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射洪中学2019年下期高2018级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吴永志 何廷通 金朝见 蒲进 审题人:吴永志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 文章论述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 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 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 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 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 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 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扩大范围,据“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是读书的结果、意义,不是读书的方法。C项曲解文意,“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王国维的读书方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表达自己的观点。D项范围扩大,“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表述有误,“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根据上文可知,“这个读书法”是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读书法,不是各种读书方法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曲解文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全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因果倒置,“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表述有误,原文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 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 普遍 50.8% 一般 21.8% 不普遍 7.8% 陪读的 主要阶段 小学 36.3% 中学 54.1% 大学本科 8.4% 研究生 1.2% 陪读对孩子 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 帮助小 37.1% 没有帮助 10.1% 起反作用 8.3% 陪读是否会给 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 一般 28.0% 压力小 3.3% 没压力 1.7% 陪读给孩子带 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 自理能力72.9% 影响孩子的 交往能力48.9% 导致孩子 自律能力差44.6%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 24.9% 反对 37.7% 不好说 37.4%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D.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三分之一。 B.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6. 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①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 ②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 ③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 ④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错在“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材料二中原文说“尽管收入不高……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可见并不能大大缓解家庭压力。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错在“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占44.5%)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过了一半。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阅读四则材料,分析概括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一,举例两个“陪读”的例子,一是陪读妈妈黄晓,“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二是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李仁珍,“……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材料一通过以上两个“陪读”的例子,侧重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根据该材料的出处:《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以及材料中说“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可知,这则材料介绍的侧重介绍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一则调查问卷,用数字形式,从陪读现象是否普遍、陪读的主要阶段、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陪读的态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材料四侧重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题据此分点回答各材料介绍的侧重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 山黑魆魆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少年略一分神,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要竖起来,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呢。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咬断人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 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 母亲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看看。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母亲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 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定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 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赛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 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稍感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 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 少年、“老狼”与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是自私的体现。 