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第7单元 第13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轮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第7单元 第13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轮复习学案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7单元 第13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2013·临沂期中模拟)《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 C ‎[解析] 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由于核武器的威力,都不敢轻易动武,使世界维持半个多世纪整体上的稳定,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2.(2013·河北高中联考)上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 A.批评了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答案] D ‎[解析] 由1946年,冷战还没全面开始,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C项表述错误。‎ ‎3.(2013·乐山调研)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筑柏林墙是为了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 ‎②柏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 ‎③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和自由往来 ‎④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即标志雅尔塔体系彻底完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的建立,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①与史实不符;柏林墙被拆除的时间是1989年,故排除④。‎ ‎4.(2013·泰兴测试)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在(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宣传马歇尔计划,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项与题干图文不符;D项图文未体现。‎ ‎5.(2013·扬州测试)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史实,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故排除C项;拉开冷战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故排除D项;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撤回导弹美国胜利而告终,说明当时战略优势是在美国方面,故应排除B项。故选A项。‎ ‎6.(2013·惠州调研)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 A.北约 B.华约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冷战格局。冷战的“化石”即冷战后仍然存在的冷战产物,C、D两项与冷战无关;B项在苏联解体之前已经解散,A项为冷战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选择A项。‎ ‎7.(2013·汕尾二模)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美国接下来(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发动“冷战”‎ C.发动朝鲜战争 D.帮助建立“欧共体”‎ ‎[答案] B ‎[解析] 丘吉尔认为苏联威胁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安全,因而主张对抗苏联,为此美国发动了“冷战”,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项。‎ ‎8.(2013·山西模拟)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二战后国际关系起主导的是两极格局,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 ‎9.(2013·南阳模拟)“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的理解。材料中的极权主义是指苏联的共产主义,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扶植西欧经济,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10.(2013·扬州测试)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下图冷战后发生的历史现象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恐怖主义威胁全球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美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D.美俄两国再度陷入冷战状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能力。据图示所示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折射出的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通过反对恐怖主义威胁,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奉行单边主义,企图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愿望,故选B项。‎ ‎11.(2013·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答案] D ‎[解析] 1955年12月3号,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反对票的是中华民国并非新中国;据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2013·成都二模)下面这段文字摘自美国政府关于某场战争停火谈判的立场备忘录:‎ 停火安排不得附有威胁联合国部队安全的条件,也不得以在其他问题上达成协议为条件,诸如台湾问题、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等。‎ 此外,还可能采取不断骚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鼓励中国内部的反共活动,包括利用国民党的潜在力量。‎ 这次谈判涉及的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中国解放战争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答案] C ‎[解析] 依据停战谈判备忘录中的内容,如“联合国部队”“台湾问题”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朝鲜战争。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3·潍坊模拟)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被视为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1948年,美国漫画家鲁布·哥德堡的时事漫画“今天的和平”(见下图)获得普利策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漫画“今天的和平”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 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答案] (1)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解答是注意时间1948年,并与漫画图片文字结合可知漫画讽刺了美苏“冷战”带来的危害。第(2)问解答时注意“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据此可以得出美国外交的政策的基本特征是谈判,不是对抗。再结合7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即可回答出原因。第(3)问是综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14.(2013·济南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之际,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2000年中国倡导联合国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裁军等活动。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也是在上海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新形势下的国际观察》‎ ‎(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答案] (1)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2)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大影响;苏联在美苏冷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形成对美国霸权的遏制。‎ ‎(3)打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二战概况及二战后大国情况回答即可。第(2)问,70年代,多个实力中心崛起,所以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第(3)问,“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是指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结合材料信息及课本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