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 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C项正确。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并非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故A,B,D项与题意不符。‎ ‎2.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 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公正至上 B. 兼爱非攻 C. 以德治国 D. 以民为本 ‎【答案】ABCD ‎【解析】兼爱非攻虽然是墨家的主张,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提到了德,但是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以民为本,故D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结合“举公义,辟私怨”,故A项正确。‎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这一题的大概意思是要从“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入手,得出是主张选贤任能就可以正确作答了。‎ ‎3.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 调的是,先秦儒学()‎ A. 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 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 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先秦儒学不能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即由于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而不受统治者的重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先秦儒学并非复辟西周贵族政治,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先秦儒学有自己的主张,主张仁、仁政,并非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 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 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 A.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C.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答案】C ‎【解析】“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主张,是法家的思想,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也属于法家的思想,所以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D是道家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5. 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 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这说明董仲舒强调( )‎ A. 圣人要“以德治民”‎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欲望须符合三纲五常 D. “欲望”应有节度 ‎【答案】D ‎ ‎ 点睛:材料“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归纳出要节制欲望的主张,从而得出答案。‎ ‎6. 据《汉书》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学弟力田。……至武帝时,乃令天 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重教活动( )‎ A. 标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兴起 B. 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 C. 体现了王国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D.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设立太学,地方是郡国学,材料中“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说明文翁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发展,故B正确;A是孔子时代已经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国势力强大,故C错误;D是汉武帝时期。‎ ‎7.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不是东汉末年,故B项错误;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 ‎ 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8. 2009年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轰动全国。随后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迭出。其中“魏武 王”石碑成为双方激辩的焦点,“反曹派”中有学者认为“魏武王”的称谓不符合当时的礼制, 有学者指出“武”字不符合篆隶写法,学者闫沛东更是要展示造假分子伪造石牌的部分模具。这 反映了( )‎ A. 对历史研究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B. 学者的地位不同结论就有可能会不同 C. 现代科学手段可以解决所有历史悬疑 D. 历史史实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今学界对安阳“曹操墓”的真实性存在分歧,并列举了反对派的部分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历史史实愈发变的模糊甚至被后人遗忘,如何还原更加真实的历史,就需要我们多方搜集资料,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考证,“百家争鸣”,这正是史学研究的精彩所在,故正确选项为A;B选项历史结论与学者的“地位”无必然联系,故应当排除。C选项的“解决所有悬疑”和D选项“只有”过于绝对,故排除。‎ 点睛:历史研究之中的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即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而这个题就是在考查这一点,要还原历史,必须需要多个不同类别的证据来证明才更有说服力。‎ ‎9. 儒学在与佛教、道教的斗争中发现自身的弱点——对宇宙本体缺乏系统思考,缺乏思辨色 彩,所以有人引佛入儒、引道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产生理学(新儒学)。由此可知理学()‎ A. 关注社会现实,提倡忍耐顺从 B. 坚信因果轮回,重视气节品格 C. 崇尚积极入世,提倡为政以德 D. 重视哲学思辨,思考宇宙自然 ‎【答案】D ‎【解析】“对宇宙本体缺乏系统思考,缺乏思辨色彩”是儒学自身的弱点,正因为如此,才引佛入儒、引道入儒,所以说明理学重视哲学思辨及对宇宙系统思考,故选D;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中的“积极入世”是宋明理学能反映的,但是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 ‎10. 随着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宋代地方官往往会动用特权和公款来刊行古今典籍,官员唐仲 友因刊行了一部古代非纯儒典籍被朱熹弹劾,这部被朱熹认为乱用地方政府公款印刷的典籍是()‎ A. 《荀子》‎ B. 《孟子》‎ C. 《论语》‎ D. 《大学》‎ ‎【答案】A ‎【解析】朱熹推崇的纯儒典籍“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C、D都是朱熹所拟四书内容,故排除。荀子虽是儒家代表人物,因其思想杂取百家,“礼法并施,王霸兼用”,被称为儒家的“异端”,故而被朱熹排斥,故A项正确。‎ ‎11.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 内心世界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客观存在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故A正确;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客观存在不符合良知特点,排除。‎ 点睛: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12.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 路人。出而任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 主张( )‎ A. 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C. 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君之师友也”等字眼意在强调黄宗羲主张君臣关系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一种反思,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主张是有利于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仅仅是对君臣关系的反思,还起不到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未受过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黄宗羲打破封建社会君臣观,提出了全新的君臣关系构想,这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革新,同时也为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13. 顾炎武谈到:“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 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表明顾炎武()‎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工商皆本 C. 批判程朱理学 D. 倡导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明清之际受到思想高压政策影响,知识分子只注重空谈,不务实,材料“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说明顾炎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故D正确;其他选项和材料主旨不符合。‎ ‎14. 作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哥伦布交换”,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 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 A. 《氾胜之书》‎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农书》‎ ‎【答案】C ‎【解析】《农政全书》写作时间与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段相契合,该书介绍了玉米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氾胜之书》,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齐民要术》是北魏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书》是元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农政全书为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作。