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王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的刑罚。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律限制贵族特权 B. 法外特权的普遍化 C. 宗法伦理的法律化 D. 量刑定罪的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周代不同等级的犯人的死刑处置方式,没有体现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更没有涉及到法外特权的内容,故排除A、B项;等级不同的死罪犯人死刑的处置方式不同,反映了宗法伦理的法律化,故选C项;题意只反映了死刑的处置,没有说明量刑定罪的随意性,故排除D项。 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A. 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 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 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 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和“范蠡三致千金”、“子贡家累千金”可知,当时商业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子贡和范蠡在齐鲁做买卖,不能说明齐鲁是交易中心,B选项排除。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与“范蠡隐居齐国三致千金”相冲突,C选项排除。地域性商人群体主要是在明清,D选项排除。 3.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这主要反映了 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来看,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主要是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说明西汉的经济控制是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前提,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收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打击豪强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点睛】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4.下表是现存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的开元九年(721年)部分农民授田数额。 农户 应授田(亩) 实授田(亩) 赵玄义 52 11 董思茂 131 28 杨法子 101 39 余善意 161 28 杜克生 201 40 据此可知,当时 A. 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 B. 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C. 国家控制的土地增多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开元九年(721年)部分农民应授田和实授田存在明显差距,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国家不能按规定授田给农民,可得知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了,但这一现象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无关, B、C、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5.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变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经济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唐朝后期出现的“食券”和“飞钱”,方便携带且可汇兑,用以供给府兵和商人异地使用,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 “食券”和“飞钱”可汇兑,但不具“纸币”的“交易功能”,A项错误;材料中的“食券”和“飞钱”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需要”和“经济”的发展,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结果,B项错误; “食券”和“飞钱”因势而生,不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C项错误。 【点睛】北宋时期,四川一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 A. 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 B. 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 C. 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D.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可知,宋太祖的祖训对于士大夫和谏官是一种保护,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B选项符合题意。保障王朝长期稳固与祖训无关,和宋太祖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关,A选项排除。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D选项排除。 7.元朝强制征调民间工匠服役,特设“匠籍”,并规定匠人世代服务官府,不得脱籍改业。明朝规定匠人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匠人获得自由身份。“匠籍”的放宽和废除 A. 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 B. 促进了先进工艺技术的传播 C. 加速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瓦解 D. 摧毁了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匠籍”的放宽和废除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表现,方便了手工业者和市场的联系,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A项与题意不符;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开始瓦解,C项错误;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被摧毁的,D项错误。 8.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想出关打猎游乐,在居庸关被巡关御史张钦杖剑挡驾,无奈悻悻而还。后来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一路都生怕张钦追拦。这一史事表明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监察制度走向成熟 C. 官僚体制制约皇权 D. 北方边防体系严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在居庸关被巡关御史张钦杖剑挡驾,无奈悻悻而还”来看,皇帝也不能轻易打破已经形成的规章制度,说明皇权受到官僚体制的制约。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官僚体制的关系,排除。 9.从明朝开始,西人“掠食小儿”的传说,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间传播开来。历经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A. 国人的传统排外心理严重 B. 近代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C. 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 D. 西方殖民扩张方式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人“掠食小儿”的传说,从“明代”西方殖民者东来时开始,在晚清盛行,最后发展成了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间传播”,体现了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反侵略要求,所以B项正确;国人的传统排外心理严重不是“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传统华夷观和巫术文化,在晚清日益没落,C项不符合题意;西方殖民扩张方式转变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之一,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10.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 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 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 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 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点睛】 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11.下面是1863~1894年清朝洋务派军事工业经费来源表。据此可以看出该类企业 项目 银两 占总数% 项目 银两 占总数% 海关洋税 35831110 83.70 户部拨款 1000000 2.34 地方拨款 3369028 7.86 洋商借款 1000000 2.34 捐罚款等 1090000 2.54 军费 525657 1.22 A. 经费结构具有近代色彩 B. 经费主要来自封建赋税 C. 采用官商合办经营方式 D. 是列强资本输出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1863~1894年清朝洋务派军事工业经费主要来源于海关洋税,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经费的83.7%来源于“近代海关”税收,说明B项错误;洋务派“民用”企业采用的是“官商合办”的方式,C项错误,中国近代海关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海关税收”与列强的商品输出有关,和资本输出无关,D项错误。 