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2020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B. 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 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 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与宗法制有关,“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说明宗族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宗法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故A项错误;B中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并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察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但不可世袭,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地方最高长官就是任嚣;C选项错误,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来任命,地方长官没有权力任命;D选项错误,地方长官是官僚体制,并不属于贵族阶层。 点睛:回答此题可以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对比来看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再结合具体选项来进行区别于筛选。首先我们要明确地方官员的任命问题以及权力分配问题,其次要认清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本质上的区别。 3.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 引起了诸侯叛乱 D. 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这一举措导致王国的封地越来越少,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显然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推恩令并不是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引起了诸侯叛乱的是汉景帝实行的“削藩”措施,故C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矛盾在封建社会始终存在,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该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 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4.以下为某朝诏令:“诸州军驻泊钤辖、都监、监押与知州军同管驻泊兵马;在城钤辖、都监、监押与知州军、通判同管屯驻、就粮,仍与驻泊兵官通管辖差使。其河北、河东、陕西诸路帅府所在州、军,即通判于在城兵官更不通管。”这一朝代为( )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通判”可知,这一朝代是北宋,故C项正确;西汉地方监察官员是刺史,故A项错误;唐朝和元朝掌管监察的是御史台,故BD错误。 5.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政 C. 中央集权 D. 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身兼宰相之职,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懒于政事,皇帝的“披红”由司礼监代理,司礼监成为皇帝代言人。因此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皇权缺少制约,使得相权转移到皇帝手中,后来又转移到太监手中。D正确;政治腐败是表现,不是根源,A错误;宦官专政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皇权专制导致,B错误;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C错误。 6.伯利克里“把缰绳交給人民,向人民实行讨好政策,不断为人民设计许多节日、看戏、会餐、游行,用粗俗的娱乐哄孩子似的哄着人民……”。“在他的这种政策之下,才养成坏习惯,出现浮华奢侈,不像以前那样节俭和自食其力了”。其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民主的措施存在弊端 B. 需増加民众娱乐项目 C. 使公民变得浮华奢侈 D. 应当逐政于所有公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缰绳交給人民,向人民实行讨好政策”是指雅典的民主政治措施,但是这一措施导致“养成坏习惯,出现浮华奢侈”,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雅典的民主制的弊端,并不是说雅典需要增加民众的娱乐项目,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措施的弊端,并不是促使公民变得浮华奢侈,故C项错误。逐政于所有公民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7.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罪犯。”这一规定 A.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正义 B.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宣判前以及宣判后犯罪人的称呼不同,说明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行,故A项正确。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是平民斗争的结果,与材料的内涵不符合,故B项错误。罗马法律保护并不是保护所有居民的平等,故C项错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并不是民主,故D项错误。 8.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随后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材料中《谷物法》的颁行 A. 反映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 B.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D. 促进了农业对外出口剧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主张兴起,但英国议会中“土地贵族占主导”,仍在通过《谷物法》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所以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故A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谷物法》的颁行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工业革命发展需要,也不能促进农业对外出口,故排除B、C、D。 9.“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A. 白人的利益 B. 黑人利益 C. 议员的利益 D. 穷人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目材料是对美国独立后选举时忽视穷人的利益的辛辣嘲讽。从题干材料筛选出关键信息:“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据此判断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穷人的利益,故选D;白人、黑人以及议员的利益在材料中并未体现,选项A、B、C排除。 10.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A. 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B. 公社革命后君主派的势力减弱 C. 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D. 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反映了在巴黎公社的影响下,法国确立了新的共和政体,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而是强调公社革命推动共和制进程,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君主派,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巴黎公社与新的共和政体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毋庸英(美)官指荐干预”,并“各口划一办理”。据此,1859年江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委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这表明 A. 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B.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C. 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D. 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邀请英(美)人帮办税务”“监督李泰国被委派为总税务司”说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完全不是由中国人自己控制,体现出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正式展开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并不是加强对海关的控制,故C项错误。中国的海关税收问题要同英国商定,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对外贸易权,故D项错误。 12.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 自然灾害频仍 B. 官吏贪暴腐败 C. 土地兼并严重 D. 社会治安混乱 【答案】B 【解析】 材料意思是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可见官吏贪污腐败,故B正确。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D项错误。 13.中国近代中上有条约规定:“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项。”该条约对晚清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②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出现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④导致中国同盟会成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可知该条约是《马关条约》,该条约签订之后引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活动,②正确,《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为了赔款,缓解财政压力,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一举措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③正确;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是鸦片战争之后,①错误;中国同盟会成立是1905年,属于辛亥革命时期,④错误。选择C项正确;A、B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A. 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 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辛亥革命在梁启超的眼里是多种阶层的人凑在一起机缘巧合的开展了一场运动,因此组织的松散性和人员的混乱性都是其失败的最终原因。A选项说法错误,梁启超并不反对革命;B选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选项与题意相符;D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特点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失败的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组织的混乱。