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上)高二级期中考试 生 物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拉马克的自然选择学说 B. 滥用抗生素会使“耐药性”细菌发生定向变异,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 C. 现存家鸡的各个品种是人们在大量变异个体中,根据人类需要选择培育出来的 D. 人工饲养的斑马与驴交配产下“斑驴兽”,说明斑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A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不会使“耐药性”细菌发生定向变异,而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B错误;现存家鸡的各个品种是人们在大量变异个体中,根据人类需要选择培育出来的,C正确;人工饲养的斑马与驴交配产下“斑驴兽”,但是“斑驴兽”是高度不育的,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点睛】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生物的变异的特点、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生殖隔离的概念及共同进化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 4 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隐性性状所占比例的增加 ⑤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⑤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种群初期全部是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1/2;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因此A的基因频率和a的基因频率是:A=a=15/32+1/2×1/16=1/2,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时间内种群没有发生突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发生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进化。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该种群连续自交,没有发生隔离,①错误;子代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由连续自交引起的,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错误;由分析可知,该种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③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隐性性状的个体的比例由0增加到了15/32,④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种群本来只有Aa个体,后来出现了AA(15/32)、Aa(1/16)、aa(15/32)三种基因型的个体,说明该种群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正确。综上所述,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④⑤,故选D。 3.某物种进化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B. B 表示生殖隔离 C. C 表示地理隔离 D.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自然选择,A正确;B 表示地理隔离,B错误;C表示生殖隔离,C错误;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及其呼吸类型是( ) A. 单细胞陆生生物,无氧呼吸 B. 单细胞水生生物,无氧呼吸 C. 多细胞陆生生物,有氧呼吸 D. 多细胞水生生物,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单细胞生物比多细胞生物更低等,水生生物比陆生生物低等,因此根据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单细胞水生生物,地球早期的环境是无氧的,因此最早出现的应为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水生生物,故选B。 5.2015 年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她的团队研发的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可以杀灭寄生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A. 淋巴 B. 血浆 C. 组织液 D. 消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 【详解】血浆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即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因此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故选B。 6.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组织液 B.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C.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D. 激素、氨基酸、血浆内的 H2O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 【详解】组织液是大部分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淋巴,C错误;激素、氨基酸、水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因此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7.下列生化反应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B. 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 C. 胰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 D. 氨基酸脱水缩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内环境),B正确;胰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分解发生于消化道,而消化道属于人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内环境的组成的理解和相关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的了解,明确细胞内和生物体外发生的化学反应都不属于内环境。 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B. 内环境的稳态破坏,必然会引起糖尿病 C.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D. 早起时体温较低属于稳态失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代谢紊乱,但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B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C正确;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因此早起时体温较低属于正常现象,D错误。 9.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 B.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 C.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 D.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图示神经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详解】据图分析,若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则兴奋无法通过神经中枢传到大脑皮层,所以没有感觉,A错误;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兴奋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传到大脑皮层,所以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B正确;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则兴奋无法传到神经中枢,因而无法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因此效应器没有反应,C错误;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则兴奋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因此效应器没有反应,D错误。 10.反射弧结构完整,给感受器一个足够强度刺激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神经元膜内电位升高 B. 神经纤维上的电流双向传导 C. ATP的水解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刺激兴奋后,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因此神经元膜内电位会升高,A正确;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刺激感受器,则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B错误;在兴奋的产生、传递与传导过程中,会发生钾离子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和钠离子主动运输出细胞,因此会发生ATP的水解,C正确;兴奋在突触处传导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D正确。 11.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 ②→①→②→③ B. ②→③→②→① C. ③→②→①→② D. ①→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取决于电流表两极的电位变化,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详解】据图分析,图甲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故选A。 【点睛】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掌握电流表指针偏转与兴奋传导中的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 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 C. 婴儿经常尿床 D. 见到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高级神经中枢以下的部位(脊髓)。 【详解】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需要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中枢的参与,A错误;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错误;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等,没有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 13.同声翻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在上述过程进行时,直接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V 区(视觉性语言中区) ⑤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④⑤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同声翻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故译员主要是翻译及听讲,因此其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故选D。 14.如图为一个反射弧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传出神经元N的神经末梢加上其支配的肌肉称为效应器 B. 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刺激图中N点,电流表的指针会向不同方向偏转2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图示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元N的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A正确;刺激 N 点引起的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C错误;由于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刺激图中N点,电流表的指针只偏转1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明确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进而判断电流表偏转的次数,且要注意反射的发生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15.