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 通 欤;乡 通 向;辟 通 避)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通“向”,先前,从前。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5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一、重点实词释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 )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 )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患者何不为也? 3.一( )食,一豆(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 4.呼尔而( )之,行道之人弗受;( )尔而与之,乞人不( )也。 5.万钟则不(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所识穷乏者( )我与? 7.(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 )乎?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鱼我所欲也》一文体现作者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2.《鱼我所欲也》中通过举乞丐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 , ”。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 , ”写出了乞丐身上的傲骨,以此为例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 4.《鱼我所欲也》中表明自己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所持的态度并指出其原因的句子是“ ? ”。 5.《鱼我所欲也》中的“ ? ”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三句是“ , , ”。 7.《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 ”。 【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释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也)我所欲(喜爱)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故(所以,因此)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那么)凡可以得生(保全生命)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但是)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这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是(此,这样)心(思想)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不)得则死。呼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不辩(通“辨”,分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住宅)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穷人)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原先,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3.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5 5.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7.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贤者能勿丧耳( ) ③蹴尔而与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3)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其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充溢文字之中,形成宽厚宏博之风。本文作者以其浩然正气,掷地有声地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 (4)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文中第二自然段所举的例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是丧失礼义的不善之举。你如何理解作者举此例的用意?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作者关于生与义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答案】 (1)战国,儒 (2)①同“避”,躲避,②丧失,③ 踩踏,④停止 (3)作者的观点:舍生取义。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示例:人性本善,但是有的人后天没有保有本心就使其丧失掉了,所以人应该保有本心不使其丧失。(或与本段的例子形成对比,写出这就是丧失本心的表现,以此告诫人们要保有本心。或从人性本善到做出不辩礼义之事,这个例子说明了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5)示例:生命固然重要,但道义高于一切,在生与义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但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也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伤害,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解答】 5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2)①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 同“避”,躲避。 ②句意: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丧:丧失。 ③句意: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蹴:踩踏。 ④句意: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 (3)根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开篇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这个类比推理形象贴切,合乎情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明晓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4)此题作答的角度比较多,选取其中一个,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①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能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舍生而取义,然而有的人后天却没有保有本心,使其丧失掉了。孟子举此例是为了说明人应该保有本心不使其丧失。 ②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种对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举此例是为了告诫人们要保有本心。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丧失本心的行为,与之前“身死而不受”形成对比,从人性本善到做出不辩礼义之事,这个例子说明了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5)从文中“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解答时应围绕这一中心内容来进行相关的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