使用杀虫剂,将诱导甲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D. 使用杀虫剂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详解】A、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A正确;‎ B、使用杀虫剂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但并未出现新的物种,B错误;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甲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发生在使用杀虫剂之前,C错误; D、使用杀虫剂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1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B.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 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 D.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个体寿命有限,但是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而保留,C项正确。也有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实例,例如四倍体西瓜是新物种,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 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D.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叫共同进化,黑色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A错误; B、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B错误; C、生殖隔离的产生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C正确;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C。‎ ‎19.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的红绿色盲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患者有5人,男性患者有11人,携带者有15人,则这个工厂职工中的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 A. 12% B. 5.8% C. 6% D. 3%‎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色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体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有一个色盲基因或它的等位基因,因此该群体中等位基因总数不能用人数乘以2。‎ ‎【详解】设色盲基因是b,则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有5人,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有15人,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有180人,基因型为XbY的个体有11人,基因型为XBY的个体有189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5×2+15+11)÷(200×2+200)×100%=6%。‎ ‎【点睛】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p为XA频率,q为Xa频率)‎ ‎2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果蝇种群中AA∶Aa=1∶1,该种群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基因频率不同 B. 一个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0%、10%,该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中雌雄比例为1∶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基因型频率不变 C. 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一定相同 D.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可能是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A、自交后AA:Aa=1:1,自由交配后符合遗传平衡定律,未发生进化,子一代基因频率相同,A错误;‎ B、一个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0%、10%,则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 Aa的频率=60%,a的频率=4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中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AA=60%×60%=36%、Aa=2×40%×60%=48%、aa=40%×40%=16%,可见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B错误;‎ C、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常染色体形态都相同,但性染色体形态不相同,C错误;‎ D、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都为单倍体,所以细胞的内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可能是四倍体的单倍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都为单倍体;注意性染色体X与Y的形状并不相同。‎ ‎21.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A错误;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不是使洋葱根尖解离,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未被抑制,D错误。 故选C。‎ ‎22.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 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 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 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使对方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详解】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 B、捕食者(狼)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因为奔跑速度快的个体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而奔跑速度慢的个体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 D、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D错误。 故选D。‎ ‎23. 下图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A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即使能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所以B项正确。‎ ‎2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错误;‎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的实质是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的实质是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B. 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必定是多倍体 C. 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D. 八倍体小黑麦花粉离体培育成的个体是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数的个体,单倍体不一定含有1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是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2、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多倍体。‎ ‎【详解】A、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但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没有发育成个体,仍属于细胞,A错误; B、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不一定是多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为多倍体;若该个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则为单倍体,B错误; ‎ C、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个体是单倍体,C错误; D、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八倍体小麦的配子含有4个染色体组,所以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单倍体也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26.如图为某种遗传病调查的一个家庭成员的情况,为了进一步确认5号个体致病基因的来源,对其父母进行了DNA分子检测,发现1、2号个体都不携带此致病基因。那么,5号致病基因的来源及其基因型(用B、b表示)最可能是(  )‎ A. 基因突变,Bb ‎ B. 基因重组,BB C. 染色体变异,bb D.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Bb或bb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因图示中1、2号个体不携带此致病基因,所以5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因图示中1、2号个体不携带此致病基因,所以5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假如为隐性突变,需两个基因同时突变且受精后才能发育成5,这种可能性极小,故应为显性突变的可能性最大。 故选A。‎ ‎2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 A. 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互换 C. 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D. 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均匀的移向两极,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示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图中B和b基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使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的。‎ ‎【详解】A、图示细胞中上、下两条染色体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而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它们所含的基因应该完全相同,但图中出B和b基因,因此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B和b基因的出现也可能是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形成的,B正确; C、图示细胞的细胞质的分裂方式是均等分裂,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方式是不均等分裂,C错误; D、图示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D正确。 故选C。‎ ‎28.如下图所示,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⑧是诱变育种 B. ②过程的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卵结合时期 C. ③利用的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 ②、⑤、⑦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各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⑦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A错误;‎ B、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③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利用的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连续自交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29.油菜中基因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而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研究人员拟利用高芥酸油菜品种(gg)和水稻抗病基因R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髙基因突变的频率 B. 