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9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通用版专题8文化发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件(94张)
模块三 专题八 文化发展 第 12 课时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考点一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 横向 )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纵向 ) 栏目索引 热点聚焦 考点三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 实质 ) 考点一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 横向 ) 考点整合 思维线索 态度 —— 原则 —— 途径 —— 手段 —— 任务 1.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态度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手段 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要求 ①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充分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 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 既要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 “ 封闭主义 ” ,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 “ 民族虚无主义 ” 1. 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 (1) 文化的交流、传播,可以是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中华文化内部各区域文化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 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3) 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内部的交流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跨点整合 2. 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 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3)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 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 “ 封闭主义 ” 和 “ 民族虚无主义 ” 等错误倾向。 (5) 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6) 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1. 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 ) (2014· 福建高考, 29A) 提示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 1 2 3 4 5 答案 提示 误点诊断 6 2.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 (2015· 江苏高考, 21 ④ ) 提示 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会逐渐趋同。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3. 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创新的成功案例。 ( ) (2016· 北京高考, 24 ① ) × 答案 1 2 3 4 5 6 提示 广告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 提示 4. 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 ) (2014· 江苏高考, 24C) 提示 不同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5. 古琴音乐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 ) (2015· 重庆高考, 12 ① ) 提示 古琴音乐具有世界性,不是因其古老性,而是因其民族性。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6.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 ) 提示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题型一 选择题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考查 典例 1 著名文学大师钱钟书博学多识、学贯中西。他说: “ 中国诗里有 ‘ 西洋的 ’ 品质,西洋诗也有所谓 ‘ 中国的 ’ 成分。我们这儿是零碎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 ……” 材料说明 ① 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 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 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 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题型预测 解析 “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 体现了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①④ 正确; ② 选项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与题意不符,不选; ③ 选项强调文化的民族特色,但材料强调了文化交流。 预测 1 一些外国影片多次在我国创造高票房收入,但我国影片却还没有真正走出去。一位电影工作者指出: “ 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讲中国故事,但要在别人的市场上、别人的影院里被真正接受,仅有自信是不够的。 ” 这说明中国电影要把中国故事讲出国门,需要 ① 把握外国观众心理,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传递给他们价值观 ② 加强中外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差异 ③ 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又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④ 借鉴外国先进的电影技术,把电影技术的创新作为突破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中国电影要把中国故事讲出国门,仅有自信是不够的,需要认识到文化是世界的,需要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又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差异, ②③ 两项符合题意; 国产影片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失去本色, ① 项观点错误; 技术是载体,让世界各国接受中国文化,需要从内容上入手,从文化的共性入手, ④ 项不符合题意。 题型二 选择题对文化交流的考查 典例 2 (2018· 全国 Ⅰ )2018 年 2 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 “ 中为洋用 ” 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 “ 春节 ”“ 气功 ” 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 “ 高铁 ”“ 支付宝 ”“ 网购 ” 等新兴词汇、 “ 中国梦 ”“ 一带一路 ” 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 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 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 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③ 对:中国话语在海外认知度提高,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新时代新兴词汇、政治词汇,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 对: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话语在海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 ① 错: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其本身的内容,而不只是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 错:中国话语在海外认知度提高,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新时代政治词汇。 解析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 是错误的;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 是错误的。 预测 2 中国国画以意境见长,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自 “ 六朝 ” 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受西方油画的影响更大于受印度绘画的影响。但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没有因此茫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 ① 文化交流要善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②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 文化要以创新为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答案 解析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纵向 ) 思维线索 文化继承 —— 文化发展 ——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考点整合 主体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态度 ① 继承: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 “ 移风易俗 ” ,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态度 ③ 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2.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文化继承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文化发展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 图示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跨点整合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交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 (2015· 江苏高考, 15 ② ) 提示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1 2 3 4 5 答案 提示 误点诊断 6 2.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 (2016· 天津高考, 10 ④ ) 提示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3.