8. 小说中少年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答案】7. D 8. ①勤奋好学。少年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到很远的镇子上去读书;村里小伙伴们都不去,可他无论路有多远,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②善良单纯。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不敢跟她说起狼的事情;他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③勇敢智慧。少年初遇狼时虽很害怕,但非常冷静镇定,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果断地掏出饼子扔给了狼。 9. ①悬念一:有没有狼?小说开头交代了山中住着一匹老狼的传说,但究竟有没有狼,少年会不会遇上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悬念二:有没有危险?当毛茸茸的脚掌搭上少年的肩,有没有狼的悬念已解开,接着读者又开始为少年担心:他能摆脱危险吗?他将怎么做呢?狼又会怎么做?情节扣人心弦。③悬念三:真狼假狼?狼与少年相处默契,相安无事,果真有这样的狼吗?叔叔的疑问引出后文情节。到小说最后终于真相大白,让人心生感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D项,“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分析错误,文中的“老狼”不是真正的狼,而是人假扮成的狼;“是自私的体现”分析不正确,叔叔的举动是出于对少年母子的关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勤奋好学”、“善良单纯”、“勇敢智慧”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结合“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可见少年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结合“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可见少年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结合“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可见少年是一个冷静镇定、勇敢智慧的孩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结构艺术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找到小说中设置的悬念并分析其效果。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篇小说采用吊胃口法设置多处悬念,如小说开头交代了“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究竟有没有狼?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这句话解开上一个“有没有狼”的悬念。但是少年能摆脱危险吗?这一悬念让读者为少年的安全担心,扣人心弦。“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这又设置了一处悬念,“真狼假狼?”叔叔的疑问引出后文情节。“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寡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至此,小说的结局终于揭开最后的悬念,真相大白,原来不是真狼,而是人扮成的假狼,这一悬念的解开,让人心生感慨。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存进,本姓孙,名重进。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①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从讨王行瑜,以功授检校常侍,与李嗣昭同破王珙于河中。天复初,破氏叔琮前军于洞涡。庄宗 初嗣位,入为步军右都检校司空,师出井陉,破汴军于相乡,论功授邠州刺史,转检校司徒。出师收慈州,授慈、沁二州刺史。十二年,定魏博,授天雄军都巡按使。时魏人初附,强杰难制,存进沉厚果断,犯令者枭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十六年,以本职兼领振武节度使。时王师据德胜渡,汴军据杨村渡在上流。汴人运洛阳竹木,造浮桥以济军。王师以船渡,缓急难济、存进率意欲造浮桥。军吏曰:“河桥须竹笮大艑,两岸石仓铁牛以为固,今无竹石,窃虑难成。“存进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乃课军造苇笮,维大舰敫十艘,作土山,植巨木于岸以缆之。初,军中以为戏,月余桥成,制度条直,人皆服其勤智。庄宗举酒曰:“存进,吾之杜预也。”赐宝马御衣,进检校太保。 十九年,汴将王瓒率众逼北城,为地穴火车,百道进攻,存进随机拒应,或经日不得食。汴军退,加检校太傅。王师讨张文礼于镇州,阎宝、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殁。七月,存进代嗣昭为招讨,进营东垣渡,夹滹沲为垒,沙土散恶,垣壁难成。存进斩伐林树,版筑旬日而就,贼不能寇。九月,王处球尽率其众,乘其无备,奄至垒门。存进闻之,得部下数人出斗,驱贼于桥下。俄而贼大至,后军不继,血战而殁,时年六十六。同光时,追赠太尉,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然能以法绳其骄放,营垒守战之备,特推精力,议者称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武皇:李克用谥号为武皇帝,故称武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B.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C. 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D.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并非地方官职,后逐渐成为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成为地方官职。 B.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賜名,或两者皆有之。皇帝賜姓名给臣民以示褒宠、安抚或惩罚,以示褒宠的占多数。 C. 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早在商朝就已设立。 D. 追赠,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一是帝王加尊称于其父祖:二是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进军事才能突出。他参加了许多战争,立下一系列军功,担任过刺史、检校太保、检校太傅、太尉等职。 B. 李存进有智谋和主见。在不具备造浮桥的条件时,他未听从反对意见,而是拿定主意,发挥才智,建成了浮桥。 C. 李存进倍受帝王赏识。李克用、李存都十分赏识李存进,李克用赐姓名以示恩宠;李存勖把他比作名将杜预。 D. 李存进结局悲惨。他在六十六岁时还要领兵作战,在敌人援兵大至后,自己的援军没有赶到,他力战而死。