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沙市中学2017年春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4月19日 上午8:30-10:00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A.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 B.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C.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D.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孟子说:“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罗马法》中体现同样观念的是 A.同态复仇 B.公正平等 C.权力至上 D.个人自由 ‎4.苏州园林素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5.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 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 C.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D.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6.韩愈在《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 C.儒释道三教并行有助社会教化 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7.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 ‎ 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D.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8.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施自己的政策 B.李斯作为丞相,建议焚书之举无可厚非 C.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上的统一 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9.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不可亡。”在这里王夫之 ‎ A.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B.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动摇 ‎ C.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 D.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 ‎10.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的“人”是指 ( )‎ A.个体人 B.全人类 C.雅典人 D.雅典公民 ‎11.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曾指出:“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这说明希腊城邦制度有利于 ‎ A.公民直接参政 B.公民忽视道德 C.公民张扬个性 D.自由主义产生 ‎ ‎12.有学者介绍文艺复兴时写道:“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的事实……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 。围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的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黑死病是激发艺术家们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B.封建经济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文艺复兴 C.欧洲社会危机引起反思,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D.艺术家特有的敏感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主要原因 ‎13.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俗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开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14.约伯说:“必死的人岂能比上帝公义吗?人岂能比造它的主洁净吗?主不信靠他的臣仆,并且指它的使者为愚昧,何况那住在土房、根基在尘土里被蠹虫所毁坏的人呢?早晚之间就被毁灭。”下列选项与材料主旨一致的是 A.智者学派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宗教改革否定教廷权威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 ‎15.孟德斯鸠说:“启迪人民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官吏的成见是从国家的成见产生的。在蒙昧时代,人们就是做了极坏的事也毫不疑惧。在开明之世,即使做了最大的好事也还是要战栗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限制国家权力是摆脱蒙昧的关键 B.价值判断多元化是开明时代的典型特征 ‎ C、启迪民智是形成开明国家的前提 D、理性精神的觉醒是开明国家的本质标志 ‎16.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世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 A、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 ‎ C、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 D、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17.宇宙由通过因果关系“胶合”起来的事件组成,牛顿找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描述,并揭示出了它的法则……爱因斯坦推翻了传统物理学 ,从而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指 ‎ A、跳跃式运动取代连续运动 B、进化论取代上帝创世说 C、微观世界取代宏观世界 D、时空观发生变化 ‎18.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 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做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 A、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 B、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 C、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 D、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 ‎19.贝多芬用令人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 ,贝多芬作品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20.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认为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学,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传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21.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22.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23.近代中国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轩      B.洪仁轩、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24.1920年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 A.仍坚持三民主义不动摇 B.明确要求反对帝国主义 C.明确提出新三民主义 D.其思想跳出资产阶级理论的范畴 ‎25.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 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 C. 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 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26.“毕竟在光明中拉开灯不算什么本事,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才是伟大之处”。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抵制了尊空复古逆流 C.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主张思想启蒙 ‎27.在中国近代,五四时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兴盛 B.各种政治力量都在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8.有学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而中国古代生活上有保障的富人不屑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按该学者的理解,古代科技存在的不足是 A.社会环境相对紧张 B.知识阶层的贫困化 C.主流意识认识不足 D.生产力发层较落后 ‎29.“磁针是铁打磨的,铁属金,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这种解释 A.完全是封建迷信,没有可取之处 ‎ B.体现我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的特点 C.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解释其现象,方法上具有一定科学性 D.是我国古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有力证据 ‎30.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势力的人,他们控制着社会的情感和意识。”‎ 于是,他们纷纷在华创办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这些西方教会大学 A.使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 B.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C.改变中华民族的国民性 D.形成亲西方的主流意识、‎ ‎31.下面是上海电信局制定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的摘录,促成该计划制定的是 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40小时用于技术业务生产工作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 A.“向科学进军”号召的提出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提出 C.“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盛行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32.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二、材料解析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选做题15分,共52分)‎ ‎33.(25分)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近代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让中国人适应天主教,经过一番曲折摸索,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努力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他学会中文,取号为“西泰”‎ ‎,以结交儒士。通过多番努力,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官僚仕绅的活动圈子。利玛窦们在传教的同时极大地迎合了儒家文化的需要,他们根据中国知识阶层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突出或者省略了某些内容,即使在宣传基督教的某些信条时,也多使用儒家的术语和思想来进行诠释。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简表 ‎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 第二阶段 ‎1860~1900年 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第三阶段 ‎1900~1911年 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 第四阶段 ‎1912~1919年 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发生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15分)‎ ‎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长期遭受神学院的大肆摧残之后,人们重新诉诸健全的古代,这当然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但他们不会回到古代科学,除非是为了消遣或是为了汲取极少数观念。伏尔泰写到,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古今之争已经尘埃落定,胜利者是今人派。启蒙哲人犹如现代异教徒……这些异教徒之所以具有现代性并对未来抱有希望,正在于能够用科学调和古典主义,确立起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批判时代对于第一个批判时代的优势,从而把对古人的推崇限定在适度的范围内。‎ ‎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材料二 300年前的18世纪,有一个天才逗比大家族,他们彼此爆料却又互相欣赏,称兄道弟却又暗自捅刀。‎ ‎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启蒙运动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8分)‎ 请考生在第35、36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 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3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3月15日,根据列宁的建议,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 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3月17日,《布列斯特和约》也经德国批准并开始生效。《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相当德法两国领土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损失了煤占全国90%、铁矿占73%、工业设备占全俄的1/3、铁路的33%,还有大量赔款。‎ ‎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2年 ‎ ‎4月16日,德国、苏俄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该协定共六条,主要内容是:(一)相互放弃要求赔偿战争费用、战争损失及战俘费用的权利。(二)德国放弃因俄国实行国有化对德国国家财产和私有财产造成损失的赔偿要求,但以俄国也不给予第三国同类赔偿为条件。(三)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四)两国根据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缔约后,1922年德国对苏出口增加1倍多,从苏进口增加了13倍。列宁认为它体现了“两种所有制的真正平等”。‎ ‎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德国先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拉巴洛条约》的不同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巴洛条约》的突出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7分)‎ 沙市中学2017年春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 ‎ CCACC DDCCA CCBBD BDCDD DDDBB CBBCB AB ‎33、(1)特点:以传教士为主要媒介;除天主教教义外,西学传入以科学知识和技术为主;以儒学观点解释基督教义,迎合中国专制统治需要;西学传播范围有限,主要是官僚仕绅和知识分子。(6分,答出三点即可)‎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加强;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明朝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儒学遭遇危机(4分,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新变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有译书、报刊、学校、留学等多种方式;传播内容的渐进性与系统性,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包含了近代西方整个知识体系;传播对象的广泛性,逐步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影响程度的整体性,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产生了全方位、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8分)‎ 影响:推动了政治变革和民主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6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1分)‎ ‎34、(1)托古改制,糅合了古典主义;具有反基督教倾向;具有科学精神。(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启蒙运动是由许多具有不同思想的思想家共同推动的。(2分)‎ 一方面,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共性。他们一致反对专制王权、等级特权和教会神权,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3分)‎ 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具有较大差异。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和民主共和制。(3分)‎ ‎35、(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3分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3分)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3分) ‎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4分)‎ ‎36、(1)背景:《布列斯特和约》:一战后期同盟国面临失败;德国两线作战;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战争,巩固政权;(4分) 《拉巴洛条约》:战后凡尔赛体系确立;协约国排斥苏俄和德国;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德国致力于改善战败国地位。(4分) (2)特征:平等性;实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3分) 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德国战后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及合作。(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