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课内基础(共20分) 1.下列各选项中,对“安”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适、安逸) 2.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④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2分)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5.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2分)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6.默写名句(10分) (1)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的是琵琶女久唤始出,琵琶遮面的矜持之美。 (4) 杜甫《登高》“ , ”,则表达了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6分)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 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召有司案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 D.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欺骗)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乃使其从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且秦强而赵弱 D.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9.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4分)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方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证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廩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常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4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6分)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鸟语,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 ①本词是王安石晚年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沈既济《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14.下列对本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二句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于“千嶂抱”中的深幽秀美。“春风扫尘”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幽居的恬淡与闲适之情。 C.“欹眠似听朝鸡早”一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D.词人写“闻鸟语”好似“听朝鸡”一般,体现出他对早年仕宦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一心想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 15.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本词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词人的情感?(4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像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一绺头发,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 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的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小声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 他心里涌出了一股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 半个月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 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说,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合理合情。 D.那个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小说结尾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17. 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18.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她进的,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②但是实含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④②③⑥①⑤ C.③⑤④②⑥① D.④②③⑤⑥① 五、作文(30+10=4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有一首歌叫《我们挤在电车里摇晃》,其中有几句这样唱道:我们挤在电车里摇晃,整日的奔波到处瞎忙,被地下铁和公务吞没,又被脏嘴吐在大街上。在喧闹的街上东游西逛,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我们的呼吸混杂在一起,我们形迹交汇匆匆忙忙。…… 材料二:狄更斯有一首诗歌叫《别挤啦》,其中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 材料三:“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分义项:(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 排斥、排挤 / 用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来源:Z_xx_k.Com]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 课内基础(20分) 1.C 2.D 3.C 4.B 5.A 6.(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 古代诗文阅读(26分) 7.A(案:同“按”,查看) 8.B(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乃:才;于是,就 C.而:连词,表修饰;并且D.以:连词,表修饰;因为) 9.B(“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 10. D 11. B 12. 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4分)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4分) 14.D 15.上阕用“平岸小桥”“萦花草”来烘托春光烂漫,尽写隐居之所的美好环境。山水环抱,花草柔美,茅屋玲珑,环境清静。下阕由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年事已高,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4分) 三、小说阅读(8分) 16.D 17.答案 ①表现了她谦卑恭谨的形象。②表现了她对他的由衷感谢之情。③与他后来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久的生意),这种对比让他的行为和复杂心理更耐人寻味。 18.答案 (示例1)观点:符合情理。理由:①他只是因她的样子和声音与自己过世的母亲相像而对她有亲近感,并非对她怀有深情。②他并不愿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女人有亲近感,当同事很奇怪地看了他时,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③在等级观念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关照,被人认为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④如果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有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故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 (示例2)观点:不符合情理。理由:①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就觉得她特像自己的母亲,他把对母亲的思念投射到她身上,其同情是真诚的,他母亲和他的早年生活不易,他不至于狠心到剥夺他维持生计的生意。②女人能进出机关大院并非因他格外关照,而因谦卑、勤奋和灵活,跟职员们和门卫都混熟了,即使有人怀疑两人是亲戚关系,也好解释。③从机关同事的奇怪眼光和新来保安的话来看,在他升职之前,大家就已怀疑了,但这并没妨碍他的升迁,他没有必要刻薄地对待于己无害的女人。(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应用(6分) 19. D 20. A 21. D 五:作文40分(略) 附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参考译文: 况且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和氏璧到了秦国,秦却不给城,理亏在秦国;秦拿出城而和氏璧却送回去了,理亏在赵国。要想使理亏在秦国,就不如放弃和氏璧;怕放弃和氏璧,就不如不给秦国。秦王已经按照地图来给城,又设置了九宾的大礼,斋戒沐浴来接受和氏璧,那情势看来是不会不给城了。如果秦王受了和氏璧,却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请求说:“ 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和氏璧不是赵国的璧么?那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地啊。现在如果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失去这十五座城,十五座城的子弟,就都会深深埋怨大王,因为大王抛弃他们就象抛弃小草一样。如果大王不给城却骗取了赵的璧,为着一块璧的缘故却在天下人面前丧失信用,那么我请求死在秦国,来揭露大王的不讲信用。”这样,秦王不一定不退还和氏璧啊。现在怎么却派随从怀揣着和氏璧逃回去,使人们认为秦国理直呢?这个时候,秦的意思还不想和赵国断绝关系罢了。如果秦王发怒,在市朝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带领十万大军逼近邯郸,索取和氏璧和要求赵国守信,那么,秦国打一次胜仗,相如就会灭族,打两次胜仗和氏璧便终于归入秦国了。我因此说:“蔺相如使和氏璧能够得到保全,是天意啊!”至于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那方式方法越出越运用得巧妙了。因此赵国能够完好不受损害,也是上天在曲意保全它啊!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以了解人闻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来定会成为才能出众之人,能有这样的儿子,可以心满意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节俭,而嗣父家产业都很丰盈,但他只继了嗣父的几千卷书,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结交,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以文学互相赏析而聚会。常常共同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每每以简要的话说服他们,谢混特别敬重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杀。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家里的事情托给谢弘微打理。谢弘微经营料理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收入或支出一文钱、一尺布,都有文薄记录。宋武帝做了皇帝,晋陵公主被降封为东乡君。自从谢混被诛杀,到这时已经九年了,而房舍整齐,仓库丰满,门客和供役使的人与平日无异,田地开垦,比过去还有所增加。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为此流了眼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当初,太祖镇守江陵的时候,谢弘微做主管教育的文学一职。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因为孝顺被人称赞,超过了服丧的期限还在吃蔬菜和素食。他的哥哥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只吃蔬菜和素食,哀痛超过礼法,丧服虽然除去,却仍不吃鱼和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极其友爱和睦,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是非,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财富千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几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自己用私人的俸禄将她埋葬。谢弘微说:“ 亲戚争财产,非常被人看不起。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会穷乏,身死以后,这些财产还有什么用呢?”元嘉十年去世,时年四十二岁。皇上十分哀痛叹惜,让二卫千人办理丧葬事务。追赠他为太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