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检测历史试题

中外历史纲要(下)1—3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的发展,使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A.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B. 早期城市形成和逐渐发展 C. 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D. 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城市形成和发展不是使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部落之间的战争不利于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C选项错误。‎ ‎2.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A. 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 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 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 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核心教义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种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即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故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故C选项错误。‎ ‎3.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 A. 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 B. 是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 C.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享有民主权利,故B正确;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错误,排除A;直接民主和轮番而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4.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埃及法老的对外征服战略 B. 尼罗河南部险要的地理环境 C. 巴勒斯坦地区经济的吸引力 D. 叙利亚对埃及文明的向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主要原因与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埃及法老的对外征服不是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尼罗河南部险要的地理环境,而不是巴勒斯坦地区经济的吸引力,故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与叙利亚对埃及文明的向往无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5.“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奴隶制崩溃于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5世纪前期 C. 公元4世纪后期 D. 公元5世纪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6.“(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微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一记载最有可能出自 A. 《春秋》 B. 《史记》 C. 《汉书》 D. 《后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桓帝延熹九年是东汉时期公元166年,而《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选项错误;《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汉书》又称《前汉书》,记载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选项错误。‎ ‎7.“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A. 雅典城邦 B. 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中世纪西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出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通过“教堂做弥撒”“领主”“农奴”这些都是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特征,正确答案为D。雅典城邦是奴隶社会的,没有牧师布道,没有农奴,A错误。罗马帝国时期虽然有了基督教,但是仍然是奴隶社会,没有农奴,B错误。阿拉伯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能出现材料中牧师布道,教堂弥撒,C错误。‎ ‎8.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 A. 共同镇压无产阶级 B. 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 互相支持反对教会 D. 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市民与封建王权双方互相支持反对教会,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故选C;西欧城市兴起时,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也不会有无产阶级,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市民与封建王权的相互支持,无法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9.“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 A. 政治地位提高 B. 生活条件改善 C. 社会矛盾缓和 D. 法律束缚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选A;B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0.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故选C。‎ ‎11.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选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比较片面,D选项排除。‎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 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 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 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影响了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于是因地制宜,建造“浮动园地”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面积缩减问题,故选B;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人口大量减少的信息,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3.在1450年之后的300年间,西方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欧洲社会内部的变革是在诸多内在冲突中展开的。在这些冲突中,居于深层地位的因素是 A.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 君主权力的扩大 D. 工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0年后的三百年间,推动欧洲内部变革的深层因素是其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壮大,A项正确;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君主权力的扩大,都是社会政治因素,即外在的表现,不是最深层因素,BC项不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开始的,即已经超过了题目的时间范围,D项不符合题意。‎ ‎14.“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含着大量的黄金,我身边的这些印度人说他们在这些岛上挖金子……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我认为不用带着回西班牙,只要带到(蒙古)大汗的那些大城市里就能卖得很好。”该日记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这些土地上蕴含着大量的黄金”“我身边的这些印度人说”“我认为不用带着回西班牙”可知,该日记的作者是西班牙支持下到达美洲的哥伦布,此后西班牙在美洲攫取了大量贵重金属,故C项正确;迪亚士在葡萄牙支持下到达了好望角,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达伽马在葡萄牙支持下绕过了非洲到达了印度,但是在印度没有挖掘到黄金,故B项错误;西班牙支持下的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5.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A. 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D. 推动了股份合资企业的广泛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以来,西欧人发现纽芬兰岛、留下在北冰洋地区航行的详细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探索向北通过北冰洋到达亚洲和航路等活动,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A项正确;17世纪以前,欧洲人向北在北冰洋一带的航行,没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和股份合资企业广泛建立形成起到促进作用,BD项错误;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17世纪之前在北冰洋地区的航海活动,没有对海陆间直接联系起到促进作用,C项错误。‎ ‎16.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17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会。与此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了欧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 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D. 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也进入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洲与美洲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只是瓦解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D 选项错误,欧洲殖民者给美洲本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洲传统文明遭到了灭顶之灾,并非是各洲文明双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口迁徙(殖民活动)促进了疾病传播,导致美洲、大洋洲大量土著居民丧生,方便了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创建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不是迅速创建起来的,B项错误;美洲和大洋洲人口锐减,世界人口分布并非因此趋于平衡,C项错误;美洲、大洋洲人口锐减,促进了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D项错误。‎ ‎18.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 商业立国的理念 B. 殖民扩张的野心 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荷兰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D。‎ ‎【点睛】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19.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 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 C. 新兴资产阶级已代替土地贵族 D.