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案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学案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主旨内容的评价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试作赏析。‎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 ‎③赏析两首诗中不同人生感悟的差异。‎ 思想情感的评价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①这首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②关于诗歌前人有如此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高考诗歌关于“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是从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情感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细究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发现,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多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旨内容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 答题思路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 面:①有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③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 答题模板 ‎1.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 ‎3.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两诗中画线句子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根据[满分导学]中[答题模板]的提示,首先经过初步读诗,我们确定两诗的题材为咏史诗和即景抒情诗,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或观点,不能孤立地就句析句,而要把诗句置于全诗中,联系相关语境全面分析。第一首,先写魏武的文治武功,然后写其后“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感叹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第二首,先写春江月夜美景,再发时间永恒之问,最后以议论抒情,“人生代代无穷已”,发人类绵续永存之感慨,“江月年年望相似”,抒宇宙永恒之感叹,两者对举,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意】 《邺都引》:你看那魏武帝曹操艰难创业争夺天命,奋起与群雄驰骋中原争夺天下。白天率领将士攻破敌人坚固的营阵,晚上与文人雅士赋写出华丽的篇章。邺都城池繁华宏大,曲折环绕,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曹操昔日所建城郭如今已成废墟,一代代人事改变了,只有西园的明月尚在。邺城旁的高墓大坟多是那时的王公贵臣的,而魏武帝时代的众多姬妾、歌伎,如今都化作了尘土。尝试着登上铜雀台当年大兴歌舞之处,如今也只有凄冷的秋风使人发愁。‎ ‎《春江花月夜》节选: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江边上什么人最早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人间?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一直不断地送走流水。‎ ‎1.(2016·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 江 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腌菜和盐,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首起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词句写金兵进犯、连年侵扰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对敌人的恨,对朝廷不抵抗的怨。做题时还要考虑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上阕作者情绪已经明确,下阕由对家国的愁,转向写个人无处寄身之苦。抓住题干的“哪些情感”,多角度考虑。‎ ‎【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2)①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诗意】 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几乎要结冰。岁月逝去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惊恐。  何处是我终老之地?我的缘分大概应在吴兴之地吧!但离去后,与这里的老朋友也会互生想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2.(2016·四川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很有才华,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作答时先翻译首联意思,再从艺术技巧和写作内容考虑,律诗四联章法是“起”“承”“转”“合”,起句一般扣题来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先注意首联的“怜”,是同情的意思,‎ 含着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之情;诗的尾联有自责之意。同时,注意体会诗中颔联、尾联典故的含义。‎ ‎【答案】 (1)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诗意】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居京城,金钱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新添白发。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深知你有祢衡之才我却无法推荐,惭愧我空为一名献纳之臣。‎ ‎3.(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 ①鸂鶒: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解析】 (1)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喜爱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描述景象时注意抓住种种意象,并归纳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翻译这句话,再体会其中的复杂情绪,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 ‎【答案】 (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 ‎(2)“足”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诗意】 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似日日捧出千斛明球。  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是满足?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4.(2016·山东重点中学第二次调研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 杨 子 李白①‎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②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①作者一说为岑参。②“杨叶”一作“杨柳”。‎ ‎(1)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 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衬托)等手法,“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2)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诗人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诗意】 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我却在这美好的春景中送别友人。把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目送友人归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 ‎5.(2015·东北三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诗歌的三、四句意境凄清,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观全诗,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状写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近 乡情更怯,离家越来越近了,可作者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 ‎【答案】 (1)“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之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 ‎【诗意】 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清晨,我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看到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我正逆水行舟,匆忙归乡,心潮很不平静。近乡情更怯,远望着家乡的方向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可我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百余里的路,因为我忧愁千端反而觉得漫长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