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易错点1 不能全面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读《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图表》,导致图中B段情形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错解】B 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在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纽约股价的狂跌。对此理解不清,即容易错选B项。 【正解】A 【解题思路】如图所示,B段处于1930年左右,这时正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工厂倒闭导致工人失业,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导致这次经济危机和失业率增加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只是加剧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是失业率增长的直接原因,C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之前,政府还未大力干预经济,D项错误。+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爆发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5.影响 (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另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战。处于不利地位的德、日等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扩张,使世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即时巩固 下表呈现的状况反映了 A.大萧条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B.世界各国已走出大危机泥潭 C.经济领域形成两极对峙局面 D.苏联工业日益脱离世界市场 【答案】A 易错点2 不能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GNP总量(10亿美元) GNP增长率% 失业率% 1930 90.4 —12.3 8.7 1933 55.6 —4.1 24.9 1935 72.2 10.9 20.1 1938 84.7 —6.3 19.0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罗斯福新政以及对表格材料的分析理解不到位。本题比较简单,解答本题,应对应选项,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逐项分析。只要分析全面,就不会出现错选。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1935年到1938年失业率在下降,“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35年到1938年GNP总量在增加,增长率却在下降,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失业率一直很高,可见新政的效果不明显,故C项正确;1933年到1935年GNP总量上升,失业率下降,“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步”说法错误,排除D项。 易错点击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新理论: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新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4)新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 2.影响 (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4)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时巩固 埃里克·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即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A.增发钞票,成立联邦银行加强对银行的管理,稳定金融秩序 B.政府实行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D.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A项主要是稳定金融,与“普通人”不符,排除A项;“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涉及每一个普通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可以增强人的安全感,故B项正确;C主要涉及劳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主要是解决失业问题,不够全面,排除。 【答案】B 易错点3 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全面 读下图,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反映了 A.企业利润受到国家政策影响 B.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福利政策无关 C.企业税收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D.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渐趋激化 【正解】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最高,这和当时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关,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胡佛总统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不断恶化,所以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最低,其后实施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危机,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逐步提高,二战后,随着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又有所变化,这说明企业利润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政府福利有一部分资金是来源于企业的税收,所以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福利政策有关,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税收成本呈现上升趋势,故C项错误;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渐趋缓和,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4)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2.影响因素 (1)根本原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 (2)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3.认识 (1)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为克服危机,缓和矛盾而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2)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较量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好的经验。 即时巩固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答案】C 易错点4 对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策认识不清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错解】A、B或C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结合图示可知A理论是指工业革命时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理论是指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排除A;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出现略晚于罗斯福新政,排除C;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后,国家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自由主义理论复苏,故D正确。 易错点击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即时巩固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抛弃“共识政治”,她按照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样的改革 A.壮大了“知识经济” B.削弱了“混合经济” 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 D.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体现了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滞胀,撒切尔夫人逐渐削弱了“混合经济”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据材料“削减福利开支”可知是降低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减少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凯恩斯主义效果在减弱,故D项错误。 【答案】B 【记忆点一】全面理解胡佛的政策 1.概况 (1)前期: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经济方案,还采用“自愿原则”对付危机,在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这种自由放任政策结果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 (2)后期: 为了赢得选举,胡佛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他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 2.结果:胡佛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已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对于减轻危机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是他依然是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式。这种杯水车薪的措施,根本无法阻止形势的恶化,危机仍在发展,民众苦不堪言。 3.失败原因 (1)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但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内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长期处于混乱、失衡的状况,从而无法摆脱危机。 (2)胡佛在三十年代大危机期间屡次否认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自身,而把危机说成是由于外部原因所致。如果认为危机的根源不在美国国内,胡佛也就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大的行动来改善和修补美国本身的经济制度,也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含有大变革意义的反危机措施;即使迫于恶劣的经济形势而采取了某些措施,也不可能真正治愈或战胜这场危机。这也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之所以不疼不痒、缩手缩脚,以致最终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记忆点二】罗斯福新政内容 1.一个理念: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快摆脱危机。 2.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 (2)第二阶段:1936—1939年,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3.三个方面(3R) (1)救济(Relief):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2)复兴(Recovery):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3)改革(Reform):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4.五个项目 项目 结果与影响 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政策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推行社会福利 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强化社会立法 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记忆点三】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及成功的原因 1.“新”的表现 (1)新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新政成功的原因 (1)新政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始终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常常导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罗斯福新政反映了这种要求。 (2)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给予了罗斯福政府足够的财政支持,如给农民发放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4)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5)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为新政做了理论上的论证。 【记忆点四】多元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中的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反映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借鉴,这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记忆点五】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1.