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山江湖”协作体高二(统招班)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山江湖协作体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杨露云 审题人:姚培泉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 李竟恒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毋枉。周人的《尚书·吕刑》中,尤其强调司法的审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笞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谳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礼记·王制》:“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即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赦免处理。汉代儒书《孔子家语·刑政》也有:“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者赦之”,主张疑罪从无。汉儒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主张:“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即疑罪从无是仁政的司法要求。汉儒刘向在《新序·杂事第四》中曾经记载一个寓言,据说魏国有疑罪,一半的司法人员主张应该做有罪推定,魏王便请教大商人陶朱公。经陶朱公启发,魏王意识到应该“狱疑则从去”,于是“梁(魏)国大悦”,确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因而获得民众的拥护。 这些汉儒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对汉代的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影响。《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宣帝时廷尉于定国,学习儒家《春秋》,接受了儒的价值观,所以“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这位司法官员虽然没有实践疑罪从无,但却践行疑罪从轻,比起秦法的有罪推定传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改善。 相比于秦朝的有罪推定,儒学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无思想都是更合理的。当然,从轻和从无二者之间又有高下之分。明代人梅鹫在《尚书考异》中就指出,“罪疑惟轻,贤人以下。忠厚之事,圣人似不止此”,意思是罪疑从轻原则,只是一般儒者就能主张的水平,而疑罪从无,才是真正圣人的司法思想。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9.2.28) 1.下列有关“先秦司法精神”的论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论语》中的“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中的“赦过与辜”以及《周礼》中对“幼弱、老耄与蠢愚”的赦免主张,充分证明了传统司法制度重视审慎的特点。 B.从《左传》所引的《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内容可以断定,夏代的宁纵勿枉的司法体系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精神的萌芽形态。 C.《尚书·吕刑》提到了“五刑”“五罚”,审案体系较为完备,因此汉代的孔安国在为其作注时,明确指出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特点。 D.周人的《尚书·吕刑》中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的说法,这表明当时非常重视司法的审慎,对司法中的疑罪采取从轻从无的审理原则。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方式,以大量的儒家典籍和史书材料来佐证观点,论述语言平实而周密。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我国汉代以前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章在论述汉代司法思想特点的时候,强调了汉儒的主张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深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结尾对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的高下进行判定,可以彰显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仁爱气质。 3.下列选项中,不能对画线句观点起支撑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避免以有罪推定为司法思想底色的做法,就会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B.如果对有疑点的案子加强讨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好恶对断案过程的影响,使结果趋于公正。 C.如果能够辨清“从轻”与“从无”的高下之分,就能丰富司法思想的内涵,为实现圣人之政打好基础。 D.如果能坚持遵循“疑罪从去”的断案原则,就可以更好地践行儒家仁政思想,更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网约车逐渐成为了国民出行的一种习惯,用户规模将稳定增长。据统计,2018年网约车用户规模达到3.43亿人。作为新兴行业,随着大众的喜爱程度及使用频率的增加,网约车还衍生出多种租车模式,专车、快车和顺风车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当然,我国网约车行业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网约车行业准入门槛低,拥有一辆私家车、一部智能手机就具备运营基本条件。但是,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在本质上不同,前者从平台责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从保险责任到侵权责任,从乘客消费运输服务过程的权益如何保护到发生意外后消费者的权益又如何保障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而且网约车在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方面也没有与传统出租车形成错位发展,大都处于税收盲区,不同程度存在逃避税收现象,这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经营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另外,行车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是车辆本身的安全性,是否年检合格等;另一方面是司机的营运资质的问题。为了驾驶安全,国家对出租车司机比普通司机有更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一年多前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即“网约车新政”),是顺应改革大势和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但各地网约车管理细则对投放运营的网约车的标准不统一。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对投放运营的司机和网约车分别做出了限制。针对网约车司机的资格而言,严格限制为本地户口。有关专家认为这最终会导致网约车的价格上升,使乘客承担更多的出行费用,这与乘客所期待的背道而驰。同时,网约车的监管主要是由平台以及政府分别进行,但网约车平台的自我监督与政府监管缺乏衔接与配合。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网约车平台隐瞒了大量网约车“黑户”信息,致使平台监督与政府监管无法衔接,更无法配合。管理网约车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出租车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网约车市场、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资质和网约车服务质量进行监管,而网约车平台收集的司机和乘客信息需要上报交通,通信,公安,税务、网信等部门审查备份。但网约车有别于出租车,将其置于传统出租车管理部门下,是不合理的。 (摘编自《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材料四: 网约车行业这五年经历较快发展时期后,又迅速步入洗牌阶段。