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采用所有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增加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数据的最大弊端就是隐私。Google、Yahoo!、微软搜索以及其他许多搜索引擎,使得所有人仅在搜索框中键入一两个关键字就能访问这些网页。然而在不经意间,搜索引擎记住了许多,比网上发布的信息多得多。Google能识别出我们每个人在什么时候搜索了什么,以及我们可能觉得足够准确并点击进去的搜索结果是什么。毫不夸张地说,Google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能够记住的还要多。‎ 他们得到了我们如此之多的隐私(并非我们自愿给予的),我们完全处于赤裸的状态(虽然Google等都对他们存储的信息进行定期的删除)。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埋下了巨大隐患。‎ ‎(摘编自张坤芳《论大数据时代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这无疑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隐私保护的粗放滞后,与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现状显然是不匹配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跑,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 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目前流行的“个人许可”‎ 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摘编自《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2017年8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指出,大数据时代可以不断采集数据,当看起来是碎片的数据汇总起来,“每个人就变成了透明人,每个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他据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三原则。第一,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你们觉得这些数据的拥有权究竟属于这些公司还是属于用户自己?在他看来,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户的资产,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一样,以后个人隐私数据也会有所有权。第二,利用万物互联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需要把搜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所谓“平等交换、授权使用”,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白雪《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2014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大数据时代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它采用的是所有数据而非样本数据,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 B.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不同步,其中隐私保护相对粗放滞后。‎ C.中国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先,是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D.约定俗成的自律对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没有用处,只能依靠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个人信息保护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 答案 D 解析 范围扩大,材料二原文是“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并非“已经没有用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最大的弊端在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运营商高度重视,其中Google已采取措施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 B.很多企业重视通过对人们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商机信息,然而对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却缺乏关注。‎ C.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要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要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要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D.如果企业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平等交换、授权使用”,不能泄露用户数据,也不能用之谋利。‎ 答案 C 解析 A项“已采取措施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错,材料一中说Google定期删除用户存储的信息,但没有说达到了有效保护个人隐私。B项材料二原文是“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并非“缺乏关注”。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牟利”,指非法经营获利;而“谋利”是“合法经营获利”。‎ ‎3.你认为怎样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政府明确保护个人隐私数据的所有权,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②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安全存储和传输用户数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作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 ‎,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解析:选C。A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看恻隐之心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项张冠李戴,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D项“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恻隐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了恻隐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解析:选A。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 ‎,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是本文作者由此得出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解析:选A。A项无中生有,“恻隐比自爱更重要”不当。第二段比较了恻隐与自爱,但并未指出哪一个更重要,从文中也推断不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