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 ) (2015· 北京高考, 26B) × 答案 1 2 3 4 5 6 提示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提示 4.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 ) (2016· 天津高考, 11A) 提示 科技影响文化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5.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 (2015· 江苏高考, 20A) 提示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 ) (2018· 江苏, 22B) 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题型一 选择题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考查 典例 1 (2017· 全国 Ⅱ )2016 年 9 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①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 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 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 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题型预测 解析 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① 当选; 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 ② 错误; ③ 表述绝对; 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④ 当选,答案为 B 。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特征不会因时而变,因此 ① 正确, ② 错误; 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否则起阻碍作用,因此 ④ 错误,排除; ③ 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预测 1 “ 孝 ”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的 “ 孝 ” ,则是晚辈在平等的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说明 ①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 ③ 文化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④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答案 解析 题型二 选择题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考查 典例 2 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地方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中国面孔》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历史、语言的热潮,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这启示我们 ①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 现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 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④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① 错误,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中华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可表明现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 ② 符合题意; ③ 与题干主旨不符;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说明传统文化因不断创新而焕发生机与活力,故 ④ 符合题意。 预测 2 “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 ” 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 教育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②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 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④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书法进课堂,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①② 符合题意;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 是错误的; ④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题型三 主观题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综合考查 典例 3 (2016· 全国丙卷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20 世纪 60 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 —— 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 “ 523 项目 ” ,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 个省市、 30 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 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 解题思路 ] 获取信息 设问信息 知识范围: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措施类题目 材料信息 从 《 肘后备急方 》 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调用知识 立足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整理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 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 ) [ 答题模板 ] 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1)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 “ 守旧主义 ”“ 封闭主义 ”“ 历史虚无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 ” 倾向。 (4)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5) 发挥教育、科技、大众传媒等的作用,推动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播。 预测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与现实如何互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如何融合,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怎样同步?黄山市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答案。 黄山市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的修复,既很好地保护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州四雕、楹联匾额等一系列代表性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使古村落形成 “ 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 ” 的风景线。 该市倡导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推动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从徽墨到歙砚,从徽菜到徽戏,从砖雕到木雕,让人们能够找到与过去关联的器物、味道和情感,全方位激活徽州文化、唤醒乡愁。 根据本地文化特色和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小镇。大力发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等历史经典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带动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摄影写生、健身养生、户外运动等新型产业。 2017 年,仅旅游业接待游客近 5 800 万人次,总收入突破 506 亿元。 黄山市找到了 “ 徽文化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子,真正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做法为什么能够使 “ 传统文化活起来 ” 。 答案 答案 ① 黄山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继承下来。 ② 由静态保护到活态利用,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使之更具生命力。 ③ 根据本地文化特色和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在实现产业兴旺的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说明各地应如何借鉴该市打造特色小镇、实现产业兴旺的经验。 答案 答案 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各地应总结黄山市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这就是发展经济必须根据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打造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② 要正确地应用黄山经验,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要将黄山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找到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3) 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请就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各提一条建议。要求:措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每条限 15 个字以内。 答案 答案 保护建议: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完善保护设施等。 利用建议:如加大对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利用文化遗产打造当地文化旅游品牌等。 考点三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 实质 ) 考点整合 思维线索 文化创新的原因 —— 途径 —— 主体 —— 错误倾向 1. 文化创新的原因 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 ( 意义 ) ①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时代要求 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 文化创新的途径 3. 