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生物试题 解析版
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 1.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其核心是( ) A. 过度繁殖 B. 生存斗争 C. 自然选择 D. 适者生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前提条件,A错误;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动力或手段,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C正确;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注意不要将这两者相互混淆。 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是有利的 B.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生物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详解】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是有利的,A正确;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 3.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注意每一个观点的细节,明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 马达加斯加群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是两地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它们的祖先不同 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 变异的方向不同 D. 岛上的生物没有进化 【答案】B 【解析】 由题可知,自然环境的不同 导致了生物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答案是B。 【考点定位】物种的形成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对物种和进化的判断技巧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5. 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6%,Aa的个体占48%,aa的个体占16%。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84%、16% B. 60%、40% C. 80%、20% D. 36%、6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激素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考查,种群中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6%,Aa=48%,aa=16%,由公式可得,A=36%+×48%=60%,a=16%+×48%=40%. 故选:B.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6.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产生了地理隔离 B. 形成了生殖隔离 C. 改变了基因频率 D.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产生了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C错误;任何一个物种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区别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明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7.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血液 D. 淋巴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A正确;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B正确;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淋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淋巴等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8. 人体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 B. 淋巴 C. 组织液和淋巴 D. 血浆和淋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详解】 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即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明确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要结合实际,具体细胞进行具体分析,如换成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则是淋巴、组织液。 9.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Na+、O2 、葡萄糖、血浆蛋白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 C. CO2 、血红蛋白、 H+、尿素 D. Ca2+、载体蛋白、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详解】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外液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组成,易错点是分不清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属于内环境成分,而血红蛋白不是。 10.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刺激 B. 反射 C. 反射弧 D. 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这就叫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故选:B。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1. 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 B是该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E是效应器 D. 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B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A不是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D表示效应器;②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其余数字表示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详解】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则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由于④位于③和E之间,所以E能产生反应,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是传入神经,E是效应器,C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有③和⑤,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反射弧的组成成分,能够根据神经节或突触的结构判断反射弧的成分,进而确定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12.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导致( )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B正确。 13. 图的①~⑤表示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B.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②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 ③和⑤往往由一个或多个突触构成 D. 切断④不影响对①的刺激形成感觉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①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在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始终是从①传到⑤;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往往由1个或多个突触组成;切断④传出神经,不影响对①刺激后通过传入神经在神经中枢形成感觉。 14. 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突触小泡中多巴胺通过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发生融合,释放多巴胺,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多巴胺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②突触后膜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产生动作电位,传导兴奋,B正确。多巴胺存在于突触前膜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不能将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导致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时间延长,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5. 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图中文字所示的6种结构中,能合成激素的有其中的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所示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可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也可参与体液调节过程。 【详解】下丘脑通过⑦过程控制内分泌腺活动,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下丘脑表示神经中枢,B正确;①过程表示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纤维传到下丘脑的过程,该过程既有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传到过程,又有突触处的化学信号的传递过程,C正确;图中的下丘脑、垂体和内分泌腺都可以合成激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下丘脑的重要作用,弄清楚下丘脑在图示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体液调节。 16. 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器官之一 B. 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 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器官之一,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A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可以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正确;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下丘脑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判断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的类型。 17. 下列与人体激素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元 B. 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D.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该激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该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详解】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能够促进肝糖原水解产生葡萄糖,A错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B正确;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机体中唯一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区分识记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及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18. 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如果取同种鱼的脑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就可促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 A. 