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课件)(42张)
专题十五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选修 3)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1 .(2018 课标全国 Ⅰ ,46)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 , 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 , 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 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 , 为了欺骗人民 , 为了动员舆论 , 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 , 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 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1939 年 9 月 )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 , 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 , 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 , 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 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 , 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 年 12 月 ) (1) 根据材料一、二 , 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参考答案 : (1) 帝国主义战争 ( 非正义战争 );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 正义战争 ) 。 (2) 帝国主义战争 :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 ,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 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 苏德战争爆发 ; 太平洋战争爆发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答题的关键是关注题目两则材料的时间概念 , 分别为 1939 年 9 月 , 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和 1941 年 12 月 , 即战争规模扩大 , 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 由此可以理解两则材料 , 提取中国共产党对战争性质的不同认识 , 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国际背景。 题点 二 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2 .(2019 课标全国 Ⅲ ,45)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 , 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 , 在目前情况下 , 大举登陆必遭 “ 血腥还击 ”, 而小规模袭击 “ 只能导致惨败 ”, 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 年上半年 , 在国内外的压力下 , 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 , 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 8 月 , 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 , 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 , 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 “ 柔软的下腹部 ”, 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 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 1943 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 , 经过激烈的斗争 , 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 年 6 月 , 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 “ 霸王计划 ” 。 ——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参考答案 : (1) 初期军事力量不足 ; 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 ; 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 ; 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 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 ; 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 ; 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的开辟。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大举登陆必遭 ‘ 血腥还击 ’ , 而小规模袭击 ‘ 只能导致惨败 ’ ” 可得出英国军事力量不足的结论 , 进而深入分析得出集中力量保护英国安全的结论 ; 根据材料 “ 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 …… 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 可得出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的结论 , 进而深入分析得出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的结论。第 (2) 问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 应从协同反法西斯统一作战、苏德战场与第二战场东西夹攻德国、加速德国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角度来分析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3 .(2017 课标全国 Ⅱ ,46)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 , 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 20 年代 , 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 , 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 · 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 , 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 , 法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 “ 欧洲联邦 ” 计划 , 后又发表备忘录 , 着重强调政治行动 , 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 , 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 , 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 , 甚至表示反对。最后 ,“ 欧洲联邦 ” 计划不了了之。 ——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白里安 “ 欧洲联邦 ” 设想提出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 “ 欧洲联邦 ” 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 (1) 背景 :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 , 战后欧洲明显衰落 ; 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 , 复兴欧洲 ; 《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 原因 : 设想脱离现实 ; 法、德历史积怨太深 , 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 ; 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 ; 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 : 本题考查白里安 “ 欧洲联邦 ” 设想。第 (1) 问 , 白里安 “ 欧洲联邦 ” 设想提出的背景 , 应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 , 从战争的破坏、有识之士的倡导、战后欧洲维护和平的措施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第 (2) 问 ,“ 欧洲联邦 ” 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利于欧洲联合的因素中寻找答案。 题点 三 对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趋势的认识 4 .(2016 课标全国 Ⅰ ,46)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65 年 , 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 , 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 , 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 , 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 , 加强相互间的 “ 信息传递 ”, 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 , 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 , 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 , 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 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 , 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 , 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 ,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 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 年 , 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 , 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 中美之间特殊的 “ 信息传递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参考答案 : (1) 冷战时期 , 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 ; 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 ; 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 ; 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 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 ; 调整国际战略 , 改善与中国关系 ; 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 战争胜利无望 , 欲从战争中脱身 。 解析 : 本题考查越南战争。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决策及影响其决策的诸多因素。第 (1) 问 , 切入点是中美在越南战争中 “ 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 其原因可根据教材知识及材料信息来总结概括。由教材知识可知 , 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 , 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根据材料信息 “ 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 ”“ 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 ”“ 朝鲜战争式 ” 等整合归纳。第 (2) 问 , 可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关系的大背景 , 从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改善中美关系、战争损失巨大、战争胜利无望等角度综合分析回答。 三维重组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 体系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局部战争 四、为和平与发展的 努力 拓展升华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相互配合 1 . 政治上互相协作 : 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 , 反法西斯盟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 , 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 , 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 , 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 经济上互相支持 : 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 , 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 , 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 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 , 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 军事上互相配合 (1) 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 , 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 , 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 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 ; 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 , 并出兵协同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 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 (2) 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 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 , 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 (3) 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 , 英美盟军密切合作 , 获得重大胜利 ;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 , 苏军攻克柏林 , 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 , 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 , 中、美、英相互协作 , 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 , 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二、冷战的性质和影响 1 . 性质 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 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 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 . 