这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三百多种。该书讲了气候、地理、优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介绍了玉米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对屯兴水利、三项农业措施作了详细阐述。‎ ‎15. 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A. 《清明上河图》‎ B. 《红楼梦》‎ C. 京剧 D. 《兰亭序》‎ ‎【答案】D ‎【解析】《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汉末魏晋六朝”,答案应为D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作品,《红楼梦》是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京剧在清朝道光年间形成,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点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具有极强的整体感和连贯性,全篇彰显了王羲之洒脱不羁的气质,文章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个性。这幅书法作品体现出“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特征。‎ ‎16. 封泥(右图)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 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下列选项对于封泥 的说法有误的是( )‎ A. 封泥的出现顺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B. 封泥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C. 封泥文字能佐证秦汉时期古文献记载的官制的真实性 D. 封泥的出土印证了当时社会流行书写字体的实际情况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是威严的象征,与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秦汉时期的“封泥”,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B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由材料“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可知对研究秦汉时期的官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C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官印采用的是小篆字体,和社会通用的文字时常是不一致的,秦汉通用的社会文字以隶书为主,D项错误,所以选D。‎ ‎17. 晩清浙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 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 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 A.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 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 C. 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 D. 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人物所读之书由古书变为了解西方技术制度、宣传进化思想等挽救民族危机的书籍,这与晚晴时期的国家政治局面是相关联的。晚晴时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亡致使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C正确。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人们接受新思想的可能性更大,但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民族危机的主题,B错误。科举考试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依然考四书五经,A错误。由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无法判断是否是变法革新,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确定题干中人物所读之书的类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技术、制度、思想的了解,即可得出答案。‎ ‎18.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 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评价的思想 是( )‎ A. 中体西用 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描述的是洋务运动从巩固清政府专制统治的目的出发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选A;B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排除。‎ ‎19.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 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 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 实行地方自治 B. 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 重视发展海防 D.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说明郭嵩焘认为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考虑中国国情。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C项;根据“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说明论者并非主张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排除D项。‎ ‎20. 晚清时人惊呼“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势不得不 问途于百家诸子。”这一评论针对的是下列哪一著述( )‎ A. 《海国图志》‎ B. 《新学伪经考》‎ C. 《变法通议》‎ D. 《文学革命论》‎ ‎【答案】B ‎【解析】《海国图志》宣扬“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排除A;结合所学,《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故选B;《变法通议》宣扬变法图存,排除C;《文学革命论》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排除D。‎ ‎21. 在清末有识之士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 土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这突出反映 出( )‎ A. 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日益增强 B. 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 C. 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D. 有识之士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导致外族入侵的原因是“我无国民故也”,提出“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的主张,显然强调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排除A;B中“普遍”显然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识之士对民族危机的态度,排除D。‎ ‎22. 表1‎ 表1为19世纪术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 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 C. 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得到发展 D. 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 ‎【答案】C ‎【解析】表格中“时局”“日将瓜分中国”“强国之战弱国”说明近代国人逐渐关注国际时局,国际观念逐渐占据主导,故C正确;维新变法只是表格部分信息,故A错误;辛亥革命属于表格后半部信息,故B错误;表格没有体现出政府外交信息,故D错误。‎ ‎23.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指出:“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的中国陷在革命顿挫、 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中,一般人以为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于 是兴起了(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民国四五年”是指1915-1916年;根据“民国四五年”“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指的是1915年兴起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A项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发生于19世纪末,排除;C项是政治革命,排除。‎ 点睛:材料“民国四五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从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4. ‎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 A. 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 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 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 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答案】D ‎【解析】“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说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信息,故A错误;材料讨论的是政治改革,不是采用俄国道路,故B正确;温和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 ‎25.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 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 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 织,使日趋于发达。”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 )‎ A. 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 B. 