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进沉厚果断,犯令者枭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①李存进沉着果断,违反命令的人一定在市场上斩首示众,军人们没有不心存恐惧的,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②好的将领手持强弩驻守在要害的地方,忠诚的臣下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严厉盘问过往行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作“仕”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为义儿军使”主语是李重进,而“赐姓名”的主语是武皇,两句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 ;译文:重进一开始在岚州刺史汤群做官,官职为部校。等献祖诛杀了汤群,就侍奉武皇。跟从武皇入关,回来镇守太原,担任牙前将校级武职责,景福年间,担任义儿军使,赐予姓名李存进。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一是帝王加尊称于其父祖;二是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错误;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或者阵亡的军人、警员、公务员等,或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军事才能突出”有误,原文“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可见他军事才能并不是特别突出;“担任过……太尉等职”错误;原文“同光时,追赠太尉”,“太尉”是死后被追赠的,不是担任的实职。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①“沈厚”,沉稳;“犯”,违犯;“者”,……的人;“枭首”,割下头颅;“枭首尸于市”,状语后置句,也是被动句,在街市被割头,指曝尸示众;“惕息”,心跳气喘,可译为“极其恐惧”“畏惧”;“靡然”,一边倒的样子;“靡然向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可译为“纷纷俯首听命”。 ②信臣精卒:忠诚的臣下和精锐的士卒;陈利兵,拿着锋利的兵器;谁何,盘问过往行人。 【点睛】参考译文: 李存进,原姓孙,名叫重进,重进开始担任岚州刺史汤群的部校,后唐献祖(李克用之父)诛杀了汤群后,于是侍奉武皇李克用,跟从进入关内,回来镇守太原,任武职,景福年间,担任义儿军使,李克用赐给他姓名,跟从讨伐王行瑜,因功被授予检校常侍,和李嗣昭在河中共同击败王珙,天复初年,在洞涡打败氏叔琮前军,庄宗刚继位时,进入朝内担任步军右都检校司空,出师井陉,在相乡打败汴军,按功授予邠州刺史,转任检校司徒,出兵收取慈州,担任慈、沁二州刺史。天复十二年,平定魏博,被授予天雄军都巡按使,当时魏人刚刚归附,强悍凶暴难以控制,存进沉稳果断,违犯法令的人都在街市被割头曝尸示众,全军无不畏惧,纷纷俯首听命。 天复十六年,兼任振武军节度使,当时,朝廷军队据守德胜渡口,汴军占据上流的杨村渡口,汴军从洛阳运竹木,造浮桥来运送军队,朝廷军队用船运送,危急时候难以运送,存进执意要造浮桥。军中属吏说:“造浮桥需要竹索大船,两岸用石仓铁牛加固,现在没有竹石,我担心难以建成,”李存进说:“我胸有成算,必能建成,”于是责令军队造苇索,系住数十艘大船,堆积土山,在岸上立大树系船,最初,军中人视作游戏,一个多月后建成桥,将制作方法备文向上陈述,人们都佩服他有智谋,庄宗举酒说:“李存进,是我的杜预,”赐给宝马御衣,升任检校太保。 天复十九年,汴将王瓒率军进逼北堿,挖地道用火车,千方百计进攻,李存进随机应战,有时整天不能进食,汴军退去,加封检校太傅。朝廷军队在镇州讨伐张文礼,阎宝、李嗣昭相继失利阵亡,七月,李存进代替李嗣昭仼招讨使,进军驻营东垣渡,在滹沲两岸建造堡垒,沙土流散,墙壁难以建成,李存进砍伐林中树木,用夹板筑墙十天完成,贼均不能侵犯,九月,王处球率领他的全部军队,趁李存进没有防备,突然到达营垒门前,李存进听到后,带着几名部下出战,把贼军赶到桥下,不久贼军大量赶到,援军跟不上,李存进血战阵亡,当时六十六岁,同光年间,追赠太尉,李存进行军出兵,虽无奇特事迹,但能依法约束那些骄横放纵的士卒,对于军营及防守方面的准备,特别尽力,议事的人称赞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 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 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 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15.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A项,“带来的快乐”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的孤寂”,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先看陶渊明,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写出了诗人面对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本诗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诗人因“无言”而“归去”“掩屏卧”,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交,表达了苏辙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在家不出门已经有十余年了,西湖一游好像是梦一回。行走的市民都争着询问,偶然遇到的鱼鸟也相互惊讶猜疑。可惜周围没我和我志同道合的人,谁能够同我共饮一杯呢?回到家中没有什么好说的,掩屏卧在床上,只有古人时而来到我的梦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 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路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声乐由婉转流畅变为冷涩。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幽咽泉流冰下难 (7). 锲而不舍 (8). 金石可镂 (9). 谨庠序之教 (10). 申之以孝悌之义 (1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 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扪、膺、萧、莺、锲、镂、庠、悌、颁。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 ”之后,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至此,这项略显“ ”的“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 随后,“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了实时画面,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实现最终月球采样返回之前 的一步,( ),它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险阻来到月之暗面,必然要走走看看,有一番作为。接下来,它将不负重托,利用携带的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聆听遥远宇宙的声音;利用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勘探”深埋月下的“矿藏”;还将利用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测量太阳风粒子在月表的作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养精蓄锐 喜传捷报 不切实际 至关重要 B. 休养生息 捷报频传 不切实际 至关重要 C. 养精蓄锐 喜传捷报 不合时宜 举足轻重 D. 休养生息 捷报频传 不合时宜 举足轻重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B. 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荒凉的月面上,密布的陨石坑,反衬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C. 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反衬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D. 