网约车行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共享经济风潮诞生,造成大量企业跟随网约车风口入局,市场产生大量同质化产品,并严重挤压市场空间。网约车纳入政府监管平台后,无法适应监管的企业悄悄退场。另一方面,资本的集中走向推动行业整合加速,由鼎盛时期的三四十家网约车平台到现有屈指可数的平台数量,市场呈现寡头趋势,而且一家独大之势会继续发展并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势下,企业需要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提供高质量便捷的服务,才有机会在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 现阶段中国网约车产品覆盖地域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部分企业开始探索下沉三、四线城市机会。网约车产品在三、四线城市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短期内,网约车在发达地区的用户增量不会有太大突破,盈利模式探索和产品功能丰富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未来可加快在三、四线城市发展。此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异化在缩小,在出行消费升级趋势下,其需求量也较为充足。在供需两方面推动下,网约车在三、四线城市存在发展空间。 (摘编自《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约车虽然是一种新兴行业,但它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了国民出行的一种习惯,目前我国网约车用户的规模很大。 B.据统计,中国网约车用户中,男性比女性人数要多,35岁以下人群是网约车的主力军,占三分之二以上。 C.我国实施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说顺应了改革大势和市场需求,但仍不够完善,各地制定的网约车管理细则也不一致。 D.虽然现在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期已过,但仍有大量的企业为了占据网约车的市场份额仍纷纷投入其中,严重挤压市场空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相比,行业门槛较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缺乏明确的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 B.网约车有多种出租模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C.目前对网约车难以监管,既有网约车平台的问题,也有政府方面的问题,这两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与配合。 D.目前中国网约车产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网约车产品覆盖地域将不断扩大。 6.网约车行业未来想要得到发展,本身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素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C.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晴”,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8.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9.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转主薄。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 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为尚书令,王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5分) (2)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C.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D.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15.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叙写自己在回乡后和亲戚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 (4)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 , ”两句,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国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二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20.下面材料是台湾知名企业家、诚品书店的创办人吴清友回答《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一段话,请根据回答内容,推断并写出记者的问题。(4分) 记者: ? 吴清友:弘一大师有一位学生叫丰子恺,丰子恺形容说弘一大师把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住的人就是物质生活,名牌、精品、豪宅、飞机、珠宝等;住在第二层的人,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础必要,但是他不会太迷恋,他要有精神生活。像我这种人可能是住在一楼半的,所以做一点所谓文化、艺术等等,就是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弘一大师脚力很强,他是要住三楼的,三楼就是神性的心灵生活。所以我才说,我也只不过是心灵生活的逃兵。我好像顶多只能住二楼,最多窥望一下三楼,我能上去吗? 21.请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找出有关“青海弧菌”的五个关键词。(5分) 发光细菌是能发出绿色可见光的细菌,主要栖息地在海洋,绝大多数发光细菌是海洋性的。青海弧菌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种非致病性淡水型发光细菌。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其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它们的发光强度和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类型、浓度密切相关,这些生物学特性使得青海弧菌成为难得的水质检测材料,这在上海苏州河治理、汶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已经得到验证。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偏见。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D。A项,“充分证明”错误,“传统司法制度”错误,应为“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B项,“断定”错误,“司法体系”错误,应为“司法精神”;C项,“审案体系较为完备”无中生有,“因此”所表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明确指出”错误,“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特点”是作者根据孔安国的注释得出的看法。故选D。 2.B 。B项,“不断完善”分析错误,周代是“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秦代是“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汉代是“疑罪从无、从轻”。这中间有反复,不是“不断完善”。故选B。 3.C。 C项,“如果能够辨清”假设不成立,且不能对画线句观点起支撑作用。故选C。 4.D 。D项,“虽然现在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期已过,但仍有大量的企业为了占据网约车的市场份额仍纷纷投入其中”时间错误,原文是“网约车行业这五年经历较快发展时期后,又迅速步入洗牌阶段。网约车行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共享经济风潮诞生,造成大量企业跟随网约车风口入局,市场产生大量同质化产品,并严重挤压市场空间。网约车纳入政府监管平台后,无法适应监管的企业悄悄退场”,跟风入局是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刚开始诞生的时候,不是现在。故选D。 5.A 。