“自由放任”政策:从20世纪初到罗斯福新政前夕,美国一直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主要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管理经济。 2.凯恩斯主义: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实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小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4.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下图是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单位:%)示意图。据此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 B.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 C.经济危机前物价指数运行基本平稳 D.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929—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走低,且处于负值,表明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A项正确。从图示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工业生产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B项错误。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经济大危机前后,物价指数由正值变为负值,且整体走低,C项错误。一战期间的工业生产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存在较大起伏,说明经济发展中已潜伏着危机,D项错误。 2.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材料表明胡佛 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 B.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 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 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答案】B 3.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期间《华盛顿邮报》刊载的一幅漫画。作者旨在 A.赞扬罗斯福保护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主张 B.嘲讽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的理念 C.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的意图 【答案】B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手扶一位行动不便且手拄拐杖的农民,该农民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罗斯福却主张恢复他的购买力,据此可知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故A、C两项错误;漫画意在否定罗斯福调整农业的政策,认为扶持几乎不能自理的农民恢复购买力是不现实的,故B项正确;罗斯福调整农业的政策,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并不相同,故D项错误。 4.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时所设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的海报。海报中间的WORK PROGRAM意为“工作计划(或程序)”。据此海报中的信息可知,此机构旨在 A.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C.推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5.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B.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C.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D.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故C项正确;A属于金融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属于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属于复兴工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6.阅读分析下图,判断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美国 A.通货膨胀率 B.经济增长率 C.财政赤字率 D.失业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依据图表信息及所学可知,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和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30年代之初美国出现了失业率的激增和居高不下,1933年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调整工农业生产和实行“以工代赈”措施,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尽管受1937年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失业率有所波动但整体大幅度下降,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为降到最低,故选D。经济危机爆发后,工农业产品滞销,物价暴跌而非通胀上扬,故A项错误;B、C项应与图表曲线相反,故排除。 7.有学者提出:“据美国最近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此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胡佛政府反危机举措失败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答案】D 8.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a—b阶段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瓦解的影响,美国经济下滑明显 B.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C.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曲线图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远未崩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c阶段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表述中“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80年代得益于减少国家干预,发挥市场作用,90年代更多的得益于新经济的发展,D项表述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 9.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倡导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B.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重视 C.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D.迎合法制化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可知,哈耶克不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之后各国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相符,故B项正确,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哈耶克论述的是经济体制,与世界贸易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 10.下面图表是20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家庭税前税后的收入表 这种情况 A.使英国贫富差距变得极为微小 B.导致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有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 D.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答案】D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努松著《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l00 材料三 袁志刚在《从里根新政看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指出:如果我们讨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则不得不提到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里根新政。因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新经济正是里根新政在九十年代经济政策上的延续和私人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需求管理,美国经济拥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并随时遭受其看似合理的管制和调控。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经济表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尽管如此,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在当前的危机下,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其“经济复兴”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经济思想中政府作用的主要差异;概括它们对不同时期的英国发展分别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归纳里根经济改革的背景;并分别分析指出里根政府与罗斯福政府在解决经济危机策略上的发展性变化。 【答案】(1)主要差异: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影响:重商主义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但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却无助于缓解经济危机。 (2)经济结构特点:在国家对国民经济干预之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原因:摆脱经济困难;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或受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 (3)背景:经济“滞胀”日益严重,美国再度面临经济困境,罗斯福新政式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新问题。 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控制商品的生产;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里根新政: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降低通货膨胀;减税及改革不利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据材料一中的“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可知重商主义思想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据表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可得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第二小问,应从经济发展、经济理论以及科技革命的进行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可归纳出经济“滞胀”日益严重,美国再度面临经济困境,罗斯福新政式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新问题;第二小问,根据罗斯福新政和里根新政的措施内容及特点进行归纳即可。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政治家,都在颂扬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新政。大量事实证明,大萧条时期的政府政策延缓了经济的复苏,甚至对当今的美国仍有负面影响。1932年当选总统的罗斯福,在执政期间遭遇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罗斯福实施新政八年以后,大萧条仍在持续。在罗斯福头两个任期里,平均失业率都高于12%。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人几乎下降了三分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股市还没有从l929年10月的那个黑色星期四完全恢复过来。新政并未实现其初衷:结束大萧条,它失败了。正如美国现代保守派运动之父威廉·F.小巴克利所说,罗斯福的经济政策对美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摘编自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点:罗斯福新政是成功的,值得颂扬。 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胡佛政府政策的失败,证明自由放任政策和市场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遏制了美国经济的继续恶化,促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其社会保障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影响了以后的福利国家模式;他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对战后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所以,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以及二战后的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观点,如罗斯福新政是成功的,值得颂扬;或者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是失败的,甚至对以后的美国有长期的负面影响。然后结合观点进行论证,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