月面的荒凉,陨石坑的密布,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B.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C.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实际意义要远大于象征意义 D.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的实际意义要远大于象征意义 【答案】17. A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结合成语的情感色彩、适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排除。“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第一处,此处是说“嫦娥四号”积蓄力量,所以用“养精蓄锐”。“喜传捷报”,好消息传来。“捷报频传”,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第二处,此处是说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传来好消息,根据语境,无法体现“频”,故此处应用“喜传捷报”。“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的情势或需要。第三处,从语段来看,因为之前没有探测器能够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所以“月球远征计划”显得“不切实际”。“至关重要”,比喻最重要的。“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第四处,根据语境,此处应是强调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应用“至关重要”。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承接上文,应放在“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之前,排除B项;②“土地……展示出……”搭配不当,“展示”与“土地”搭配不当,应改为“反衬”,排除AD两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从文中来看,这里强调的是“嫦娥四号”软着陆的意义,而不是“嫦娥四号”的意义,排除B、D两项,这两项强调“嫦娥四号”的意义;从后文来看,后文表现的是“嫦娥四号”软着陆的实际意义,所以这里应是强调“嫦娥四号”软着陆的实际意义大于象征意义,排除A项。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①_____。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②______。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③______,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答案】 (1). 那就是愉快 (2). 则为审美人生 (3).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文段意思是审美的人生是愉快的,审美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空一需填审美是什么,后句---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承一空来,由此可推知,审美是愉快的。空二,上文在说什么是审美;下文有“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也是在说审美,所在的这句应落脚在“审美”上,可推出答案为“审美人生”;空三, 上下文话题都提到“精神性的乐”,可由上下话题一致原则,知主语为“精神性的乐”;后文“品位高尚的”的限制性短语可推知,有“低”才有“高”,故空三应为: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春易逝 若非青春苦短,谁会想来日方长。若非青春炽热,谁会怀梦舞飞扬。若非青春迷惘,谁会觅感怀惆怅,若非青春易逝,谁会忆年华似水。——题记 青春的舞步圆滑而又优雅,每个人在这个舞曲里悠然起舞,书写着人生的舞步;青春亦是短暂如烛,火红的耀眼,悄然泯灭后只剩下淡淡蜡油。诚如席慕蓉所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我们的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宛如夜市灯火明媚璀璨了夜晚却度不过白日。我们的青春精彩如公园里的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展千秋。我们的青春美好如天空上的云朵洁白的印在淡淡蓝天上。 我们的青春需要我们笔墨的谱写,谱写出的也许是辉煌的第三交响曲,也许是一边悠扬宁静的小夜曲,也许是平平淡淡的一首小提琴曲。可惜青春苦短,你又有什么理由带着心里的烦闷完成?青春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纯洁如白绸,让人无时无刻不思恋向往。青春是一片寂静的湖泊,印着夜晚最皎洁的月光,让人移不开眼,偏不了头。青春更是一个人的信念,信念有多长,青春就有多长。 当你用着青春,挥洒血脉,当你用着青春,翱翔蓝天,当你用着青春,克服困难,完成心中梦想时,你的青春宛如一首唱不完的歌曲优雅动听,而当你挥霍着青春,沉浸于欲乐,当你挥霍着青春,憨头大睡,当你挥霍着青春,误入歧途时,千万别忘记,你的青春早已如被酸雨腐蚀的大理石石雕一般,黯淡无光,也许只差一步就摇摇欲坠。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像你的信念一般濒临瓦解。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再次看见你,你在草原上奔跑,冲着太阳微笑,阳关明媚,心如明镜。你的青春无悔,你总与青春赛跑,争分夺秒的书写着你的未来,你的信念坚不可摧,诱惑送上门府却又拒之门外。你经历了嘲讽,受过了委屈,展望未来,你却谈笑风生,人生苦短,青春可贵。没有理由不被你震撼,没有理由不钦佩,更没有理由是无忌惮的消耗青春。 我走在街头巷尾,你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在不停的追赶你,可是我依然不希望你慢下你那永远前进的脚步,我在不停地寻找你,去不希望你驻足原地,我天空中寻找你的影子,在大地上,探寻你的脚印,我追随,你奔跑,多希望永无止境。 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像玫瑰不能错过花期,就像不能跳过一座桥,跨过一道路。青春经不起等待,不要让理想化为梦想,梦想化为蓝图,最后化作一江春水只是淡淡的流过你的心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本次作文材料共有四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对青春的内涵的解读,如辛夷坞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席慕蓉则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而在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度过青春的方法的建议,如雨果提出青春不能浪费,而习主席则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此外,在题目的要求当中明确了言说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学,言说的背景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特点,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那么,题目也就是要求同学们站在时代的特点前,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按照题干要求“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即文章中要写出与两则材料关联的内容。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