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书曰: “臣以险衅,数遭悯凶……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烝烝:zhēngzhēng,谓孝德之厚美。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B.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C.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D.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都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前者侧重被荐举者的品行,后者侧重被荐举者的才华。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文中的“郡县”指郡县的官员,“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员。 C.因太子居东宫,故以“东宫”指太子。“洗马”指太子的侍从官,官名全称为“太子洗马”。“除”指免除官职,等待重新任命。 D.“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征”,指朝廷征召,授予官职。“出”,指京官外调,即原本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调到地方上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黄鹤楼闻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 ①本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永远流放夜郎,路经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著名笛曲《梅花落》.此处既指明笛曲,又虚写梅花飘落之景。 (1)本诗的第一句用典。请回答使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梅花本为寒冬时节开放,为什么诗人在农历五月有梅花飘落之感? 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归家途中船行轻快、风吹衣襟的景象,写出辞官归隐的畅快心情。 (2)《滕王阁序》中,“ , ”两句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滕王阁所在地势的壮观景象。 (3)《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4)《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5)《陈情表》中,作者指出自己连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和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也没有的句子是“ , ”。 三、文学作品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儿,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可使读者从平凡细微的生活处见人生态度。这恰如作者刘心武所说:“我总希望读者能从凡人小事里感悟人生、人性。” B. 这篇小说虽然故事简单,但情节设计曲折跌宕;叙事角度也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转换十分自然。 C. “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 “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E.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绑笤帚的老头的性格。 (3)小说中作者着墨不多的舍友贯穿全文,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4)当“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绑笤帚的老头时,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说不认识他们。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萍水相逢,他们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C.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八岁的洋洋与六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过节,他们祖孙二人形影相吊,只有过年,一家人才能见面. D.我国东南各省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C.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D.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 罪过 !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 善哉! 阿弥陀佛!”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首先,① ,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②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儿子正在参加xx比赛,请朋友们帮忙投一票”,在微信朋友圈里,你是否见过这类拉票信息或是帮别人投过票?对于这类微信拉票现象,你是认同,还是反对?请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观点。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解答】(1)B 根据第二段“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可知,《诗经》记载的是人们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不是香药香草的使用方法. (2)D 根据文中第五段内容可知,“民间”之说,推论依据不足.只能说“上层社会”. (3)B 因果颠倒,倒数第二段原文为“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 答案: (1)B (2)D (3)B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书曰: “臣以险衅,数遭悯凶……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烝烝:zhēngzhēng,谓孝德之厚美。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B.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C.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D.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察”“举”都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前者侧重被荐举者的品行,后者侧重被荐举者的才华。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文中的“郡县”指郡县的官员,“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员。 C.因太子居东宫,故以“东宫”指太子。“洗马”指太子的侍从官,官名全称为“太子洗马”。“除”指免除官职,等待重新任命。 D.“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征”,指朝廷征召,授予官职。“出”,指京官外调,即原本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调到地方上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虚词“之”“也”主语“密”“朝廷”,以及句子中的专有名词“司隶”“弗之劾也”判定句读,本句的正确断句为“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据此理解断句.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C、除,授予官司职.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D“表明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基本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第一句中:仕﹣﹣做官,使﹣﹣出使,称﹣﹣称赞;第二句中:愿﹣﹣希望,诚﹣﹣诚心,微志﹣﹣微小的志愿. 答案: (1)A (2)C (3)D (4)①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②希望陛下怜恤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微小的志愿,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臣下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官职名,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黄鹤楼闻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 ①本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永远流放夜郎,路经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 落梅花:古代有著名笛曲《梅花落》.此处既指明笛曲,又虚写梅花飘落之景。 (1)本诗的第一句用典。