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试题

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单选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3.1901 年~1906 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 62.2%,而来自英国的 减少到 10.7%,美国的占 6.7%。在 573 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 25.5%,历史地理占 24%,自 然科学占 21%,应用科学占 1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B.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 C.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 D.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4.“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提倡“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等举措,出现于 A.中国的清末新政 B.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俄国 1861 年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6.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 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8.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无为而治 9.管仲改革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 B.军事力量增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10.历史专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认为现代日本始于 1854 年,其“开国”标志性事件是 A.倒幕运动 B.培理叩关 C.明治维新 D.修约运动 11.历史上因采取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整顿吏治等简政安民措施,王朝出现繁荣稳定局面 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12.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 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13.19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能够实行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幕府 B.驱除列强 C.天皇放权 D.民族独立 14.195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 固定下来。2014 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 2016 年 9 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 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D.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庞大 15.19 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A.与 19 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 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16.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 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C.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18.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 19.“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 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 是 A.谭嗣同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20.1891 年正在访问的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 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法官,要求按照 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 明了日本 A.司法具有独立的地位 B.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 C.极端民族主义抬头 D.确立了责任内阁体制 21.下列关于 6 世纪初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许多荒地得以开垦 B.人口增加较多 C.农民特别注重精耕细作 D.水田发展非常缓慢 22.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封建化的文化措施不包括 A.重视儒学 B.兴办太学 C.在洛阳建立孔子庙 D.模仿汉族官制 23.1873 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1868~1875 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1868 年 1871 年 1873 年 1875 年 地税 6.1% 51.2% 70% 80% A.1868 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 B.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 C.1875 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 D.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 2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 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 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 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 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 与南方士人相异。 A.A B.B C.C D.D 25.“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 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 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26.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 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当初,导致秦孝 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B.法家学说的推动 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 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 28.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 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 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 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 说明 A.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B.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二、材料分析题 29.材料一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启动首先来源于边缘革命,即真正的变革不是来自于计划经 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而是来源于那些被市场经济主体排斥的、边缘化的群体。包产到户、乡 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经济特区这四大边缘革命的力量不断突破现行体制的桎梏,并得到 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正是这此边缘力量成就了一系列变革,这一系列变革使 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一开始就具有了真正的市场力量。 ——田卫民《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市场化道路》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 的发展阶段。首先,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下而上推动的市场化启动,市场已在经济运行中发挥 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的 基础之上;再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 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市场化战略。 ——田卫民《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市场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边缘革命”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四大的理论突破的内涵及意义。 30.材料 1920 年 4 月,直隶总督袁世凯鉴于“直隶自庚子以来,民气凋伤。付莽未消, 亦非遵旨速行巡警不足以禁暴诘奸,周知民隐”,在保定率先开办警政。同时,制定了有关 警察的规定,如《保定警务局站岗规矩》《保定警务局巡逻规矩》《保定警务局旅店管理法》 《保定警务局颁定旅店货宿客商册式规则》等。警察制度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大公 报》曾报道,保定的“巡警营兵在城厢内外昼夜梭行,清理街道,盘诘奸究,按时换班,尤 为甚重。宵小为之敛迹,百姓称颂有夜不闭户之风云”。可以说。清末保定的警政改革是比 较成功的范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摘编自赵金辉《论清末时期的警政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保定警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保定警政改革的影响。 31.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 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 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 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 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 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32.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 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 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 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 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 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 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业的延续。宣帝出身微贱,遭受过许多磨难,对干不法官 吏鱼肉百姓早有体会,在位期同特别注重吏治的整顿。一再派遣使者或承相御史的属官,到 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等的不法官史,考查地方官治绩。他每隔五日,便要听取丞相 及下属部门报告本职工作,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诸侯王国和这些地方大员,都要亲自接见 并仔细交谈,听取他的打算,以后拿他的行为与诺言相对照。如果治绩不好,便要认真查找 其中原因。他认为州郡太守选任得当,对于一郡官吏的办事作风和百姓的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更换频繁会引起地方的不安定。对于郡守、刺史一级政绩显著的,便亲自颁发文书,加盖国 玺,加以鼓励,增加俸禄赏赐,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选拔他们来接替。由于宣帝对吏治 认真整顿,“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了六个“循吏”的传,除文翁 是文帝时的人外,其他王成、黄霸、朱邑、龚逐、召信臣五人,都是宣帝时的良吏,“所居 民富,所去民思”。其他还有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皆称其位”。 史籍又记载:“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乐土,岁数丰穰。” (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整顿吏冶所采取的指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宜帝整顿吏治 答案 1.C 2.C 3.C 4.D 5.B 6.D 7.D 8.B 9.C 10.B 11.B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A 19.C 20.A 21.D 22.D 23.B 24.A 25.D 26.D 27.C 28.D 29.(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的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实现拨乱 反正,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边缘化群体不断突破现行 体制的桎梏;民主法制不断完善与健全。 (2)内涵:充分肯定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国 改革开放步伐,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国发展经济提供了借鉴。 30.(1)背景:近代西方警政制度传入;政局动荡,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清末新政。 (2)影响。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促进了警政近代化发展;为其他 地区改革提供借鉴。 31.(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 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 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 础。 32.(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 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 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33.(1)措施:任用专人查处不法官吏;定期听取大臣述职;注重地方大员的选拔任用;褒 奖并提拔政绩卓著的地方大员。 (2)简评: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保证封建行政机构正常高效运转,为中兴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整 顿吏治是其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