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6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63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特征 农耕文明 表现 政治文明 (1)夏商周时期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本内容,这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思想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第 1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 先秦、秦汉 一 、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 2070— 前 771 年)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前 221 年) 三、秦朝时期 (公元前 221— 前 207 年) 四、两汉时期(公元前 202—220 年) 核心目录 考向一 秦汉对先秦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考向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考向三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考向四 春秋战国至秦汉社会转型的特点 考向目录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 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 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政治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 ,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 影响;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 郡县制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以 皇权独尊 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 封建社会的主宰 经济 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 小农经济 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文化 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 百家争鸣 ”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教育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 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思想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随之瓦解,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理论基础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同时促进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续表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 1.政治 (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 王族 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 成为“天下共主”。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的宗法制,形 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使用青铜农具 的演变;夏 商周实行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 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甲骨文 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1.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 面;秦国进行商鞅变法。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2.经济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 形成,重农 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但以官 营手工业为主。 (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 3.文化 (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 展;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的《离骚》。 (3)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编出了世界上最早 的星表;出现算筹。 1.政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 皇帝 制度;中央实 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 郡县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 基本格局。 三、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年) 2.经济:统一度量衡、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加 强各地的经济交流;江南得到开发。 3.文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 字。 1.政治 (1)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解决 王国问题,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2)加强皇权:汉承秦制,沿袭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并发展 形成“ 中外朝 ”制度。 (3)选官制度:实行 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四、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2.经济 (1)农业:汉代 牛耕 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 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出现冶铁工具——水排;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出现 工官匠户制度。 (3)商业: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 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开通 “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歧视商人,推行盐铁专卖制度。 3.文化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 思想成为 主流 思想。 (2)科技: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 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3)文学:汉赋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征。 概念阐释 内在联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君主 专制 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君主专制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君主专制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无力时 中央 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即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018 河北保定高三一模)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 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 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 除椽属   (  )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意在考查史料实 证素养。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自行辟除椽属使地方上有了官吏任 免权,容易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威胁,B 项正确。 答案     B 1.(2018四川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 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 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考向一 秦汉对先秦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由皇帝 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这是郡县制进步性的主要体现,C 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A项错误;虽然郡县制 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封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 强调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政治上的比较,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D项中保证了专制皇权强化的说法太过绝对,并且不符合 “进步性”,D项错误。 时期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商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有较强的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职责分工不明确 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奴隶制贵族政治 秦朝 以皇权为中心,实行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 三公九卿制,皇帝集一切 大权于一身 推行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地方行政机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军功爵制;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度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政治 西汉 中外朝制,分割相权 郡国并行、“推恩令”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商周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区别 2.(2018江苏单科)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 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 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     B    “射爵射侯”即取得爵位侯位,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 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 排除A项。“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诉求,故排 除C、D两项。 3.(2018湖南益阳调研)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 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 统地消解了以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 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刺史制度 C.实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地方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以削弱诸侯势力,A项正确;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官员 的制度,不能消解“以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 威胁”,B项错误;C、D两项分别属于经济和思想方面的措施,不 符合题意,排除。 汉朝政治的独特之处 (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 势力的必然结果。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 更是出现了外戚干政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汉代 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主势 力膨胀,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4.(2017天津河西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 得不重用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往往骄横擅权,无视幼 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 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变成宦官 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 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意在考查史 料实证素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在于缺少制度的制约, 是皇权强化,宦官和外戚借助皇权把持政权的结果,B项错误,C项 正确;A项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中央集权的表现是中央对地方 控制的加强,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5.