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学月考试文综-试题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 第四次学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4.魏氏春秋日:“魏文帝驾崩以后,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魏明帝曹睿因天气酷热没有为曹丕送葬的行为受到后代史学家的讥讽。”这表明 A. 史家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酷暑天气影响曹睿的孝德品行 C. 魏晋时期的正统思想遭到削弱 D. 儒家伦理影响史学家价值判断 25.贾谊《新书・君道》载:“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故禽兽鱼鳖,枚若枚乐,而况士民乎?”《汉书・晁错传》记其上书:“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这说明秦汉时期 A. 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B. 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C. 政府强化了对山林河川的管理 D. 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 26.如表: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石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如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 A.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27.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A. 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 B. 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 D. 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 28.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29.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用最大努力克服各根据地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样做是为了 A.加强统一领导实施战略决战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30.有学者指出:雅典各个党派就都希望能通过放逐对方的政治领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贝壳放逐法犹如一颗火中的栗子,你在取走之前必须考虑好它反过来会不会烧了自己的手,每一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轻易倡议实行贝壳放逐。这一现象表明,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已经形同虚设 B.公民权利观念深入人心 C.直接民主使城邦充满活力 D.主权在民导致派系纷争 31.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建设“工业体系”变更为建设“经济体系”。这一变更 A.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 B.标志着科学发展理念形成 C.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确立了经济发展明确目标 32.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 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 D.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33.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其根本目的在于 A.借助神权维护帝国统治 B.树立帝国的权威与形象 C.彰显英雄人物爱国情怀 D.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 34. 18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提名平民院议员的权力。1911年《议会法》规定,所有财政法案经平民院通过后,即便在贵族院无法通过亦得呈送英王予以通过并公布;而对于非财政法案,贵族院的否决权也仅限两年,而到1949年的《议会法》,这一事项上的期限又缩短为一年。这表明 A. 议院逐渐成为英国政治的核心机构 B. 平民院的工作效率比较高 C. 工业资产阶级积极谋取国家管理权 D. 英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35.勃列日涅夫在198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上强调说:“党一向把计划看成法律。这不仅仅是因为计划是由最高苏维埃批准的。计划之所以就是法律,是因为只有遵循计划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工作。”该主张 A. 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发展 B. 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法律地位 C. 不利于改革的深入开展 D. 使苏联经济由此失去了活力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被认为是现代海洋法的起源。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在海洋自由论的指导下,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这无疑塑造了海权论的内容与特征。19世纪后,海洋自由论迅速普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规范。 ——田秋宝《从海洋自由论到海洋共有论——国际体系转型视阈下的海洋规范研究演进》 材料二 1904年3月,张謇上书清廷商部,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1906年,清政府为参加当时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渔业展览会,指示外务部、广东水师提督、南北洋海军统领绘制《江海渔界全图》,认为“江海渔界全图,并该书内载中国渔船所到之外,地名及注说明华文,兼译英图原下文,俾外人明晓,趁此会场,得据此表明渔界,即可以表明领海主权。” ——摘编自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可以肯定,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维护“海洋权益”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当中。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及历史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78年 薄伽丘 《十日谈》 1353年 李贽 《焚书》 1590年 伊拉斯漠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年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年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年 塞万提斯 《堂古诃德》 1615年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年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年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年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年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 --摘编自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 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农业之ー,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以说,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的基础与发展的前提。总的未说,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场的权力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地流转制度。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处理土地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9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于反击会导致苏联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且不利于英国在香港等地的统治。英国政府虽然出兵,但却反对美国把朝战争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西方就有可能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从而削弱西欧的防御力量。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后,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把在台湾地区的单方面行动与联合国的集体安全行动挂钩,要求美国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约束蒋介石反攻大陆,要求美国对台湾归属中国作出正式承诺,不得借机改变台湾的最后地位,引起中共以武力解放台湾。 在“联合国军”是否越过三八线问题上,英国和美国也发生了矛盾。美国当局为防止中美冲突的进一步扩大,积极某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建议“联合国军”搞至并固守住朝鲜半岛的腰部,要求美国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在联合国内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 --摘编自韩晶《英国和朝鲜战争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持上述立场的原因。(8分) 47.【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共和国不会忘记|屠呦呦:“中国神草”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及第一位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屠呦呦从文献研究入手,编撰了载有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并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终于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萵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为了能尽快把乙醚中性提取物拿到当时国内的疟疾疫区试用,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在北京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一心扑在“青蒿”研究上的屠呦呦,对于家庭却是充满了愧疚。大女儿4岁的时候就被送到托儿所全托,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则被直接送回了宁波老家。这位已经誉满全球的科学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还在抗疟领域攻坚克难...... ——来源:央 视新闻客户端 (1)概括分析屠呦呦科学贡献的意义。(7分) (2)分析屠呦呦能够取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24-28:DBBAC 29-33:ABCCD 34-35:DC 41(1)特点:以自然法为其理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内在动力;倡导自由主义市场原则;以国家为中心;体现了海洋强国的利益。 历史影响:促进西欧近代化的发展;为英、荷、法、美等海上强国对外殖民扩张、争霸战争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树立并巩固了英国数百年的海权主导优势;其确立的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自由,只能适用于欧洲强权国家,不适合于全球;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 (2)历史背景: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认识到“渔界”对国家主权关系密切;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清政府向各国宣传中国传统的海域疆界);对“南洋”地区国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清末新政的实施,外务部、商部等机构的设立。 (3)有利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法律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42:示例一:14~17 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 明末清初,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书立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法治、民权、工商皆本等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更加务实。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以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基督教神学,揭露教会腐败,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歌颂人性。 由此可见,在 14~17 世纪,中国和西欧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的产生。 示例二:14~17 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上实行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使得中国的科技仍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而同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等近代科技成果。 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 45(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土地产权更明晰;贫富分化严重。 (2)措施: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 启示: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注重市场因素的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6(1)出兵朝鲜,但反对冲突扩大;反对美国单方面介人中国台湾问题;反对“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朝鲜和中国台湾问题。 (2)战后英国实力削弱,战略重点在欧洲;英国在朝鲜没有利益牵扯;保持对香港地区的控制及稳定香港经济、政治的考虑。 47(1)贡献:①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发掘中药医的价值,提升中医地位。 ③推动中国科研进步与发展。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科研环境的改善;传统中医学的良好基础;社会合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团队协作;本人的奉献精神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