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三)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0届高考适应三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 A. 孕育了宗法制度 B. 实现了思想统一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 2.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成为农民主要变化,排除C。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 《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八疾:一日风,二日寒,三曰暑,四日湿,五日饥,六日绝,七日劳,八臼逸。”材料反映了唐代 A. 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 B. 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 C. 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 D. 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唐代《唐六典》中记载,按摩人员用“消息引导”法,努力消除风、寒、暑、湿、饥、绝、劳、逸等八类疾病,反映了当时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A项错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4.如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A. 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 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 D. 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 作为由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的地图,《大明混如图》体现了当时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这种旧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大明混如图》的绘制和理念,不是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的动力,A项错误;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B项错误;《大明混如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项错误。 5.如图是近代开埠通商后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变化情况折线图。据此可以推知 A. 近代小农经济逐渐丧失主导地位 B.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 国内市场规模变化主要取决于外国进口产品 D. 民族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本地产品增速高于进口产品,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本国产品数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近代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排除B项;题干显示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扩大与本国产品增多关系密切,排除C项。故选D。 6.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内部出现了一种思想,既反专制、反强权,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认为最明显的标志在于资本家与佣工之间的不平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思想 A.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B. 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中的影响 C. 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D. 对中国工人的觉醒有一定启蒙作用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但是革命派内部出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尤其认为资本家和佣工之间不平等,这种反思和揭露对于中国的工人觉醒有一定的推动作用,D正确;中国成立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排除A;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是在1915年,与题干“辛亥革命前后”不符,排除B;这一思想“反专制、反强权”和三民主义一致,而非背道而驰,排除C。 7.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演讲中,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 A.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 国民革命的动力问题 C. 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 D. 社会改造的方式问题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张太雷强调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作用和斗争目标可以看出,这一说法回应了当时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的动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当时国共双方对此没有异议,排除B项;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方式加入国民党,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观点与社会改造问题无关,排除D项。 8.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D 【解析】 1965年至1975年中苏关系恶化,因此我国在西南西北等三线地区投资基建,而且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比例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工业发展,改善我国工业布局,D正确;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受到国际形势影响,与经济发展规律无关,排除A;1965年至1975年我国已经是计划经济体制,三线建设是国家计划内容,并不是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强化,而是计划经济的体现,排除B;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关系,题干仅仅涉及的是基建投资,属于工业,因此不能证明三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C。 9.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 A. 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B. 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 C.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 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公元212年的《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万民法正式诞生的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一切行省民尽为罗马公民”,给予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其目的在于调节罗马公民与被占领地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以此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结果,排除A项;罗马当时并未实行民主制度,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C。 10.16世纪末,威尼斯的贵族和商人、律师、医生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热衷于对艺术品的投资。他们将自己的子女送至大学和各类专门的学校,甚至捐资新建大学校舍。这说明当时 A. 社会财富分配均衡 B. 不同阶层利益趋同 C. 文化消费成为时尚 D. 高等教育走向普及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威尼斯人热衷于对艺术品的投资、注重教育,甚至捐资新建大学校舍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文化消费成为时尚,人们愿意在文化教育方面投入资金,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且“走向普及”说法绝对,排除D。 11.有学者认为:“议会只能以人民的福利为立法的宗旨,以人民的授权为存在的基础,其权力不能滥用和转让并随时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机关仅在制定法律时才存在,其成员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旨在强调 A. 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 B.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 C. 立法权应受到严格限制 D. 立法要体现全体人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题干强调了议会立法宗旨是人民的福利,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权,而且其立法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被收回,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而且其成员需要受到法律约束,这些都是对立法权的相关限制,C 正确;题干主旨是议会立法权实行原则和条件,而非议会产生方式,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立法宗旨是为人民的福利并不等同于立法必须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排除D。 12.在1750至1960年的21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人口增长是不平衡的,欧美和大洋洲这些发达国家所在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每10年增加915%,而亚、非等不发达国家所在地区每10年只增加6%。