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二利用区域特征
技法二 利用区域特征 1.技法领悟 对于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在解答时往往需要熟练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特征等知识来分析。一般要注意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图中经纬网、城市名称等或文字材料描述进行区域定位;第二步,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包括自然、人文两方面;第三步,判断试题选项中区域特征表述的正误。 2.增分策略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分析地形特征时可利用地形名称判断,也可利用等高线判断,还可以根据外力作用判断等;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时可根据河流所在区域气候类型及集水 区域判断河流水量,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或地形剖面图等判断水能,根据区域植被覆盖状况判断河流含沙量,根据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判断有无结冰期及凌汛现象等。 【典题试做1】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湖区平均降水量为228.1 mm,平均蒸发量为1 411.5 mm,湖水面积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读呼伦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附近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物理风化 C.风力堆积 D.湖床下沉 解析 本题以呼伦湖周边区域图切入,考查湖泊的地理环境特征。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第(1)题,比较四个水文站的位置,注意湖泊的淤积及湖泊调蓄功能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中,唯有②位于湖泊下游,泥沙会在湖泊中沉积,且②附近河流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水流变缓,流速稳定,含沙量较小,选B。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该地区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湖水季节性涨退或湖泊萎缩而裸露的湖底沉沙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向东南移动一段距离后,堆积形成沙丘。选C。 答案 (1)B (2)C (2)分析区域人文地理要素 分析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点、人口与城市发展特征、产业结构类型及其布局、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在根据题目设问进行针对性分析时,一般按照“区域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特征→区域存在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思路。 【典题试做2】 (2018·北京文综,8)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下图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 ①铁矿 ②大城市 ③交通线路 ④钢铁消费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甲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而乙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废钢(即钢铁消费地),因此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不可能均靠近铁矿;读图可知,该地区的两个大城市附近均有甲、乙两类钢铁厂分布,但该地区绝大部分城镇附近也有乙类钢铁厂分布;大城市和城镇作为钢铁消费地,一方面可作为甲类钢铁厂产品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为乙类钢铁厂提供原料;读图可知,甲、乙两类钢铁厂均紧邻铁路线分布。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答案 B 选择题技法专练二 利用区域特征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1月25日早晨,某地有市民在泥土里看到一根一根类似冰棍的东西,仿佛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在气象学中,该现象被称为地冰花,也称“霜柱”。在寒冷的冬夜,温暖的土壤缝隙中向上蒸发的水汽发生凇结,形成的“枝条”有粗有细,像金针菇一样,景色十分喜人。读图,完成1~3题。 1.产生地冰花的土壤( ) A.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B.土质松散,含水量较大 C.温度高于气温,水汽含量小 D.温度低于气温,水汽含量大 2.地冰花最有可能分布在( ) A.闽南地区 B.华北平原 C.三江平原 D.宁夏平原 3.最有利于形成地冰花的天气条件是( ) A.持续低温降水 B.多云而微风的夜晚 C.地表温度高于0 ℃ D.晴朗而风静的夜晚 解析 第1题,本题需要运用土壤特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地冰花是从泥土缝隙里慢慢“长”出来的,可推断产生地冰花的土壤土质松散,含水量大;水分蒸发为水汽,说明地温高于气温。第2题,本题需要结合土壤特征来识别区域位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下,但地温较高,土壤中水汽会蒸发,凇结成地冰花,水汽不断蒸发,地冰花也不断向上生长,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这说明即使该地冬季气温在0 ℃以下,地温也较高,故该地最有可能分布在南方的闽南地区。第3题,本题需要运用天气特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寒冷的冬夜最有利于形成地冰花。持续降水的夜晚往往气温较高,甚至不会低于0 ℃,A错;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也较高,B错;地表温度必须低于0 ℃,水汽才能凇结,C错;晴朗而风静的夜晚,地面降温快,无风,水汽易凇结成地冰花。 答案 1.B 2.A 3.D 右图为我国某区域河流流域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区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季气温低,春旱严重 C.气候干旱,多内流河 D.北部河流结冰期约半年 5.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称为“凌汛”,一般发生于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图中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流域的凌汛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春季凌汛时间提前 B.冬季凌汛时间提前 C.春季凌汛规模变大 D.冬季凌汛规模变大 解析 第4题,本题需要结合区域自然特征来分析。根据纬度和河流形态可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根据河流流向推断,该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A错;该地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但春季气温也较低,蒸发弱,春旱并不严重,B错;我国东北地区气候湿润,多外流河,C错;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D对。第5题,本题需要运用河流凌汛形成的知识来分析。凌汛发生在从低纬流向高纬的中高纬度地区的河段。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图中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是丁河段。第6题,本题需要运用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来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温暖期将延长,温暖区域将扩大。可推断凌汛开始的时间,即冬季时间,将推后,B错;凌汛结束的时间,即春季时间,将提前,A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凌汛规模影响较小。 答案 4.D 5.D 6.A 区位基尼系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产业的集聚度越高。下表示意1980~2010年我国部分水果及水果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据此完成7~9题。 年份 类别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香蕉 0.80 0.80 0.80 0.81 0.81 0.82 0.82 苹果 0.70 0.72 0.68 0.68 0.67 0.69 0.69 葡萄 0.66 0.64 0.68 0.64 0.66 0.65 0.63 柑橘 0.70 0.69 0.69 0.68 0.67 0.67 0.68 水果产业 0.63 0.63 0.60 0.61 0.60 0.58 0.58 7.依据材料可知( ) A.