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②与④对照说明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这种物质,需要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才能产生 B. ①与③对比说明小肠神经未剔除干净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经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 D. 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先阻断肠静脉的血液流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且该物质的产生需要稀盐酸的刺激。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②与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且该物质的产生需要稀盐酸的刺激,A正确;①与③的区别是去除神经,只能说明胰液的分泌可能受除神经之外的化学物质的调节,不能排除神经调节,B错误;从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C正确;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先阻断肠静脉的血液流动,D正确。 16.某健康学生进食早餐后,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B. 空腹状态下该同学的M的范围一般远低于0.8g/L C. 在11点后,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会有所增加 D. 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点时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岛素的分泌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浓度;而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 【详解】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两者通过拮抗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A错误;空腹状态下,人的血糖正常值在0.8-1.2g/L之间,B错误;在11点后,血糖浓度比正常值低,因此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会有所增加,C正确;B后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肌糖原不可以,D错误。 17.根据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器官为下丘脑,则CO2浓度A处低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低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而饭后葡萄糖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肾脏是排泄器官,尿素等代谢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详解】如果器官为下丘脑,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浓度B处高于A处,A正确;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因此血糖浓度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如果器官为肾脏,尿素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尿素的浓度B处低于A处,C错误;如果器官为胰脏,饭后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因此胰岛素浓度B处高于A处,D正确。 18.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⑴⑵⑶⑷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⑶⑷ B. 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只有甲和乙 C. 乙的活动受甲和丙分泌的激素的调节 D. 如图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1)(2)表示促进,(3)(4)表示抑制。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1)(2)表示促进,(3)(4)表示抑制,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甲状腺激素除了可以作用于图中的下丘脑和垂体外,还可以作用于其他组织细胞,B错误;垂体的活动除了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以外,还受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D正确。 19.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B.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D. 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都能多次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详解】激素信息分子,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直接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A正确;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但是发挥作用后会被立即灭活,不能多次利用,D错误。 20.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器官、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器官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 器官分别是( ) A. 下丘脑、下丘脑、甲状腺 B. 垂体、垂体、甲状腺 C.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D. 都是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储存在垂体,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器官是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故选C。 2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所以人在紧急情况解除后,呼吸、心跳加快等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B.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速度快的重要原因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C. 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D.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几乎能作用于全身细胞,说明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的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所以人在紧急情况解除后,呼吸、心跳加快等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A正确;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速度快的重要原因是神经纤维上兴奋是通过电信号传递的,B错误;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而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C正确;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几乎能作用于全身细胞,说明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的广,D正确。 22.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 B. 大量流汗的目的是增加散热 C. 皮肤血管舒张,会呈现面色发红的现象 D. 此过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需要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而甲状腺激素会增加产热量,A 错误;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正确;皮肤血管舒张,会使人出现面色发红的现象,C正确;此过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D正确。 23.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静脉注射高浓度的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细胞吸收离子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 【详解】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能促进细胞吸收离子,B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 24.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控制相关腺体的分泌 B.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说明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C. 神经细胞不能释放激素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可以通过垂体控制甲状腺和性腺等分泌相关激素,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B正确;下丘脑神经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C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D正确。 25.如图表示甲和乙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与图示不符合的是( ) A. 若图表示刚进食一段时间内,则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 B. 若图表示进食过咸的食物后,则甲表示尿量,乙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 C. 若图表示垂体被破坏后,则甲表示甲状腺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图表示进入寒冷环境后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则甲可表示小鼠,乙可表示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血糖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机理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等;据图分析,图中甲与乙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负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各选项中对应关系的正误。 【详解】进食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消化道的吸收,血糖升高,机体调节的结果是胰高血糖素降低,胰岛素上升,A正确;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垂体被破坏后,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C正确;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恒温动物小鼠的耗氧量增加,而变温动物蛇的耗氧量减少,D错误。 26.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甲虫的体色A和a基因控制(图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这一层次。 (2)若在另一个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_。当这个种群达到遗 传平衡时,有灰色个体 4%,则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 (3)因国家推行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种群1所在的地区环境污染持续改善,可预测该种群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增大,不变,减小)。 (4)若想知道种群1和种群2是否为同一物种,应如何设计实验?_____。 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判断?_____。 【答案】 (1). 基因 (2). 基因突变 (3). 原材料 (4). 80% (5). 增大 (6). 使种群 1 和种群 2 的个体之间雌雄交配,观察能否生产出可育后代 (7). 若能产出可育后代则两种群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生产后代,或后代不可育则两种群不是同一物种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2)根据题意分析,该种群中本来只有A基因,没有a基因,则其最可能来自于A基因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当种群达到遗传平衡时,灰色aa占4%,则a的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1-20%=80%。 (3)因国家推行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种群1所在的地区环境污染持续改善,则灰色个体的生存机会越来越大,因此种群的后代中 a 的基因频率将增大。 (4)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关键是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看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出可育后代则两种群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生产后代,或后代不可育则两种群不是同一物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7.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 表示结构,a、b、c、d 表示液体成分。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 a~d,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用字母表示),O2浓度最低的是_____(用字母表 示)。b和d的成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_________。b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 (2)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不会导致血浆pH降低,这主要 是因为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组成B结构的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若人体因营养不良而产生水肿症状,则是由于_____(用字母表示)增多直接造成的。 (4)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这些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排出体外。目前普遍认为,通过_____调节网络,能让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达到平衡。 【答案】 (1). bcd (2). a (3).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 无机盐、蛋白质 (5). 血浆中具有调节 pH 稳定的各种缓冲物质 (6). 组织液和淋巴 (7). d (8).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9).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其中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a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c为淋巴,d为组织液。 【详解】(1)图中a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c为淋巴,d为组织液,其中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构成内环境;氧气浓度最低的地方就是消耗氧气的地方,即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2)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 (3)图中结构B是毛细淋巴管,其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若人体因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合成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d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4)各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经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才能排出体外;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再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给出的相关资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28.下图甲表示反射弧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乙是图甲中_____(填字母)的放大的结构模式图。未受到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电 位表现为_________。 (2)假设a是一块肌肉,已知刺激 f,b 处会检测到电位的变化,且a会收缩。若刺激b点,在e点______(能/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 (3)若使用某种麻醉剂后,刺激f,a不会收缩。请完成实验,证明该麻醉剂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还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验位点可用图中字母表示)。方法设计:将药物放置于某处,刺激f,观察_____。 结果分析: ①若将药物置于_____处,刺激f处,观察到_____,则该药物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②若将药物置于_____处,刺激f处,观察到_____,则该药物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 (1). d (2). 内负外正 (3). 不能 (4).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5). a 是否收缩 (6). d (7). a 没有收缩 (8). b (9). a 没有收缩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突触,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图乙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C是突触间隙。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为突触的结构放大图,对应图甲中的d;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若刺激b点, 在e点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3)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该麻醉剂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还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验方法为:将药物放置于某处,刺激f,观察a是否收缩。 ①若将药物置于d处,刺激f处,观察到a没有收缩,则该药物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②若将药物置于b处,刺激f处,观察到a没有收缩,则该药物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能够根据神经节等判断甲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并能够突触的结构判断乙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29.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血糖调节的示意图,请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血管壁的血糖浓度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调节,使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调节。写出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的反射弧:血糖浓度感受器→_____________。 血糖浓度降低后,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降低,说明血糖调节存在_________调节机制。 (2)从图中看出,胰岛B细胞上有甲、乙两种受体,其中甲接受的信号分子是_____。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_____,其生理功能是_________。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 细胞受损,该激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______(注射/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另一类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该激素水平比正常人高,但血糖浓度仍然持续偏高,其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 (4)清晨测定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此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传入神经→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3). 反馈 (4). 神经递质 (5). 胰岛素 (6).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注射 (8). 组织细胞膜表面受体(丙)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 (9).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血糖浓度升高时,一方面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乙(受体),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糖浓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甲(受体),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组织细胞上的丙(受体),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血管壁的血糖浓度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过调节,使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该过程通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并有胰岛素的调节作用,因此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血糖浓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血糖浓度降低后,胰岛B 细胞的分泌活动降低,说明血糖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与甲受体结合的是神经递质。 (3)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疗效,因而不能口服;另一类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胰岛素水平比正常人高,但血糖浓度仍然持 续偏高,说明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则可能是因为组织细胞膜表面受体(丙)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 (4)清晨测定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此时血糖不可能来自于消化吸收,则可能来自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判断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途径调节胰岛素分泌,进而调节血糖浓度降低的过程,并能够判断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受体的类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