性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生长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垂体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故答案选B。 考点:促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本题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简单题。 19. 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 A. 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C. 生理盐水 D. 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原,造成小白鼠的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故选B。 20.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 A. 多糖 B. 核酸 C. 脂质 D. 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抗体为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的球蛋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抗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1. 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 体液大量损失 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的防卫功能有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是由于皮肤大量损伤,第一道防线功能丧失严重造成的. A、皮肤的防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不是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造成的,B错误; C、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与体液流失无关,C错误; D、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不是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D错误.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2. 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A. 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 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 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 D. 浆细胞合成抗体球蛋白的能力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胸腺是机体免疫的主要调节者,是人类主要的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它通过分泌胸腺类激素,影响并调节T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需要T细胞的参与。 【详解】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造成体内没有T细胞,A错误;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患者还保留有少数体液免疫能力,B错误;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因此只保留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正确;大多数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需要T细胞来呈递抗原,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导致浆细胞减少,但是浆细胞合成抗体球蛋白成能力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明确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且T细胞参与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3. 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 A. 产生过敏反应 B.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 D.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的感染,会产生更多的抗体,B错误; C、由该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正确; D、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由该病毒刺激产生的抗体能够与抗原相结合,D错误. 故选:C. 24. 免疫是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 青霉素抑制病菌的增殖 B. 移植的器官不容易存活 C. 花粉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 D. 病毒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青霉素不是机体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因此用青霉素杀死病菌是利用青霉素的特性,不属于机体的免疫功能,A错误;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所以移植器官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B正确;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免疫反应,属于免疫能力过强,C正确;病毒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免疫调节的概念和功能,明确免疫能力是机体自身具有的功能,体外物质消灭抗原不属于免疫。 2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答案】C 【解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A正确;脱落酸抑制植物的萌发,B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所以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其他植物激素合成与作用归纳: 2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C. 任何一种植物激素都是单独调节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 D. 植物体内每种激素的作用与植物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自身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外界因素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A错误;与动物相比,植物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几乎所有的生理活动都要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B正确;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C错误;植物体内每种激素的作用与植物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都有关,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明确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不提供能量,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 27. 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放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燕麦幼苗将( ) A. 向左弯曲生长 B. 直立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 D. 不弯曲不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生长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放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由于没有尖端,所以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左侧的琼脂快中的生长素可以发生极性运输,即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因此一段时间后燕麦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其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点,明确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且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其弯曲生长。 28. 一年生枝条中,扦插容易成活的是( ) A. 带叶带芽的枝条 B. 带叶去芽的枝条 C. 去叶去芽的枝条 D. 去叶带芽的枝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1)低浓度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所以植物扦插时要保留芽,去掉大部分的叶,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雌蕊受粉以后,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大量的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如三倍体西瓜的开花后不能正常发育,必须受二倍体的花粉;(3)防止落花落果;(4)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除草剂就是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生长素的类似物。 【详解】若要使扦插的枝条容易生活,首先得需要生长素,因为生长素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而芽可以产生生长素;其次枝条得去叶,因为如果有叶,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加快植物水分的流失。因此,一年生枝条中,扦插容易成活的是去叶带芽的枝条,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扦插枝条成活的条件,明确芽可以为扦插枝条生根提供生长素,且去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有利于扦插枝条的成活。 29. 人工控制不同光照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 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 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 单侧光照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分析甲、乙、丙、丁可知,光照的方向和是否具有光照,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总量几乎相等,说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无光条件下,生长素仍然向下运输,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 C、甲、乙图分析可知,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光照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D错误. 故选:C. 30. 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 A. 当生长素浓度为10-8 mol·L-1时,促进根芽茎的生长 B. 若解除顶端优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须低于10-6 mol·L-1 C.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 D. 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mol·L-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看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的浓度等有关,并且根对生长素的浓度最敏感。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为10-8 mol·L-1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错误;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ol•L-1时抑制芽生长,生长素浓度小于10-6mol•L-1时促进芽生长,因此若解除顶端优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须低于10-6 mol·L-1,B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抑制根、芽、茎的生长,C错误;根对生长素特别敏感,由于重力原因,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向地侧,背地侧生长较快,背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10-8mol.L-1, 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解,明确生长素对根、芽、茎均具有两重性;并且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之前表示促进作用,交点之后表示抑制。 