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学案62
1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学案 6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含义 学案目标 掌握做理解概念、语句题的方法技巧。 (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 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 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 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 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 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 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 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 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 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 世纪初,正是爱 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 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 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 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 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 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 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 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 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讨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论述类文本“理解”层级中的两个重要考 点。 对于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 必须理解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 2 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外延 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 对于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 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富有表现力,或结构比较复杂。在实际考查 中,多选择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概括文中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 (一)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知识梳理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①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 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因为考点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 既要注意它的“词典义”,更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二)重要语句的类型及其相应方法 语句类型及其相应方法 (1)表现作者主旨观点或情感的语句 这类句子往往在文章的“起”和“合”处,或文章标题中。作为观点的句子,要寻找支 撑论点的论据,把握阐述观点的理由,通常要分析作品结构,将文本切分成几个层次,再根 据层意把握内容要点,寻找文中相应的解释。 (2)揭示段意和文意的语句 相比较而言,这种句意理解研读的区间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局部层次乃至于某一 个语段。我们同样可以将揭示段意和文意的语句看成小论点,然后对所关涉的段意或文意作 切层处理,分析写了几层意思,分析出来的层意就是给出语句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3)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 对这样的语句,首先要判断它是否为表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语句或揭示段意和文意 的语句,如果是,先按上面所说的解题策略思考答案;其次根据修辞格的构成作具体解说, 尤其要注意对比喻和象征的深层含义的把握。 做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的基本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一般原则是:由语境到本句,由词语到句子,由形式到内容, 巧妙对应,逐点解读。 方法一:抓句中关键词语、重要概念 特别是从重要概念提出的背景、所处的位置、支撑的语句出发,这样理解句子便有章可 循。 演练体悟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 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 3 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 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 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 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 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 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 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 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 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 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 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 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 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 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 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 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抓语句位置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 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 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可以很个性 孙小宁 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 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 触。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 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 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当年我生病时一位主治大夫,后来与我成 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送他, 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 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时间他焦虑不堪,几近崩溃,是这本书点醒 并拯救了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 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 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 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 4 朋友,不像别的作家博览群书,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 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画画,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 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 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 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 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 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生命的年轮一点点在扩大,生命的内部也会随之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而这些,恰是 我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所以我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基于内在的愿望, 其实是读无定法的。有人开卷有益,有人非经典不读,都无所谓高下,高下只在于,见地是 不是增长了,生命是不是得到滋养与提升。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不是非经典不读焉,但也不是任性胡来,捡着无聊当有趣混一 辈子。读什么,怎样读,都可以很个性。 (选自 2009 年 10 月 6 日《人民日报》) 作者在文中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请根据文意解说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抓修辞句 对于一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最好是还原,把带有表 达技巧的句子还原为本色的表达。如比喻句,则要还原其本体意义。 (1)审题 ①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②锁定区间,注意题干语所在的地方,往往是答题区间。 ③圈出题干关键词。 (2)答题 ①特别注意用原文关键词句组织答案。②分析概括题答题的要点几乎没有单个的,一般 在 2~3 个,甚至更多。答题时尽量筛选全,多想一下。尤其对内容容量极大的句子要善于 拆分、切割成要点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2 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 fan,源出 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 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 “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 5 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 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 “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 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 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 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畅销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 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 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 之宝。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 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 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 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张爱玲 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 成就,更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 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 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 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 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惟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 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演奏。《论语》说:“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 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 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1.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 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答案】 高考体悟 1.(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 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 趣”。 解析 (1)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 即可得出答案。(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 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2.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句话出现在文末,但原因要从第二、 三、四段中筛选整合。要回答出两层意思,一是正常,二是必需。 重点突破 方法一 “重”是从精神上的影响来说的,强调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或是一种沉入心底 的重量);“轻”是从书的功用性、实用性上说的,强调阅读的自发性(或没有预设期待)和阅 读心境的解放。 方法二 ①生命内部生长出困惑与渴求,是最好的读书感应器;②读无定法,能否让生命得到滋 养与提升是选择书籍的最重要标准;③基于热爱的内在情感,会让人产生最大的情感愉悦; 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告诉读者,阅读不应跟风,而要审视自己内心,根据内在需求选择书 籍和读书的方式。 解析 根据本句的上下文可得出一、二两个小点,根据第二、三段的表述可概括出第三 小点,第四小点解说了本句作为文章主旨句的写作用意所在。 巩固提升 1.①粉丝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为寂寞雪中送炭。 ②粉丝需要现场温度,知音总是默想独行。 ③粉丝是对偶像崇拜,知音是与天才会心。 2.说孔子是知音,是因为他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和充分的理解;戏称他为粉丝,是因 为他对音乐十分痴迷,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已类似于现代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逐。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