12.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 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时期华商采取“附股”于洋商的方式参与在华的经济活动并谋利,这客观上促进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A选项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选项错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故D选项错误。 13.下表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两大政党的情况。据此推断,两党斗争的焦点应体现在 自称 党员来源 被对方称呼 国权党 由原同盟会下的一些团体“分化”出来,与非同盟会团体逐渐“化合”,由张謇(原立宪派)章炳麟等人成立,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御用党 国民党 由原同盟会“化合”改组成立,坚决反对总统 暴民党 A. 是否拥护君主专制 B. 是否实行政党政治 C. 否拥护民主制 D. 是否拥护袁世凯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立宪派张謇”为首的国权党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原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则“坚决反对总统”,攻击对方为“御用党”,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因为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两大“政党”无论原来是立宪派还是同盟会员,都反对君主专制,A项错误;两大政党政见不同,但都认可政党政治,B项错误;由两大政党成员来自立宪派和同盟会可知,他们都拥护民主制度,C项错误。 14.湖南和湖北的工会会员至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1926年”可以看出应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北伐军胜利进军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1926年底,中共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其发生转移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之后形成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 15.1928年11月,历时64天的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开幕。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临会场,参加者5万余众。随后还举办了武汉国货展览会、河北展览会以及1929年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等。这些博览会的举办 A. 有利于国人更新对国货的认知 B.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 C. 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 有利于改善中国传统的工业布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中华国货展览“会历时64天”,在上海、武汉等多地,“参加者5万多人”等,可知A项正确;只一场国货展览会,不能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B项错误;国民政府主席参加,不能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C项错误;1928年,一次国货“展览会”无法“改善传统的工业布局”,D项错误。 【点睛】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6.据下表可知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节选)1937年8月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3月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武装人民,配合主力军作战召集真正代表人民的国民大会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组织国民参政机关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战时生产 A. 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消失 B. 国共两党抗战方针基本一致 C. 全民族抗战具备政治基础 D. 民族团结推动抗战飞速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937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1938年《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内容可知,国共两党在抗日立场上一致,C项正确;但因为阶级不同,两党的分歧不会消失,A项错误;抗日方针上,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武装人民,配合主力军作战”,与国民党主张的“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反映了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B项错误;两个文件发表时民族团结抗日,但中国人民的抗战处于防御阶段,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17.华北农民素有“不争讼”的习俗,村民的纠纷一般由村中长者、族长或乡绅负责解决,而这种解决常常造成不公的结果。1940年,晋察冀边区有关土地债务、婚姻、财产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日本进一步侵华激化社会矛盾 B. 民事纠纷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加 C. 乡约习俗的社会调节功能失效 D. 根据地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1940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里,一改“华北农民 ‘不争讼’的习俗”, 民间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可知农民从习惯由长者、族长或乡绅解决纠纷到相信专门人员审理更公正,接受政府和司法部门,D项正确;土地债务等民事诉讼和相关解决方式的变化与日本人的侵略无关,A项错误;材料提供了由“不讼”到“讼”的变化,不是民事纠纷的增加,更不是乡约习俗调节功能失效了,而是民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B、C两项错误。 【点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进步,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 18.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 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 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A;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的需要,故选B;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才开始,而我国的法治完善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排除D。 19.建国后,我国对女民兵的需求急剧降低,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16岁至50岁的能使用武器的女性公民几乎都被编入民兵组织。1961年,人数出现一定的下降,但在“文革”期间又出现巨大反弹。这些变化 A. 折射了新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 B. 源于朝鲜战争导致我国兵员不足 C. 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沉浮不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建国初年对女民兵的需要急剧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末急剧增加;以及1961年下降,到文革时期再次反弹,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到1953年,当时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B项和材料“急剧降低”不符;女民兵与地方治安和武装有关,不是“民主政治”,C项不符合题意;加入民兵组织与否,不能说明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沉浮”,D项错误。 20.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区分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C.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D.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的处理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可知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在华外资企业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A项错误;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B项与题意不符;人民政府通过建立国营经济,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C项错误。 2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 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空间 B.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 突破了两极格局的制约 D. 