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21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20世纪30年代以后,相声界的一些造诣深厚且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术家,致力于相声的净化和改革,才使它得以从底层大众的通俗艺术成为全民雅俗共赏的喜剧艺术,由姿态低到尘埃的“玩艺儿”提升为铁肩担道义的“语言艺术”。经历了文革的停滞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高潮期,通过广播、电视传播,马季、姜昆等优秀艺术家将相声领进了传统说唱艺术的殿堂,相声在大众娱乐和影视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②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秉持现代文明的心灵绝不允许一夜退回旧社会,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渡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电视选秀节目明星导师云集,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 ③讽刺和嘲笑是相声的功能,也是相声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侯宝林净化语言而追求品位,还是刘宝瑞洞察世态人心的韵味,甚或是马三立的“自嘲”式的冷幽默,都是接地气的,直面民生的,传递正能量的。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响,一些演员表演暧昧、语言隐晦、做派轻佻,一些人以炒作刷流量,台风骚、浪、贱,迎合粉丝追星,阳刚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呕。 ④相声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在对传统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的“痈疽”趋之若鹜: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进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凑” 破坏了相声艺术的整体美感,降低了欣赏的品位,失去了韵味的咀嚼。观众们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审视着相声。 ⑤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淮南子·泰族训》说:“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相声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重拾当年侯宝林、启明茶社、相声改进小组等“说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主张,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誉称。 (节选自2018年8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声提升为语言艺术与前辈艺术家对相声的净化和改革互为因果。 B.相声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就是在恢复“传统”,就意味着“做旧”。 C.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的相声能接地气,直面民生,传递正能量,让人欣赏到相声的优秀传统。 D.观众对“病态相声”已心生不满,质疑审视,这为相声改邪归正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3分) A.第①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起”,作者回顾了相声的辉煌历史,为下文的论述做好张本。 B.第③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转”,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暴露出时下一些相声表演中的负能量。 C.第⑤段是文本结构中的“合”,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说明相声的光荣传统是讽刺与嘲笑。 D.文本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对相声艺术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论述,针砭时弊,观点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坚守相声的优良传统绝不是抱残守缺,让相声中的糟粕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B.近年来西方的“腐文化”影响了相声演员,使他们的表演暧昧、做派轻佻、语言隐晦。 C.一些相声表演出现了只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低俗、只为迎合炒作刷流量而轻佻的现象,一些舞台中的明星导师是难辞其咎的。 D.相声要兼顾创作与表演,做到既注意洞察世态人心,也净化语言,才能发挥好相声的功能,成为“语言艺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她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 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故事结尾,她要父亲拿20万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C. 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们的行为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 本文立意深刻,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5. 小说第5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 小说是怎样叙述李暖暖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根据一份针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的分析报告得知,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毕业生预计将达到一亿人,而同期,我国白领行业仅能提供4600万个工作岗位,白领岗位将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被迫向蓝领岗位流动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许多蓝领岗位,从当前和未来要求上看,“靠力气和经验干到退休”的想法已经显得很天真了。蓝领岗位的要求正在“高端化”,许多岗位都要求,或将会要求智能化操作。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很大,且这一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给我们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强国”的转变带来不小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仅靠高职和技校是明显不够的。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理应依靠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优势,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当然,要让更多的青少年乐意学技术,乐意加入“技术蓝领”和“青年工匠”的行列,还需要政府部门对相关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必要的倾斜,为大学生“技术蓝领”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大学毕业生不愿加入“技术蓝领”行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公务员、白领相比,蓝领职业的“体面指数”还远未达到让人乐意接受的程度。 (摘编自裴龙翔《门槛不低,职业发展不差,应届生择业何必抗拒蓝领》) 材料二: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多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这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 职业教育;另一类是职业院校渗透企业要素,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例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将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校园形态上也要努力营造企业的情境与氛围。例如,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吸引企业进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提供实训岗位,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等等。 (摘编自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材料三: (数据智联招聘网 数值代表简历投递所占比例) 材料四: 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首,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作为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有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我国提出了大国工匠的概念,“大”,一是凸显在“大国”上,与我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紧密相连,与工业、农业、科技、医疗、国防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紧密相连;二是凸显在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上。