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所以文化创造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所讲创新的区别 (1) 文化生活侧重于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途径、意义,文化创新的源泉、根本动力、根本途径和根本目的都是社会实践。 (2) 生活与哲学侧重于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从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角度,强调要树立创新意识、认识创新的意义,所讲的是创新的一般性,不具体涉及文化创新。 跨点整合 1. 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 (2016· 北京高考, 24 ④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1 2 3 4 5 答案 提示 误点诊断 6 2.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 ) (2017· 北京高考, 24 ② ) 提示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3.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 ) (2014· 天津高考, 10 ④ ) × 答案 提示 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提示 1 2 3 4 5 6 4. 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 ) (2015· 山东高考, 30 ③ ) 提示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不是说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因为外国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吸收有益成果。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5. 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 ) (2016· 全国甲卷, 19 ② ) 提示 现代流行艺术能够融入传统艺术之中,但是不能说取代。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6. 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 ) (2018· 北京, 26B)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答案 提示 1 2 3 4 5 6 题型一 选择题对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的考查 典例 1 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是全国首个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它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入驻企业从 2013 年 8 月的 200 多户增至 2018 年 8 月的 1 300 多户,营业收入翻了近三番,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这表明 ① 文化创意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②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④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答案 题型预测 解析 解析 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②④ 符合题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① 说法错误; 材料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能够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③ 说法错误。 预测 1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 “ 红色的嫩芽 ” ,是活跃在农村牧区的文艺团队。近年来,他们除了对传统的短调民歌、呼麦、马头琴做了非常好的传承,还创新出现代乐队组合的呼麦表演形式。既有传统文化源头,又符合当代潮流的形式,常常博得中老年农牧民和 “ 80 后 ”“ 90 后 ” 年轻人的共同喜爱。这说明 ① 应该积极支持和发展大众文化,满足多样化需求 ② 文化发展,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 ③ 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④ 融合现代流行文化是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① 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融合现代流行文化不是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④ 说法错误。 题型二 选择题对文化创新途径的考查 典例 2 (2018· 全国 Ⅲ )2018 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 “ 和诗以歌 ” ,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 …… 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 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 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 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 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② 对:《经典咏流传》形式新颖,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推陈出新。 ③ 对:《经典咏流传》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表明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① 错: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 错: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以文化继承为前提,而不是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 预测 2 和诗以歌,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传统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带领观众在咏唱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即便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该节目的热播反映出 ① 和诗以歌,咏唱经典,是传承经典诗词的最佳形式 ② 咏唱经典可以唤醒民族文化基因,契合人们的精神需求 ③ 为经典注入时代内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④ 经典诗词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① 中最佳形式说法不对;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④ 说法错误。 解析 题型三 主观题对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典例 3 “ 把古诗文给唱出来 ”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 “ 和诗以歌 ” 的形式演绎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共同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节目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使得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照亮未来;选择有关 “ 惜时 ”“ 励志 ”“ 亲情友情 ”“ 家国 ” 等主题的诗词,具有普世情感;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 “ 1 + 4 ” 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 4 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 [ 解题思路 ] 获取信息 设问信息 知识范围: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说明 《 经典咏流传 》 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说明类题目 材料信息 用 “ 和诗以歌 ” 的形式演绎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在传播形式上,打造出 “ 1 + 4 ” 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 调用知识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 整理答案 (1) 挖掘经典诗词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内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2) 立足社会实践,让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入现代元素,赋予经典诗词新的生命力 (3) 选择具有普世情感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将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相融合,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节目走进公众视野 [ 答题模板 ]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 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3) 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5) 克服错误倾向:反对 “ 守旧主义 ” 和 “ 封闭主义 ” 以及 “ 民族虚无主义 ” 和 “ 历史虚无主义 ” 倾向。 (6) 内容形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 预测 3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 63 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 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技术外援、没有先进的研究平台,王泽山就开始带领团队开始实验并构建火炸药基础原理和理论体系,他们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的火药火器技术方面的书籍,为火炸药的应用打开了一片天地。同时,王泽山及团队参阅大量国际前沿技术,但王泽山对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更不能简单地仿制甚至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 ” 因为工作需要,王泽山每次都亲临实验场,身先士卒奋战在实验第一线。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王泽山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后来,他又发明了低温度感应技术,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 2016 年,终于获得成功。