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外交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强调“两个阵营的对抗”,到20世纪60年代“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淡化阶级性质”并不意味着“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B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的调整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没有突破两极格局的制约,C项错误;“外交理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缓和”, 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缓和,并出现了建交高潮。 22.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A. 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 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 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铁路、公路、农业灌溉、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哥拉以石油资源还贷,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援助非洲与投资有机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府主导注重实效是中国援非的总体特征,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B选项错误,1967年坦赞铁路的援建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C选项错误,中国与非洲并非处于同一区域,中国援非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公元前546年,波斯征服吕底亚,随后向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腊人发起进攻。有些希腊城邦既无力抵抗波斯,又不愿受波斯统治,于是举国迁移,有的到了爱琴海北岸,有的则到了西地中海。这反映出这些城邦 A. 珍视举国搬迁的传统 B. 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 C. 把公民集体作为核心 D. 富含深厚的海洋情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愿受波斯统治,于是举国迁移”反映了希腊城邦以公民集体作出摆脱外族统治和举国迁移的行为,这说明希腊城邦把公民集体作为核心,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举国搬迁的传统,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的特点,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深厚的海洋情结,而是强调公民的集体性,故D排除。 24.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中 A. 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 B. 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 C. 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 D. 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罗马人“评价当事人品行”,并以此作为判决标准之一,可知D项正确;注重人的品行对案件的影响,可知罗马法中有人文精神,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希腊法律,B项与题意不符;当事人的品行只是判决标准之一,不是决定因素,C项错误。 25.法国大革命之初,英国时任首相小皮特公开宣称,法国人“将享受到的那种自由正是我所崇敬的”。后来,小皮特政府以“无政府主义的危险威胁着英国”为由,操纵议会于1794、1798年两度终止实施《人身保护法》。这一政策转向 A. 由法国革命的进程所决定 B.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反映出英国政治趋于保守 D. 说明议会监督职能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大革命之初,英国首相推崇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到后来两度终止实施《人身保护法》,强调政府权威,可知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对英国政治的影响,只是外因,并非决定因素,A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已经形成,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首相和议会的合作,不能说明议会的监督职能弱化,D项错误。 26.1803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0月,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 A. 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B. 总统僭越国会权力 C. 宪法原则有所变更 D. 分权制衡机制灵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美国总统抓住机遇处理涉外交易,参议院表决确认并授权总统对这一活动的善后处理权,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就总统的涉外交易,参议院投票给予了确认,不能说明行政权的“不断扩张”,A项错误;总统办外交,没有僭越国会的立法权,B 项错误;总统处理涉外事务,参议院监督投票,说法两者均在按宪法原则在履行职责,C项错误。 【点睛】美国是典型的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国家。 2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 A. 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 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 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与共和派的信息,排除A;根据“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可知,法国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健全,排除C;材料反映法国的代议制尚未完善,并非《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排除D。 28.从1871年起,德意志帝国议会就开始制定社会立法,给工人提供社会保障。以后10年中,国家不断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减少失业和工伤事故。到1881年,皇帝公布“大保险法”,对工人实行全面的社会保护。上述措施旨在 A. 巩固近代宪政体制 B. 建立现代福利国家 C. 抵制工人运动发展 D. 完善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德意志帝国议会”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立法,逐渐建立起对工人全面社会保护,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社会立法”,不是“宪政”的发展,A项错误;现代福利国家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B项不符合史实;1871年到1918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D项错误。 【点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其近代宪政的建立。 29.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教训,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B选项排除。工人阶级仍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C选项排除。 30.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柜子上写着“核战争”三个字,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说明当时 A. 世界冷战格局正在形成 B. 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 古巴导弹事件持续升级 D. 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20世纪60年代”可知这一时期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可知,美苏冷战抗争中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故B选项正确;冷战战略格局已经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故A选项错误;古巴导弹事件是1962 年发生,最后以苏联的妥协结束危机,故与材料体现的内容不一致,不是古巴导弹事件持续升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美苏寻求建立战略平衡的格局,而不能体现苏攻美守态势,故D选项错误。 31.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发展和发展权的提出,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从材料反映的联合国采取的措施来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壮大、地位上升,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的主题,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 32.