31. 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 长白山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 D. 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属于生态系统,A错误;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属于生态系统,B错误;长白山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属于生态系统,C错误;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属于种群,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能都正确区分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 32.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丙为性比,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组成,大致有三种典型的类型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 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大致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典型的类型,C正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图示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33. 下图表示酵母种群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值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大 D. 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K值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其中K值为665;在0-9年种群增长率增加,在第9年种群增长率最大,第9年后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在第18年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 【详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则图中K值为665,A正确;图中显示的是种群的S型曲线,B错误;在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大,C错误;若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则K值将增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弄清楚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情况,明确种群数量为K/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4.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的水平分布 C. 群落的物种组成 D.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详解】树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由于不同的动物种群,对栖息场所和食物的需求不同,也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的结构,明确群落垂直结构上不仅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也有分层现象,但造成的原因是有区别的,植物主要是由于对阳光的需求不同,动物主要是对栖息场所和食物需求不同。 35. 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 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群落的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正确;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B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次生演替,因此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并根据演替的概念及经历的阶段进行延伸拓展分析。 36. 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下图表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竞争关系 B. 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 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 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解: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现捕食关系,A错误;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数量降低,因而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减慢,B错误;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随着害虫数量减少而减少,所以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正确; D、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D错误. 故选:C.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37. 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 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38.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 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 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 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分析已知该生态系统存在着两条食物链,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所以主要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同时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由题意分析已知在稻﹣鸭﹣萍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中存在两天食物链: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所以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C错误;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荫蔽环境,其与水稻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39. 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成,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故选D。 40. “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的生物属于(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植物的落花中含有有机物,落到地面上以后,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然后被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利用以制造有机物,因此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的生物属于分解者,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几个生物成分的重要作用,明确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连接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重要环节。 41.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一般来说,天然林区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种群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强。当发生虫害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限制了松毛虫的数量,保护了植物,故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松林德营养结构简单,成分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故易发生虫害。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42.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存在的生命活动是( ) A.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B. 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C. 线粒体内膜上O2和[H]结合生成水 D.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能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A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孔,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C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功能的异同,明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 43. 下列关于人体中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在细胞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 B. 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C. 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可进入人体血液中 D. 某些分泌蛋白在生命活动中能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泌蛋白是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是胞内蛋白,A项错误;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B项正确;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是抗体,可进入人体血液中,C项正确;某些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能够传递信息,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D项正确。 44. 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C. 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跨膜转运 D. 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生物大分子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膜内陷,将大分子包在囊泡中,进而内吞形成囊泡,把大分子物质摄入细胞内,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实现。 【详解】胞吞作用有细胞膜的凹陷,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被吞的大分子物质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发生了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识别功能,B正确;Na+、K+等无机盐离子是小分子物质,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行跨膜运输进出细胞,C 错误;大分子物质与受体结合时首先需要经过识别作用,胞吞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点,明确胞吞、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但是需要消耗能量。 45.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孔没有选择性,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 B. 细胞生物均含有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有关 C. 液泡内的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D. 