(2017山东淄博高三摸底考试)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 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 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  )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考向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答案     C 本题从农耕文明的特点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影响,旨 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中国人以 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 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材料体现出生产方式 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选C项。 1.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 外,一般不外求。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 再生产。 ④脆弱性: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小农经 济的破产。 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 的社会心理观念。 (2)积极影响:①自给自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 作农业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弊端,导 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由古代社 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 式。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5)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6.(2016课标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 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 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 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 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 C项错误。 7.(2018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 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 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 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 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 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 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 土地来源: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兼并农民的土地而来。 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 管理方式: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佃客要承担军事义 务,成为“部曲”(家奴)。 8.(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一模)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 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 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 “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  )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田庄经济,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东 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格的,经济是自给自足 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 割据的隐患,故A项正确。 仁 义 礼 信 诚 忠 孝 敬 西汉《春秋繁露》等10部 971 1790 1612 1237 359 574 918 522 东汉《汉 书》等10部 822 1720 2062 1540 539 643 1675 606 考向三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9.(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 D.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 上表是西汉和东汉相关著作中关键字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据此 可知汉朝   (  ) A.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 B.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由 材料可知,两汉著作中“义”“礼”等关键字出现次数多,这表明 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D项正确;“义”“礼”“信”等不 能反映出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A项错误;“孝”在材料中出现的 次数不是最多,不能说明“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B项错 误;“忠”出现次数相对较少,反映不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项 错误。 1.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与发展 ①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 “为政以德”“民本”等思想。 ②发展: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权; 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 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 儒学则逐渐官方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2.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 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10.(2018北京文综)“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 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 …… 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 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 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 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 治”是道家的主张,可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 上可排除D项。 出现 原因 政治因素 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竞相招贤纳士 经济因素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出现,经济进步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文化因素 学术下移,私学勃兴 其他 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实质 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间的斗争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 倾向的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 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 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 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 合题意,排除。 12.(2018广东惠州高三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 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 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考向四 春秋战国至秦汉社会转型的特征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 养。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奴隶、农民和军 功贵族,改变了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封授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 削弱了贵族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 转型,故B 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 社会大变革时期 , 其主要表现为 : (1) 政治 : 宗法分封制崩溃 ,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 奴隶主阶级 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 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 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的实行及经营 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 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 (3)文化: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纷纷登场, 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3.(2018四川高三一联)《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 有名无氏。”姓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以往贵族才 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这一变化   (  ) A.促使古代分封制逐步瓦解 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表明古代平民政治已形成 D.导致国家政局日益动荡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根据 材料中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有姓”可知,这是宗法制下贵族政 治的特色。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 称”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 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现象,不是分封制瓦解的原因,A项错误;春秋战 国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是国家动荡 的原因,D项错误。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 言论所强调的是   (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材料中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对个人品德的完善,而非坚持 个人独特性格,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突破礼制束缚 无关,排除C项;“涵养‘浩然之气’”无法体现反抗专制暴政,故 D项错误。 2.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 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 之风,可以说是由魏文侯开启的。这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是   (  ) A.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唯才是举取代德才兼备 D.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历史解 释素养。“礼贤下士”和“招贤养士之风”反映了传统的世卿 世禄制受到冲击,“西河郡守”的出现反映出分封制受到郡县制 的冲击,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项正确;A项不够全面,排除;“礼贤下士”注重的是品德和才能, C项错误;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是在夏朝建立之时,D项错误。 3.阅读下表: 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 七雄的士兵数(上表),并根据“把‘数十万’看作是‘六十万’, 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 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该推算   (  ) A.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诸侯国 齐 楚 秦 赵 燕 韩 魏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百万 数十万 数十万 数十万 七十万 D.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答案     B 本题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史记》属于文学作 品,带有较大主观性,A项错误;仅凭《史记》一本著作的数据及某 项研究成果就对战国时期的人口做出推算,缺乏其他史料的佐证, 结论有待商榷,B项正确;C项中“科学准确”和D项中“可靠属 实”的说法均不妥,故排除C、D两项。 4.桑弘羊建议汉武帝施行平准法,没收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之所 得,认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 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 收税。由此可见,桑弘羊与雍正帝都   (  ) A.实现了减轻税赋的目的 B.注意税赋征取的正义性 C.废除了地主阶级的特权 D.无法切实解决财政困难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税收政策,意在考查历史解 释素养。材料中桑弘羊主张的平准法和雍正帝的“摊丁入亩” 都体现了公平的纳税思想,具有一定的正义性,B项正确;古代政府 征税的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A项错误;桑弘羊主张的平准法和雍 正帝的“摊丁入亩”都没有废除地主阶级特权的内容,C项错误; 二人的措施都能解决财政困难,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