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C. 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 D. 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国民党认为农工人数众多,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提出扶助农工的政策,认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联俄;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26. 1940年,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 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 动。”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政权”()‎ A. 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B. 成为边区苏维埃革命的中枢 C. 扩大了民族抗争的群众基础 D. 开创了中共民主建设的先河 ‎【答案】C ‎【解析】材料“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抗战时期民主政权的建立,主要是有利于抗战群众基础的建立,故C正确;A是1937年;B 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中先河不符合事实。‎ 点睛:本题要注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时间1940年是解答题目的关键,国共十年对峙时间是1927-1937。‎ ‎27. 针对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毛泽东认为是有同志“没有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 了解经过10年反共的蒋介石”。他提醒党内同志对苏联人的话,“不可不听,又不可尽听”。并 于1942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这反映了()‎ A. 中共力图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将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教条化的氛围 B. 皖南事变发生是延安整风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C. 毛泽东对共产国际阳奉阴违 D. 延安整风运动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皖南事变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由此毛泽东决心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从实质上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预,故A项正确;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故D项错误。‎ ‎28. “列宁符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一些具有 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场所、组织、物品、建筑、道路、学校等进行列宁名字命名或形象符号装 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列宁符号”的主要出发点是( )‎ A.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推进民主革命社会化、大众化 C. 借以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 D. 宣扬中俄革命形势间的一致性 ‎【答案】B ‎【解析】中共城市中心论路线的执行时间仅是在1927年到1935年,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A项错误;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大革命,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借助“列宁符号”的目的即是推动民主革命的社会化和大众化,故B项正确;“列宁符号”使用与排除“左”倾错误没有任何关联,故C项错误;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差别甚大,故D项错误。‎ ‎29. 某学者写道“……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动员全党 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这里他评价的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南方谈话”‎ C.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由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由材料“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这符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故选B。‎ 由材料“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显然不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 十四大是在南方谈话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由材料“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D。‎ ‎30.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早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了成功交会对接。历史上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5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故选C;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标志我国进入核大国行列,排除AB;‎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排除D。‎ ‎31.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 包之间的文艺团队。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一专多能,由于他们 的节目灵活新颖、贴近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60年来广受草原人民喜 爱。‎200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称赞“乌 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他们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B. 政治协商是民族自治区运行的基本原则 C. “双百方针”有利于民族文艺的发展 D. 少数民族行使了完全的自治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故排除A;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与民族自治制度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双百方针”是1956年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也必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故C正确;依据宪法,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完全”的自治权,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会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本身表达就不符合史实,这样的选项在这一题里就是A;还有一种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里D就是这样的选项。最后一种是与题意没有关系的选项,如选项B。‎ ‎32.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年 ‎1953年 ‎1957年 ‎1962年 ‎33.1%‎ ‎14.9%‎ ‎9%‎ ‎6.8%‎ A. 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 “左”倾错误的泛滥 C. 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 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给出的数据来看,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时间不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62年以前;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错在材料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33.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焚毁; 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神灵,蛊惑青年”而判处死刑。这说明当时()‎ A. 城邦对公民思想自由的限制 B. 神权主宰雅典社会各个领域 C. 哲学家在雅典没有生存环境 D. 人文精神不符合时代需要 ‎【答案】A ‎【解析】题干列举了两位思想家因“不敬神”招致的后果,表明不同的思想主张被严厉打击,这说明古代雅典城邦对公民思想的限制,故A项正确。两位思想家的个人命运并不能说明人文精神不符合时代需要和哲学家在雅典没有生存环境,故C、D两项排除。B项“主宰…各个领域”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34. 1454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 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 A. 认为人与神是平等的 B.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C. 倡导进行宗教改革 D. 主张放弃基督教信仰 ‎【答案】B ‎【解析】“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这里对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故选B;题干材料是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文章,故A是不符合史实的;CD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 点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大力弘扬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了神的存在,而且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是以宗教题材为主要的背景进行创作,所以这时的人文主义并不否定神,而是贬低神、抬高人的地位,考生需要明确这一点。‎ ‎35. 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 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 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 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答案】B ‎【解析】通过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由原来的教皇、教会变为圣经。