他们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心有理想,追求极致,敬业爱岗,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本行业担大任、干大事、立大功。据此,大国工匠精神主要概括为: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心系国家六个方面。 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刘向兵《弘扬工匠精神,高校当重视“大国工匠”研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而许多大学生却不愿从事技术工作,原因之一是技术工作不够体面。 B.从材料二可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不够理想,原因是既没有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也没有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 C.从材料三可知,我国本专科层次人才在坚守岗位,持之以恒,将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方面不及更高层次的人才。 D.从材料四可知,在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已影响到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国工匠”不能理解为“大的国家的工匠”。“大”字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使命,二是要有心系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 B.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政策引导的不够,还有高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因而解决此问题应该多方面努力。 C.我国的GDP超过许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但与经济规模很不相称的是,寿命在两百年以上的企业却远少于日、德,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能有效传承。 D.“工匠精神”既包含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包含态度层面的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9.从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在人才供求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请概括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 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世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从伯:父亲的堂兄。次于至亲而同祖的亲属关系叫从,父亲的哥哥为伯。也称堂伯。“堂”与“表”一样都指的是一种亲戚关系。 C.东床:因为王羲之的故事,“东床”与“令坦”就成了女婿的称呼,多用来称呼对方女婿。对皇帝的女婿也称为“东床驸马”。 D.山阴:山坡背阴的一面,指山的北侧。我国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比如西安咸阳就在渭水之南、嵕山之北。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怀恨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5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4. 下列对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 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 “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 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5.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3)《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每题3分) 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有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一功能——把自己三天之前的生活隐藏起来,只向外界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 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换个角度,▲1去想:我有自己的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 换言之,“展示”本身很复杂,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有人▲2,喜欢炫示自己,或者的确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资本,或财富或才华,或者是高颜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网上插科打诨的能力,都会被一些人当成展现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但对更多人来说,生活本身并无太多值得炫示之处,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他们会认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他们设置“三天可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3。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正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4的对象。 17.依次填入文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身临其境 意气飞扬 毋庸置疑 津津乐道 B.身临其境 志得意满 毋庸置疑 评头论足 C.设身处地 意气飞扬 无可厚非 评头论足 D.设身处地 志得意满 无可厚非 津津乐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B.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C.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19.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丑(guǐ) 彭殇(shāng)譬如(pì) 放浪形骸(hái) 虽趣舍万殊 慷慨 B.荫庇(bì) 羁鸟(jī) 自缢(yì) 淇水汤汤(tāng) 复得反自然 磐石 C.鸷鸟(zhì) 溘死(kè) 踯躅(chí) 将子无怒(jiāng) 腰若流纨素 沉吟 D.垝垣(guǐ) 愆期(qiān) 修禊(qì) 对酒当歌(dāng) 榆柳阴后檐 樊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语句修辞”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的“高潮”,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① ,也就是这个意思。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往往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② ,把谓语提到了前边,表现了女人从丈夫的笑里感觉到她所担心的事情可能要发生,因而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用倒装句可以突显要表达的内容。 21.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两个作为表达的对象,分别为所给下联写一句上联。(每对一句得3句,共6分) 康桥 洞庭湖 雨巷 兰亭 岳阳楼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橘子洲头风华青年怅霜天万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进入高一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回味体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依据上述材料,选定立意,自拟标题;②写记叙文,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1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A互为因果错误;B曲解文意;D无中生有) 2.C (强加因果) 3.B (扩大范围,“他们的”应为“一些演员”) 4.D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文章的重心不在于此。故本题选D项。) 5. 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支教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背景;(环境方面) ②为后文叙述暖暖的一系列转变作铺垫(情节),衬托了暖暖朴素简约的新形象;(人物形象方面) 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李暖暖成长成熟。(突出主旨方面) (每点2分,若只答套语不作分析给一半分。) 6.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真实可信。 ②情节上先抑后扬,故事前后对比明显。李暖暖从一个任性乖张缺乏责任感的小女孩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会感恩乐于奉献的年青人,深化主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③巧用插叙,补充情节,“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书写了艰苦环境中真挚的师生情,丰富了小说主题。 ④“34个鸡蛋”推动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饱含贫困地区的孩子对李暖暖的爱,是情感的载体。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7.B (B项,“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是德国高职教育的经验,“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是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经验,这两点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不是必须这么做才是正确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缺陷是,与市场(或企业)严重脱节。故选B项。) 8.A (A项,“‘大国工匠’不能理解为‘大的国家的工匠’”分析有误。“大国工匠”也含有“大的国家的工匠”的意思。故选A项。) 9.(1)理工高校应承担起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 (2)高职类院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从而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 (3) 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该调整政策,为青年加入技术蓝领营造良好的环境。 (4)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培养其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品质。 (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解决我国在人才供求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方法。 材料一第二段“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理应依靠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优势,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概括出理工高校应承担起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 材料二中“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多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这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表明高职类院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从而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当然,要让更多的青少年乐意学技术,乐意加入“技术蓝领”和“青年工匠”的行列,还需要政府部门对相关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必要的倾斜,为大学生“技术蓝领”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能概括出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该调整政策,为青年加入技术蓝领营造良好的环境。 材料四中提出要有工匠精神,要培养年轻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10.C 11.D (反了,应该是“渭水之北、嵕山之南”。) 12.D ( “怀恨在心”不对,应为“深为遗憾”。原文当中的“恨”是古今异义词。) 13.(1)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觉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毕”“笼”“以为”各1分,句意2分)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所以”“出入”“非常”各1分,句意2分) 14.B ( 题中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 15.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2分) 首联“凄凄”“秋凉”寓情于景,表达了登台的凄凉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愁。(1分) 颔联写景,“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早鸿”寄托着思乡之情。(1分) 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听到了妇女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想象远方的游子写信回家索寄寒衣,归期杳杳,由个人之愁推及到天下游子思妇共同的忧愁。(1分) 尾联收束到自身,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暂时驱散了郁结的忧愁,诗人暂时开颜,情感由悲转喜。(1分) (【详解】作答本题先点明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诗歌中“哀”和“笑”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再结合诗歌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注意重点抓住“凄凄”“秋凉”“客思哀”“寒浪”“早鸿”“菊花三笑”等分析情感的变化。) 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7.C (①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根据语境中“换个角度”的提示,可知应用“设身处地”。 ②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志得意满:志向实现,心满意足。由语境中“喜欢炫示自己”等提示,可判定应选“意气飞扬”。 ③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由语境中“合情合理”“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可判定,应选“无可厚非”。 ④评头论足:泛指对人或事物随便议论,百般挑剔。津津乐道:形容对某事兴趣浓厚,乐于谈论。由语境中“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可判断,应为“评头论足”。) 18.D ( A项,“纳入”“生活”搭配不当。 B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 C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表现出”“局面”搭配不当。) 19.A (B项, 汤shāng 返 C项, 踯zhí 将qiāng D项, 禊xì 荫 ) 20.(1). 古人写作中的所谓“炼字” (2). 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 (写对一句得2分,写对两句得5分) 21.示例1:康桥河边多情学子别西天云彩 示例2:岳阳楼上失意诗人忧天下百姓 (【解析】此题考试拟写对联的能力。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注意审题。话题式对联题虽然强调了开放性,但其给出的话题,又是确定开放空间的一个限度。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审题,确定对联应涉及的内容,保证其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此题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文句通顺精当。) 22.【写作指导】 在提供的材料中,审题的第一关键要素是“读”。材料充分给出了我们可以“读”的内容: 如长辈们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让我们读出了如何正确获得财富和驾驭财富的人生事理以及对待物欲横流的世界如何保持简单淡泊,如何做到慢中累积、尊重过程;再如长辈们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让我们从他们身上读出做人要有独立的思想,要坚持原则、承担责任;当然也可从长辈身上读出传统的积淀和时代的印记。 而其中,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以及彼此之间的共识与分歧,这些切入角度,则要运用辩证思维,要明白“长辈这部书”也未必全是完美的,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全盘学习,而是要辩证看待,求同存异。 材料中的第二关键词是“重”字,这是判别作文高下的关键点。 在材料开篇,出题人就提示我们“自以为了解他们”,实则即为不够了解,这里就显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不够了解?我们每个人有时孤立封闭,导致我们不愿与长辈交流,又缺乏包容的心态,从而自以为了解,实则不然。 二是如何了解?(即如何“重读”?)材料中告诉我们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也就是带着理性平等的交流与求同存异的包容态度。 能理清以上两个问题,写出好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有着高雅的喜好,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来阐述自己的志趣。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前去观看,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王羲之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觉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幼时就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王述深感遗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