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王泽山也因此成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 “ 三冠王 ”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关知识,分析王泽山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1)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王泽山每次都亲临实验场,身先士卒奋战在实验第一线。 (2)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的书籍,为火炸药的应用打开了一片天地。 (3)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参阅国际前沿技术,从中汲取有益经验。 (4)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 “ 民族虚无主义 ” 和 “ 历史虚无主义 ” 的错误倾向。避免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更不能简单地仿制甚至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东西。 答案 热点聚焦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和《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类节目,如 “ 缕缕清风,拂过我们希望亲近文化的心 ” 。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中国诗词大会》以比赛的方式调动现场及其线下观众的积极性,并配以专家点评,既培养了我们爱好诗词的兴趣,又深入了解了诗词内涵; “ 让文物活起来 ” ,《国家宝藏》 传承传统文化 坚守文化本根 背景材料 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 “ 诗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 ” ,《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唱出新时代最强音,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归结起来就是 “ 扬弃、创新 ” 。扬弃,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优质基因。创新,就是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成为现代 “ 活水 ” ,为发展所用。 1.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使传统文化 “ 活起来 ” 的意义。 (1)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素养,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2) 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有利于借助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播。 命题视角 (4)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 “ 活起来 ” 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 能发掘文物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公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展示优秀诗词文化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3) 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赋予诗词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5)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借助舞台视觉语言、主流媒体和微信等,让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3. 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人们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不能照搬套用。 (2) 人们要坚持革命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3) 人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不能盲目崇拜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 (4) 人们要勇于创新,注重寻找新思路,研究新问题,开拓新境界,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品读经典所传递的时代价值。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品读经典要扎根于人民生活,服务于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在群众实践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品读经典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 (3)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品读经典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社会和谐。 1. 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 “ 和诗以歌 ” 、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创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节目启用融媒体分享通道,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师坐镇点评,让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在当下产生共鸣、再次流行。《经典咏流传》的走红,说明 ① 引入流行元素,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就能完美结合 ②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要善于挖掘和传播传统经典的文化价值 ④ 传统经典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答案 热点押题 解析 大众传媒为文化的即时传播与创新提供了条件,但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之源, ① 是错误的; ④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 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创新相结合,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掀起了全民 “ 诗词热 ”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引起巨大反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 大众传媒为文化的即时传播与创新提供了不竭之源 ② 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才能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 ③ 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同和传承 ④ 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便具有生机与活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不体现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① 项与题意不符; ④ 项不是该节目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3. 央视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一改以往文博类节目沉闷、古板的风格,通过运用巨幅屏幕、 全息影像等 “ 高大上 ” 的技术,邀请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与讲解员,使那些 “ 养在深宫人未识 ” 的文物 “ 活 ” 了起来,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该节目如此受欢迎,是因为 ① 优秀文化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 ③ 依托现代传媒技术增加了文物的魅力 ④ 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 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 年 2 月 16 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 “ 和诗以歌 ” 的艺术形式,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网上好评如潮! 网评一 诗言志,歌咏言。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的内涵从未改变。如何让经典流行?这个节目在诗词与音乐之间找到了答案。 孤独了 300 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 网评二 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伟大。 (1)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释网评一中所说的 “ 答案 ” 。 答案 答案 ①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经典诗词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内涵经得起时代发展的考验,得以流传至今,能引起人的共鸣。 ② 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节目用现代音乐、流行唱法演绎经典诗词,并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播,实现了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经典得以流行。 ③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经典的诗词通过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经典的可以流行,传统的也可以时尚。 (2) 结合你对小诗《苔》的理解,请从价值观的角度,说明普通人何以伟大? 答案 答案 ① 苔,虽 “ 白日不到 ” , “ 花如米小 ” ,也不甘平庸,尽情绽放。作为普通人,主客观条件往往都不优越,但要不负青春,积极向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 ②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作为普通人,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客观条件有限,但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条件,并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③ 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作为普通人,我们的主观条件也不优越,但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成就伟大。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虽然我们平凡,只要我们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尽己所能,也能在平凡的事业中成就伟大。 (3) 在传承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校应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请你写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答案 答案 示例: ① 开展经典晨读或夜读。 ②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