A项,“缺乏明确的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理解错误,原文是“而且网约车在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方面也没有与传统出租车形成错位发展,大都处于税收盲区,不同程度存在逃避税收现象”不是“缺乏明确的价格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而是没有与传统出租车形成错位发展。故选A。 6.①网约车平台加强自我监督,杜绝“黑户”信息,保证行车安全,②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为大众提供高质量便捷的服务。③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获得发展机会。 7.B 。B项,“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故选B。 8. 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欺负小孩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9.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的时代主题。小时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10.A。“而发”应该属于前句,“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排除B;“窃发”属于后句,“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自发兵至城”,排除CD。故选A。 11.D 。D项,“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错误,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故选D。 12.C 。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故C错误。 13.(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2)王珣被征召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官员),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1)中“经略”,筹划治理;“竟”,始终;“委”,委托。(2)中“雅”,向来;“以”,凭借;“见……于”,被动句。 参考译文: 王珣,字元琳,是琅琊临沂人。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一起被桓温敬重。桓温曾对他们说:“谢掾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王掾应当作身居高位的青年人。都是难得的人才。”王珣转任主簿。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文臣武将数万人,王珣全都能认识他们的面孔。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冤家。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信赖他。转任王珣为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庶族的爱戴。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吏部。皇帝向来非常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王国宝向会稽王谄媚,而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一方之长,而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如椽大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之事。”不久,孝武帝去世,哀册谥议等所有文章,都由王珣起草。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王恭赴帝陵谒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恶遍布天下,这之后我们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王恭便打消了原来的想法。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解职。一年多后,死去,当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王珣神情开朗聪颖,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时势艰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迫于嫌隙诽谤,没有充分发挥才用。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逝世,就出都城,到了族弟王献之处,说:“我想去为谢安哭灵。”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于是王珣径直去为谢安哭灵且十分悲痛。法护,是王珣的小字。 14.B。B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故选B。 15.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16.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7.C。①“层次分明”指事物的次序界线清楚;“条分缕析”形容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原文“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句式“是……更是……”,很明显前后内容是相同意思的递进关系,故“层次分明”在意思和语境中都准确。 ②“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多用作褒义。“事必躬亲”是指无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所以“身体力行”更恰当。 ③“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原文“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循规守法”,与“循规守法”同义的是“谨言慎行”。故“谨言慎行”恰当。 ④“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是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结合原文语境,很明显不是遇到危险的事情。故“以身作则”恰当。 故先C。 18.A。“国家,家庭和个人”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前后不照应,故排除B、D两项;两个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关联词正确应是“不仅……而且(还)……”,正确语序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和“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排除C项。故选A。 19.D 。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原句并无不好结果之意,关联词使用不当;B项,句式杂糅,应是“以……为目标”或者“围绕……目标”; C项,“实现……方向”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目标或者蓝图”。故选D。 20.您曾经提到相较于弘一大师,经营诚品书店也不过是做一个心灵生活的逃兵。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1.发光细菌 非致病性 淡水型 水质检测材料 验证 22. 本题的材料中有两句话,一是动漫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一是大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申公豹的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指出“成见”对人的影响之大,打破成见难度之高。培根:“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偏见。”指出偏见的危害性。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词是“成见”、“偏见”。《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见”的解释为: (1)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 ;(2) 形成的个人见解;定见。对“偏见”的解释为:偏于一方面的见解;成见。 参考立意: (1)打破成见; (2)摈弃偏见; (3)成见不可有,远见不可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