过程②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 过程②与过程③操作顺序互换,对育种结果没有影响 D. 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高芥酸油菜品种(gg)和水稻抗病基因R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的育种过程,其中①表示人工诱导基因突变,②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基因R,③表示多代自交筛选出新品种。‎ ‎【详解】A、过程①用射线诱发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髙基因突变的频率,A正确; B、过程②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正确;‎ C、如果先多代自交筛选再导入R基因便无法得到纯合子GGRR,C错误;‎ D、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D正确。 故选C。‎ ‎30.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 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后代雌雄个体之比为2:1,因此确定该变异为X染色体上的突变,并且可能含有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因此此处只需再判断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即可。‎ ‎【详解】A、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1XdXd(野生):1XdY(野生),A错误;‎ B、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 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1XDXd(突变):1XdXd(野生):1XDY(突变):1XdY(野生),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B正确。‎ C、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野生),C错误;‎ D、 如果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X−,则杂交组合为XX−×XY,雌配子X−致死,故子代为1XX(野生):1XY(野生),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现有一野生型青蒿种群,请分析回答:‎ ‎(1)青蒿种群中花的白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白花植株抗病性弱易死亡且青蒿素含量低,则经多代培养之后,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___ ,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 ‎(2)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获得四倍体植株,低温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新物种产生的三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隔离。‎ ‎【答案】 (1). 是 (2). 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控制花色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3).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4). 不是 (5). 其杂交后代不育 (6). 突变和基因重组 (7).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判断一个物种是否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控制花色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种群发生进化。‎ ‎(2)低温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不育,因而不是同一物种。‎ ‎(3)新物种产生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产生了新物种。‎ ‎【点睛】易错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2.如图是某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某种遗传病的家系图(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 表示)。请分析回答:‎ ‎(1)Ⅲ7号个体婚前应进行____________,以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2)若Ⅱ4号个体不带有此病致病基因,Ⅲ7和Ⅲ10婚配,后代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________。‎ ‎(3)若Ⅱ3和Ⅱ4均不患红绿色盲且染色体数正常,但Ⅲ8既是红绿色盲又是克氏综合征(XXY)患者,其病因是Ⅱ代中的__________号个体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__________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 ‎(4)若要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则应尽量选取什么样的群体?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咨询 (2). 1/4 (3). 3 (4). 二 (5). 广大人群随机抽样调查 ‎【解析】‎ ‎【分析】‎ 图中Ⅱ3、Ⅱ4正常,其儿子Ⅲ8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详解】(1) 根据题干“婚前”这一限制条件,答案应为遗传咨询,以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2)若Ⅱ4号个体不带有此病致病基因,该病肯定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Ⅲ7和Ⅲ10的基因型分别是1/2 XAXa、1/2 XAXA和XAY,后代男孩患此病的几率是1/2×1/2=1/4。‎ ‎(3)若Ⅱ3和Ⅱ4均不患红绿色盲且染色体数正常,但Ⅲ8既是红绿色盲又是Klinefelter综合症(XXY)患者,说明Ⅱ3是携带者,给后代Ⅲ8提供了两个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其病因是Ⅱ代中的3号个体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 ‎(4)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位于图1中X染色体上的差别部分,若要调查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该在广大人群中随机调查,而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则针对患者家系开展。‎ ‎【点睛】易错点:调查发病率,应该在广大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针对患者家系开展。‎ ‎33.如图是以二倍体水稻(2N=24)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回答问题。‎ ‎(1)A→D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A→B育种途径中,常采用___________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 ‎(2)如果要培育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个体,则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图中所示育种途径中,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4)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花药离体培养 (3). A→D (4). E (5). 陆地水稻与海岛水稻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D为杂交育种,ABC为单倍体育种,E为诱变育种,F为多倍体育种。 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1)A→D中先杂交,再自交然后选种,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A→B育种途径中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过程中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 (2)如果优良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因此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杂交育种直接从F2中选取,即A→D。 (3)图中所示育种途径中,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即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是E诱变育种。‎ ‎(4)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说明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点睛】易错点: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各物种中普遍存在,但具有少利多害性,故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4.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种植同一玉米品种的甲、乙两个相邻地块中,与乙地块的玉米植株相比,甲地块的玉米植株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甲、乙两地块的水、肥等环境因素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甲地块玉米喷洒BEM(一种发酵产品)所致。该小组成员认为此变异可能由以下三种情况引起:①BEM诱发了玉米基因(显性)突变;②BEM仅仅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③BEM诱导了玉米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判断这些假设的合理性,小组成员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并确定了实验探究方案,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小组成员认为假设①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成员认为假设②可以成立,因为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判定该假设是否正确,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认为假设③也可以成立,因为多倍体植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为判定该假设是否正确,可用两种简单的方法鉴定:‎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杂交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喷洒BEM后,所有玉米不会发生同样的变异 (2). 让甲地块玉米自交得到F1,种植F1后不喷洒BEM,观察并记录F1植株的性状 (3). 茎秆粗壮、叶片和果实较大 (4). 镜检法,取茎尖等分生组织制成装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 (5). 让甲、乙两地块玉米杂交得到F1,判断F1是否高度不育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①BEM诱发了玉米基因突变(显性突变),将甲地玉米的种子再种植下去,观察子代玉米是否“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 ②BEM仅仅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可将甲地产生的玉米种子再在甲地种植,但是不喷洒BEM,然后观察玉米的表现型,如果不出现“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说明观点正确; ③BEM诱发了玉米染色体数目加倍,可采用染色体观察法,即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 ‎【详解】(1)假设①(BEM诱发了玉米基因突变)不成立,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喷洒BEM后,所有玉米不会发生同样的变异,因此不可能出现普遍优良性状。‎ ‎(2)假设②(BEM仅仅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成立,因为生物的形状是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结果,为确定该假设是否正确,简单的方法是将甲地产生的玉米种子再在甲地种植,让其自交得到F1,种植F1后不喷洒BEM,观察并记录F1植株的性状,如果不出现“茎秆粗壮,叶片肥厚且颜色浓绿有光泽”,说明观点正确。‎ ‎(3)假设③(BEM诱发了玉米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以成立,因为多倍体植株具有茎杆粗壮,叶片和果实都比较大的特点。 为确定该假设是否正确,可用两种简单的方法鉴定: 方法一:镜检法,取茎尖等分生组织制成装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如果加倍,则观点正确; 方法二:杂交法,让甲、乙两地块玉米杂交得到F1,判断F1是否高度不育,如果不可育,则观点正确。‎ ‎【点睛】易错点: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由此所得的品种不可能出现普遍优良性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