请回答使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梅花本为寒冬时节开放,为什么诗人在农历五月有梅花飘落之感? 【考点】羁旅诗. 【分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是个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诗歌的情感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特征,注重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是个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情感思路以及诗歌的表现意蕴.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此刻的诗人被贬,内心充满一片孤寂,图景黄鹤楼,似乎看到梅花的特点,通过这些表达,系统写出内心的悲怆. 答案: (1)用的是西汉的贾谊受到权臣的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流放夜郎的愁苦,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三者任答出其一,即可得满分) (2)①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梅花飘落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被贬谪后凄冷心情的写照,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译文: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黄鹤楼中传来阵阵《落梅花》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赏析: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 舟遥遥以轻飏 , 风飘飘而吹衣 ”两句以归家途中船行轻快、风吹衣襟的景象,写出辞官归隐的畅快心情。 (2)《滕王阁序》中,“ 层峦耸翠 , 上出重霄 ”两句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滕王阁所在地势的壮观景象。 (3)《庄子•逍遥游》指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4)《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朝菌不知晦朔 , 蟪蛄不知春秋 ”。 (5)《陈情表》中,作者指出自己连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和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也没有的句子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重点字:遥、飏)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重点字:耸、霄)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重点字:厚、负)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重点字:菌、晦、朔、蟪、蛄)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重点字:期、僮) 三、文学作品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儿,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DE A. 这篇小说可使读者从平凡细微的生活处见人生态度。这恰如作者刘心武所说:“我总希望读者能从凡人小事里感悟人生、人性。” B. 这篇小说虽然故事简单,但情节设计曲折跌宕;叙事角度也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转换十分自然。 C. “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 “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E.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绑笤帚的老头的性格。 (3)小说中作者着墨不多的舍友贯穿全文,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4)当“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绑笤帚的老头时,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说不认识他们。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1)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的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细节可参考文学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文章分析要注意准确性.D项,从文中来看,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E项,“文中人物淳厚…让人感动”不准确,应是“小炕笤帚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让人感动”.故选DE. (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说明老头质朴厚道.因为“夸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给他们,说明老头知恩图报.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体现了老头处处为他人着想.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写法的题型,问题设置很明确“小说对舍友们的描写贯穿始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小说的写法作用上一般体现在:引出下文铺垫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题.例如本文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帚的故事;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4)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是一道从综合全面的角度考查对小说的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类试题的时候先要明确观点态度,然后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方面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和解读.从情节上说,前面已有“给饭吃”“出现危险后的抢救”等情节,可见他们正面接触时间不短,说“不认识”不合情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老头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更能凸显老头的平常心.从主旨表现上说,老头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说“诚信”主题,装作不认识对主题有破坏作用. 答案: (1)BD(答B给2分;答D给3分) (2)①质朴厚道.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②知恩图报.因为“夸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给他们.③为别人着想.被饭菜噎到还将碗平稳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 (3)①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帚的故事.②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③ 舍友对故事的一再打断,表现了当今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与故事中乡民淳朴的性格形成对比,丰富了作品的内涵.④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4)观点一: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合适的.①情节上说,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这样处理可以使老头的形象更丰满,更能突出其善良厚道的品格.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的这种处理是不合适的.①从情节上说,前面已有“给饭吃”“出现危险后的抢救”等情节,可见他们正面接触时间不短,说“不认识”不合情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老头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更能凸显老头的平常心.③主旨表现上说,老头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说“诚信”主题,装作不认识对主题有破坏作用.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萍水相逢,他们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C.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八岁的洋洋与六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过节,他们祖孙二人形影相吊,只有过年,一家人才能见面. D.我国东南各省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解答】A.对象错误,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这里形容的是姑娘; B.