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 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 口述记录存在偏差缺乏史料价值 【答案】B 【解析】 个体记忆受不同个体自身状况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说明对1953年劳资冲突印象深刻是因为“对当事人伤害太深”,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错误,出现偏差并非因为“口述”,也不能说没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即位后,就如何健全政治体制、更好地发挥各级官僚机构的作用,与大臣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太宗采纳了张玄素的建议,表示自己不能像隋文帝那样“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而是让“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真正得以确立和完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三省制。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王室官员势力大减,逐渐向名誉性官职蜕化。内阁成员几乎完全局限于政府要员的范围之内,像大法官、国务大臣、财政大臣等都是历届内阁的成员。一个新名称“政府”开始在内阁通用,且日益广泛地流行开来。罗威尔把这一变化称作过去200年内“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到安娜女王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已不再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非法的、秘密的Cabal或Junto(意为“秘密政治团体”),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危害议会权力的机构。可以说,内阁作为国家机器中公认的一部分已被人们心照不宣地接受了。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调整政治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行政体制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英两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 【答案】(1)原因:吸取隋代统治教训;巩固统治,加强专制集权;充分发挥各中央机构的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 (2)影响:国王行政权遭到削弱;内阁地位逐渐稳固,合法性为社会接受;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更加明显;促进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完善了君主立宪。 (3)趋势:唐朝:中枢政治体制趋于完善,专制皇权强化。英国:专制王权衰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日益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即位后就如何健全政治体制、更好地发挥各级官僚机构的作用,与大臣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可知新皇帝希望充分发挥各中央机构的作用,同时可知唐太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表示自己不能像隋文帝那样”说明其注意吸取隋朝的统治教训;最后根据材料一中三省制是以“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为指导思想,“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从根本上分析唐太宗调整政治体制的主观目的。 (2)影响:根据材料二“光荣革命后,王室官员势力大减,逐渐向名誉性官职蜕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行政权遭到削弱;“内阁成员几乎完全局限于政府要员的范围之内……内阁作为国家机器中公认的一部分已被人们心照不宣地接受了”,可知内阁地位逐渐稳固,合法性为社会接受;再从制度层面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即促进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等。 (3)趋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皇权,同时也使中央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完善。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王权日渐衰落,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日益发展。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的种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认为,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畅销美国,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的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并加以评价。 【答案】(1)特点: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注重生产与利用经验的总结;纺织技术先进,地位越来越高。 (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洋纱进口量提高等。 评价: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传入的结果;破坏了传统手工纺织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便利了列强倾销棉纺织品,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有利于生产方式近代转型,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可知棉花自国外传入;“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可知棉花的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积极推动了棉花的种植;并且中国官民注重了利用经验,指导生产;根据“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等,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使棉花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50万两”可得出洋布洋纱进口并不断增多; “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纺织逐步代替手工编织;纺织分离,洋纱进口不断增加;土布出口锐减。评价: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从本质上是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传入的结果,纺织的分离和洋纱的大量进口与在中国纺织业中的使用,说明了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棉纺织品倾销市场,由此推出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转型等结论。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经济援助,区域重点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同美国的政治盟国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积极影响。 【答案】(1)影响:推动欧洲经济复兴,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稳定;促进西欧的一体化(欧洲的联合);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转移美国剩余生产力,有利于国内经济繁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影响。 (2)原因: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实力的削弱。 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3)积极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美国展开“外援活动”的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经济援助,区域重点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一些重要战略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援助实质上是美国建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经济手段;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的实施,直接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复苏,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在缓和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同时,维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影响;当然对于美国来说,这些援助还成功地转移了美国国内过剩的生产力,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繁荣。 (2)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影响着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同时还因为美国经济滞胀和国家实力的削弱等。影响:根据材料二“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上的三足鼎立,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3)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国际政治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积极影响。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