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维持细胞形态 【答案】D 【解析】 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A项错误;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B项错误;液泡中的色素为花青素,不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C项错误;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易错点是A、C选项,经常会误认为核孔不具有选择性;区分不清液泡内的色素和叶绿体内的色素。因此,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时要细心,多对所学知识做归纳总结。 46. 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决定了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 B. 中耕松土会促进玉米根细胞对土壤溶液中K+的吸收 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紧密联系 D. 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均具有选择性、均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内外具有浓度差时,能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A项错误;玉米根细胞对土壤溶液中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根细胞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而中耕松土有利于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故B 项正确;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功能上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C项正确;主动运输由于逆浓度梯度运输、胞吞和胞吐由于细胞膜的流动,所以均需要消耗能量,而且均具有选择性,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分别从运输方向、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以及实例等方面进行区分识记。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具有选择性。 47. 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 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 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 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答案】B 【解析】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肌细胞在细胞核中通过DNA转录形成mRNA,B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D错误。 48. 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 ) A. 线粒体的内膜 B. 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C. 内质网的膜 D. 蓝藻(蓝细菌)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答案】C 【解析】 线粒体的内膜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合成ATP;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合成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一个耗能、分解ATP的场所;蓝细菌为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在其膜结构上可进行光反应产生ATP。 49.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知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项正确;其他以金合欢树为食的植食动物与金合欢蚁是竞争关系,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说明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了竞争者,B项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项错误;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互惠互利的关系是长期共同生活、相互选择而形成的,属于共同进化,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50.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二、填空题 51.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 (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④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答案】 (1). 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 (2). 自然选择 (3). 种群 (4). 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5). 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6). 基因频率 (7). 遗传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图中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Y表示自然选择。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组成种群。 (3)①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导致其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 ③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④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基因(遗传)多样性。 【点睛】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自然选择学说关系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 图甲是测定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变化示意图,图乙为神经元间某种联系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丙表示图乙中的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的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测量的是神经纤维在__________ 时的膜内外电位差。 (2)图乙中有______个突触,其中①中含有的物质释放后可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 ②是轴突1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其形成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 。 (3)刺激轴突1后,兴奋传递到神经元3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的是_____ 。 A.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B. 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C. 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比较图丙中的两条曲线,与曲线A相比,在曲线B所示情况下,由于轴突2的兴奋使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_____ ,导致神经元3 ______。 【答案】 (1). 静息(未受刺激) (2). 2 (3). 兴奋或抑制 (4). 扩大膜面积,便于兴奋的传导 (5). D (6). 减少 (7). 兴奋性降低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连接在细胞膜的外侧和内侧,表现为外正内负,测定的静息电位。图乙中轴突2与轴突1形成一个突触,轴突1与神经元3形成一个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②为突触小体。丙图中B的电位差值小于A,所以B情况(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下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减少,导致Na+内流减少,电位差变化小。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测量的是静息电位,即神经纤维在未受到的情况下的膜内外电位差。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图中含有2个突触,其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②是轴突1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其形成有助于扩大膜面积,便于兴奋的传导。 (3)刺激轴突1后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递到神经元3,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选D。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与A情况相比,B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钠离子内流量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甲图电流表两极的位置判断电位的种类,并能够根据图乙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判断突触的数量。 53. 下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请写出一种作用于垂体的激素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⑤⑥⑧⑨中可以被蛋白酶或肽酶分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冬泳时,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____________受到刺激并通过神经传入__________形成冷觉,并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系列改变参与体温调节的过程,使激素⑥的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以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激素⑥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__________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这样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激素共同特征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②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进入体液,以体液为基本媒介进行传播 ③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④激素是体内高效能的生物催化物质 ⑤激素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 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⑤⑧⑨ (3). 冷觉(或温度)感受器 (4). 大脑皮层 (5). 下丘脑和垂体 (6). (负)反馈调节 (7). ①②③⑤ (8).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题图为体液调节的知识网络,图中①为促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性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⑦为肾上腺素,⑧为胰高血糖素,⑨为胰岛素。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相关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促进相应腺体分泌相关激素,但是当该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这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1)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相关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此处的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图中⑤为生长激素、⑥为甲状腺激素、⑧胰高血糖素、⑨为胰岛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胰高血糖素为多肽类,而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的衍生物,根据酶的专一性,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都可以被分解,而甲状腺激素不能被分解。 (2)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 冷觉(或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并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使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或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属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3)激素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均有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表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①正确;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进入体液,以体液为基本媒介进行传播,②正确;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③正确;激素对代谢主要起调节作用,而酶起催化作用,④错误;激素发挥作用需要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因此一定离不开与受体的相互作用,⑤正确。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动物体内的不同激素的产生器官、作用以及激素的分级调节,并据此分析题图,判断土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的名称。 54. 如下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 (1)图甲表示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免疫过程,细胞②、细胞④和细胞⑦中可以识别抗原信息的是________。 (2)如果患者感染的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则患者体内受损伤严重的是________淋巴细胞,患者自身的 ________________方式会受到影响。 (3)图乙中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发生反映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________。二次免疫反应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主要来自于________。 (4)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人体感染HIV病毒后,两年内HIV的浓度变化是________,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等多种抗体,大部分HIV被抗体消灭。 【答案】 (1). 体液 (2). 细胞②、细胞④ (3). T(或者②细胞) (4).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 (5). 免疫记忆 (6). 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 (7). 记忆B细胞 (8). 先升高后下降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有抗体的产生,属于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①是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②是T细胞,③是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④是B细胞,⑤是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⑥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⑦是浆细胞。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抗体的浓度,分析题图曲线可知,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所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④为B细胞,两种细胞都可以识别抗原,而细胞⑦是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2)艾滋病病毒(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得人体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功能丧失。 (3)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的特点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主要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有关,反映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功能;二次免疫反应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主要来自于记忆细胞。 (4)据图分析,人体感染HIV病毒的两年内,HIV的浓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体液免疫过程,确定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或过程的名称,并能够根据乙图两次免疫相关曲线的比较确定二次免疫的特点。 55. 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效果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______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_________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图b中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有___________的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对矮生南瓜____________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突变体。 (4)对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该结果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测。 【答案】 (1). 处理前后 (2). 平均值 (3). 促进和抑制伸长 (4). 两重性 (5). 几乎无影响 (6). 激素合成缺陷型 (7). 支持 【解析】 【分析】 分析图a、b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 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 【详解】(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堆植物的影响,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处理前后的长度作相互对照;计算结果时需要计算平均值,以防个别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2)据图分析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了正常的南瓜茎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正常的南瓜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由图a、b可知,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说明激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4)从柱状图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相差不大,说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根据两条曲线的走势判断两种激素对正常南瓜茎的生理作用,确定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56. 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下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 _______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有_______ 个营养级,鱼类与贝类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 _______天。 (3)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多选)。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答案】 (1). 6 (2). 4 (3). 捕食、竞争 (4). 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5 (6). ②、③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食物网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鱼类→水禽、水草→贝类→水禽、水草→贝类→鱼类→水禽、藻类→贝类→水禽、藻类→鱼类→水禽、藻类→贝类→鱼类→水禽。分析柱状图,随着时间的延长,未挂贝类水体和挂贝类水体中藻类的密度都在增加,但挂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相对较低,从而说明了贝类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湖泊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草→贝类→鱼类→水禽(或藻类→贝类→鱼类→水禽),含有4个营养级;水草→鱼类→水禽、水草→贝类→水禽这两条食物链说明了鱼类与贝类之间存在竟争关系,水草→贝类→鱼类→水禽这条食物链说明了鱼类鱼贝类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未挂贝类水体和挂贝类水体中藻类的密度都在增加,但挂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相对较低,说明贝类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图中显示两种柱状图差值最大出现在第5天,说明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最大。 (3)打捞水草,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的疯长,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①正确;引水稀释不太现实,而且会为藻类疯长提供有利的条件,②错误;使用除草剂会污染环境,还可能杀死其他生物,③错误;控制污水排入,可以降低水体中N、P等的含量,因此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疯长,④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写出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条数并据此判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还要能够根据两种柱状图的变化趋势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57. “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偏大,偏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2011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_型。根据2012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在2012年6月后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 (3)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__________,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 【答案】 (1). 480 (2). 偏大 (3). 增长 (4). 下降 (5).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6).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2011年6月种群C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个体数多,而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则年龄结构是增长型;2012年6月种群C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个体数少,而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多,则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详解】(1)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72×60÷9=480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2011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2012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则在2012年6月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数量下降。 (3)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柱状图中不同时期的个体数量的大小判断不同年份的年龄组成类型,并能够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计算种群密度的大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