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 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正向相关 B. 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 产业革命需要更多劳动力 D. 和平为人口的增加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欧美和大洋洲这些发达国家每1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915%,而不发达国家所在地区人口的增长率为6%,说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成正比的,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稳定、产业革命、和平的信息,排除BCD。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的财富观念中,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比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但这种传统财富观受到一些质疑,北宋李靓认为:“人非利不生,竭为不可言!致者人之情,竭为不可言!”意思是说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到南宋,逐渐形成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的功利主义义利观。陈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该得到承认,“人生不能无疑,有欲不能不争”,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贼”,是阻碍个人发家致富的绊脚石,必须破除它,叶适进一步主张“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最终浙东事功学派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之间的较量中以失败而告终,理学的显学地位进一步加强。 ——摘自袁冬梅 《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树二 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时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布拉丘利尼在《论爱财》中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他写道:“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仅仅只能满足他一个人,能成为慈善家吗?”人文主义者们认为. 通过努力劳动获取财富有益于文明社会;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财富,那么“城市中的一切光彩、美丽、装饰都会消失,再没有寺院、古迹和艺术....因此,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 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摘自欧阳萍《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财富观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财富观的新变化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新变化:强调追求财富和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的合理性。原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财富观和理学义利观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部分儒学家的提倡。 (2)观点:提倡个人追求事业成功和物质幸福;财富是人们伦理道德的基础;财富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社会转型;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推动了西欧海外扩张和掠夺;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日益成为主流价值观;教会守贫、禁欲主义日益受到质疑。 【解析】 (1)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得出强调追求财富和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的合理性。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纸币交子开始出现,可得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比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得出传统财富观和理学义利观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根据材料中浙东事功派的主张等信息得出部分儒学家的提倡。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得出提倡个人追求事业成功和物质幸福;根据材料“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得出财富是人们伦理道德的基础;根据材料“ 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得出财富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中世纪和事件(文艺复兴)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财富观的变化,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诉求,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主张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文艺复兴的兴起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等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日益成为主流价值观;根据材料“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时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得出教会守贫、禁欲主义日益受到质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6世纪末利玛窦来华到19世纪末施阿兰来华,世界在这三个世纪飞速前进,中国仍在蜗牛般地爬行。“中国中心”的世界观仍然支配着中国朝廷的对外事务。从世界来看,三百年使北美海岸一小条英国殖民地变成了现代世界强国:仅仅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日本就一变为东亚的先进强国,一举打败衰朽的清王朝。而中国在一段本来可以赶上的进程中落伍了。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围绕“变”、提炼一个观点,运用中外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一:变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获得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他们强烈地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于是1832年议会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统治阶层,这极大地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观大清国,在“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下,不愿意改变自己,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清国落伍于世界。 总之,任何国家,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和机遇,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变革,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 观点二 变革一定要结合当时实际 历史上任何变革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结合当时实际。1920年苏俄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大们对战时共产主义强烈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列宁进行变革,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到1925年经济基本恢复。1927年,中共走上反对反抗国民党的武装道路,但中共中央不顾当时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结果让革命力量遭受到损失。 总之,社会变革不能蛮干和盲干,一定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读懂材料,提取观点进行论述。首先明确设问要求,围绕“变”提炼观点,材料介绍了16-19 世纪中国依然踟蹰在封建社会的老路上,而英国和日本因为进行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逐渐强大起来,可得出变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的观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英国、日本的变革是因为顺应了历史潮流,结合了本国的国情才强大起来的,则可得出“变革一定要结合当时实际”的观点。 其次,进行多角度论证。提炼“变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的观点,可以结合16-19世纪的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和中国故步自封的具体表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提炼“变革一定要结合当时实际”的观点,则可以结合因变革而成功和因变革而失败的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可得出答案。 (二)选考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体育之不振,盖皆为历史上之关系。其原因甚复杂,举其犖犖大者,厥有二端。关于政治者: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故军队体育恒较学校及民间之体育为最先发达。吾国古时武功最盛。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地丑德齐莫能相尚,且复与他族杂处,外患堪虞,非兢兢于右武,不足以图存……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诸成阳,销锋铸鐻,以弱天下之民。一人为钢,万夫为柔。