很多参与革命的人都是在听说革命这件事之后参与到其中来,各自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尤其是其中一些立宪派以及地方官僚投机革命,在革命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随风倒,叛变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在组织上失败的原因。 15.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起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但直到1943年1月11日,英美两国才发下表项联合声明,宣布废除过去一个世纪里的一切不平等对华条约.英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 英美试图扩大在华势力 B. 英美意欲放弃在华利益 C. 中国军队配合英美作战 D. 国民政府外交上的努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了不平等对华条约,主要是此时中国抗击了大部分的日军,同时中国在国外战争配合英美共同作战,对付法西斯国家,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英美并没有试图扩大在华势力,故A项错误。当时英美国家虽然是共同抗日,但是并没有放弃在华的利益,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外交上的努力不是材料中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6.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浦江下游属于上海地区,故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选项正确;太原地区没有黄浦江,故B选项错误;徐州地区也不会出现“黄浦江下游西岸”的地点,故C选项错误;枣宜会战在湖北地区,也不属于黄浦江下游,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A选项排除。《共产党宣言》提出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和平夺取政权,C选项排除。《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趋于结束,D选项排除。 18.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战争”是指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B. “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C. “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可知,材料强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人民起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答案为C项。A项,“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排除;B项,“新的民主制度”是指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受教育阶层”指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排除。 19.“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采取的民主政治制度是 A.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说明是政党合作的问题,新中国初期实行政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正确。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制度是1998年之后关于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故C项错误。 20.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 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 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 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D. 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主要内容是开展各领域的阶级斗争,个人崇拜是文革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结婚证的内容是当时政治局势决定的,不是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是结婚证有国家领导人和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民日常生活受文革运动的影响,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婚俗 21.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 国家统一样本 B. 经济发展标本 C. 社会制度示范 D. 文明交流枢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主体,所以它不可能起到社会制度示范的作用。一国两制的这种方式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快速,所以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的意义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 A. 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决心 B. 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 C. 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 D. 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新中国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故C正确。毫不妥协的决心,只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一个方面,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故B排除。新中国从未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苏关系 【名师点睛】中苏关系演变: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 23.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1978年底,题干中前两个外交行为与这一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和中日、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故B项正确;此时的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活动体现 24. 2010年1月19日,运送八位中国维和英烈灵柩的灵车经过天安门前时,民众打出“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横幅。中国参与海地维和行动说明当前我国: A. 一贯坚持无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原则 B. 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 D. 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规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本题选B。A从题中无法体现。C中的睦邻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中的政治经济秩序规则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25.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 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 B. 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 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 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环境下的美国电影的特征。材料反映了1948年即美国进入冷战时期后,大量的富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电影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电影《妮诺基卡》以帮助该国在大选中赢得反共的选票,相反则要求暂缓《愤怒的葡萄》在法国的发行,以防止为法国共产党所利用,可见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发行具有强烈的反共、遏制社会主义的色彩,说明美国电影成为实施冷战的工具,故选B。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电影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发行存在政治目的,但不能说“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故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庶族崛起);选官、赋税等制度改革;汉学衰弱(理学兴起或新儒学出现);市民阶层崛起。 (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制度变革。 (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得出外交多元化;据材料“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结合所学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城市(市场)经济发达;据材料“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所学得出科技(文化)先进;据材料“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结合所学得出士人政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结合所学得出少数民族的崛起(封建化);据材料“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封建经济繁荣;据材料“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得出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制度改革。 (2)据材料“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结合所学得出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据材料“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国家出现。 (3)差异从社会性质角度思考,唐宋都是封建社会,而西方完成社会转型,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 讨论: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首先,结合材料,以五四运动的现象为例,分析爱国的方式,并通过陈独秀先生的著作提出观点“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提出观点:爱国主义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答案】(1)特点: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得出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根据“唐朝政府设军置守”得出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根据“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得出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根据“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根据“实行屯田”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所学,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