对象错误,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在已经相识的人身上; C.不合语境,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语境中并不是一个人; D.正确,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也指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符合语境;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C.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D.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 【解答】A.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思考”不搭配,去掉“和思考”; B.正确; C.成分残缺,介词结构掩盖主语,去掉“随着”; D.成分残缺,“打击”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后应加“的行为”; 故选:B.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的能力,本句语句的衔接,其横线是在语段中间,因此应根据横线前后的具体的语境来排列句子. 【解答】从横线前后的句子来看,横线前是因,横线后是果,是结论.也就是说“我国将加快推行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是因为“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带来的好处,可排除B选项.另外,特别是要把握关联词“只要”,“只要”表限定,后面接的内容限定这一种,一般用来叙述比较确定的事,再联系“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就可以发现A选项最符合题意. 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 罪过 !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 善哉! 阿弥陀佛!”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得体,然后逐项进行辨析. 【解答】A.“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B.“治癌”与“致癌”同音,不当; C.“荣幸” 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D.“垂询”是敬辞,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得体; 故选: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首先,① 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② 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分析空白处和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语句空白处的前瞻和后延判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 【解答】语段介绍的话题是“阴阳哲学”,语段首先揭示话题阴阳是古代哲学的重要论断,然后介绍阴阳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揭示阴阳的关系; ①根据空白处后文“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可知此处可填写“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②据上文“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和下文“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知,应填“阴阳是相互统一的或者配合的”有关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①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②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五、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儿子正在参加xx比赛,请朋友们帮忙投一票”,在微信朋友圈里,你是否见过这类拉票信息或是帮别人投过票?对于这类微信拉票现象,你是认同,还是反对?请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观点。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本题要围绕材料进行论证,不能脱离材料内涵:父母为孩子拉票是否应该?活动举办方以人气定胜负的方式评选是否合理?微信平台以此种方式获取用户信息是否涉及网络安全?可以从父母、活动举办方、微信平台三个角度中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论证. 参考立意: 1、“拉选票”的价值意义何在? 2、注意“选票”后的“陷阱”. 【解答】别再为孩子进行微信拉票了 时下,特别流行在微信里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项荣誉拉票.有的家长在自己的朋友圈持续数日发微信为孩子拉票;还有学校为了评比名次要求家长必须为学校微信投票,并让老师监督;甚至,还有的家长因微信投票没完成老师下达的指标,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等等,不一而足. 为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种莫须有的荣誉,竟然如此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负育人. 人们无论是办教育还是培养孩子,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但靠亲友团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 其实,为孩子和学校拉票除了与教育目标和本质相违背之外,也与科学的育人方法和规律相违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认知特点,施以相适应的育人方法,是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规律.不少学校和家长就是不认识这一点,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让孩子迅速成功,走向辉煌,完成人上人的家长使命. 像为孩子拉票如此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在学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再来看一例. 语文教育是这些年最热闹、最花哨,也是最时髦的一门学科.但在这花哨、时髦和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语文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以笔者最近了解和听到的语文课为例,什么主题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逻辑语文等,生生把一个语文学科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带来表面的和虚假的繁荣.笔者听课后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后发现,老师对所讲内容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甚至连关键字词句段的关系和含义都搞不清楚,学生更是不知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师生糊糊涂涂,何以成为语文? 语文学科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姓语名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字词句段篇和语言、修辞、逻辑为手段训练学生并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在当下的不少语文课堂上,不仅有许多让学生说大话、空话和假话的引导,在形形色色的语文观指导下,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课,而且还充满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粗暴践踏和违背. 无论是拉票还是语文课上让学生说假大空的话,无论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还是不会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都是对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育人规律的粗暴违背和无知践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违背规律的办教育、抓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周围还有不少.尽管我们费了不少力,投入也不断增加,活动一个接一个,经验亦不少,表面上一派繁荣,背后却是教育内涵减少和质量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就是不遵照客观规律办事,甚至对客观规律无视和篡改.如此循环下去,就陷入一个怪圈:越重视、越给钱、越豪华、越热闹,教育质量越不行.为孩子微信拉票之类的行为蠢在何处?就蠢在这里. 不能像搞运动那样搞教育,也不能像抓行政工作那样抓育人.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教育是简单、明白的事情,也是智慧和必需的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