民气之摧残自兹始矣。体育之不振,亦自兹始矣。盖天下定于一尊,则强干弱枝,亦事所必至,理所固然也。……关于学术者:中国数千年间之学术,儒家、道家二者而已。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渐以养成。……至道家之学,崇尚无为,保精惜气,不使劳瘁……此则学术足以阻体育之发达者也。 ——摘编自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919年出版) 材料二 体育应当为人民服务,要使少数人的运动成为国民的普及的运动,使之从学校发展到工厂到部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从知识青年发展到劳动群众中去。 ——冯文彬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所作报告(1949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的体育政策与古代体育相比有何进步。 【答案】(1)特点:①群众体育滞后(或民间体育不发达);②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前期军事体育发达);⑧秦朝建立后体育不振;④体育项目总体有限。原因:①春秋战国战乱频繁,尚武之风盛行,重视军事体育;②秦代后实行中央集权,抑制了军事体育发展;③儒家思想重礼;④民间流行道家思想,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2)进步:①体育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②重视群众体育;③体育空间从城市扩大到农村;④体育与国防和经济建设相结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故军队体育恒较学校及民间之体育最先发达”可知民间题意不发达;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可知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体育之不振,亦自兹始矣。”可知秦朝建立后体育不振;根据材料一“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吾国古时武功最盛”可知体育项目总体有限。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尚武之观念”可知春秋战国战乱频繁,尚武之风盛行,重视军事体育;根据材料一“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民气之摧残自兹始矣。体育之不振”可知”可知秦代后实行中央集权,抑制了军事体育发展;根据材料“,儒家、道家二者而已。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渐以养成。……至道家之学,崇尚无为,保精惜气,不使劳瘁……此则学术足以阻体育之发达者也”可知儒家思想重礼、民间流行道家思想,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2)根据材料二“体育应当为人民服务,要使少数人的运动成为国民的普及的运动”可知体育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重视群众体育;根据材料二“使之从学校发展到工厂到部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从知识青年发展到劳动群众中去。”结合所学还可从体育空间由城市扩大到农村、体育与国防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等方面分析。 16.材料. 1918年春,美国塔萨斯州爆发流感,后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而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战争期间,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1918 年8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德军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50万德军战斗力被“糟糕的饮食”和“6月份的流感”削弱了。人们曾试图通过逃避来应对流感,后来则接受了“烟雾熏蒸”、“喷雾杀菌”等预防性医学措施,才得以幸免。 ——摘编自曾金花、 张彦敏《1918-1919年大流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感造成的影响。 【答案】(1 )原因:战时的军队调动和人员聚集,为流感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远洋航运使流感迅速向世界扩散;一战造成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恶化,人们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率;战争环境下,医疗救治水平低下,难以控制流感扩散。 (2)影响: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不利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一战结束;有助于民众日后形成“公共卫生”意识。 【解析】 (1)原因:根据“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得出战时的军队调动和人员聚集,为流感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根据“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得出远洋航运使流感迅速向世界扩散;根据“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得出一战造成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恶化,人们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率;根据“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得出战争环境下,医疗救治水平低下,难以控制流感扩散。 (2)影响:根据“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得出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不利于经济发展;根据“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一战结束;根据“烟雾熏蒸”、“喷雾杀菌”得出有助于民众日后形成“公共卫生”意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丹溪(1281—1358),原名震享,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创立滋阴学派,是一位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元代医学家。朱丹溪自幼好学,性情爽朗,又有侠义之气,但家境贫寒,常以采药为生,所以自小对医药有浓厚兴趣。早年曾随乡先生熟读经书,三十六岁时,他听说朱熹的四传弟子、大学问家许谦在东阳八华山讲学,就跋山涉水叩首求教,攻读理学。四十岁时受教于医学大家罗知悌,在师承关系上他属于河间学派,但在学说上他推崇河间、子和、东垣诸公之论,并能“去其短而用其长”。宋明理学被朱丹溪贯彻在从基本理论到养生治病的整个学说体系中。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论”、“相火论”及其病因病机学说均是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的。朱丹溪对于医经的研究也继承了理学家治学的思维方法,其代表著作《格致余论》便是取“格物致知”之意。 ——摘编自赵鸿君《朱丹溪医学思想的理学内涵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丹溪能成为医学名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丹溪与李时珍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答案】 (1)社会条件:①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前代医学发展,为其奠定基础);②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③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无门,投身于科技文化;个人条件:④朱丹溪敏于好学,谦虚求教;⑤朱丹溪博采众长,勇于创新;⑥朱丹溪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⑦朱丹溪热爱医学事业;⑧朱丹溪善于将理学与医学融合等。 (2)异:①研究方式:朱丹溪重视理论创新研究;李时珍重视实践经验总结(亲自前往各地采集药物标本);②研究经历:朱丹溪一直在民间进行医学研究;李时珍曾在官方太医院担任院判;③研究重点:朱丹溪侧重医学研究;李时珍侧重药物学的总结。 同:①都博采众长,积累经验;②都具有济世救民的思想;③都从小对医药有浓厚兴趣;④都以惊人毅力编写出医学巨著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三十六岁时,他听说朱熹的四传弟子、大学问家许谦在东阳八华山讲学,就跋山涉水叩首求教,攻读理学”可知朱丹溪敏于好学,谦虚求教;根据材料“在师承关系上他属于河间学派,但在学说上他推崇河间、子和、东垣诸公之论,并能‘去其短而用其长’。”可知朱丹溪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根据材料“丹溪自幼好学,性情爽朗,又有侠义之气,但家境贫寒,常以采药为生,所以自小对医药有浓厚兴趣”可知朱丹溪热爱医学事业;根据材料“丹溪对于医经的研究也继承了理学家治学的思维方法,其代表著作《格致余论》便是取‘格物致知’之意”可知朱丹溪善于将理学与医学融合等。另外可以联系所学内容分析元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等条件能促进朱丹溪成为医学家的原因,如从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无门,投身于科技文化等分析回答。 (2)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对比朱丹溪和李时珍异同点,要求从某个角度回答时都要涉及两个人。异:研究方式:根据材料一“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论’、‘相火论’及其病因病机学说均是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的”可知朱丹溪重视理论创新研究;根据所学可知李时珍亲自前往各地采集药物标本,重视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经历:根据材料可知朱丹溪一直在民间进行医学研究;根据所学可知李时珍曾在官方太医院担任院判;研究重点:根据材料“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论’、‘相火论’及其病因病机学说均是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的。朱丹溪对于医经的研究也继承了理学家治学的思维方法”可知朱丹溪侧重医学研究;根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侧重药物学的总结。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对比两人的成就和学医的过程从都从小对医药有浓厚兴趣;都博采众长,积累经验;都具有济世救民的思想;都以惊人毅力编写出医学巨著等方面分析总结相同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