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历 史 试 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 A. 人臣要效忠君主 B. 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 C. 君主要以礼待臣 D. 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 2、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 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 C.“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 D.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 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思想 B. 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4、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5、古代思想家认为:“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该思想家可能是 A. 董仲舒 B.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6、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 7、明末李贽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其意在于 A. 否定程朱理学 B. 重塑孔子权威 C. 反对思想教条 D. 追求个性解放 8、康熙摒弃了天降祥瑞的虚浮学说,而把“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视为“莫大之祥瑞”;习近平也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与材料意思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B. 天人一理,格物致知的思想 C. 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 D. 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 9、古希腊某思想家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就是知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下列体现该思想的名言 A.“万物皆有水而生成” B.“美德即知识”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人是万物的尺度” 10、“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11、德国学者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了 A.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B. 东方缺少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 C. 西学东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D. 亚洲商业城市的发展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1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下各项是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其中错误的是 A. 他的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他的宗教改革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他的宗教改革改变了过去人们通过神职人员与 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同上帝直接对话 D.他的宗教改革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 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3、“他们(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提出了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人非工具说 D. 社会契约论 14、狄德罗《百科全书》编纂工作多次受当局的阻止,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这是因为百科全书的编写 A.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 B.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D.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 15、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该首先考虑这两项。这反映 A.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B. 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 C. 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 D. 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16、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 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 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 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 D. 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17、据《科学简史》记载,《物种起源》初版的1250本在发行当天就被有识之土购买一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它 A.继承发展了早期的进化论 B.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C.动摇了禁锢思想的神创论 D.否定了当时对基督的信仰 18、“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平台型经济的成长史。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材料主要说明,互联网 A.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完全改变国人的消费方式 C. 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D. 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和交流 19、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 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 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 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0、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 A.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B.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 C.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 D.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 21、陈先初《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俄国革命受到追捧,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 A. 推动了白话文革新运动 B. 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借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 D. 为中共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2、《胡适口述自传》中说:“哪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一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 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23、“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理论 B. 民权主义理论 C. 民生主义理论 D. 民本主义理论 24、孙中山先生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主张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这种主张符合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向社会主义过渡 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5、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毛泽东 A. 基本确立了中国“三步走”发展战略 B. 初步认知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C.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 开始全面实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6、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27、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 A.肯定了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B.认识到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28、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29、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与材料评价的人物相关事件是 A. “两弹一星”的目标完成 B.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C. “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广 D. 载人航天的初步实现 30、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 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香港电影性价比更高 D.人民群众公开抵制“大跃进”运动 3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的英国出现了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随后,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这些流派 A. 重点批判工业化带来的危害 B. 反映青年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C. 均带有反传统反理性的色彩 D. 体现二战后社会矛盾的变化 32、1907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欧洲文化霸权地位的崩溃 B. 欧洲艺术全盘颠覆了传统 C. 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 D. 欧非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二、非选择题(33题12分,34题25分,35题15分,共52分) 33、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三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及其提出者。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出发点是什么?(6分)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二、三,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4分)) (3)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共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和近代的民本思想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7分) 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35.(15 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服务业改革起始于1978年。与农业、工业领域的改革不同的是,服务业改革是从集市贸易、个体经济等开始的,对原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存量所有制关系等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冲击。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是因为就业压力与需末动力推动的,在放开所有制限制、放松行业准入等方面;并不滞后于农业、工业。在服务业改革开始启动时,思想解放已经开始,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但从1976年开始,增长潜力逐渐显现出来。 正是源于以上认知,在1978年开始的就业压力下,政府选择服务业开始,以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边际上的改革。从改革的具体路径看,改革伊始主要是通过放开个体经济、间接促进服务业改革,随即对服务业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针对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摘编自李勇坚、夏杰长《中国服务业改革的起源与动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服务业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服务业改革的特点。(6分) 3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子产(?一公元前 522 年),郑国贵族,曾长期执掌郑国国政。子产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 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子产折中礼、法,主张治民“宽”、“猛”结 合,“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子产曾 经做出多项改革:“作封恤”, 把井田中原来的“换土易居”制度变为“自爱共处”,使农民所耕种的土地由定期分配到永久占 有;在田税方面,对私田“履亩而税”。“作丘赋”,改革传统征兵制度,扩大了车兵、徒卒等 兵役的征收,又开始了车马兵甲等军费的征收。“铸刑书”,把刑法公诸于众,改变了过去贵族 不公开刑法的做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由于子产治国有道,郑国在一个时期 内出现了兴旺局面。子产去世时,“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 ——摘编自李学勤《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子产执政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子产的思想与活动。(9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 ACABC 6-10 DCDDB 11-15 BDDCD 16-20 BCACD 21-25 DBBAB 26-30 BDDBA 31-32 CD 33、【答案】(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4分)出发点:维护统治者的利益。(2分)) (2)“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新发展: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2分) (3)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34、【答案】(1)内容: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让人更全面更完美、让社会更完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主要内容: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4分) 积极影响:思想:有利于摆脱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政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科学: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8分) (3)差异: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侧重强调社会人格。(4分) 认识:中西人文精神各有偏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避免绝对化的认识,辩证看待,兼收并蓄,并融入到现代生活实践中。(3分) 35.【答案】(1)背景:思想解放潮流兴起;党和国家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领域;全国就业形势严峻;服务业自身增长潜力凸显。(9分) (2)特点:以个体经济为切入点;起初并未基于服务业自身和计划经济体制;从个别推进到全面展开;渐进市场化。(6分) 36.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战争 频繁(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变革时期,思想日益活跃(百家争鸣)。(6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2)评价:积极:其思想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折中礼、法,对后来的儒、法思想及治国理念有一定影响; 其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促进了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社会转型。(6 分) 消极:改革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