影响 (1) 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 都不敢轻易动武 , 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 美苏争夺势力范围 , 肆意践踏国际法 , 干涉别国内政 , 甚至不惜大举用兵 , 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 冷战导致了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 。 (4) 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也投下了阴影 , 冷战思维仍在影响当今世界。 (5) 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 ,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 地区冲突频发。 (6) 冷战期间 , 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 , 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三、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 1 . 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1) 制约因素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和新殖民主义的存在 ;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 ; 两极格局结束 ,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 世界局势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 : 种族歧视 , 恐怖组织、极端组织和邪教组织 , 毒品泛滥 , 法西斯极右势力泛起 , 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 领土纠纷 , 能源危机 , 局部战争不断等。 (2) 促进因素 :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 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 ; 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三世界联合 , 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 极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中国经济崛起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 认识 : 要实现和谐世界 , 必须解决发展的问题 , 尤其是南北问题 ,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今世界 , 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 , 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 , 共同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 , 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关于 20 世纪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认识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 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 , 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 , 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 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 , 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 , 各国应该团结互助 , 共渡难关 , 切忌以邻为壑。 (3) 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 , 应该联合起来 , 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 , 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 在战争还没有被消灭之前 , 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 , 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 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 目前 , 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 . 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到抑制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 , 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 ,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 , 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3 . 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 , 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 , 最终使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 , 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变缓。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 ,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 , 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3) 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 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 2019 山东济南二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 , 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 在非洲 , 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 ; 在拉丁美洲 , 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 , 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 , 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 ,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 14.5 亿 , 总面积为 7 800 万平方千米。到 1959 年 , 殖民地人口减少为 1.6 亿 , 面积仅剩 2 550 万平方千米。 ——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 (1900—1988)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参考答案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 ; 结果基本失败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 ; 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 ; 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 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 ;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 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 ; 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解析 : 第 (1) 问 , 可以采取两次大战对比的方法寻找不同点 , 第一段材料论述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次民族解放运动 , 第二段 “ 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 ” 可以判断出手段上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多种形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暴力革命 ; 两段提到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对比 , 可以得出是否成功的不同点 ; 第二段材料中殖民地人数、面积的数量对比 , 可以反推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殖民体系发展的状况 , 继而找到不同点。第 (2) 问 , 国际意义的解答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寻找主体进行解答 , 微观主体有亚非拉的国家、殖民主义国家。宏观主体则立足于世界的政治格局、民主和平进程。 ( 2019 四川成都模拟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 …… 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 , 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 , 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 “ 灌木林火 ” 战争。在 1962 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 , 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 , 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 , 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 , 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 , 各大国自行其是 , 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 , 对每次危机都独自做出反应。同国联一样 , 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 : 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 , 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 , 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 摘编自 [ 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在维持和平方面 “ 成绩时好时坏 ” 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 “ 成绩时好时坏 ” 的原因。 参考答案 : (1)“ 好 ”: 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 减少了局部战争 ; 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 推动结束殖民主义制度。 “ 坏 ”: 未能阻止一些局部战争 ; 未能消除大国间的矛盾 ; 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 , 往往不被重视。 (2)“ 好 ” 的原因 : 联合国提供适宜平台或媒介 , 对冲突起到了缓冲作用 ;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 第三世界的兴起 ;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 坏 ” 的原因 : 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 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解析 : 第 (1) 问 ,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 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 ”, 可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限制 ; 根据材料信息 “ 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 , 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 , 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 可知联合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战争 , 消除霸权。第 (2) 问 , 从和平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 【典例】 (2018 课标全国 Ⅱ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 年 10 月 , 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 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 年 8—10 月 , 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 ,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 , 被称为 “ 中国建议 ” 。 10 月 9 日 , 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 年 4 月 , 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 , 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 , 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 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 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 月 25 日 , 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 , 与会的 50 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 , 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根据材料 , 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 “ 中国建议 ”; 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 , 签署《联合国宪章》。 (2) 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 ,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 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 ; 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 , 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 , 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17 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 8 年抗战一律改为 14 年抗战 , 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 , 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一次重大修改 , 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 , 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 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 , 关注抗战历史 , 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试题难度不大 , 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 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