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5-2新时代的劳动者 教案
《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设计 正定县第三中学 政治组 袁萌萌 一、设计思想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节课教学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而设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突出“生活逻辑”的体现和操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设有利条件,充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在合作互助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讲述了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和就业,二是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课标》内容: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推动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了解了上一框题《公司的经营》后,学生有必要对财富的创造人——劳动者加以了解,只有了解了劳动者的就业情况和合法权益,才能更全面的掌握公司的经营。因此本框题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第二单元最后的综合探究活动内容为《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只有掌握了本框题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参与活动,所以本框题又是后面活动课的理论铺垫。 政治必修模块Ⅰ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讲述消费—生产—交换—分配四个环节,而就业是生产环节的落脚点。特别是劳动者如何就业、创业,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这些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就业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所以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就业常识,提高将来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因此本框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对社会热点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容忽视的是高中生主动接触社会少,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不广,因此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容易停留在表面。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能更好的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劳动、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理解正确就业择业观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应如何就业、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结合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解决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分析劳动者的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对情景问题的讨论、发言和倾听中,使学生在归纳、演绎思维得到深刻训练的同时,学会建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方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依据:这是今天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每一个劳动者都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只有掌握了什么是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才能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到各种因素,使学生懂得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该如何应对,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依据:由于高一学生社会阅历尚浅,还没接触过社会,更没直接参与过社会劳动,所以有关违反《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行为,学生很少接触到,没有直接的亲身体验,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则更为陌生和抽象。因此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框题内容采取如下教学策略:情景导引(以案例、表格、图片的形式导入)——活动探究(提出问题—师生、生生交流)——知识建构(得出结论)。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开展讨论、探究等活动以获取知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小组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 2)、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讨论,然后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 3)、分析归纳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对问题展开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之后还需要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讨论成果。 七、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目前国家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师上课则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就业招聘会的图片、一些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按照政治课堂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那就是“情景导引、活动探究、知识建构”来组织教学,用一个大学毕业生小李在求职中经历的几个环节来贯穿整个课堂。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材处理上有增有减。教材开始讲到了劳动的含义、劳动的意义、就业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学生早有接触,所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自学掌握,课堂上不作讲解。 为了使教材内容更为充实,特增加了三名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向劳模学习的情感教育,使教材内容得到一定的升华。 1、情境导引(8分钟) 学生活动:在小李求职的第一阶段——“苦苦找寻”阶段中,让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分析解读有关数据,全面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 教师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就业形势,教师提供以下资料:首先提供4幅图片,展现招聘现场“人山人海”的火爆场面;接下来提供三组数据,一为国家公务员招考情况、二为我国技术工人的技术构成与文化构成情况、三为人才缺口与热门专业预测,指导学生理性分析数据所反映的现象。 设计意图:这个情境导入,首先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将以小李的求职历程为线索,探讨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因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也有极高的兴趣,所以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设计中,主要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认知过程,图片是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就业形势,而前2组数据的呈现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第3组数据说明了我国就业空间比较大,让学生明白现在缺的主要不是岗位而是人才,激励学生提升自己,为就业做好准备。从而引导学生辩证的、全面的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20分钟) 探究一: 学生活动:此时小李的求职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高不成低不就,苦寻无果阶段。学生结合案例和生活实际讨论:从小李艰辛的求职过程中,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就业问题? 教师活动:为了使学生有效的展开讨论,教师做适当的铺垫。首先将小李的两次求职经历介绍给学生,一次是要他当建筑工人他不去;第二次是电脑公司以缺乏工作经历而拒绝了他。这时让学生集思广益,帮他寻求一种好的方法加以解决。 由于担心学生的讨论仅仅局限于案例本身,所以还需展现三位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打开视野,三位劳动者分别是下岗再就业工人白加宁、大学生擦鞋匠罗福欢、吊车司机许振超。 基于两重铺垫,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每小组各推选一名组织者、一名记录人、一名发言人。发言人需要把小组意见形成完整的讲稿,以便进行全班交流。 探究二: 学生活动:小李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苦恼” 。他的一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学生思考:小李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怎样解决? 教师活动:将“小李的苦恼”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和平时生活实际展开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针对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后构建新的知识。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文字上不难理解,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为了使学生能将知识内化为行为,特准备了三名劳动者的成功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劳模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小组讨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 关于如何解决侵权事件,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所以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劳动者有哪些权益。同时也因为学生在初中曾接触过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关知识,所以可以大胆的让学生充分调动以前原有的知识,展开自主探究。这样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建构(1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探究一、探究二的讨论结果提炼成具体的知识,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建构新课的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建构知识体系。 总结语——就业=技能+技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主动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络,主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4、作业布置(2分钟) 九、板书设计 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所以板书设计比较简单,就把主干知识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在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发言,以副板书的形式加以记录,有助于最后的分析、整理、归纳。 内容 新时代的劳动者 我国的就业形势 依法维权 劳动和就业 途径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十、作业设计 请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面试的内容,为后面的活动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旨在通过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探究教学是政治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探究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让探究活动更有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更多,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探究的实效,是上课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些尝试与摸索,我对探究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 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决定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要尽量做到三个字——新、紧、活。“新”即内容尽量新,最好选择一些刚刚发生的事件,或者是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样可以将时政教育很好的融入政治课堂教学。“紧”即所选案例必须紧扣课题,与要讲述的课题内容或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活”即选用案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本节课主要讲述有关就业的知识,所以采用的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求职历程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案例中所出现的都是最新的就业数据统计结果,还包括一些新出台的就业政策,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而且关于就业这个话题学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有利于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2、 设问技巧 案例的呈现实际上是情境创设的前奏,而问题的提出是创设情境的核心要素。提问的角度、深度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在设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性。思考性是提问的价值所在。要让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本节课让学生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从小李艰辛的求职过程中,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就业问题?”,二是“小李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探究;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思考性,需要学生经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开展探究,要使探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 1、 教师引导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领路人、中介人的角色,具体的探究过程要靠学生一步步来完成。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所需的探究资料、设计好问题、创设好情境,为学生“铺路”;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探究、如何安排探究时间、如何形成组内意见,为学生“引路”;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全班交流,为学生“开路”。总结起来,教师只不过是学生与开展有效探究之间的一座“桥梁”。 4、组织探究 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每小组各推选一名组织者、一名记录人、一名发言人。组织者负责掌握整个讨论的进程,记录人需要及时记录、整理本组成员的发言要点,发言人需要把小组各成员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讲稿,以便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还要使其他学生学会倾听、评价别人的观点,这样不仅形成了形式的互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思维的互动。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我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形式展开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适当点评 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学生看成是探究后的“回报”,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因而教师的评价应该是积极的,以肯定为主的正面评价。探究活动不单单注重最终的结果,更应该注重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和能力的提高予以充分的肯定。 本节课 在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中完成问题的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课堂预设少了,生成多了。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要使探究有广度、深度和效度,必须有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的支持。而课堂中的这种默契,要在师生的长期磨合中形成。思想政治课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思想之花开遍整个政治课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