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高一普通班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3分)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句子画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C.终期于尽 期:注定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盛大 5.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 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 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7.翻译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句话。(10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分) (2)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8.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每小题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荆轲刺秦王》一文“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樊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刘邦做大事行大礼不要考虑太细。 (3)《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婚后终日操劳、披星戴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 , 。 (5)《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C.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2)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 (3)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2.在下面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B 、台湾明山书局出版的《中国儿童大百科全书》很有意思,有一种新思路,通过讲故事带出百科知识,令人 耳目一新 。 C 、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濡目染,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D、通过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这些原先各不相干的故事就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宋词配乐朗诵会,受到首都各界群众热烈欢迎,对这次朗诵会赞叹不已。 B、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他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等。 B.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自创“苏体”。 C.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风骚”,“风”指《国风》,“骚”指《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地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D.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讲辞,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讲话的文稿。 15.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3分) A、古代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B、“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而每月的三十号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以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 16.下列句中,加黑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②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③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④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⑤ 会 看到你, ⑥ 欣赏你。 18、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补写一个结论句(语言简明,有概括性)。(共4分,每空2分)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有一个梦想”是上世纪评出的全世界最有名的十句名言的第一句,它是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提到的,他的演讲现在已成为世界有名的演讲之一。“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言?200年前的康德有一句话: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分了。人的创造性就在于,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去实现那些原先被认为不可能甚至于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性文章。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B【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A【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 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4. D 5.C 6.B 7.(1)抬头观望天空广大无边,低头察看地上万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以穷 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5分) (2)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报负,(与朋友)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喜好的事物上,不拘行迹,放纵逍遥。(5分) 8.(5分)B C (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B项: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C项:“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 9.(8分)这首诗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2分)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2分),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2分)。 (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8分) 10. (每空1分,共10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1.(共17分) (1).B(解析:A.不是讲公文写作课内容。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强加因果。C. “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错,原文是“他是我,又不是我”“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 (3分) (2).①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全面。② 侧面烘托,突出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学生的话看出老树的博学与个性;研究生的话体现出老树的内心丰富闲适沉静的品格;杨葵的话表现了老树良好的文艺修养。(6分) (3).①诙谐幽默,平易近人:自嘲长相太凄凉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②率性而为,性格真实: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③外表粗犷,内心敏感细腻: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享受自己的孤独空间。④淡泊名利,豁达洒脱: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⑤博闻强记,研究广泛: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 (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8分) 12、A 13、B 14、 C( “风”和“骚”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15. B 晦指农历每月月末的那一天。 16. D 17. D ( “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选“即使”。“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②空前后的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甚至”。 ) 18. (答案举例)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答案用语不求一律,概括段意或合理引申都可以)(4分) 19.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