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那么由此可以看出A选项是错误的,这种变化是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从图中正好可以看出教徒灵魂自救的途径由原来的教会变为圣经,因此B项正确。信徒的地位在此并未发生变化,所以C项错误。也不能看出新教主张世俗生活,只能看出“因信称义”。‎ 点睛: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的概念,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理论。灵魂得救不再需要教会或者教皇,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所以B项正确。‎ ‎36. 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上者和下者之 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 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 民主自由 B. 公共意志 C. 法律至上 D. 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全体人民应该遵守公共意志,故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故B项正确;民主自由不属于社会契约论规定的公共意志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主权在民,故D项错误。故选B。‎ ‎37. 马克垚先生认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 ‎ 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 永恒的法则。”作者旨在说明启蒙运动的兴起得益于( )‎ A. 法国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 D. 文艺复兴后人义主义不断深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人、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相信不但能改造自然界,而且能改造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故启蒙运动的兴起得益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法国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文艺复兴后人义主义不断深入无关,排除D。‎ ‎38. 贝多芬于1804年创作完成了《英雄交响曲》时,他在总谱的扉页上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 巴的字样。后来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贝多芬把这一页就给撕掉了,并在同年的10月出 版时改成这样一个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你认为贝多芬的这一举动表明 了他的( )‎ A. 民主主义情感 B. 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C. 民族主义情怀 D. 个人英雄主义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把这一页撕掉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法国大革命洗礼的贝多芬具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对拿破仑称帝非常失望。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贝多芬是对拿破仑称帝感到失望,与民族主义情怀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9. 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 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他在 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 命。”其“思想革命”的意义在于()‎ A. 凸显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思想革命”即在思想领域引起的革命,结合所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颠覆了宗教神学的创世说,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正确;A是文艺复兴的意义,排除;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0. 《科学的旅程》介绍某一理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 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 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这一理论( )‎ A. 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 B.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 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 D. 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成果弥补了牛顿的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之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是牛顿的理论成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牛顿的力学体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为工业革命莫定了理论基础的也是牛顿的理论成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41题25分,42题15分,共40分)‎ ‎41.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14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 ‎(2)观察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 的肇端是同文馆。”‎ ‎(3)比较材料三中表l、表2,提取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 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 ‎(2)学习西方文化的新式学堂不断兴办,留学生出国学习; 这样的新教育改变了传 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近代化);传播了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思想观念;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信息:译者主体构成,明末为外国传教士;就地域分布面言,主要聚集于西欧;清末则是中国本土译者为主;其中中国译者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地区。‎ 说明:明末外国传教士译者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其外因是适逢天主教海外扩张,大批传教士来 华,充当了译介西方文化的先行者;内因是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国人与外国人接触。‎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数最刷增,其原因在于《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接受外语与译者;洋务运动兴起,设立新式学校和译馆,培养了大最翻译人才;上海、宁波等通离口 岸开放早,得风气之先;留学成风,归国后成为译者;教会教育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大最的译者。‎ ‎【解析】(1)差异:由图片中的表格可以看出双方的侧重点不同。欧洲大学课程:由图片表格可以看出,其中的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学、力学、天文学等突出了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是其主要特征。 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主要是儒家经典,治民、讲武、水利、算数学等比例很少,所以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 ‎(2)材料二中的图片一个涉及到京师同文馆,这代表的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新式学堂不断兴办,另一图片的留美幼童体现的是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体现的是新式教育,这样的新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近代化);传播了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思想观念;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 点睛:这一题属于比较类主观题,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的是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和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变化,相关信息直接从材料中即可获得。‎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思潮的形成、存在和演变都直接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思潮,本质说来,是一种政 治思潮。而关于如何对待思潮的问题,从来是一个政治问题。‎ ‎——梁树发《思潮研究三题》 ‎ 运用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材料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社会思潮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本质上属于政治问题。 论证:汉初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汉武帝时期政治的需要,故而董仲舒改造儒学,实际上主 张“外儒内法”。汉武帝全盘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 以落实,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综述:社会思潮与政治建设互相影响,社会思潮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政治思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思潮与政治的关系,旨在考查全面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首先,应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思潮的形成、存在和演变都直接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思潮,本质说来,是一种政治思潮。而关于如何对待思潮的问题,从来是一个政治问题。”得出“社会思潮与政治发展相互影响,本质上属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其次,注意设问的限定词“运用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结合相关所学,可根据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