表中四种水果在我国地理集聚特征明显 B.温带地区的水果集聚程度高于热带地区 C.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 D.香蕉的区位基尼系数最高,反映其产量最大 8.关于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水果产业形成最初的地理集聚区 B.国家政策不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 C.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水果产业的集聚程度 D.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水果生产在区域上的集聚减弱 9.符合我国水果集聚地分布的是( ) A.香蕉—广东、广西、安徽、四川 B.苹果—陕西、山东、河北、河南 C.葡萄—新疆、河北、江苏、西藏 D.柑橘—四川、湖南、广东、上海 解析 第7题,本题需要调动表格信息来分析。读表可知,各种水果的区位基尼系数都在0.5以上,数值较大,说明它们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A对;温带的苹果、葡萄的区位基尼系数较香蕉小,反映其集聚程度低,B错;水果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其集聚程度降低,C错;香蕉的区位基尼系数高,说明其空间集聚程度高,而不能说明其产量大,D错。第 8题,本题需要运用产业区位原理来分析。自然条件差异是导致水果空间分布差异的基本因素,A对;国家产业政策能促进水果产业空间集聚,B错;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水果的空间适应性增强,集聚程度降低,C错;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销售市场,有利于促进水果产业集聚,D错。第9题,本题需要结合水果生长习性来分析。根据生活常识判断,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在安徽等地分布较少,A错;葡萄分布在温带地区,在江苏、西藏分布较少,C错;柑橘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城市化水平高,第一产业占比较小,柑橘分布较少,D错;苹果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在河南等省区分布较多,B对。 答案 7.A 8.A 9.B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挟泥沙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干旱地区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据材料推断,该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 ) A.中间粗、两端细 B.上端粗、下端细 C.下端粗、上端细 D.两端粗、中间细 11.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的时间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时,河流特征为( ) A.流速增大 B.含沙量减小 C.河床增高 D.河道多分汊 解析 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三角洲沉积的5个界面,越向下沉积的时间越早,多为颗粒较大的沉积物;越向上沉积的时间越晚,物质颗粒较小。因此该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第11题,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内陆湖,应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量最大,入湖水量最大,入湖泥沙较多,因此该季节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最大。第12题,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说明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量增大,在河流的入湖口,河道分汊较多。 答案 10.C 11.B 12.D (2019·吉林省长春市一模)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已经被认为是最大的濒危种群之一。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已经经历了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为该岛屿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影响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较低 B.气候凉爽 C.地形平坦 D.水源充足 14.该岛狐猴进化缓慢的原因是该岛( ) A.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 B.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 C.地理环境单一 D.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15.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终年高温少雨 B.地势比该岛西部陡峭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解析 第13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湿热, R城市所在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利于城市的分布。第14题,马达加斯加岛因为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受其他物种侵袭少,所以狐猴进化缓慢。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对生物影响大;该地区山地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对生物进化影响小。第15题,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确定地势陡缓。读图可知,该岛东部等高线稠密,西部等高线稀疏,故地势东部比西部陡峭;该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答案 13.B 14.A 15.B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C.由东向西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17.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南岭 B.太行山 C.天山 D.大兴安岭 解析 第16题,图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西北方向为山地灌木草地,东南方向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因此该地的地势特征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17题,该山地的自然带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应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区,选项中只有南岭符合。太行山、天山、大兴安岭均无亚热带植被分布。 答案 16.B 17.A (2019·河北省邢台市高三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铁路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 ) A.地形因素、城市分布 B.河流分布、技术因素 C.城市分布、技术因素 D.城市分布、河流分布 19.对图示铁路段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 ①大风、沙尘暴 ②滑坡、泥石流 ③暴雨、洪水 ④雪灾、雪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对图示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资源丰富 B.气候终年严寒 C.水陆交通便利 D.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 第18题,认真读图,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原有铁路相比,新建铁路连接了更多的城市,并且尽量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修建,所以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和城市分布。第19题,通过经纬网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位置,进而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读图可知,图示铁路段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地形崎岖,降水较多,多暴雨、洪水,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第2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资源丰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城市化水平不高。 答案 18.A 19.B 20.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