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土地显贵衰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的结果,即由于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地主阶级日趋衰落,故D正确;据上分析,A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土地显贵衰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的结果,即由于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封建地主阶级日趋衰落无力购买奢侈品,B错误;新兴资产阶级处于崛起时期,尚未取代土地贵族,C错误。‎ ‎20.16~17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又创建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据此可知,当时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   )‎ A. 专制王权不断发展 B 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 C.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地中海沿岸经济较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17‎ 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16-17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荷兰金融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没有强调专制王权发展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票据和支票来解决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货币的问题”“金融市场体系来解决商贸发展的投融资等问题”可知,荷兰金融业兴起的背景是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而不是欧洲封建制度加速崩溃,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荷兰金融业发展的背景是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而与地中海沿岸经济是否繁荣无关,故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时期,公民人数很少,只有享有公民权的群体才是城邦的主人。一方面是公民“轮番而治”“主权在民”以治理城邦;另一方面,公民又是城邦内一切非公民——包括奴隶、外邦人、边区居民以及自己家中的妇女和小孩的“主人”。梭伦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柏拉图讥讽说:“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几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甚至连人们蓄养的动物都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驴马也在路上到处撞人。”自由有其边界,当个人自由的行使超越了某种程度,就会妨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韩向臣《自由还是奴役——论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权》‎ 材料二 雅典还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裁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员即使在任满离职时,还要接受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公民权的特征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预防权力集中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权力监督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征: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带有排他性;自由行使公民权,具有直接性;积极参与政治,带有强制性。‎ 影响:促使公民积极参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雅典城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但是,享有公民权的范围狭小,不利于城邦社会基础和统治基础的扩大;公民充分自由的行使权力,也会造成对部分公民的奴役;公民被强制性的行使权力,容易导致城邦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些因素不利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 ‎(2)措施:实行轮流执政;实行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司法审判;对公职人员进行投票评定。‎ 原因:古代中国是中央集权统治,一切机构都对皇帝负责;古代雅典是民主政治,国家机构对民众负责。‎ ‎【解析】‎ ‎【详解】(1)特征:据材料一“公民人数很少,只有享有公民权的群体才是城邦的主人”得出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带有排他性;据材料一“公民‘轮番而治’‘主权在民’以治理城邦”得出公民权具有直接性;据材料一“梭伦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得出公民权带有强制性。影响:根据第一问“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辩证分析公民权的影响。‎ ‎(2)措施:根据材料二“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得出实行轮流当政;根据材料二“任何裁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得出实行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司法审判;根据材料二“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得出对公职人员进行投票评定。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分别从古代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和古代雅典是民主政治等方面分析回答。‎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 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 ‎【答案】(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 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3)意义: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得出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根据“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得出斗争形式多样;根据“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得出争取自由和法治。影响:根据“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据“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得出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根据“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得出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2)变化:从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商贸地位和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变化。根据“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得出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根据“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得出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根据“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得出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根据“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得出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根据“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得出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 ‎(3)意义:可从城市发展与乡村关系、民众生活、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社会意义。‎ ‎23.材料一 丝路贸易中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西域、欧洲、中西亚国家对中国丝绸、茶叶、陶瓷、漆器、金银器皿、铁金属器和造纸、印刷等生产技术的需求,也包括中国内地对西方和西域的香料、珠宝、良马、皮毛和棉花、蔗糖等生产技术的需求。就中国来说,丝路贸易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正是因为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都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奢侈品、特产品贸易在域外通商中的主导地位,因为其既能满足统治阶级特殊的消费性需要,还能带来高额利润,因而封建国家对奢侈品贸易的态度及采取的政策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兴衰存亡,这也是丝路贸易的基本特点之一。‎ ‎——于倩《古丝绸之路贸易规律探析》‎ 材料二 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杨和平《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研究二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丝路贸易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丝路贸易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异同。‎ ‎【答案】(1)特点:古丝路贸易与中国商品生产同步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大同步发展。国家对贸易的态度和政策直接影响古丝路贸易的兴衰。‎ ‎(2)同:都加强了沿路地区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促进了沿途多种文明的交流。‎ 异:前者更多体现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伴随着殖民扩张;前者的商品多为奢侈品,后者的商品多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商品;前者属于地区性市场,后者属于世界市场。‎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丝路贸易中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西域、欧洲、中西亚国家对中国丝绸……等生产技术的需求,也包括中国内地对西方和西域的香料……等生产技术的需求”,可得出古丝路贸易与中国商品生产同步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大同步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封建国家对奢侈品贸易的态度及采取的政策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兴衰存亡”,可得出国家对贸易的态度和政策直接影响古丝路贸易的兴衰。‎ ‎(2)同:根据材料一中“丝路贸易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材料二中“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可得出两者都促进了经济、文明的交流。异:根据材料一中“丝路贸易中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生产技术的需求,也包括……生产技术的需求”,材料二中“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等信息,可得出前者更多体现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伴随着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一中“奢侈品、特产品贸易在域外通商中的主导地位”,材料二中“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可得出前者的商品多为奢侈品,后者的商品多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商品;根据材料一中“丝路贸易”,材料二中“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前者属于地区性市场,后者属于世界市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