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永丰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A. 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 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C. 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 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可知强调要发挥君主示范作用,故答案为B选项。以德治国理念理论不符合材料对统治者的要求,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稳定社会等级秩序,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学社会地位,D选项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 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各家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A错误。从材料中诸子学派的主张,可以分析出都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题干只涉及各家自身的思想,不涉及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态度,C错误。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D错误。 点睛:本题题干给出多个思想家的主张,问题的主体是诸子百家,所以答案必定是一个同时符合各家思想的答案,只要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选项,即可排除。 3.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发现甲骨文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 “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 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 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故可直接排除;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就填补史书缺载,故此题选C。 4.学者郭廷以谈到宋明理学时,提出一观点:宋代一反汉唐之道,遂由动态转入静态,由开放转入封闭。……南渡之后,朝不保夕,而观念不变,益讲求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的向里工夫,必须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才算是道统,也是治统。郭廷以认为宋明理学发展的原因是 A. 社会环境 B. 汉唐教训 C. 政权变迁 D. 锁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说明宋代学术研究转向静态和封闭,南宋的建立使这一转变加深,在此环境中理学得以形成和发展,故选A。政权的变迁和对汉唐历史教训的反思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表现,排除BC;宋代并未实行锁国政策,故选D。 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主应该按照与人民达成的契约维护人民的权利,体现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故C正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没有涉及反对封建礼教的问题,排除A;B不符合《明夷待访录》,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要共同点”,联系所学黄宗羲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6.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见国人试图用传统的理念来融合西方民主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晚清士人构想的政治制度,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构想出崭新的制度,故B项不符合题意;明清进步思潮是儒学的新发展,而民主思想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故D项不符合题意。 7.19世纪40年代,魏源、徐继畬相继在其著述中论及美国政治,其中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从下始,……可不谓周乎”等语。这表明他们 A. 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政治体制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D. 对西方强盛原因有全面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过于绝对,魏源等人只是提出了美国政治的特点,并没有说要效仿美国政体。B选项正确,体现在“不设王侯之号”。C选项说法错误,魏源的思想影响的是洋务运动。D选项说法错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看到了他们政体的优势,没有看到弊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魏源等人的思想 【名师点睛】徐继畲:晚清名臣、学者,《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人。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 8.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 A. 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 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答案】B 【解析】 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等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鼓吹改制。梁启超承认“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又往往自不免”,说明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采取这样的措施只是一种宣传策略。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所述是梁启超认为如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不是对西方政治的评价,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说明D项观点错误,排除。 点睛:康梁以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的理论外衣;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9.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重视个人主体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反映了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马丁•路德主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D项正确。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A项错误。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只符合马丁•路德,故B项排除。王阳明没有反对教权的思想,故C项错误。 10.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 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 国人盲目自信 C.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 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前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因此B选项正确。这是对中日国情的主观判断,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C选项错误,不能依据当时国人的主观分析就得出日本在事实上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分析并未真正的认识中日国情,并不透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材料关于“中体西用”的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体西用”包庇封建主义,反映地主阶级的腐朽性 B. “中体西用”冲破传统阻力、为传播西学打开了缺口 C. “中体西用”拒绝政治改革,改革失败不可避免 D. “西学”逐渐取代“中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显然对于中体西用思想持肯定态度,认为中体西用为西学传播奠定基础,故B正确;A和B是从弊端批评中体西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此时,西学并没有代替中学,故D错误。 13.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C.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温药治疗”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自我疗伤”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项错误; “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猛药重治”指辛亥革命,要暴力推翻清王朝,故C项错误。 14.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5.1924年,林语堂走出北京的哈德门(即崇文门),过了护城河,就觉得“立刻退化一千年”。这种感觉折射出 A. 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 B. 城市化进程下的城乡鸿沟 C. 中华文明只延续于乡间 D. 新文化运动走不出北京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差别,而非东西冲突,A错误;近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进一步败落,与城市之间出现巨大鸿沟,故“过了护城河,有退化千年的感觉”,B正确。中华文明延续于城市和乡间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问题,排除D。 16.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 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 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D. 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学者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需求,知识界和舆论界希望通过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团结一心、一致抗日的民族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与材料“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的描述相悖,排除A;新文化运动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排除B;儒家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情和理解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排除C。 【点睛】本题解体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提供的时间“1935年”,学生要结合所学局部抗战的信息方可作出判断。 17. 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 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 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旗帜 D. 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1939年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土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依据是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约,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性质 18.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A、B、C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D项正确。 19.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正确。A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B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B;D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20.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不可抗拒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 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 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万物的观光者”突出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的价值,B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出现关于“反对宗教信仰”、“反对神学世界观”和“发展私有”的内容,故ACD不符合题意。 21.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学生据此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关于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最坚定者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著名的宗教学者,甚至有些教皇也是人文主义者。这反映出文艺复兴 A. 仍是以神为中心 B. 并不反对基督教 C. 仍重视宗教苦修 D. 核心为神圣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打破了宗教神学对思想的束缚,不再以神为中心,核心也不再是神圣主义,故排除A、D项;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不再重视宗教苦修,故排除C项。根据“最坚定者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著名的宗教学者,甚至有些教皇也是人文主义者”可知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故选B。 【点睛】文艺复兴中是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但当时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所以文艺复兴中并不是反对基督教。 23.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A. 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 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C. 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D. 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B 项正确;材料“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解题的关键。 24.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他认为“结合的形式”是 A. 通过投票表达公共意志 B. 对现存制度进行道德改造 C. 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 D. 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结合的形式”、“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人们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种结合形式,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思想 25.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这表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已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知,表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说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研究、阅读很多自然科学著作,而不是划清界限,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B选项错误;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故D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 【详解】(1)材料“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归纳出如下内容:孔子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礼法并用、王道和君舟民水。 (2)第一小问“胜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改造”,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将阴阳家、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也使儒学本身神秘化。 (3)第一小问“时代气息”,回顾课本知识,结合明清时期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的主张作答即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第二小问“背景”,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7.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请回答: (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1)阶段: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实践和结果: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失败。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成功。 (2)① 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②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3)对待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全盘西化不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辩证看待。 【解析】 【详解】(1)本题据材料一“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等方面回答陈独秀认为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再从“师夷长技”结果失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失败;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等方面说明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本题根据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迟迟不能落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上的专制制度、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全盘西化和全盘传统化的缺陷、批判继承开拓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方面回答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观点的理解。 28.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答案】(1)根本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2)批判对象:更加公开、猛烈地抨击天主教会,并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政治追求: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3)不同: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而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可知,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是“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2)结合所学,启蒙运动批评对象是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追求则是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3)第一问,由材料“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的启蒙运动更注重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而中国对此却忽视了,偏重于救亡图存;第二问,可以从政治上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和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等方方面归纳说明。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观点: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论述:西欧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日益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的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进步引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拟定话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在论证环节,可以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政治制度的变迁,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